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芽兒》的回顧與前瞻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舒詩偉(“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主持人)

意料外的滾動

《青芽兒》到目前,已出刊100期了。這,讓我有些歡喜,但又有點啞然失笑。歡喜的是,《青芽兒》每 一期,都是在作者、讀者的熱心呵護與支持下,協力完成。而到目前,已走到100期了。這光是靠一、兩人之力,絕對無法做到的。至於失笑,則是因它原本是“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成立時,所設定的“配角”,結果到目前,是“主角”反而退到一旁,“配角”移到中心位置。
“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成立於2003年;正好緊跟著2002年我們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我當時在新竹農村,一方面擔心這股由跨國集團等所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潮流,會對台灣的“三農”(農業、農村與農民)造成重大的衝擊。另方面,也是在想:面對此變局,或也是種契機,來探索糧食乾淨、綠色的生產/加工與流通方式,做為一種可能的因應之道,或亦可逐漸轉化台灣長期的慣行做法:農藥、化肥等等。
於是想自己先來做“研發”。跟朋友借了一塊位在山坡邊/河畔、休耕20年、近一甲的農地,看能否由土地上冒出什麼新的可能?我們把這片土地,規劃為幾個區域:乾淨耕種區,休閒/教學區,與生態復育區。除了用一小塊地,種植幾戶人家自用的季節性蔬菜,我們也另闢了一分地,先是整地、養地,然後專門種植辣椒與青蔥,想將來可在市場上出售。
如此這般的試做了兩年,才覺察到整個社會的氛圍“不對”:當時,沒多少人會想來理解、關心農業與糧食的生產,更少人會留意到乾淨的食材(或是一些罹癌者除外)。因此,像是乾淨的辣椒或青蔥價格訂得比市面價格稍高時,根本不會有什麼人來理會。如按市面價格出售,當初又何必花費如此多的心力?再加上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先不說病蟲害或風災,偷竊是其中最主要的。記得蔥價曾在一段時間飆到每斤600元,於是有許多蔥在一、兩晚間,由田地中消失。
在大氣候與小氣候皆不適宜下,只好放棄糧食生產/加工與流通的直接投入(但仍保留自用的菜園),轉而支持或鼓勵其他人的乾淨農耕。於是這位“主角”開始退位;但也並未退場,而在往後十幾年間也陸續籌辦了一些“打嘴鼓”(聊天會)、論壇,或是參訪觀摩、農友交流活動;只是不再是直接觸碰糧農運作。
至於原數“配角”的《青芽兒》刊物,卻也因一年/一輪意外的持續出刊,反而開創起自己獨特的身份。
▲生日當天,阿偉於高雄旗津海邊觀看落日。

