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家?是血緣的羈絆,還是一起圍著矮桌、分享著偷來戰利品的溫暖日常?
是枝裕和的小說《小偷家族》,就像一杯溫熱的白開水,看似平淡無奇,喝到最後卻發現杯底沉澱著最濃烈的情感,讓人瞬間潰堤。故事的結局像一根針,溫柔而殘酷地戳破了那個關於「家」的美好泡泡,將我扯回現實,卻也讓我流下了最溫暖的淚水。

《小偷家族》信代擁抱樹里
身而為母
最讓我產生共鳴的,是信代這個角色。原生家庭對於每個人的影響深厚,會在未來的日子一一顯現,可能是正面教材,也可能是反面教材。對信代來說,她的媽媽是反面教材,所以在當他聽到樹里的媽媽說:「我也不是想生才生的!」她不由得抱起樹里,這句話她聽過自己的媽媽說過很多次,從過去湧起的憎恨給她力量,讓她決定不把樹里還給他們。劇中有一個對信代個性很細膩的刻畫。信代發現樹里生長在家暴家庭卻擁有主動關心他人的溫柔,讓信代著實驚訝,她心裡想著:「如果樹里是個個性扭曲的孩子,她就能夠對自己的性格和壞心眼感到安心了。樹里這樣的孩子存在,使她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缺點是自己的責任。她原本想要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是母親害的。」
看到這裡,我多想穿越銀幕抱抱信代,就像《好東西》裡的台詞所說:「總要有人要跟你說聲對不起。」我想告訴她,這個社會沒有給你愛與溫暖,妳不需要為自己的不完美而自責。幸好,這份溫暖,樹里替我們給了。當她的小手撫摸信代手臂上同樣的燙傷疤痕時,那份跨越年齡的溫柔,瞬間治癒了信代內心深處的傷痛。
信代藉由擁抱樹里,彷彿也擁抱了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這或許就是一種療癒吧?我們透過養育孩子,將自己的童年再過一次。小時候沒能看完的漫畫、沒能盡情奔跑的操場,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一一圓滿。信代或許也是如此,在給予愛的同時,也把自己匱乏的童年,重新「養」了一次。

《小偷家族》信代
羈絆,是相處而來,而非血緣
宮部說「小孩都需要母親。」信代說:「那是母親一廂情願的想法吧?生下孩子,大家都能當母親嗎?」信代憎恨這個只因為生產這項事實就以母親自居、支配女兒人生、拋棄她的母親。雖然祥太跟樹里沒有稱信代為媽媽,但信代覺得自己已經在做母親這個角色會做的事情,她沒有生下他們,但她的確是母親。
在最後,信代告訴祥太當初他們是在哪裡發現他的,只要有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親。這是信代最後的溫柔,我在信代身上看到了母親的身影,她是祥太的家人啊!
對於這份家人的關係,祥太最後的溫柔留給了爸爸阿治,他告訴阿治說他是故意被抓的,讓阿治不用自責,面對這般成熟體貼的祥太,你會感到心疼,也可以感受到祥太是真的喜歡這個家。一直以來都像孩子般活著的阿治在最後送別祥太時,理解到失去的東西有多麼重大而放聲哭泣,他已經沒有任何地方可去,也沒有任何人在等他了。

《小偷家族》阿治跟祥太
寫在最後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誰才是真正被遺棄的人?」
片中的刑警,像不像每一個坐在電視機前,輕易對他人生活下指導棋的我們?他用主流的道德標準,片面地將信代的行為定義為「為了錢遺棄老人」的罪行。他無法、也無意看見故事的全貌:信代自己,才是那個先被母親、被社會遺棄的人。這個看似破碎的家庭,收留了被親人拋棄的奶奶、無家可歸的亞紀,保護了在暴力中奄奄一息的樹里。如果要追究罪責,是否該先質問那些真正「遺棄」他們的人?

《小偷家族》
什麼是家人?
家人不代表都要有血緣關係。像是夫妻就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你都可以愛你沒有血緣關係的伴侶了,有何不能愛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呢?這個社會對於「家人」與「母親」有很多的框架,有很多的「應該」與「理所當然」,一旦反直覺,就會受到抨擊以及不被接受。而我想說的是,就像我媽媽很心疼我姪子年紀還很小就失去爸爸成了單親小孩一樣,只要有足夠的愛與關懷,單親不會比雙親差。像我生長在雙親家庭,但我的父親大部分時間像是《東京鐵塔》裡的父親般,失去了他應盡的功能,他成了我的反面教材,我的原生家庭也有很多反面教材,小偷家族的確不是一般「正常」的家庭,但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用心與愛,這是多少「正常」家庭無法提供的呢?
送給大家一段話: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Be kind. Al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