什麼是安全依附關係?為什麼遵從親密育兒派無法保證你與小孩之間能建立出安全依附關係?(一)

更新於 2024/10/2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Diana Divecha, Ph.D
譯者:江語嫣


raw-image


幾個月以前,我朋友生了一個小孩。原本她的生產計劃是請專業助產師協助居家生產,但是產程延滯了好幾個小時,寶寶轉向並且卡住,助產士判斷需要採用後送醫院的計畫,於是便將艾蜜莉亞帶上車,開車至1公里不到的醫院急診,順利、安全的生下健康且漂亮的女寶寶——席維雅。一家三口快樂地返回家中。

 

當寶寶六週大的時候,艾蜜莉亞有嚴重的乳房感染,她非常痛苦的繼續親餵母乳、和擠奶,但這些過程實在是太痛了,加上她需要服用抗生素,最後他不得不放棄餵母乳的初衷,讓席維雅喝配方奶。艾蜜莉亞對於無法繼續餵母乳,感到非常挫折和內疚。她的家庭醫生對她說:「記得找其他方式與妳的寶寶產生連結。」這句話更加重她的挫敗感。

  

非常幸運的,席維雅一直是一個睡得很好的寶寶,她非常喜歡睡在緊靠著媽媽大床的嬰兒床上。即便如此,在席維雅四個月大的時候,艾蜜莉亞擔心寶寶和她的連結完整、不夠親密,於是她想藉由和寶寶同床就寢來克服這個問題。席維雅卻不太喜歡這個改變,當他睡在媽媽旁邊,她開始毛躁不安,當愛蜜莉亞將她放回嬰兒床時,她就平靜下來,這個狀況讓艾蜜莉亞更擔心他們之間的親密連結並不完整。

  

身為一個發展心理學家,艾蜜莉亞是我過去幾個月所認識的很多朋友和客戶們的化身,他們都共同分享這個類似的故事,這些發生在現實裡、令人受挫的故事常常讓我感到難過。因為當每一個選擇:居家生產、親餵母乳、與寶寶同床,都有其好處,但沒有任何一個選擇,可以直接影響照顧者和寶寶建立安全依附關係、寶寶的未來心理健康、或是未來發展。

  

明尼蘇達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發展心理學家、艾倫·索爾福指出:「『安全依附關係』並不是用一連串的『小技巧』得以建構完成。」身為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他在安全依附關係議題上的研究超過四十年。

  

為什麼我們搞不懂何謂安全依附關係呢?


在過去八十年裡,發展科學家們歸納了解到,照顧者和寶寶之間,有些非常細微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終身,尤其是在於塑造寶寶的人格上。

  

艾倫·索爾福更進一步解釋:「安全依附關係是寶寶藉由探索和歸納他的感受後所產生的一種關係,他讓寶寶對於照顧者,有一個深層且不會改變的信心,相信照顧者是願意回應寶寶的需求的。」

  

健康的安全依附關係,至少會有三個方向:

  • 提供安全感
  • 建構不同的情緒,例如:安慰挫折,製造快樂,提供平靜
  • 提供可以安全探索的基礎

  

在冗長的安全依附關係研究裡,心理學家實在沒有好好的解釋何謂安全依附關係,以及告訴大家該如何建構它。在這個缺乏對安全依附關係正確觀念的同時,『安全依附關係』又被立意良善的小兒科醫生以及他的伴侶—— 威廉.西爾斯和瑪莎.西爾斯,以及他們的孩子和整個其推薦的教養方法給徵招了。他們引領出了「著重安全依附關係的親密育兒派」,主張一種未經科學證實能建立出『安全依附關係』的特別育嬰方式,和生活方式。想當然耳,這個方法也同時衍生出許多對於『如何定義安全依附關係』的疑惑(以及壓力和內疚)。

  

西爾斯家族所推廣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方法,後來由擁護者組成國際親密育兒團體,並且提場八個最主要的中心思想,特別強調:親餵母乳、同床共眠,長時間的肌膚親密接觸、像是使用寶寶背巾(背帶),和情感回應。這些做法對於措手不及的新生兒父母,的確都是立意良善,並且這些建議聽起來都是以站在寶寶的立場為出發點的方法、充滿了愛與支持。有些建議方法除了站在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觀點上來看以外,對寶寶非常有幫助。但是這些建議常常被過於教條化的要求遵守,導致出現像是艾蜜莉亞這樣的案例:無法不經過醫療干涉的完成分娩,再深信只有透過親餵母乳以及與寶寶同床共眠才能完整建立與孩子之間的安全依附關係,這樣的母親承受無以名狀的壓力和痛苦。