《青芽兒》的特點

《青芽兒》2003年出刊的頭6期,有接受“文建會”的經費支持。在創刊號中,也表明:“青芽兒致力於報導與推動台灣農村綠色產業的發展,共同探討永續的可能”。2004年初,在沒有公部門經費支持、也不想再申請經費下,也曾猶豫過:是否要繼續辦下去?
回想起自1999年921地震,在台中大甲溪流域一帶忙於“災後重建”兩年多後,於2002年認識東勢“三合一資材行”劉龍麟先生、“小瓢蟲有機農場”巫建旺先生,以及當地的一些果農。我們在泡茶、喝酒、聊天中,會分享不少的想法與做法。劉老闆也會開車帶我去“視察”一些果園,告訴我如何觀察果樹的狀況,或有關果園管理的知識等等。我宛如進入一截然陌生的世界,而且覺察到台灣、尤其是東勢的農友,有很強的農業技術,有在面對新形勢時一定的判斷,有相當程度的綠色理念。這讓我驚訝與敬佩。而這些,加上認識其他地方的一些農友(當時青農並不多),也是讓我敢出刊《青芽兒》的底氣。
於是決定2004年繼續出刊《青芽兒》;至於會出多久?不確定。但唯一清楚的是:至少辦一年/一輪。到年底,再決定次年是否要再辦一年/一輪?
在經費方面,我不想把《青芽兒》設定是份商業性刊物,何況有關農業、三農的商業性刊物,在當時、甚至現在,是很難存活下來。於是,就把它當作是“一畝田”,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耕耘,一起分享收成。於是,《青芽兒》沒有訂戶,只有贊助朋友。喜歡《青芽兒》、但沒什麼錢的人,就贈送。有些錢的人,願意贊助,就請贊助。但贊助總得有個標準,於是設定每年/每輪$1000。於是,有人很“規矩”的匯來$1000,有人匯來$600、$3000、$5000。(我每次收到郵局寄來的郵政劃撥存款單,心中都會升起無名的感動與感謝。這需匯款者親自跑到郵局,填表、排隊、付款,才能匯出贊助經費)。至於經費的多寡,對我來說,都無所謂。一切自在。於是每期印刷1000本,約有7、800本是免費送出的。
比較讓我意外的是,十幾年來,一年結算一次,每年贊助款與支出經費差不多是平衡的。只是這四、五年來,或許因整體經濟或疫情因素,贊助款變少。但這時給自己設定的原則是:只要今年虧在$100,000以內,明年就繼續出刊。但讓我氣悶的是:這幾年都有虧,但沒超過$100,000。不知老天是如何想的?
至於稿件部分(這也是辦刊物的另一支柱),起初兩、三年,在每編輯一期之前,總會有些擔心:不確定當期文章是否足夠?內容是否豐富,生動?
但到後來,好像就較沒這方面的顧慮。與人邀稿,通常都會答應;但是否會收到文章,則是看狀況。如此這般的過了幾年,我發覺自己很“富裕”;因很多人欠我稿件。有些人見到我就會說:“真抱歉!我還欠你幾年前答應要寫的文章。”
在邀稿時,通常會被問到:“要寫多少字?”因為一般商業性刊物,多為一篇1500到2000字左右。我往往會回說:“不限字數。我著重的是把事情或故事,說的完整、飽滿。你如寫出50000字,我就登這50000字。”只是好像到目前,尚未有收到如此多文字的稿件。
《青芽兒》的欄目,從第2期起即分為四項:“在地耕耘”,“另種想法”,“處處青芽”,“放眼國際”。內容或有深/有淺、或本地/或外地、或有關活動/或涉及思想,皆有顧及。偶爾也會增列一專題。而自89期(2019.07/08.)後,又增加一新欄目:“土食生活”。這也是我這幾年想致力推動“土食材”的一種安排(有關“土食材”部分的論述,請參閱:《青芽兒》#95(2020.09/10.),#96(2020.11/12.),#98(2021.05/06.)。)
也由於是份非商業性刊物,在編輯與美編上也有較大的自由度;可以較自在的來處理,用不著時時刻刻被時間逼趕。《青芽兒》在2003年第1期到第5期,是月刊。自2004年第6期起,改為雙月刊;一年出六期。然後自2015年/第67期起,改為一年出刊五期。1、2月不出刊,隨著自然節奏,休息/冬藏。
回到主題:《青芽兒》的特點。
1. 共同支持、一起分享:《青芽兒》是由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作者與讀者共同呵護起來的。即便文章沒有什麼稿酬或酬勞,但還是有不少願意賜稿的朋友,願意協助編輯、打包、發送、推廣的朋友,願意贊助的朋友,於是大家形成一共享的社群。
2. 獨立於商業行為:每期除了必須支付的印刷費、郵費與一些雜支外,別無其他支出。而《青芽兒》也沒“訂戶”。願意以經費支持的,我們稱為“贊助戶”;願意出心出力的,是為“協力戶”。因此不太受市場力量所主導。
3. 非純技術性呈現刊物:有別於一般農業刊物,《青芽兒》內容較少涉及到實際的農業技術,而較是由另一種較寬廣的社會視角來查看、呈現與反思有關“三農”的事務。而這也形成它獨特的風格。
4. 台灣“三農”滾動過程的歷史紀錄:在《青芽兒》即使是5年、10年,或18年前刊登的文章,就現在來看,仍沒“過期”,仍有一定的啟發性。而且就有關台灣“三農”的文章一期又一期累積下來,也形成了一份本地“三農”滾動過程的歷史紀錄。

《青芽兒》關注的一些“主題”

在4人(我、羅吟軒、張雅雲、林宜璇)協力把《青芽兒》整整100期、1200多篇文章做歸類(這可是個大工程),想建立一份可方便查閱的“索引”的同時,也是想從文章的類別,來確定《青芽兒》在出刊100期後,所關注的一些主題。當然,我們是關心“三農”的良性發展、城鄉的同體共生關係,但是以下所列出的主題,也只有在分類100期所有的文章後,浮現出來;這並非可預先設定的。或這也算是《青芽兒》內容的特色吧。
▲百期特展時,編輯們最後訂出的《青芽兒》十大主題。

一、基因改造作物(GMOs)/孟山都(Monsanto),與反基改/希娃博士(Dr. Vandana Shiva)等。

在農業、農村運轉的自然物質條件中,我們會注意到水源、土壤、森林等事項,但更為重要的是保種,保育在地作物的種子。而以孟山都為首的基因改造的商業作物:大豆、玉米、油菜與棉花,也正在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排擠小農的生存空間,悄悄轉換整個生態環境。反基改,是《青芽兒》一貫的立場,我們也會持續追蹤與報導孟山都(已於2018年給德國拜耳集團收購)等公司、基改作物,以及全球反基改行動的最新狀況,讓大家可密切關注,共同來抵制。

