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帖 006|光是走出去就是一場勝利:康德今天也出門散步了,你呢?(On Promenad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康德每天都會出門散步。

康德是啟蒙時期的哲學家,也是德意志古典哲學創始者,也因為他廣博的知識與深刻的推論,整合啟蒙時期如唯物論、經驗論的思想,他畢生成就加總,足以被視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但作為思想的巨人,康德的生活與作息可謂枯燥乏味。根據康德今天也出門散步:《行走的哲學》所說:「康德的作息幾乎是規律典範,被暱稱為『柯尼斯堡的時鐘』。有課的日子,他會從家裡動身,這時人們就知道已經八點整了。默數十秒,他正戴上帽子;再五秒,他拿起手杖,八點零一分的死線前他就會走出家門,康德曾經說錶是他最不願意割捨的東西。」

我理解在二十一世紀,許多概念都極度流動(fluid),鼓吹康德這類完全毫無變動的生活作息,概念過時之外也不切實際。然而,當初我從過勞康復的過程中,也發現了或許當代人的問題,正是太流動了——如果外在的規範被破除,而自我也沒有建構足夠的規範,用以自我支撐,壓力來時,還是會被壓垮的。

上篇談全職遠端時因為空間感區隔不足造成的混亂,已經談過外在物理環境對心理的長期影響。這次讓我來聚焦:生理狀態如何影響心理,以及當心理狀態難以調節,毫無能量時,如何用生理協助心理,甚至扭轉過勞時低落的狀態吧。

跟康德一樣出門散步,為什麼是一件這麼重要的事情呢?



曾經我也受到召喚


我在尋求諮商心理師協助的過程中,曾有幾次聊到生活習慣這件事:我曾經是一個很喜歡在戶外散步的人,也曾經是一個會定期上健身房的人。我在法國時運氣不好遇上 Covid-19,但我同時運氣也很好——學校位於凡爾賽附近的小城鎮,而校園涵蓋山坡與低谷,擁有一片小型的森林與湖泊,甚至還有一棟法式莊園宅邸(le chateau),有時可以看到小鹿。

raw-image

Château de Jouy-en-Josas,建於 19 世紀,現歸 HEC Paris 所有,是我的校園好夥伴,攝於 2021 年春天。


我當時總是戲稱我住在路易十四的獵場,而既然封城期間無法跟他人有社交活動,那我就去散步。逼近中午十一點半的時候我會準備出門,穿越校園裡的建築,走進森林裡彎繞的小徑裡,隨著地勢上上下下,最後走近小湖泊,繞過旁邊的足球場,在莊園宅邸前面稍微停留,然後爬一段山坡回到宿舍。整趟路程四十分鐘到一小時不等,卻可以讓我觀察法國春夏的花期。面對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放緩的疫情,可以有效舒緩焦慮:

  • 疫情會不會持續到畢業呢?
  • 我會不會因為疫情重創的西歐經濟,導致畢業即失業呢?
  • 疫情會不會進來校園呢?法國健康保險可以保住留學生嗎?
  • 國際同學們很多都飛回家了,我要撤退嗎?還是待在這裡不動會更安全?
  • 疫情對台灣的影響如何?家人有沒有獲得物資?


這些問題無論我出門散步與否,都會在腦中困擾我。反而因為我出門散步了,我可以不陷入焦慮裡,不蜷縮在密閉的房間裡。在法國的時刻我一樣是高壓的,然而我並沒有在當時陷入昏暗的心理健康低谷。以後見之明而言,環境是我當時很重要的後援。

這樣的習慣,卻在愛爾蘭時被磨耗掉了。

我曾在談心室自剖,以及上一篇物理環境電子報提及,因為我自己居家辦公空間概念造成的混亂,以及外在地理環境的限制——多雨、低溫、日照時間極少——有段時間我每天醒來的感受都很陰鬱。逐漸地,當不開心時,我就想要繼續躲起來,完全不想踏出家門。甚至因為便利的外送服務,我就更有理由把我自己鎖進自囚的小公寓裡。

雖然在公寓裡非常安全、舒適,但同時這個公寓也讓我無時無刻都處在蜷縮、不舒張的狀態之中。我當時一直感到非常矛盾,時不時腦中會冒出崩潰的吶喊:「為什麼我花了這麼多力氣搬到了我很喜歡的歐洲,而我在這裡卻只能把自己鎖在房間裡面?」

這樣的狀態持續太久,低谷於焉來臨。崩壞後的我知道,不能這樣下去了。


弄假直到成真,這背後的機制到底是什麼

TED Talk 非常知名、獲得滿堂觀眾起立鼓掌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Amy Cuddy 教授的演講,最初的名字是〈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裡面提及一個我至今都受用的概念:心理影響生理,但反過來,生理也可以影響心理。

