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交之夜:台北的震盪與怒火
1978年12月15日深夜,冬夜裡的台北一片靜寂。然而,一通急電劃破黑夜。時任新聞局副局長宋楚瑜匆匆趕到七海官邸來,親自敲醒還在睡夢中的總統蔣經國。神情凝重的向他報告:「北京和華府,馬上就要宣布建交。」
蔣經國沉默片刻,眉頭緊鎖。沒多久,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也驅車急馳官邸求見,時間是凌晨三點。他帶來更沉重的消息——卡特政府決定,自1979年元旦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
12月16日上午九時,美國政府正式對外宣布。消息迅速傳開,台灣街頭掀起驚濤駭浪,失望、憤怒、不安的情緒如野火般蔓延。十多萬字難以形容的憤怒化為實際行動。
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M. Christopher)於12月27日抵台說明政策。他剛踏出機場便遭到憤怒的民眾包圍。雞蛋、石塊從人群中拋出,砸向座車,其中一顆直接擊中克里斯多福的眉骨,鮮血瞬間滲出。他倉皇鑽入車內,車隊疾駛而去,直奔圓山美軍俱樂部,避開暴怒的人潮。
位於北門的美國大使館更是被抗議群眾包圍,一度有人試圖翻越圍牆升起中華民國國旗。這場風波,被視為自1957年「劉自然事件」以來,最嚴重的反美抗議之一。

1978年12月29日,大專熱血青年,以無言的靜坐,在外交部附近表示他們對卡特背信的抗議心聲。(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姚琢奇攝)

劉自然事件中,遭憤怒民眾破壞的北門美國大使館
美台關係的非官方橋樑
1979年2月28日,位在北門的美國大使館閉館,這棟建築後來被拆除,原地蓋了國稅局;中山北路二段的大使官邸也人去樓空,現在成為「光點台北」電影館。同年4月30日,美軍最後一批部隊撤離台灣,隨後,美軍顧問團團本部換上新招牌-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簡稱AIT),成為非正式的準外交機構。
1979年4月10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台灣關係法》由卡特總統代表簽署,並成立美國在台協會,讓台灣可以持續與美國保持外交聯繫。前美國大使查爾斯·克羅斯(Charles Cross)被任命為美國在台協會第一任理事長。
1980年代起,AIT信義路辦公室便負起處理美國簽證申請、領事服務、文化交流等多項職責。

美國在台協會AIT,原美軍顧問團團本部(圖片來源:聯合報)

美軍顧問團撤離後,正門也換上美國在台協會AIT的招牌(圖片來源:AIT官網)
一扇通往世界的門
台美關係的遽變,引發了一波移民潮。1970年代,民間流行一句順口溜:「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許多大學畢業生懷抱「美國夢」遠赴重洋。位於信義路上的 AIT 辦公室,成為許多台灣人心中的一扇門,通往美國、也通往世界。
每天清晨,信義路上的 AIT 外總是大排長龍,成為一道特殊的風景。附近的照相館、羽絨服店也因此生意興隆,因為人們總說:「美國很冷」,得先準備一件厚外套再上路。
但當年申請美簽並不容易。申請者需提出銀行存款、土地房產、繳稅單、在職證明等財力資料,還要通過中英文面談。由於美國政府擔心有人假借留學之名「跳機」,所以面試會問得相當細。
Luise Teng 回憶:「1980年左右要取得美簽真難,一大早,在台協會門外黑壓壓排滿人。Thank you GOD!我帶著兩個孩子去簽證,竟然通過了。走出來時,還能讓‘隊龍’沿途對我比大拇指、拍手鼓掌!」
Roberto Hu 說:「簽證官代表國家,拒給簽證不需附任何理由。早年 AIT 櫃台後面有許多年輕官員,還有不少黑人,硬是操控你的生殺大權。台灣人來申請簽證,不論是億萬富翁還是販夫走卒,都一樣平等。」
James Wang 提到:「1984年我去信義路辦商務簽證,我是美國在台分公司的員工,一次出差就給我五年簽證;沒想到學生簽證卻這麼難搞!」
章正宜也說:「觀光簽證同樣困難,尤其是單身女性。只有存款,卻沒有公司證明,根本不可能過關。」
Bob Sung補充:「當年去AIT面試時,他們最喜歡了解你在美國的親屬背景。他們最怕的,就是你不會回台灣!」
已定居美國的Hsin Houston LH則分享:「我申請過三次美國觀光簽證。那時我太太已是美國永久居民,後來也成了公民,卻始終不願幫我辦身份。最後我們一起辭職、攜子赴美,才終於打開另一條路。」

1970年代在信義路三段AIT前方排隊等待申請美國簽證的人潮(圖片來源:聯合報)

信義路三段AIT前方排隊人潮(圖片來源:網路)