      

未完待續......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寶寶好睏、一家睏好。


註1: 原文中分享的書籍 Raising A Secure Child 為《安全圈教養:培養孩子的情緒復原力,安全感是一切的答案 》作者: 肯特.霍夫曼, 葛倫.庫珀, 伯特.鮑威爾

註2:原文出處 在這裡 

What is a Secure Attachment? And Why Doesn’t “Attachment Parenting” Get You There? April 3, 2017, from Developmental Science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兩個兒子在嬰幼兒時期都很討厭被剪指甲,大兒子大概是在幼稚園之後才變得可以平靜接受被剪指甲,但依舊不可以剪太短,因為他說會痛。不過只要可以和平剪指甲,我就很滿足了。 · 因為在我對於嬰幼兒教養的堅持,即使孩子抗拒不喜歡,如果是必要的事,ex. 乘車坐在安全汽座、每條安全帶都繫好
安全依附關係的討論理,常常都停留在說明分類的定義,但是,整個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即使有分類,也並不是像切蛋糕般分明四塊、壁壘分明,事實上分類的分界並不是如此一刀兩斷的分明,因此,我不是很支持一直討論四個分類,用各自的想法去說明分類之間的差別。
最近最喜歡看的臉書是neurochild community,從腦神經科學的觀點出發,來理解孩子的各種行為,幾乎每則貼文都覺得很有收穫和按一個愛心不夠啊~~今天跟大家分享,以腦神經科學的觀點,解釋為何『威嚇和體罰』的教養方式,不能將孩子正向的帶領到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 身為完全反對體罰的人...
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是政大實小的狼師案,實小的家長,哪個不在意自己的孩子教養,哪個不是高學歷精英份子,為何,那些受傷的女孩得等到自己長大了、成年了,才能把小時候受到的侵害說出來...我不想在受害者身上灑鹽,我只是想著,會不會是曾經哪些事發生時,錯過了知道的機會,不斷的思考、看各家討論分享
我很少跟著新聞在寫文,但這次我不寫出來我覺得非常違反我在意的 #兒童人權,我先摘 #鍾法藍 文字:2022年鏡週刊做過一個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的專題,我當時讀過,今天也想起來,但並未想到跟黃子佼有直接關聯。剛才網友也提到,我才想到黃子佼加入的色情網站,正是當年鏡週刊報導台灣規模最大,犯罪手法與受害
游擊文化 四月推出由我個人超欣賞的作家 #吳曉樂 選書推薦的【別教出混蛋】是一本適合在教養書海中感到焦慮,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書籍、或教養策略,孩子約莫在三歲以上的家長。因為書中所提及的育兒困境和建議,我覺得實用性並不太多在嬰幼兒階段,但並不是三歲下的家長就不推薦你看,只是三歲內的家長,我真心推薦的
我兩個兒子在嬰幼兒時期都很討厭被剪指甲,大兒子大概是在幼稚園之後才變得可以平靜接受被剪指甲,但依舊不可以剪太短,因為他說會痛。不過只要可以和平剪指甲,我就很滿足了。 · 因為在我對於嬰幼兒教養的堅持,即使孩子抗拒不喜歡,如果是必要的事,ex. 乘車坐在安全汽座、每條安全帶都繫好
安全依附關係的討論理,常常都停留在說明分類的定義,但是,整個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即使有分類,也並不是像切蛋糕般分明四塊、壁壘分明,事實上分類的分界並不是如此一刀兩斷的分明,因此,我不是很支持一直討論四個分類,用各自的想法去說明分類之間的差別。
最近最喜歡看的臉書是neurochild community,從腦神經科學的觀點出發,來理解孩子的各種行為,幾乎每則貼文都覺得很有收穫和按一個愛心不夠啊~~今天跟大家分享,以腦神經科學的觀點,解釋為何『威嚇和體罰』的教養方式,不能將孩子正向的帶領到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 身為完全反對體罰的人...
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是政大實小的狼師案,實小的家長,哪個不在意自己的孩子教養,哪個不是高學歷精英份子,為何,那些受傷的女孩得等到自己長大了、成年了,才能把小時候受到的侵害說出來...我不想在受害者身上灑鹽,我只是想著,會不會是曾經哪些事發生時,錯過了知道的機會,不斷的思考、看各家討論分享
