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Chatgpt開始能產生吉卜力風格的圖片(下圖),引起熱議。
示意圖
這導致了繪畫界瀰漫著一股沮喪的氣息。有人擔心藝術將被AI取代,或是設計師即將失業。AI帶來的顛覆性,會如何改變繪畫的觀念,繪畫的藝術是否會續存?
我認為,這可以從最近一次的科技革新:攝影技術,來開始說起。
攝影術是一種透過拍攝獲得現實景物複製品的技術。於19世紀初誕生,公認為法國人達蓋爾所發明,攝影術隨著技術的進步有許多技術上的發展,所有技術均基於不同的成像光學原理,並以獲得可被保存的複製品為最終目的。 引自維基百科
歐洲人將藝術的重責大任從繪畫裡解放並分散給攝影。攝影無疑可以更好的,以更低成本的方式,將眼前的景象保存下來。西洋的繪畫中,有極大部分的作品建立在社交性質,畫作也當作某種資產與地位。這類型畫的內容多為人像與靜物。攝影不光是這兩項,它的出現讓風景與人文紀實也得以相較「客觀」的記錄下來。
在當時,一些畫家莫名獲得強大的技法,一舉躍升為寫實大師,把人物與細節刻畫的維妙維肖,靠的就一種叫暗箱的東西。這是攝影術最早的原理,透過一個小洞,將光線穿過牆壁照進暗室,在另一側的牆上,就能看見投影出的顛倒景象。畫家利用這個特性來輔助繪畫,其實可以想像就是現代的「描圖」。他大幅減少了作畫時間,效率增加,對於技法「一般的」畫家而言,品質與逼真度遠遠超於自己手能完成的作品。
此時,繪畫面臨到一個兩難,該往哪裡發展?如今,我們已經知道,繪畫接下來會逐漸走向抽象,脫離完全複製眼前景象的作畫方式。我們的作畫以及我們的審美,對於繪畫的觀念,都開始有了很大的改變。攝影的後期雖也有抽象的出現,但仍是繪畫擁有較高的自由度,並且可以完全無視物理規則、無視實體物品,只遵從內心的畫面。
繪畫導入AI以後,第一個受到衝擊的是產品與工業設計師相關的從業人員,他們所操作的繪畫方向較多是建構在實體,也就是,可以用實際眼睛或尺寸解構的物品,對AI來說,他能以極低成本的方式建構出來,雖然有可能產生偏差,但對於個人的用戶已經適用。對於企業而言,他已經降低了作業的成本,也不需要俜請太多設計師。而設計師不會完全消失,只會留下可以接受與AI協作的設計師。就業市場不致於淘汰所有設計師 ,因為能夠下達精準指令的人,會是了解設計原理、能夠精確看出圖片好壞,並能夠微調修改AI作品的人。一般人也許可以透過多張作品篩選,但在一幅作品面前,多數人仍難以辨認細節的好與壞。
對於設計師,好處是能夠降低繪畫所反覆刪改,花費的勞力與精力、節省時間成本,但他的缺點,也正是最大的威脅,他們工作時無法親手畫畫,無法使用這種技藝。這種技術的剝奪性,與一本小說名為 「過於喧囂的孤獨」,裡頭主角面臨的問題很相似。身為碎紙機的操作員,在新機器的出現後,他雖能輕鬆的工作,卻失去了所有他認為寶貴的東西——親手撫摸紙張觸感的美好。
技藝的體驗,會被人工智慧直接剝奪。多數的設計師又是因為喜歡畫畫,並且想貼合務實層面,才走向商業的繪畫與設計。原本,因商業性的緣故,許多設計師僅憑著喜歡動筆的信念撐下去,在大部分時間,也不一定能畫自己喜歡的作品。現在,還要被剝去了深核的關鍵技藝體驗,無法接受這點改變的從業人員,勢必會離開這塊產業,只留下那些能夠接受協作的人。
但繪畫本身從未看見盡頭,如上頭說的,繪畫的體驗與技藝是無法被完全取代的。
單純模仿的能力,比如AI抓取風格重建的插圖或設計,事實上,他只能夠符合大部分人「目前」的需求。但是,當每個人都可創造由電腦計算、分析的作品,作品本身帶來的價值與衝擊力就減弱了,也就意味著:每幅作品與個人的連結很薄弱。
繪畫是人以自身去觀察現實,融合主觀的過程。因此,產出的作品,會貼合每個人的人生脈絡、體驗、個性,並形成獨一無二的筆觸與色彩。
AI或許能模仿風格,能夠自由切換不同作家的風格,卻難以賦予作品深刻的個人情感與人生脈絡,難以想像該創作者的意圖,讓意義與形式緊密貼合。作品的產生,只不過是一條冷冰冰的指令。模仿也僅僅是形式上的呈現。在攝影界,模仿他人的風格也經常發生,但這種形式卻無法在個體身上找到完全契合的某種領悟感或釋然感。
我認為,藝術的未來,著重的或許會是從結果轉向過程。
在AI能輕易產生畫作的時代,人們對繪畫的關注將轉向起稿前的構思、創作的過程,並融入個人經驗裡完整體現,非單純的最終作品。繪畫的價值,將更加依賴它與創作者不可分割的關係。改變繪畫的整個定義,不再是僅限最終成品的展出或收藏。當生成作品變的輕易可得,人類的審美又是否會尋求更複雜更完整的美,並且區分這些藝術作品的性質?這些旁大的0與1的作品產出,又是否有能真正追的上「頂級畫家」的一天?藝術的本質終究是由人類定義的,藝術是人類的思考與情感掙扎的結晶,不理性瘋狂綜合體。AI可以模仿這些情緒,卻無法主導人類對藝術觀念思考的走向。
對此,我仍深信人類的叛逆。就算有這麼一日,地表上肯定仍有些咬著畫筆,望著天花板沈思,喝著咖啡的畫家。他們仍獨自在夜裡與人工藝術奮鬥。
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