用更明確的範例來說,人在不安、哀傷、害怕的狀況時會將身體蜷縮起來,這是因為心理變化,而改變生理狀態。但同理,如果人在平時的狀態下,無意識將身體蜷縮起來,在通常在身處權力弱勢狀態下才會有的姿勢,也會連帶讓心理上感覺自己的狀態不夠具有影響力。

因此,Amy Cuddy 提出洞見——想要轉換心理狀態,如果心理上沒辦法有效轉換,不如就靠身體來幫助自己吧——咬著筆微笑,假笑久了會變成真笑,心理也會快樂起來。舉高雙手、放鬆身體,有如要迎接勝利,久了心理也會給予自己足夠的自信。

這也是所謂「弄假成真(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啟動點。



雖然 Amy Cuddy 的研究後來有掀起一波學術討論與質疑,但這不影響我當時第一次聽到這個認知心理學反轉機制的震撼感。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影片是十多年前我還在大學時的事,當時年輕,只擷取演講中提及,極度務實的運用,讓我在面試前比較不緊張、不焦慮。但這並沒有在其他時刻,成為我的心理助力。

直到 2022 年,來到了英國的新環境,在過勞的狀態下跟諮商心理師談及我的挫敗感。我當時跟諮商師說,我也想要快點從心理上的廢墟站起來,但我真的沒有辦法突然就從低落的狀態中轉變回來。諮商師聽完之後回答:「或許換種方式吧?你可以試試看,就單純走出門。不用逼迫自己運動,不用逼迫自己社交,就是一個人出去散散步。」

那時候 Amy Cuddy 的演講從我腦中冒了出來——如果我如今的心理狀態還是很脆弱,真的沒辦法一轉念就幫助自己恢復元氣,那這時候是不是可以讓我的身體幫助我,給心理力量呢?

我突然就想通了:要我立刻從低谷中恢復出來,這太累了,也很難,可是散步是很簡單的事情。出門散步這件事,我做得到。我只要站起來,推開門,走出去,就好了。

從此之後我開始嘗試著出門散步。

剛開始只能出去走一點點,而步行時,身體依舊緊繃,還是習慣低頭看著人行道,時不是掏出手機;後來出門比較放鬆了,開始會在出門散步時,抬頭看大樹與天空,發現往上看有更多難以察覺的建築細節,整個人肌肉也舒張開了。再後來,我可以在倫敦亂走,穿越大公園、廣場、社區、人群。那時候我走路,甚至昂首闊步了起來。

我花了許久,才讓我的心理韌性回到過勞以前的基本水準。更在之後花了更久的時間,才回到可以游刃有餘、面對高壓的狀態。

出門散步這件事,當然只是康復過程中我做的其中一件事,也可能並非是我做的事情中最關鍵的事。但我如今也知道,在那個狀況下,光是走出去,對我來說,就已經是一場巨大的勝利。


康德今天也出門散步了,你呢?


回到本文最剛開始提及的康德散步習慣。鼓吹康德完全毫無變動、嚴謹的生活作息,的確不切實際,畢竟沒有在同樣的時間出門散步,真的不是一件需要過度譴責的事。但我想要強調的卻並非只是康德的紀律,而是康德這個每日讓身體啟動的行為,是一個時常待在室內,或是時常待在家裡的現代人,值得養成的習慣。

如果各位是在辦公室上班的專業工作者,在行禮如儀的模式中,啟動身體會「自然而然」發生:整段通勤的路程,身體必須透過走動與移動到達上班地點;午餐時間,無論外食或是自備,去餐廳、去茶水間,每個人都必須自辦公桌起身打理;生活需要添購日用品,不少人或許會選擇通勤後採買再回家。但對於選擇全職在家工作的人而言,不僅要創造支持情緒需要的「職場」環境,必要時,也更需要創造讓身體「啟動」的契機,靠著動起來——簡單如出門散步——來平衡心理健康。

我如今時不時也會提醒自己,是時候要去散步了。而不僅是我,我的 Meta 同事也會說,工作壓力太大、太緊繃時,他們會需要在早上或是下午留一段時間,出門散散步。


一如繼往,康德今天也出門散步了。那麼你呢?


《喬記洋行》因為喬老闆人在倫敦,過著西洋節慶日程表,但算了算日子,這一篇電子報會是台灣 2025 年農曆過年前的最後一篇。我在這裡也先跟各位讀者拜個早年。祝賀大家恭喜發財、闔家平安!

下週我會將話題繼續延伸,既然物理環境與身體都已經開始啟動,心理上要怎麼開始設立工作與自我認同的邊界,適當脫鉤,並把在意自己的狀態變成優先序位呢?

Stay Classy!祝各位有個美好的一週!