我很少跟著新聞在寫文,但這次我不寫出來我覺得非常違反我在意的 #兒童人權,我先摘 #鍾法藍 文字:2022年鏡週刊做過一個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的專題,我當時讀過,今天也想起來,但並未想到跟黃子佼有直接關聯。剛才網友也提到,我才想到黃子佼加入的色情網站,正是當年鏡週刊報導台灣規模最大,犯罪手法與受害
游擊文化 四月推出由我個人超欣賞的作家 #吳曉樂 選書推薦的【別教出混蛋】是一本適合在教養書海中感到焦慮,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書籍、或教養策略,孩子約莫在三歲以上的家長。因為書中所提及的育兒困境和建議,我覺得實用性並不太多在嬰幼兒階段,但並不是三歲下的家長就不推薦你看,只是三歲內的家長,我真心推薦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同理心是人際關係中十分重要的因子,也是可以從小與孩子一同思考的心理歷程。如何與孩子一起感受與他人的互動、進而引導孩子思考、咀嚼同理心的重要,是身為主要照顧者陪同孩子人格養成的歷程之一。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對於兒子使用網路社群軟體這件事情,我一直在「放手」跟「關心」之間學習。 ​ 孩子平時不是跟我生活,與前伴侶教養不同理念,如果介入,反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所以通常我的優先選擇是以關心孩子為主,除非孩子想說,否則我不太會過問他在社群媒體上的事情。 ​ 最近兒有建立IG帳號,之前我有追蹤他。最近我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父母疼愛孩子,有時並不是全然基於愛,在其背後其實也帶著恐懼。 害怕不對他們好,順從他們的心意,不陪伴著長大,他們以後長歪了便可能來恨你,用現在對孩子的愛來交換孩子以後對你的愛。 我們要陪伴孩子一起打獵多久,才肯放手讓他們去草原獨自拼博,這取決於有沒有教導好他們補獵的技巧,有沒有跟他們好好溝通,我
Thumbnail
對於還不清楚如何建立何種教養價值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提供作者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的教養哲學。
愛的教育,鐵的紀律 前言 晨起看到視頻在討論"愛的教育"。 上網蒐尋「愛的教育」,討論的不少,為什麼?因為許多家長採行所謂「愛的教育」後,造成了許多怪異的現象,我們用「愛且尊重」來對待孩子,結果孩子卻「不自愛也不自重」,而家長對此結果既不能接受卻又束手無策。網路上有許多的案例,我們且舉兩則試著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同理心是人際關係中十分重要的因子,也是可以從小與孩子一同思考的心理歷程。如何與孩子一起感受與他人的互動、進而引導孩子思考、咀嚼同理心的重要,是身為主要照顧者陪同孩子人格養成的歷程之一。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對於兒子使用網路社群軟體這件事情,我一直在「放手」跟「關心」之間學習。 ​ 孩子平時不是跟我生活,與前伴侶教養不同理念,如果介入,反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所以通常我的優先選擇是以關心孩子為主,除非孩子想說,否則我不太會過問他在社群媒體上的事情。 ​ 最近兒有建立IG帳號,之前我有追蹤他。最近我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父母疼愛孩子,有時並不是全然基於愛,在其背後其實也帶著恐懼。 害怕不對他們好,順從他們的心意,不陪伴著長大,他們以後長歪了便可能來恨你,用現在對孩子的愛來交換孩子以後對你的愛。 我們要陪伴孩子一起打獵多久,才肯放手讓他們去草原獨自拼博,這取決於有沒有教導好他們補獵的技巧,有沒有跟他們好好溝通,我
Thumbnail
對於還不清楚如何建立何種教養價值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提供作者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的教養哲學。
愛的教育,鐵的紀律 前言 晨起看到視頻在討論"愛的教育"。 上網蒐尋「愛的教育」,討論的不少,為什麼?因為許多家長採行所謂「愛的教育」後,造成了許多怪異的現象,我們用「愛且尊重」來對待孩子,結果孩子卻「不自愛也不自重」,而家長對此結果既不能接受卻又束手無策。網路上有許多的案例,我們且舉兩則試著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