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認識是枝裕和?
電影一定要有大場面、改變世界嗎?
是枝裕和早期的作品總是圍繞著一件小事,關注著一個人、一個群體小小的變化。
我第一次看他的《空氣人形》時,老實說看不太懂,但就是喜歡那種氛圍。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爸爸是在台灣出生的灣生,而且《空氣人形》還是跟台灣攝影師李屏賓合作拍的。那時候就覺得超級有趣——台灣攝影師、日本導演、韓國演員裴斗娜,一起拍日本電影。
我自己會形容是枝裕和的電影就像「溫柔的放大鏡」,他把日常生活的小細節拍得很有感情,不會刻意要你哭或笑,但看完心裡會暖暖的。
家庭、吃飯,還有那些細膩的時刻
是枝裕和超級愛拍兩個東西:家庭跟吃飯。他說吃飯是表達人物關係最重要的場景,就算餐桌上不講話,你也能從每個人的動作看出他們在這個家庭裡的位置。
你看他的《小偷家族》、《海街日記》、《我的意外爸爸》,每一部都在討論家庭的不同組成方式。有的是血緣關係,有的不是,但重點是那種互相關心的感覺。
而他的作品,讓我想起高中時讀蔣勳的《孤獨六講》,裡面有一章專門講「家庭中的孤獨」。當時讀到超級shock,原來就算在家人身邊,我們還是可以是孤獨的個體。整本書的想傳達的事情就寫在封面上,孤獨不是壞事,只是因為你害怕孤獨,是因為不了解孤獨。認識了孤獨,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
拍片最怕的三個元素
「小孩、水、動物」,因為他們最不受控,而偏偏是枝裕和最會拍小孩。
是枝裕和從紀錄片導演開始,後來拍劇情片,現在還做Netflix影集。他最早成名的作品《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裡面那個14歲的小演員因為這部片得了坎城影帝,是最年輕的坎城影帝。
後來的很多作品中,也都會有小演員的演出,甚至都還是素人小演員,過去從來沒有過演戲經驗。
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奇跡》也是,是講兩個小兄弟,因為父母離異,想要靠著新幹線的傳說許願,讓父母重新和好的故事。這部片很巧妙的是結合了新幹線通車的元素,其實這部片是新幹線的大型宣傳片,在宣傳新幹線通車的事情,這種將故事結合商業的企劃我最喜歡了!
這部Apple廣告,讓我又想拍片了
最近是枝裕和幫Apple拍了一支用iPhone 16 Pro拍的短片叫《Last Scene》,大概30分鐘,YouTube上就能看到。不同於他現在常常拍的大製作電影、影集,但這部小短片讓我有種回到過去的感覺。
故事很簡單:一個劇作家的孫女從未來回到現代,告訴爺爺說你的劇本不能這樣寫,會毀了整個日本電視產業XD 然後他們就一起踏上改寫劇本最後一場戲的小旅程。
我覺得這部片最棒的地方是,它很單純,只有兩個主要角色,場景也不多——家庭餐廳、海邊、遊樂園。沒有什麼大場面或是酷炫的鏡頭,但就是這種簡單,也激起了自己也可以拿手機拍個小劇情片的感覺。
找他的作品來看吧!
這集Podcast雖然沒有什麼特別實用的知識點,但我真的很喜歡是枝裕和的作品。如果你想認識他,可以先從YouTube上的《Last Scene》開始,再去Netflix找《小偷家族》或《海街日記》。
有機會的話,我會推薦你去看他更早期的作品,像《橫山家之味》或《奇跡》,那種細膩溫柔的感覺真的很棒。
P.S. 這次節目我還加了Lo-Fi音樂當背景,最近工作都在聽這種音樂,覺得可以跟著一起搖擺的感覺很C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