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Top 5
1
荷蘭 大麻、迷幻蘑菇體驗分享
2
觀點能不能自由訴說?分析鍾明軒與阿滴事件
3
為什麼我們比以前的人更容易得憂鬱症?|閱起#3
4
AI大量生成吉卜力插畫,設計師與畫家要失業了?
5
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的鏡頭究竟有多神?
1
荷蘭 大麻、迷幻蘑菇體驗分享
2
觀點能不能自由訴說?分析鍾明軒與阿滴事件
3
為什麼我們比以前的人更容易得憂鬱症?|閱起#3
4
AI大量生成吉卜力插畫,設計師與畫家要失業了?
5
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的鏡頭究竟有多神?
閱讀茶屋
幽默背後顯得如此荒誕悲哀|馬伯雍《顯微鏡下的大明》
馬伯庸的這本書,對歷史的考究詳盡。大量翻閱文獻,找專家諮詢,並以幽默的筆鋒寫出小人物、大朝廷,錯綜複雜的貪官污吏與民間疾苦。不拖泥帶水的強調敘事節奏,劇情緊湊、生動,恰當拿捏進度與文字力度。 在節奏快速,實用主義的社會裡,歷史與文學似乎成了冷門選項。馬伯庸筆下的歷史故事,削弱了龐大的厚重感.....
2025/04/13
3
13
子彈是餘生 讀後感
小說中貫穿對宿命的無力感,即使重來一遍,也不會選擇其他方式再活一遍。讀時很輕鬆,餘韻卻很沉重。這世代以競爭、功利主義為標竿,背頭藏有多少親手捏碎的骨肉與人性。高壓的就業環境,像慢性中毒般,被侵蝕、然後腐爛。
2024/10/06
2
閒談:約翰.伯格的語言筆記|進入藝評家的文字裡。
John Berger是一位藝評家,他的藝術生涯起自於畫家,而真正讓他開始被大眾看見的作品為《觀看的方式》這部藝評作品,閒談則是他逝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散文集。
2024/09/22
3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Why Nations Fail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有人稱這本書為《國敗論》,用來反襯亞當斯密著名的《國富論》,專注於談論的主軸在於為何國與國之間存在著諸多的不平等,有些過去繁榮的國家如今人民困苦、經濟萎縮,而過去並不富足、或是該稱一無所有的蠻荒之地,卻能夠躍升為世界列強,本書開門見山的告訴所有讀者:制度是一切的根源。
2024/09/18
33
權力的一生,1984
在權力之外,你找不到現實,摸不到真實。 一切可以是一位從未露面的老大哥主持正義,他的正義屬於他的價值,你的價值也屬於他的價值,而你根本沒有意識到已經發生。
2024/09/08
2
知識是否為客觀的? |另類事實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有幾個獨有的特色。 科技的發展帶來資訊的爆炸,人們越來越無法處理龐大資訊,也難以分辨資訊;網路的興盛,讓民眾獲取知識的路徑變短,更容易能夠接觸任何領域的知識,只要連線上網,就能成為百科全書。 不過問題是,我們難以分辨知識的正確性,何為知識,何為事實。
2024/09/03
19
再造不出的博學怪物|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
十七世紀,地球上多了一批天才,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謂博學家就是形容這樣的人,他們究竟是不是人類?至少能篤定他們是不斷超越人類極限的一群瘋狂知識份子。
2024/08/25
4
反社會人格,在資本主義中太吃香了
我發覺到近幾年,大家對於「反社會人格」一詞的認知,逐漸有所改變。 大概在我國小、國中的時期,一講到反社會人格,就會聯想到犯罪、不法分子等等的負面想像。 但仔細想一想,反社會人格其實在資本經濟體制裡面,超級吃香的耶?
2023/12/06
13
5
失控的正向思考|危險邊緣,無止盡的勵志金句與樂觀心態。
「只要一直往好的地方想,一切都會變好的。」 資訊串流的迅速與龐大,我們被淹沒在複雜且充滿美好意象的世界裡,充斥著只要相信自己能做到,就一定能成功的金句名言。 這種話,單獨來看就顯得荒唐,但只要放在不同脈絡裡,卻又能引起一定的關注與認同......
2023/10/01
10
教出殺人犯|岡本茂樹:「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
小時候做了錯事以後,會被要求道歉、寫悔過書,以各種形式來證明自己曾犯了錯,且確認已經理解自身行為給人帶來困擾與影響,教育在形式上做的很體面,一封能令人聲淚俱下的模範悔過書,能夠打動教師、父母,卻僅僅停留於此......。 在教育「反省」的過程中,教導被動的反省成了反省的最大一個阻礙。
2023/09/03
15
查看更多
幽默背後顯得如此荒誕悲哀|馬伯雍《顯微鏡下的大明》
馬伯庸的這本書,對歷史的考究詳盡。大量翻閱文獻,找專家諮詢,並以幽默的筆鋒寫出小人物、大朝廷,錯綜複雜的貪官污吏與民間疾苦。不拖泥帶水的強調敘事節奏,劇情緊湊、生動,恰當拿捏進度與文字力度。 在節奏快速,實用主義的社會裡,歷史與文學似乎成了冷門選項。馬伯庸筆下的歷史故事,削弱了龐大的厚重感.....
