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門檻

含有「心理門檻」共 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探討在西洋職場中承擔並給予回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產業中,回饋系統如何促進團隊合作及個人職涯成長。文章強調了正式與非正式回饋的區別,以及有效回饋的特徵和方法,並指出如何在東亞文化背景下調整回饋策略以更好地融入西方職場。最後闡述了回饋不僅在職場中重要,也同樣適用於個人生活,協助建立健康的關係。
Thumbnail
因為職場上的組成是非常多個世代的,以及在跨國經驗中是跨文化的。世代隔閡、文化隔閡、機能隔閡、語言隔閡。每一層隔下去,當我沒有辦法確信資訊傳達正確的時候,我寧願選擇多溝通,以及你說的「關注心理細節以及無死角溝通」。 舉例來說,擁有決策權的人,決定這個專案是否要推進的,可能是大你二十歲的業務經理,他熟悉的是跟客戶互動以及理解銷售;需要從你專案獲得資訊後建立全球模型的工程師,可能是法國工程師,她懂的是西歐邏輯與系統內部的設計模式。 對「台灣」、「年輕」、「講中文」世代來說有溝通效率的媒介,並不是這麼普世的。甚至在台灣社會裡面,要跨世代溝通都需要時間。就算我在台灣職場,我也不能說我永遠知道隔壁組的同事在意的資訊是什麼,要怎麼說服他。這個難度一到國際職場更是會指數型上升。 換個角度來說,不做到這些東西,承擔的就是被誤解、被低估、被蒙蔽的風險。而多加解釋,反而更不效率。 其實我寫這一系列文章,想要提及的事情是,這甚至不是「卷不卷」的問題,而是這些溝通技能本來就是要被訓練的,但是在台灣學術體系以及職場體系裡被嚴重低估,也就是合格標準太低,讓很多人根本沒機會看到這是個問題,更別提精進。這也連帶讓很多人出了國,或甚至不以個人來講,企業出海競爭,立刻就會碰上很大的溝通門檻,因為國際市場根本「聽不懂」我們要講什麼,更別提獲得機會跟資源。 當然,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在同質性很高的環境裡生活,比如學生與同儕就是同質性很高的群體。那以上就不是特別要精進的技能,因為其他人很容易就可以懂。 簡單回應,把脈絡補齊。
本文探討了為何許多人在接到電話銷售推銷時,難以果斷拒絕的心理與文化因素,揭示了「拒絕否定」策略的運作方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如法國、美國對拒絕的影響。特別是在臺灣,為何常見的回應是委婉的拒絕而非直接說「不」。透過案例分析和文化反思,本文提供了更深層的理解,並提出明確拒絕的可能性會帶來更有效的雙贏局面。
Thumbnail
感謝分享,原來一個yes 跟 no 之間有這麼多故事跟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花旗銀行的電話業務行銷方式是否就是知悉台灣人的soft no文化而採取拒絕否定的策略...Orz
到家後開始回想,才意識到我真的很容易不自覺拉高自己的心理門檻,這個壞習慣就是做事情很想要一次到位,像是租房子想要全部符合自己的條件、想要立刻把工具升級到自己滿意的版本、買東西想要一次買到頂標,就是每次做事想要一次達成自己的理想目標。但我卻忽略了在那個當下我可能沒有那個心力跟財力達到我當下所設想的目標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