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台協會

含有「美國在台協會」共 1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自2025年9月美國在台協會(AIT)重申「台灣主權未定論」以來,這個政治話語變得十聳動,使得台灣社會,再度掀起輿論波瀾。對於部分人而言,這是對中國「法律戰」的堅定回應,是一種戰略上的善意防護;然而對於另一些人而言,卻可能被視為動搖中華民國主權的政治暗示。
Thumbnail
荷仙-avatar-img
2025/10/15
我反正是寧死都不願被對岸統一的~!五星旗醜死了~!我一定要做"中華民國"的國民,因為"中華民國"國旗上"青天白日"的"光輝,遠不是"星星"(五星旗)能夠相比擬的~! 我們才是正統的"中華民國"(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告建立的)~!對岸那個是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們1949年10月1日才有的~!(所以他們才都過"十一國慶") 他們主張中華民國已被其取代,進而宣稱擁有臺灣主權,並持續不放棄以武力統一臺灣~! 但我是絕不會屈服和投降的~!反正大不了一死而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之前"反送中"我就已看出他們的"獨裁",所以我是絕不會願意被這樣的"當權者"所統治~!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10/15
荷仙 很棒,謝謝妳長篇留言,我完全認同。💐
二戰後的各項歷史文件,僅規定日本放棄台灣、澎湖,卻未明確交予中華民國,導致「台灣地位未定論」。雖然中華民國在台統治已八十年,形成獨立運作的政治現實,但正如陳定南所言,「中華民國」名義也為中國的主權聲索留下藉口。台灣的未來安全,仍需在國際上確認自身主體地位。
Thumbnail
「台灣地位未定論」源自二戰後《舊金山和約》安排。雖《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曾提及台灣「歸還中華民國」,但只是政治宣言,不具備法律效力。真正具法律約束力的是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及1952年的《日華和約》:「日本放棄對台灣澎湖的一切權利」,這種刻意模糊,使「台灣地位未定論」成為國際法的重要基礎。
Thumbnail
2025年8月台灣政局變動:民進黨因大罷免失敗由徐國勇接任秘書長,推動柯建銘下台負責;AIT處長與藍營立委座談,確保國防預算不被過度刪減;立院財委會審預算時,黃國昌突撤案放行監察院追加預算,引發傅崐萁不滿,顯示藍白陣營合作裂痕。 美國在台協會AIT找在野黨會見,確保國防預算 AIT處長谷立
Thumbnail
投票
看膩了要換主題嗎?
2 個選項 · 前往投票
【防災包爆熱潮!】 近期美國在台協會(AIT)呼籲民眾備妥緊急避難包、黑熊學院販售1380元防災包,以及花蓮縣政府宣布將發放0元防災包,皆引起熱議。 諸多消息令防災包爆熱潮!
Thumbnail
放假的早晨,睡到自然醒再和朋友挑一家餐廳吃早午餐,一切都是如此悠閒如此美好! OMNIVORE 雜食者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金龍路57號 電話:070-1018-2730 時間:週二休,週三至週一09:00-17:00 OMNIVORE 雜食者從內湖捷運站1號口走過來不用五分鐘,位於金龍路上
Thumbnail
1978年12月15日,美國駐華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的一通電話,打破了台北的寧靜。他緊急前往七海官邸,在深夜拜訪蔣經國總統,傳達美國政府即將在幾個小時後與中共建交的決定。上午九時,美國正式宣布與台灣斷交,這消息如投了一顆震撼彈,在島內引發了強烈反應。 不滿情緒迅速蔓延..
Thumbnail
Angela Chen-avatar-img
2025/04/07
謝謝妳做了好多功課,藉由這棟建築記錄了早年的台美關係。
kiki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7
Angela Chen 謝謝閱讀!也因為這棟建築,我終於理清了美援時代的脈絡,也想把這些故事分享給大家~
最近是美國學校的申請結果公佈時間,收到一些朋友詢問拿到Offer後的時間要怎麼抓,所以來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時間線(以ASU為例) 3/26|收到錄取通知信 五月中|確定報到ASU、開始和學校申請I-20入學許可 5/23|預約F1簽證面試 (那時候最快是7/10的面試,可以
Thumbnail
據台灣中時新聞網13日報道,近來成為年輕人深夜喝酒聚會熱門場所的台北圓山花博園區,10日凌晨發生一起鬥毆事件。一名美籍男子疑似酒醉失控,在現場與人爭執,保全見狀前往排解,卻遭美籍男子毆打,警方獲報後到場將鬧事美籍酒客帶回,清查身分後發現竟然是「美國在台協會」(AIT)官員,但他隔天清醒後發現惹事,趕
歡愉一生-avatar-img
2024/11/21
美軍駐台期間,在台灣胡搞瞎搞~如今歷史重演,噩夢再次降臨?!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臺北辦理文件的經歷,以及與母親的美好回憶。從繁忙的行程到面對挑戰,作者感受到人際關係的重要,以及幸福與幸運背後的善意與祝福。透過回顧,作者深刻理解到陪伴與支持是成長的重要關鍵。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