2025/04/13
3
13
子彈是餘生 讀後感
小說中貫穿對宿命的無力感,即使重來一遍,也不會選擇其他方式再活一遍。讀時很輕鬆,餘韻卻很沉重。這世代以競爭、功利主義為標竿,背頭藏有多少親手捏碎的骨肉與人性。高壓的就業環境,像慢性中毒般,被侵蝕、然後腐爛。
2024/10/06
2
閒談:約翰.伯格的語言筆記|進入藝評家的文字裡。
John Berger是一位藝評家,他的藝術生涯起自於畫家,而真正讓他開始被大眾看見的作品為《觀看的方式》這部藝評作品,閒談則是他逝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散文集。
2024/09/22
3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Why Nations Fail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有人稱這本書為《國敗論》,用來反襯亞當斯密著名的《國富論》,專注於談論的主軸在於為何國與國之間存在著諸多的不平等,有些過去繁榮的國家如今人民困苦、經濟萎縮,而過去並不富足、或是該稱一無所有的蠻荒之地,卻能夠躍升為世界列強,本書開門見山的告訴所有讀者:制度是一切的根源。
2024/09/18
33
權力的一生,1984
在權力之外,你找不到現實,摸不到真實。 一切可以是一位從未露面的老大哥主持正義,他的正義屬於他的價值,你的價值也屬於他的價值,而你根本沒有意識到已經發生。
2024/09/08
2
知識是否為客觀的? |另類事實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有幾個獨有的特色。 科技的發展帶來資訊的爆炸,人們越來越無法處理龐大資訊,也難以分辨資訊;網路的興盛,讓民眾獲取知識的路徑變短,更容易能夠接觸任何領域的知識,只要連線上網,就能成為百科全書。 不過問題是,我們難以分辨知識的正確性,何為知識,何為事實。
2024/09/03
19
再造不出的博學怪物|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
十七世紀,地球上多了一批天才,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謂博學家就是形容這樣的人,他們究竟是不是人類?至少能篤定他們是不斷超越人類極限的一群瘋狂知識份子。
2024/08/25
4
反社會人格,在資本主義中太吃香了
我發覺到近幾年,大家對於「反社會人格」一詞的認知,逐漸有所改變。 大概在我國小、國中的時期,一講到反社會人格,就會聯想到犯罪、不法分子等等的負面想像。 但仔細想一想,反社會人格其實在資本經濟體制裡面,超級吃香的耶?
2023/12/06
13
5
失控的正向思考|危險邊緣,無止盡的勵志金句與樂觀心態。
「只要一直往好的地方想,一切都會變好的。」 資訊串流的迅速與龐大,我們被淹沒在複雜且充滿美好意象的世界裡,充斥著只要相信自己能做到,就一定能成功的金句名言。 這種話,單獨來看就顯得荒唐,但只要放在不同脈絡裡,卻又能引起一定的關注與認同......
2023/10/01
10
教出殺人犯|岡本茂樹:「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
小時候做了錯事以後,會被要求道歉、寫悔過書,以各種形式來證明自己曾犯了錯,且確認已經理解自身行為給人帶來困擾與影響,教育在形式上做的很體面,一封能令人聲淚俱下的模範悔過書,能夠打動教師、父母,卻僅僅停留於此......。 在教育「反省」的過程中,教導被動的反省成了反省的最大一個阻礙。
2023/09/03
15
查看更多
心與眼
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的鏡頭究竟有多神?
《混沌少年時》是一部以一鏡到底手法拍攝的英國犯罪迷你影集,其獨特的拍攝方式與深刻的社會議題探討使其超越一般青少年犯罪影集。本文深入解析影集的拍攝手法、劇情以及其所傳達的意涵,並分析一鏡到底的優缺點及其在影視作品中的應用。
2025/04/23
2
世界要我選一條路,我偏要跨很多條|多重淺能者的自白
這篇文章探討作者的多重興趣與對此的自我認同。作者從小就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熱衷於學習不同的技能與知識,例如繪畫、攝影、寫作、經濟、統計等。這樣的興趣多元性曾經讓作者感到困擾,也遭到社會的質疑,但在獲得老師的肯定與Ted Talk的啟發後,作者逐漸接納了自己的多重潛能,並決定將其轉化為創作的優勢。
2025/04/12
16
9
此生,我留下了什麼?
滑著那些網頁,看著youtube,瀏覽紀錄鑿下一條條等待覆蓋的網址。我可以敲下滑鼠,一鍵清空,好像他們從來不存在似的。它們陷進綿延不斷的山稜線,如同記憶,好似凌晨時分的薄霧,緊貼皮膚,卻遙不可及。 比起網際網路飄渺、抓不到的特性,存在於實體的痕跡,是否更能確保自己曾留下過什麼?
2025/04/09
8
1
混沌少年時,一鏡到底的鏡頭究竟有多神?