🩵


參考資料

avatar-img
941會員
85內容數
商業知識應用的範圍極廣,文化價值交換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市面上較少針對廣義文化企業的系統性地整理,也較少評論者以管理角度提出讓這些企業能夠有機發展、自給自足的思考方針。我將自己定錨為人文與商業相輔的實踐家,希望藉由所學提出應用策略框架,使更多亞洲文化商業體能用嶄新的角度,帶來下一波的文藝復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喬記洋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全職遠端工作可能導致過勞的原因,並分享作者個人經驗。作者在疫情期間開始全職遠端工作,起初享受在家工作的便利,但隨後卻因空間概念的混亂,導致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最終心理過勞。文中分析辦公室與居家環境的差異,以及如何打造適合全職遠端工作的空間,並強調個人狀態與居家環境的配合。
本文深入探討在談判中如何有效使用情緒進行交流與衝突解決。以個人經驗為基礎,解析困難對話中的各種策略與技巧,並分享一則真實的談判案例,分析各方的隱藏資訊及其對結果的影響。通過沙盤推演與策略規劃,讀者將能學習如何掌握談判技巧,以達成最佳結果,並有效處理可能出現的爭議與衝突。
本文探討在西洋職場中承擔並給予回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產業中,回饋系統如何促進團隊合作及個人職涯成長。文章強調了正式與非正式回饋的區別,以及有效回饋的特徵和方法,並指出如何在東亞文化背景下調整回饋策略以更好地融入西方職場。最後闡述了回饋不僅在職場中重要,也同樣適用於個人生活,協助建立健康的關係。
在臺灣文化中,拒絕與表達負面意見常帶來心理壓力。本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國際職場中汲取經驗,學習有效地面對和處理衝突。透過 Adam Grant 的觀點,我們瞭解衝突不一定是負面的,反而可成為增進理解和創造性的催化劑。學會有效的衝突管理,或許可以使我們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中更具優勢。
本文探討了為何許多人在接到電話銷售推銷時,難以果斷拒絕的心理與文化因素,揭示了「拒絕否定」策略的運作方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如法國、美國對拒絕的影響。特別是在臺灣,為何常見的回應是委婉的拒絕而非直接說「不」。透過案例分析和文化反思,本文提供了更深層的理解,並提出明確拒絕的可能性會帶來更有效的雙贏局面。
自 2019 年搭上去巴黎的飛機起,至今我已經在歐洲生活快滿五年。 這五年期間,我在三個不同的國家生活;歷經震撼世界且必當在二十一世紀歷史留下一筆的 Covid-19,在封城與遠端的生活裡見證歐洲職場與生活模式的轉變;也同時見識到了 Meta 作為大型集團如何開了裁員的第一槍,讓整個科技職場像海嘯
本文探討全職遠端工作可能導致過勞的原因,並分享作者個人經驗。作者在疫情期間開始全職遠端工作,起初享受在家工作的便利,但隨後卻因空間概念的混亂,導致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最終心理過勞。文中分析辦公室與居家環境的差異,以及如何打造適合全職遠端工作的空間,並強調個人狀態與居家環境的配合。
本文深入探討在談判中如何有效使用情緒進行交流與衝突解決。以個人經驗為基礎,解析困難對話中的各種策略與技巧,並分享一則真實的談判案例,分析各方的隱藏資訊及其對結果的影響。通過沙盤推演與策略規劃,讀者將能學習如何掌握談判技巧,以達成最佳結果,並有效處理可能出現的爭議與衝突。
本文探討在西洋職場中承擔並給予回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產業中,回饋系統如何促進團隊合作及個人職涯成長。文章強調了正式與非正式回饋的區別,以及有效回饋的特徵和方法,並指出如何在東亞文化背景下調整回饋策略以更好地融入西方職場。最後闡述了回饋不僅在職場中重要,也同樣適用於個人生活,協助建立健康的關係。
在臺灣文化中,拒絕與表達負面意見常帶來心理壓力。本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國際職場中汲取經驗,學習有效地面對和處理衝突。透過 Adam Grant 的觀點,我們瞭解衝突不一定是負面的,反而可成為增進理解和創造性的催化劑。學會有效的衝突管理,或許可以使我們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中更具優勢。
本文探討了為何許多人在接到電話銷售推銷時,難以果斷拒絕的心理與文化因素,揭示了「拒絕否定」策略的運作方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如法國、美國對拒絕的影響。特別是在臺灣,為何常見的回應是委婉的拒絕而非直接說「不」。透過案例分析和文化反思,本文提供了更深層的理解,並提出明確拒絕的可能性會帶來更有效的雙贏局面。