信義路三段至今仍聚集許多羽絨服與戶外用品店。
美國公民投票服務與台美交流歷史
美國在台協會(AIT)不僅辦理簽證業務,還曾作為美國公民在台投票的場所。每逢美國大選,AIT都會協助在台美國公民辦理選民登記,並提供通訊投票服務,以確保他們行使投票權。例如,2017年AIT曾提醒在台美國公民登記參與當年的選舉。
此外,AIT還舉辦各種活動,促進台美之間的交流與合作。2013年,停滯多年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對話在此恢復,讓台灣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穩住腳步。
2015年,台美科技合作協議的續簽,促進了環境、醫療、太空技術等領域的合作。這座建築見證了台美間持續深化的交流與合作。

美國在台協會AIT 曾做為美國公民登記投票所。(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曾做為美國公民登記投票所。(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多元聲音管道
作為美國政策的象徵,AIT在軍事、經貿與國際議題上,長期影響台灣內部輿論。無論是對軍售的分歧,或是對美國政策的期待與質疑,甚至是美牛進口等民生議題,AIT始終處於這些討論的核心,成為眾人集結抗議的據點,街頭行動劇的現場。
2003年,差事劇團在AIT前舉行行動劇,抗議美國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活動中,參與者扮演伊拉克婦女,向AIT丟擲裝有紅色顏料的水球,象徵反擊美國的行動。
2011年,台灣漁船「日春財68號」遭索馬利亞海盜劫持為母船,後來被美國軍艦擊沉,船長當場死亡。人權團體在美國在台協會門前抗議,要求美方道歉並給家屬交代,並演出行動劇表達不滿。
2012年3月16日,以台大大學新聞社為首的學生團體在AIT前抗議美國施壓台灣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高喊「美國賺美金,我吃瘦肉精」、「反美牛、反傾銷」學生準備焚燒自製的自由女神像,與警方發生衝突,兩名學生被帶回派出所。
從這些抗議事件反映出台美關係不僅止於政府互動,也牽動著台灣社會的多元聲音。

2006年10月28日,反軍購案民團在AIT前集結抗議。帶著盛產的香蕉,政府看到的是人民真正的需要(圖片來源:中央社)

2003年民眾在AIT前舉牌抗議,反對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

2003年反對伊拉克戰爭的街頭行動劇

2012年2月18日,以台大新聞社為首的學生團體聚集AIT前抗議美國施壓台灣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圖片:社會主義行動網)

示威者沿途呼喊「反對美牛開放,拒絕出賣健康」的口號。隊伍抵達美國在臺協會(AIT)後,抗議群眾輪流站上肥皂箱表達自己反對美牛的立場,最後,將心中的憤怒寫在美國在臺協會(AIT)的牆上。(圖片:社會主義行動網)

2013年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等左翼工運團體 4日上午前往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公室前抗議,表達對美軍重返亞太政策以及美國挑動亞洲情勢的不滿(@Newtalk新聞)
歷史熄燈‧新篇啟航
隨著美國在台協會(AIT)遷至內湖,信義路上的舊館正式熄燈,原址現為台北音樂圖書中心預定地。昔日民眾為美簽大排長龍的場景,已成歷史畫面。
2018年6月12日,AIT內湖新館啟用,美國國旗重新升起,並簽訂99年租約,象徵台美關係邁向新篇章。
從1950年代的美軍駐點,到1979年斷交的震撼,再到AIT作為雙邊非官方橋樑,這片土地不僅見證了台美關係的轉折,也映照出台灣人如何在局勢更迭中找路、前行。

美國在台協會AIT空照圖(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現場筆記三】
美國在台協會AIT的建築物,不僅是外交機構的更迭,更是許多人充滿回憶的場所。簽證大樓的大門位在信義路三段上,早在2021年便已全面拆除,唯一剩下的是幾棵老榕樹,見證歲月的遷徙。
筆者帶大家重返美國在台協會AIT,跟著友人拍攝的現場照片,進行最後一次的巡禮,為這段歷史留下最後的註記。
★更多現場筆記【現場筆記一】【現場筆記二】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內部。(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信義路三段134巷美國在台協會AIT的側門(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AIT信義路辦公室現今是一片空地,預計規劃為台北市立音樂圖書館。(2025年。筆者拍攝)

AIT信義路辦公室現今是一片空地,留下幾棵老榕,見證歲月的遷徙。(2025年。筆者拍攝)
◎參考資料:
1.Cold War in Taiwan
2.The CIA and the Cold War
3.《台灣的隱秘戰爭:美國情報機構與台灣的冷戰時期合作》
4.《美軍在台灣的軍事與情報行動》
5.History of the US Air Force in Taiwan
6.US Taiwan Defense Command
7.Taipei Air Station
8.美軍在臺灣 冷戰下的日常生活 1951 1979 .pdf
9.駐台美軍顧問團
10.臺灣:美國在臺協會(AIT)前的反美牛行動(視頻) - 社會主義行動
11.關鍵評論
12.美國在台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