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

含有「林業」共 1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我看到小護士的身影在高山別館頂樓的陽臺上出現。 然而她不是一個人,身邊有個人,看起來應該是男性,因為是又高壯又肥大的身影,讓我聯想起那瑪夏時認識的熊般的院長。
岐阜縣・黑部市・第6年 摸索未來 在鋼筋水泥盛行的現代,談起木頭時,多數人腦海裡仍能浮現類似且熟悉的氣味與觸感。然而,對李皓綸而言,木頭不僅僅是熟悉的存在,更帶著一股神祕的魔力,使他不斷追尋更加親近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戶外氣溫是攝氏四度不到,水氣又豐富,相當冷冽難熬的夜晚。 夜間寒風像是要吹透皮肉骨頭,全身再起一陣寒顫,這樣下去不行,會凍死在高山上然後再也見不到小護士,說不定還變成樹靈塔傳說的一部份,被媒體渲染成無知遊客拿尺測量它亂摸亂踩而觸怒樹靈所以得到報應之類的。
小時候跟姊姊到過這山鄉好幾次,但找不回幾乎被消磨光的記憶,無從與眼前的景象疊合比對是不是哪兒變了。 早上開車一路上山時,途經之處所看見的一切也都感覺很陌生。 記得進入省道沒半個小時,車就爬上一個陡坡,看見一座不知道奉祀什麼的廟,再急轉下坡就會來到坐落於約三十五公里處的一個小小村落。 番路鄉觸口
沒人知道那些受害者到底經歷過什麼,也沒有紀念他們的物品或文獻留存,連遇害後埋葬在哪裡都沒人知道,彷彿他們不曾存在過,就像沒能長成巨木就死去的樹。
紀錄片《變更之地》即將在善導寺旁的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國際會議廳上映囉!洪廣冀老師與李馨慈將一起帶領觀眾,探討發生在1965至1976年間,以今日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所在地為開端的「林相變更」計畫,是如何大規模改變台灣地景,以及參與其中的人們乃至聚落。 一起認識這場台灣史詩級的造林秘密吧!
Thumbnail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5/01/06
謝謝您的分享❤️
台灣全面禁伐的政策已經實行了30年,但「山老鼠」卻始終存在,為什麼盜伐案難以遏止?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從高山森林一路追蹤到木材加工廠、地下交易市場、在地原住民家庭,深入調查「福爾摩沙珍貴林木盜伐」議題。以被聖化的「神木」為中心,沿著死去木頭的蹤跡,探索一條關於生存與暴利。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臺灣的林業歷史、日本的里山概念,以及以西粟倉村為案例的森林經營新模式。透過充分發掘當地資源,西粟倉村成功打造了一個理想經濟圈,實現了林業的復甦和村落振興。文章深入探討了裡山與生態多樣性的關係,以及西粟倉村的森林管理計畫和地方振興企劃,作為永續經營的新模式值得市場關注。
Thumbnail
夜魚寫手-avatar-img
2024/05/09
好詳細的介紹,超棒的我曾思考,比起一昧的不砍材,適度的疏林應該更有助於樹木的生長。看到這篇文章,覺得自己思考的果然還不夠深也不夠廣,日本西粟倉村的做法除了永續經營,也營造了品牌形象,台灣的樹林很美,希望未來的某一天也能向他們看齊。
近年植樹造林成效顯著,但養護與再利用方面仍有困難。文中談到修枝料源應避免棄置焚燒,而應進一步進行分級分類,並尋求合適應用。建議可透過公私部門與地方林業充分合作,培育新生代力量參與養護工作,並規劃與建構設備與環境場域,讓身心障礙夥伴能參與其中。此外,應用過程需建立永續的商業模式,創造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Thumbnail
林田山,遠不止我們看到的美麗林業文化園區。 園區內的溫泉線鐵道,就是通往那曾直達中央山脈的巨大鐵道系統,連結山上與山下的兩個世界。不若重生的摩里沙卡帶著歷史的記憶走向未來,沈睡在山中的林田山鐵道,散落著來自半世紀前的林業遺緒,靜靜與森林融為一體,帶著林田山最輝煌的時代,隱沒於時代與綠意的吞噬之下。
Thumbnail
頁央-avatar-img
2023/12/16
花蓮是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