自 2019 年搭上去巴黎的飛機起,至今我已經在歐洲生活快滿五年。 這五年期間,我在三個不同的國家生活;歷經震撼世界且必當在二十一世紀歷史留下一筆的 Covid-19,在封城與遠端的生活裡見證歐洲職場與生活模式的轉變;也同時見識到了 Meta 作為大型集團如何開了裁員的第一槍,讓整個科技職場像海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他堅持用自己的選擇取得另一層面的勝利,#從至高無上的神裡搶到生命的權利。 我發現在每次選擇,覺察到自己的抉擇策略及價值排序,也知道自己為什麼這個或不選那個,當然還可以發現習性。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這是一篇介紹康德倫理學中關於建立原則和行動的文章,內容涉及了康德哲學中的概念和論點,以小明和阿牛之間的互動,與小明提出的反駁舉例,從中解釋了康德哲學對於倫理行為的看法,也透過思想實驗來練習標準化一個原則。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在本書後記中,作者顏擇雅提到,羅蘭‧巴特〈艾菲爾鐵塔〉是她很喜歡的散文,讀第一遍充滿推理上的驚喜,讀第二遍雖不再驚喜,卻仍然可感受到詩意美、哲思美,於是期許自己也能寫出這樣晶瑩剔透的思考文。我想,她成功了,本書由許多篇小散文構成,書名「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便是其中一篇談論康德的最高道德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法國哲學家Roger-Pol Droit(1949-),自2001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22種語言,副標題為「101個哲學的日常體驗」(101 Experiments in the Philosophy of Everyday Life)。一般人認為哲學高深莫測,非得長篇大論才
Thumbnail
傅佩榮:「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絕對不是每天運動身體變得健康,或是每天唸書增加知識,而是每天行善每天向善的目標邁進,這才是切實可行的解釋。」
Thumbnail
具有通達德性的人,無所不包容,一切都依自然大道而行。「道」若做為物體,那麼就是恍恍惚惚沒有形狀可言。惚惚恍恍,其中又似乎有相。恍恍惚惚沒有形體可得,但是當中又似乎有物可循。 深遠而玄妙,其中有精華。從今日到古代,它的名稱從來就存在,好讓人得以閱覽萬物的開始。
Thumbnail
康得散步在哲學小徑 單騎是萬種風情。 他的哲學嚴肅,個人以為 真正的哲學是風情萬種。 哲學原意是追尋問 真正的智慧,智慧不會 放諸四海而皆準般僵硬 而是因現實狀況而制宜。 故以,主義流派山頭鼎立 各擁峯景,難企登頂。 每個人都可擁抱 自己的人生哲學 更無他人較優之說 適合自己的就是對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他堅持用自己的選擇取得另一層面的勝利,#從至高無上的神裡搶到生命的權利。 我發現在每次選擇,覺察到自己的抉擇策略及價值排序,也知道自己為什麼這個或不選那個,當然還可以發現習性。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這是一篇介紹康德倫理學中關於建立原則和行動的文章,內容涉及了康德哲學中的概念和論點,以小明和阿牛之間的互動,與小明提出的反駁舉例,從中解釋了康德哲學對於倫理行為的看法,也透過思想實驗來練習標準化一個原則。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在本書後記中,作者顏擇雅提到,羅蘭‧巴特〈艾菲爾鐵塔〉是她很喜歡的散文,讀第一遍充滿推理上的驚喜,讀第二遍雖不再驚喜,卻仍然可感受到詩意美、哲思美,於是期許自己也能寫出這樣晶瑩剔透的思考文。我想,她成功了,本書由許多篇小散文構成,書名「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便是其中一篇談論康德的最高道德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法國哲學家Roger-Pol Droit(1949-),自2001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22種語言,副標題為「101個哲學的日常體驗」(101 Experiments in the Philosophy of Everyday Life)。一般人認為哲學高深莫測,非得長篇大論才
Thumbnail
傅佩榮:「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絕對不是每天運動身體變得健康,或是每天唸書增加知識,而是每天行善每天向善的目標邁進,這才是切實可行的解釋。」
Thumbnail
具有通達德性的人,無所不包容,一切都依自然大道而行。「道」若做為物體,那麼就是恍恍惚惚沒有形狀可言。惚惚恍恍,其中又似乎有相。恍恍惚惚沒有形體可得,但是當中又似乎有物可循。 深遠而玄妙,其中有精華。從今日到古代,它的名稱從來就存在,好讓人得以閱覽萬物的開始。
Thumbnail
康得散步在哲學小徑 單騎是萬種風情。 他的哲學嚴肅,個人以為 真正的哲學是風情萬種。 哲學原意是追尋問 真正的智慧,智慧不會 放諸四海而皆準般僵硬 而是因現實狀況而制宜。 故以,主義流派山頭鼎立 各擁峯景,難企登頂。 每個人都可擁抱 自己的人生哲學 更無他人較優之說 適合自己的就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