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識能力

含有「辨識能力」共 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我們習慣捷思簡化日常訊息,儘管可以做為相關知識經驗不足的道具,不過假如只有這樣的一項道具,則可能會產生各種判斷決策上的問題。
Thumbnail
我,走進了阿德勒的目的論,為什麼呢 ? 因為,需要改變 ; 另一方面,人生總是充滿酸甜苦辣,但也期盼經歷酸苦的過程中,能常常帶有甜味,能好好來點綴人生。我,認為人生 " 不能只有 " 這樣。從決定論來回顧,的確存在著自卑感的,甚至有些誤解,同時是無奈的,大概是那種講不清楚的沉重感吧 !
Thumbnail
今天又看到一個極度會造成大眾誤解的標題,新聞標題是這樣下的「違停被拖吊嗆警「垃圾」...23歲男秀躁鬱紀錄被打臉 判拘35天」,被告(事件中的23歲男)提供出躁鬱的就診紀錄或診斷證明,究竟有無被打臉?換句話說,法官有沒有採認被告所提出的躁鬱症相關證明,進而予以減刑。若有,那就沒有什麼「被打臉」的問題
Thumbnail
除了「思覺失調症」會成為判斷行為人罪責有無之外,值得關注的還有犯罪心理學中的「病態人格」(與「反社會性人格障礙」類似,但不同),它與思覺失調症不同,它是一種人格障礙,並不是精神疾病。「病態人格」是因為生理上大腦結構的特殊(大腦中的杏仁核體積大小較為一般正常人的18%)而天生就欠缺良心與同理心,病態人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