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條旗下〔六〕撤軍之後–見證台美關係AIT

星條旗下〔六〕撤軍之後–見證台美關係AI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斷交之夜:台北的震盪與怒火

1978年12月15日深夜,冬夜裡的台北一片靜寂。然而,一通急電劃破黑夜。時任新聞局副局長宋楚瑜匆匆趕到七海官邸來,親自敲醒還在睡夢中的總統蔣經國。神情凝重的向他報告:「北京和華府,馬上就要宣布建交。」

蔣經國沉默片刻,眉頭緊鎖。沒多久,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也驅車急馳官邸求見,時間是凌晨三點。他帶來更沉重的消息——卡特政府決定,自1979年元旦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

12月16日上午九時,美國政府正式對外宣布。消息迅速傳開,台灣街頭掀起驚濤駭浪,失望、憤怒、不安的情緒如野火般蔓延。十多萬字難以形容的憤怒化為實際行動。

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M. Christopher)於12月27日抵台說明政策。他剛踏出機場便遭到憤怒的民眾包圍。雞蛋、石塊從人群中拋出,砸向座車,其中一顆直接擊中克里斯多福的眉骨,鮮血瞬間滲出。他倉皇鑽入車內,車隊疾駛而去,直奔圓山美軍俱樂部,避開暴怒的人潮。

位於北門的美國大使館更是被抗議群眾包圍,一度有人試圖翻越圍牆升起中華民國國旗。這場風波,被視為自1957年「劉自然事件」以來,最嚴重的反美抗議之一。

1978年12月29日,大專熱血青年,以無言的靜坐,在外交部附近表示他們對卡特背信的抗議心聲。(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姚琢奇攝)

1978年12月29日,大專熱血青年,以無言的靜坐,在外交部附近表示他們對卡特背信的抗議心聲。(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姚琢奇攝)


劉自然事件中,遭憤怒民眾破壞的北門美國大使館

劉自然事件中,遭憤怒民眾破壞的北門美國大使館


美台關係的非官方橋樑
1979年2月28日,位在北門的美國大使館閉館,這棟建築後來被拆除,原地蓋了國稅局;中山北路二段的大使官邸也人去樓空,現在成為「光點台北」電影館。同年4月30日,美軍最後一批部隊撤離台灣,隨後,美軍顧問團團本部換上新招牌-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簡稱AIT),成為非正式的準外交機構。


1979年4月10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台灣關係法》由卡特總統代表簽署,並成立美國在台協會,讓台灣可以持續與美國保持外交聯繫。前美國大使查爾斯·克羅斯(Charles Cross)被任命為美國在台協會第一任理事長。

1980年代起,AIT信義路辦公室便負起處理美國簽證申請、領事服務、文化交流等多項職責。

美國在台協會AIT,原美軍顧問團團本部(圖片來源:聯合報)

美國在台協會AIT,原美軍顧問團團本部(圖片來源:聯合報)

美軍顧問團撤離後,正門也換上美國在台協會AIT的招牌(圖片來源:AIT官網)

美軍顧問團撤離後,正門也換上美國在台協會AIT的招牌(圖片來源:AIT官網)


一扇通往世界的門
台美關係的遽變,引發了一波移民潮。1970年代,民間流行一句順口溜:「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許多大學畢業生懷抱「美國夢」遠赴重洋。位於信義路上的 AIT 辦公室,成為許多台灣人心中的一扇門,通往美國、也通往世界。

每天清晨,信義路上的 AIT 外總是大排長龍,成為一道特殊的風景。附近的照相館、羽絨服店也因此生意興隆,因為人們總說:「美國很冷」,得先準備一件厚外套再上路。

但當年申請美簽並不容易。申請者需提出銀行存款、土地房產、繳稅單、在職證明等財力資料,還要通過中英文面談。由於美國政府擔心有人假借留學之名「跳機」,所以面試會問得相當細。

Luise Teng 回憶:「1980年左右要取得美簽真難,一大早,在台協會門外黑壓壓排滿人。Thank you GOD!我帶著兩個孩子去簽證,竟然通過了。走出來時,還能讓‘隊龍’沿途對我比大拇指、拍手鼓掌!」

Roberto Hu 說:「簽證官代表國家,拒給簽證不需附任何理由。早年 AIT 櫃台後面有許多年輕官員,還有不少黑人,硬是操控你的生殺大權。台灣人來申請簽證,不論是億萬富翁還是販夫走卒,都一樣平等。」