《混沌少年時》是一部以一鏡到底手法拍攝的英國犯罪迷你影集,其獨特的拍攝方式與深刻的社會議題探討使其超越一般青少年犯罪影集。本文深入解析影集的拍攝手法、劇情以及其所傳達的意涵,並分析一鏡到底的優缺點及其在影視作品中的應用。
2025/04/23
2
世界要我選一條路,我偏要跨很多條|多重淺能者的自白
這篇文章探討作者的多重興趣與對此的自我認同。作者從小就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熱衷於學習不同的技能與知識,例如繪畫、攝影、寫作、經濟、統計等。這樣的興趣多元性曾經讓作者感到困擾,也遭到社會的質疑,但在獲得老師的肯定與Ted Talk的啟發後,作者逐漸接納了自己的多重潛能,並決定將其轉化為創作的優勢。
2025/04/12
16
9
此生,我留下了什麼?
滑著那些網頁,看著youtube,瀏覽紀錄鑿下一條條等待覆蓋的網址。我可以敲下滑鼠,一鍵清空,好像他們從來不存在似的。它們陷進綿延不斷的山稜線,如同記憶,好似凌晨時分的薄霧,緊貼皮膚,卻遙不可及。 比起網際網路飄渺、抓不到的特性,存在於實體的痕跡,是否更能確保自己曾留下過什麼?
2025/04/09
8
1
時事與觀點評論
觀點能不能自由訴說?分析鍾明軒與阿滴事件
鍾明軒與阿滴的網路風波,凸顯了言論自由與社群影響力責任間的張力。文章分析事件始末,探討網紅身分、發言時機、媒體斷章取義等因素如何放大爭議,並反思公眾人物的道德責任與社會期待。最終,文章呼籲理性討論,避免對錯二分法,並強調社群行為應負責任。
2025/04/30
4
1
學歷高,就一定收入高?
你一定也有聽過相似的問題。 高學歷就一定賺更多錢嗎? 有些人貶低學歷,嘴裡嚷著科技業的幾個大老板都輟學,而學歷最高的教授們,賺的錢卻沒有他們多。這現象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社會上,有一票人主張,孩子必須保持優秀,取得高學歷後更容易成功,擁有較高的薪資條件;另一票人主張,學歷並非一切,一個班
2025/04/18
4
AI大量生成吉卜力插畫,設計師與畫家要失業了?
近期Chatgpt開始能產生吉卜力風格的圖片,引起熱議.....這導致了繪畫界瀰漫著一股沮喪的氣息。有人擔心藝術將被AI取代,或是設計師即將失業。AI帶來的顛覆性,會如何改變繪畫的觀念,繪畫的藝術是否會續存?
2025/03/30
4
4
觀點能不能自由訴說?分析鍾明軒與阿滴事件
鍾明軒與阿滴的網路風波,凸顯了言論自由與社群影響力責任間的張力。文章分析事件始末,探討網紅身分、發言時機、媒體斷章取義等因素如何放大爭議,並反思公眾人物的道德責任與社會期待。最終,文章呼籲理性討論,避免對錯二分法,並強調社群行為應負責任。
2025/04/30
4
1
學歷高,就一定收入高?
你一定也有聽過相似的問題。 高學歷就一定賺更多錢嗎? 有些人貶低學歷,嘴裡嚷著科技業的幾個大老板都輟學,而學歷最高的教授們,賺的錢卻沒有他們多。這現象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社會上,有一票人主張,孩子必須保持優秀,取得高學歷後更容易成功,擁有較高的薪資條件;另一票人主張,學歷並非一切,一個班
2025/04/18
4
AI大量生成吉卜力插畫,設計師與畫家要失業了?
近期Chatgpt開始能產生吉卜力風格的圖片,引起熱議.....這導致了繪畫界瀰漫著一股沮喪的氣息。有人擔心藝術將被AI取代,或是設計師即將失業。AI帶來的顛覆性,會如何改變繪畫的觀念,繪畫的藝術是否會續存?
2025/03/30
4
4
生活雜記
荷蘭 大麻、迷幻蘑菇體驗分享
這篇文章分享我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體驗大麻和迷幻蘑菇的經歷,包含購買地點、種類、價格、實際感受和注意事項,以及朋友們的不同體驗。
2025/04/14
1
1
愛的節令
究竟愛的本質是什麼?作為稻種播灑的,為了使其茁壯而灌溉的。為了滿足對未來的幻想,愛被用於一種藉口,始終被變形著,依附在其他條件裡。愛情的節令化,是建基於某種幻想與期許,試圖耕耘。一旦不符合或想像破滅,愛也隨之消去。
2025/04/13
3
荷蘭 大麻、迷幻蘑菇體驗分享
這篇文章分享我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體驗大麻和迷幻蘑菇的經歷,包含購買地點、種類、價格、實際感受和注意事項,以及朋友們的不同體驗。
2025/04/14
1
1
愛的節令
究竟愛的本質是什麼?作為稻種播灑的,為了使其茁壯而灌溉的。為了滿足對未來的幻想,愛被用於一種藉口,始終被變形著,依附在其他條件裡。愛情的節令化,是建基於某種幻想與期許,試圖耕耘。一旦不符合或想像破滅,愛也隨之消去。
2025/04/13
3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