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全球藝術市場令人失望,但也不是槁木死灰。全球藝術拍賣的業績下滑是事實,但是成交件數卻創新高(附圖一)低於10萬美元的成交率極高。2024年50萬元以上的拍品件數較2023年足足減少了24%。市場上50%的拍品是低於607美元,而70%的拍品成交價低於1664美元,也就是相當於5萬元台幣。(附表一) 另一方面,近十年來大拍的成交價格也大多落在估價區間或高於預估價。(附圖二)這是拍賣公司因應市況調整估價使然,但也更增加了不景氣時徵件的困難。由此來看:拍賣市場業績縮水的重要根源之一是大藏家惜售,使得如同Paul Allen專拍的盛況無法重演。
附圖一:全球藝術拍賣業績與件數統計 資料來源:Artprice "The Art Market in 2024"
附表一:全球藝術拍賣金額分佈累計 資料來源: Artprice "The Art Market in 2024"
附圖二:近十年三得拍賣行紐約拍賣成交區間統計 資料來源:Artnet "The Intelligence Report 2025"
這一波藝術市場的衰退是無分品項、創作年代、風格的,統計報導已多,毋庸贅述。但全球股市卻未如藝術市場般的蕭條,粗看大惑不解。但如果對照Knight Frank Wealth Report,就可窺見端倪。全球資產超過1千萬美元的富豪人數在2024年增加了4.4%,這些富豪的家族意欲增加不動產的投資比例的,高達44%,根據Mutual Art 統計:2024年關於建築裝潢藝術品的拍賣業績較2023年一枝獨秀成長34%!然而,藝術收藏的開銷比例只佔12.4% (附圖三) 相較於2023年的Kight Frank報告以及2024年上半年的Art Basel報告顯示的興高采烈,富豪的藝術收藏熱潮冷卻,是拖累市場的決定性因素。
附圖三:富豪資產配置統計 資料來源:Knight Frank Wealth Report 2025
這時候再來馬後炮景氣低迷的意義不大了,但是否景氣的如同前陣子有業者哀嘆的市場的蕭條是空前的呢?如果以涵蓋最多藝術市場品項資料,統計方式最嚴謹的All Art Market Index 來看,這波恐怕只是回到2014 2015年的起漲點。市場在2018年起本要展開自然修正,但是由於Covid來襲,緊接著各國政府狂撒錢,繼以解封的報復性消費,造成2021年至2022年的反常暴衝。也就是在此時業者錯估局勢,大幅擴充投資。舉凡拍賣公司、Mega Gallery 的野心勃勃,更起了帶頭作用。冒進的舉措曇花一現,市場也不過就是回歸原本的軌道而已。(附圖四)
附圖四:AMR All Art Market Index 資料來源:Art Market Research
藝術市場的暗夜裡仍可尋覓到燭照前景的火炬。以下趨勢很值得注意:
1. 中東、印度、越南大放光明:去年迄今越南、印度、古巴藝術家迭創拍賣新高。尤其印度在今年的拍賣成績十分亮眼。而中東無論是投資、收藏、推展的投入更是凌厲無比。王室的雄心萬丈不僅限於羅浮宮分館、藝博會的興辦,注資蘇富比救命錢也是搶眼的新聞。兩名中東公主進榜ArtReview Power100全球影響力人物前十名,榜首的阿聯大公國Sheikha Hoor Al Qasimi 公主在藝壇的光熱更解凍了全球藝術市場的懨懨冰封。
2. 女性藝術家與收藏家後來居上指日可待:女性藝術家全年依然受到市場衝擊,業績減少。但去年女性藝術家上拍作品增加了11%,高於整體市場增幅。而且仔細分析:拍賣業績下降主要是歸咎於部分Ultra Contemporary 藝術家(如 Shara Hughes) 大部分被藝術史肯定的藝術家還在創高,如草間彌生的地位則更穩若泰山。就高端客群來看:女性富豪的資產規畫中給予藝術的占比顯著高於男性。(附圖五)而中東地區,女性藝壇與畫廊話事人的比例甚至較西歐還亮眼。供需兩端女性版圖的擴充,勢不可擋。