James Wang 提到:「1984年我去信義路辦商務簽證,我是美國在台分公司的員工,一次出差就給我五年簽證;沒想到學生簽證卻這麼難搞!」

章正宜也說:「觀光簽證同樣困難,尤其是單身女性。只有存款,卻沒有公司證明,根本不可能過關。」

Bob Sung補充:「當年去AIT面試時,他們最喜歡了解你在美國的親屬背景。他們最怕的,就是你不會回台灣!」

已定居美國的Hsin Houston LH則分享:「我申請過三次美國觀光簽證。那時我太太已是美國永久居民,後來也成了公民,卻始終不願幫我辦身份。最後我們一起辭職、攜子赴美,才終於打開另一條路。」

1970年代在信義路三段AIT前方排隊等待申請美國簽證的人潮(圖片來源:聯合報)

1970年代在信義路三段AIT前方排隊等待申請美國簽證的人潮(圖片來源:聯合報)


信義路三段AIT前方排隊人潮(圖片來源:網路)

信義路三段AIT前方排隊人潮(圖片來源:網路)


信義路三段至今仍聚集許多羽絨服與戶外用品店。

信義路三段至今仍聚集許多羽絨服與戶外用品店。


美國公民投票服務與台美交流歷史
美國在台協會(AIT)不僅辦理簽證業務,還曾作為美國公民在台投票的場所。​每逢美國大選,AIT都會協助在台美國公民辦理選民登記,並提供通訊投票服務,以確保他們行使投票權。​例如,2017年AIT曾提醒在台美國公民登記參與當年的選舉。 ​

此外,AIT還舉辦各種活動,促進台美之間的交流與合作。​2013年,停滯多年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對話在此恢復,讓台灣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穩住腳步。
​2015年,台美科技合作協議的續簽,促進了環境、醫療、太空技術等領域的合作。​這座建築見證了台美間持續深化的交流與合作。

美國在台協會AIT 曾做為美國公民登記投票所。(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曾做為美國公民登記投票所。(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曾做為美國公民登記投票所。(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曾做為美國公民登記投票所。(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多元聲音管道
作為美國政策的象徵,AIT在軍事、經貿與國際議題上,長期影響台灣內部輿論。無論是對軍售的分歧,或是對美國政策的期待與質疑,甚至是美牛進口等民生議題,AIT始終處於這些討論的核心,成為眾人集結抗議的據點,街頭行動劇的現場。

2003年,差事劇團在AIT前舉行行動劇,抗議美國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活動中,參與者扮演伊拉克婦女,向AIT丟擲裝有紅色顏料的水球,象徵反擊美國的行動。

2011年,台灣漁船「日春財68號」遭索馬利亞海盜劫持為母船,後來被美國軍艦擊沉,船長當場死亡。人權團體在美國在台協會門前抗議,要求美方道歉並給家屬交代,並演出行動劇表達不滿。

2012年3月16日,以台大大學新聞社為首的學生團體在AIT前抗議美國施壓台灣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高喊「美國賺美金,我吃瘦肉精」、「反美牛、反傾銷」學生準備焚燒自製的自由女神像,與警方發生衝突,兩名學生被帶回派出所。

從這些抗議事件反映出台美關係不僅止於政府互動,也牽動著台灣社會的多元聲音。

2006年10月28日,反軍購案民團在AIT前集結抗議。帶著盛產的香蕉,政府看到的是人民真正的需要(圖片來源:中央社)

2006年10月28日,反軍購案民團在AIT前集結抗議。帶著盛產的香蕉,政府看到的是人民真正的需要(圖片來源:中央社)


2003年民眾在AIT前舉牌抗議,反對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

2003年民眾在AIT前舉牌抗議,反對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


2003年反對伊拉克戰爭的街頭行動劇

2003年反對伊拉克戰爭的街頭行動劇


2012年2月18日,以台大新聞社為首的學生團體聚集AIT前抗議美國施壓台灣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圖片:社會主義行動網)

2012年2月18日,以台大新聞社為首的學生團體聚集AIT前抗議美國施壓台灣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圖片:社會主義行動網)

示威者沿途呼喊「反對美牛開放,拒絕出賣健康」的口號。隊伍抵達美國在臺協會(AIT)後,抗議群眾輪流站上肥皂箱表達自己反對美牛的立場,最後,將心中的憤怒寫在美國在臺協會(AIT)的牆上。(圖片:社會主義行動網)

示威者沿途呼喊「反對美牛開放,拒絕出賣健康」的口號。隊伍抵達美國在臺協會(AIT)後,抗議群眾輪流站上肥皂箱表達自己反對美牛的立場,最後,將心中的憤怒寫在美國在臺協會(AIT)的牆上。(圖片:社會主義行動網)


2013年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等左翼工運團體 4日上午前往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公室前抗議,表達對美軍重返亞太政策以及美國挑動亞洲情勢的不滿(@Newtalk新聞)

2013年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等左翼工運團體 4日上午前往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公室前抗議,表達對美軍重返亞太政策以及美國挑動亞洲情勢的不滿(@Newtalk新聞)


歷史熄燈‧新篇啟航
隨著美國在台協會(AIT)遷至內湖,信義路上的舊館正式熄燈,原址現為台北音樂圖書中心預定地。昔日民眾為美簽大排長龍的場景,已成歷史畫面。

2018年6月12日,AIT內湖新館啟用,美國國旗重新升起,並簽訂99年租約,象徵台美關係邁向新篇章。

從1950年代的美軍駐點,到1979年斷交的震撼,再到AIT作為雙邊非官方橋樑,這片土地不僅見證了台美關係的轉折,也映照出台灣人如何在局勢更迭中找路、前行。

美國在台協會AIT空照圖(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美國在台協會AIT空照圖(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現場筆記三】

美國在台協會AIT的建築物,不僅是外交機構的更迭,更是許多人充滿回憶的場所。簽證大樓的大門位在信義路三段上,早在2021年便已全面拆除,唯一剩下的是幾棵老榕樹,見證歲月的遷徙。
筆者帶大家重返美國在台協會AIT,跟著友人拍攝的現場照片,進行最後一次的巡禮,為這段歷史留下最後的註記。

★更多現場筆記【現場筆記一】【現場筆記二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舊照。(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內部。(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美國在台協會AIT 簽證大樓內部。(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信義路三段134巷美國在台協會AIT的側門(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信義路三段134巷美國在台協會AIT的側門(2021年。筆者友人提供)


AIT信義路辦公室現今是一片空地,預計規劃為台北市立音樂圖書館。(2025年。筆者拍攝)

AIT信義路辦公室現今是一片空地,預計規劃為台北市立音樂圖書館。(2025年。筆者拍攝)


AIT信義路辦公室現今是一片空地,留下幾棵老榕,見證歲月的遷徙。(2025年。筆者拍攝)

AIT信義路辦公室現今是一片空地,留下幾棵老榕,見證歲月的遷徙。(2025年。筆者拍攝)

◎參考資料:
1.Cold War in Taiwan
2.The CIA and the Cold War
3.《台灣的隱秘戰爭:美國情報機構與台灣的冷戰時期合作》
4.《美軍在台灣的軍事與情報行動》
5.History of the US Air Force in Taiwan
6.US Taiwan Defense Command
7.Taipei Air Station
8.美軍在臺灣 冷戰下的日常生活 1951 1979 .pdf
9.駐台美軍顧問團
10.臺灣:美國在臺協會(AIT)前的反美牛行動(視頻) - 社會主義行動
11.關鍵評論
12.美國在台協會