附圖五:男女富豪資產配置比較 資料來源:Knight Frank Wealth Report 2025
3. 抽象藝術與大地色彩自然色彩重獲注目:前幾年的政治與社會議題瀰漫於全球藝壇,當代藝術家訴諸強烈的具象作品,高反差的對比色調,狂暴的肌理,高張力跨界展演來表達主張,幾乎是雙年展、藝博會、美術館、畫廊的日常。且不說近數月來全球政治局勢的轉折與社會風氣的變化,至少就審美情緒來說,高張力與刺激的具象藝術似有強弩之末的疲態。抽象藝術從前年第四季開始班師回朝,去年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在市場大放異彩則預示了抽離時事議題的品味轉向。另一方面,大凡經濟開始顛簸之際,藝術又扮演了人們歇息與逃遁的最佳選擇。徵諸過往的時尚與裝潢設計經驗:景氣滑坡時,總是諸如大地色彩、自然、復古風的,所謂Biophilic與 Retro Art 當道。人們對聲嘶力竭的吶喊真的是累了!
4. 世代交替的藝術品味:世代交替的鐵律,屢屢反映在藝術市場的脈動。有人說得好:如果對Andy Warhol作品主題的名人無感,那怎麼會鍾情收藏Andy Warhol呢?普普藝術能獨領市場風騷,當然是嬰兒潮與X世代在藝術市場的自我證明。但隨著財富的移轉,霸總換人當也是板上釘釘了。去年全球逆勢成長的拍賣公司Heritage Auction締造史上新高的19億美元紀錄,拍賣的頂嚴是綠野仙蹤裡女主角桃樂絲穿的紅寶石鞋,成交3250萬美元,第三名拍到上百萬美元的,竟是超人漫畫,這就彰顯了評價典範的移轉。另一方面,隨著網路與AI進化的日新月異,拍賣公司也不停開發AI生成藝術市場,建構常態性的交易平台。不放棄引導新一代累積自我印記的時代性收藏。佳士得今年剛圓滿收官的AI藝術展就踏出了樂觀的第一步。從更大的策略面來看:蘇富比任命奢侈品部門主管領軍藝拍部門,富藝斯以名錶與珠寶作為攻略富二代同溫層的先鋒,都是希望迎合新一代潛在藏家的消費與鑒藏的世代差異特性。從Artnet統計的搜尋最多的藝術家的排名(附表二)也可發現:印象派、立體派、野獸派的大部分藝術家越來越不受大多數人青睞。草間彌生、巴斯基亞、奈良美智則是異軍突起。Not like us 這首風靡全美的歌其實是每一個世代的呼聲 !
附表二: 近20年Artnet 搜尋排名 資料來源:Artnet "The Intelligence Report 2025"
5. 世界體系下藝術市場的無奈宿命:如果歐美不再眷戀印象派與普普藝術,是否印象派與普普藝術從此就要塵封在藝術史的百寶箱了呢?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新興經濟體的新貴們,總傾向掇拾前代的經典作為自己品味與財富齊高的戰利品。1980年代的日本富豪、2000年的俄國大亨、2010年代中國大腕無一例外。君不見號稱達文西的失落名作《救世主》不也是被沙烏地阿拉伯王儲高價典藏了嗎?所謂的後進國的悲哀處,即在拿香跟拜先進國的神祇。全球藝術市場的這種品味傳播,稱作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的2.0版也不為過。唯一可能打破這種宿命的,必須是足夠強大的美學體系與經濟力量的非歐洲主流文明。現在來說只有一個國家堪負重任,卻也前途多艱。Not like us : 作為全球藝術市場蛋殼區的此間,也就守分俟時,通權達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