avatar-img
Kiki Chen的沙龍
39會員
4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Kiki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60年代,台灣仍籠罩在戒嚴的陰影下,街頭巡邏的憲兵、嚴格的宵禁與低調保守的社會氛圍,使人們的生活顯得拘謹壓抑。然而,當美軍顧問團隨著美援計畫進駐台灣時,這座島嶼的某些角落,開始出現截然不同的風景。 白天,信義路上的車輛來來往往,偶爾可以看到幾輛吉普車駛入營區,車上坐著戴墨鏡的美軍軍官....
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舉的台灣,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援助行動—來自美國的「美援」(American Aid)。從軍事物資到經濟資金,從基礎建設到政策改革,美援不僅影響了一代人的生活,更改變了台灣的發展軌跡。 無償的援助,天文數字的資金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面對通貨膨脹、物資短缺、社會動盪,
夜幕低垂,軍營燈火通明,美軍顧問團的軍官們圍繞地圖討論戰略,無線電設備發出嘶嘶電波聲。遠處,特種部隊正在進行滲透訓練。這裡,不只是指揮中心,更是情報樞紐。 「這裡有CIA的人。」台灣憲兵低聲對同伴說。 美軍顧問團本部所在的海軍輔助通信中心(NACC),實際上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台灣的據點
一批身著筆挺軍服的美軍軍官,手持地圖、比劃裝備,與國軍將領商討戰術。他們的任務不僅是提供建議,而是親手塑造一支現代化的軍隊。 韓戰爆發後,美國意識到台灣在東亞防線上的重要性,開始對台灣提供大規模的軍事援助。​美軍顧問團評估國軍的現有裝備,並協助分配從美國運來的武器裝備,如...
含 AI 應用內容
#AIT#美軍#美軍顧問團
1950年代的台北信義路三段,還不是現在車水馬龍的模樣。 這裡鄰近公館、師大,街上時不時有學生踩著腳踏車,揚起一陣土塵,提著菜籃的家庭主婦在菜市場穿梭。可就在師大附中對面,一片菜園與荒地上,開始出現幾棟低矮堅固的長條型軍營建築,旗桿上懸掛着星條旗,外頭架起高高的鐵網,門口則是荷槍實彈的憲兵日夜守衛
位於徐州路的臺大法學院圖書館於 1963 年完工,建築座東朝西。為了減少西曬陽光的影響,特別使用砍陶瓷花磚作為遮陽設計。這些花磚呈碧綠色,縫隙則為粉金色,寓意「金碧輝煌」,與紅牆白柱、深簷重影相互輝映,不僅清新雅致,更展現莊重的儀式感,成為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作品。
1960年代,台灣仍籠罩在戒嚴的陰影下,街頭巡邏的憲兵、嚴格的宵禁與低調保守的社會氛圍,使人們的生活顯得拘謹壓抑。然而,當美軍顧問團隨著美援計畫進駐台灣時,這座島嶼的某些角落,開始出現截然不同的風景。 白天,信義路上的車輛來來往往,偶爾可以看到幾輛吉普車駛入營區,車上坐著戴墨鏡的美軍軍官....
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舉的台灣,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援助行動—來自美國的「美援」(American Aid)。從軍事物資到經濟資金,從基礎建設到政策改革,美援不僅影響了一代人的生活,更改變了台灣的發展軌跡。 無償的援助,天文數字的資金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面對通貨膨脹、物資短缺、社會動盪,
夜幕低垂,軍營燈火通明,美軍顧問團的軍官們圍繞地圖討論戰略,無線電設備發出嘶嘶電波聲。遠處,特種部隊正在進行滲透訓練。這裡,不只是指揮中心,更是情報樞紐。 「這裡有CIA的人。」台灣憲兵低聲對同伴說。 美軍顧問團本部所在的海軍輔助通信中心(NACC),實際上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台灣的據點
一批身著筆挺軍服的美軍軍官,手持地圖、比劃裝備,與國軍將領商討戰術。他們的任務不僅是提供建議,而是親手塑造一支現代化的軍隊。 韓戰爆發後,美國意識到台灣在東亞防線上的重要性,開始對台灣提供大規模的軍事援助。​美軍顧問團評估國軍的現有裝備,並協助分配從美國運來的武器裝備,如...
含 AI 應用內容
#AIT#美軍#美軍顧問團
1950年代的台北信義路三段,還不是現在車水馬龍的模樣。 這裡鄰近公館、師大,街上時不時有學生踩著腳踏車,揚起一陣土塵,提著菜籃的家庭主婦在菜市場穿梭。可就在師大附中對面,一片菜園與荒地上,開始出現幾棟低矮堅固的長條型軍營建築,旗桿上懸掛着星條旗,外頭架起高高的鐵網,門口則是荷槍實彈的憲兵日夜守衛
位於徐州路的臺大法學院圖書館於 1963 年完工,建築座東朝西。為了減少西曬陽光的影響,特別使用砍陶瓷花磚作為遮陽設計。這些花磚呈碧綠色,縫隙則為粉金色,寓意「金碧輝煌」,與紅牆白柱、深簷重影相互輝映,不僅清新雅致,更展現莊重的儀式感,成為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