二、世界各地另類農法的介紹與分享。

面對當前主流慣行式農業作法,在亞洲、拉丁美洲、澳洲、美洲與歐洲,也紛紛冒出不少試圖擺脫此種主流農業,來尋求與發展另類的、顧及環境生態、在地社區,或重新與傳統農藝銜接的糧食生產做法。《青芽兒》也就一些農法,像是: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生機互動(BD),樸門(permaculture),生態農業(agroecology),(泰國)米之神(KKF),半農半×等,說明它們的理念與實際運作案例,以供本地務農者或新投入者作為參照。
另方面,《青芽兒》也有一系列有關美國底特律/都市農業、加拿大蒙特婁/城市菜園的文章介紹。這也為我們想來發展自己的都市農業,打開想像空間。

三、在地糧食具體生產與加工的呈現。

《青芽兒》諸多相關的文章,具體呈現出台灣當前糧食生產的狀況;如:穀類(稻米、豆類)、牲畜(鴨、豬、鹿、牛、雞)、水產、蔬果(寄接梨)、花卉,以及我們通常會忽略的採集。《青芽兒》也會介紹食材的加工,如:米食,豆類(醬油、腐竹)、蔬菜(酸菜)、水果(水果酒)等。這是種把平日我們認為是不起眼、也未必重視的糧食生產與加工,做出具體的呈現,而且也算是一份歷史的紀錄。

四、介紹糧食流通的新做法。

在糧食流通日益為少數幾家連鎖超商、量販店寡佔下,過去三、四十年,世界各地也出現較具有人情味、社區感,而且是乾淨食材與加工食物的新作法,作為另一種糧食流通方式。《青芽兒》陸續介紹與反思本地與外地的傳統市場、綠色食材店、公平貿易,與農夫市集(以及“台灣農學市集研討會“系列文章)等新的做法,來支持與鼓舞乾淨食材的在地流通,與小型糧農工作者的努力;也未想投入在地乾淨糧食流通的糧農工作者,做為參考。

五、飲食文化的承傳與開創

飲食,是我們每天都得面對的。但我們大多時候,已慢慢流入“外食”、速食,以及只是為了“填飽肚子”的情況。《青芽兒》介紹了幾種較自覺的飲食方式;經由吃,除了來維護我們的健康與營養,亦可同時來保護在地動植物品種、支持社區小農、搭建社區網絡,與維護地方經濟等。像是:只食用住處160公里內所產出食物的“吃在地”(locavores);相對於速食、透過餐飲來保護地方多樣品種、維護本土飲食文化與風味的全球“慢食運動”(slow food)。
另方面,經營與飲食有關的餐廳,除了可為顧客提供優質的在地、節令食物,亦可來支持地方的糧農工作者(小農、小工坊主、餐廳服務生等),重建社區的社會網絡等。像是:中國廣西的“土生良品”餐廳,美國費城的“白狗小吃”(White Dog Cafe),美國加州的“潘立西餐廳”(Chez Panisse)等。這類案例的介紹,對我們應有一定的啟發。
當然,台灣或他地的校園午餐計畫與做法,也是《青芽兒》的一個關注點。

六、分享各地與三農相關的會議、論壇與營隊活動。

《青芽兒》陸續紀錄與深度報導台灣與世界各地的會議、論壇活動。像是:“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大會/IFOAM”系列。像是:“大里山生態農業食物論壇”,“台灣農村願景會議”系列。像是:農村生活營;像是:有關“農村小店家”、“外籍配偶”的座談等。相關資訊的流通,與經由會議、座談來讓相關議題深化,也是種擴展視野、加深認識的方式。
另,《青芽兒》也會不定期的報導那目前一般人較陌生的聯合國國際××年。如:聯合國的國際稻米年(2004),國際合作社年(2012),國際家庭農業年(2014),國際土壤年(2015)等。即使我們目前沒加入聯合國,但也不應忽視這國際組織有關農糧的政策與作法。

七、對台灣與世界其他地方農村樣貌的呈現與展望。

農村,通常給廣告影像或文字宣傳為是一種“鄉愁”,或是一座“桃花源”。果真是如此?《青芽兒》有許多文章是呈現台灣、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英國等地農村具體的樣貌,老街,建築,農家的日常生活、器具,新住民等。讓我們看到當代世界各地、尤其是台灣農村的多種風貌,以及農村的變化。而這也是種歷史紀錄。
有關農村,《青芽兒》也會做省思與展望。省思農村的變化,周邊植物、樹木、昆蟲的改變等。展望農村發展的願景,也提出發展工作假期(WWOOF)、生態旅遊的可能,以及檢討那想純靠觀光旅遊來帶動地方經濟的做法。

八、幾類農民的身影,與想法、做法的呈現。

幾類農民,在此是指:長期務農者,返鄉青年,農村新移民,與新的女農群體。《青芽兒》一篇篇文章,或是呈現他/她們的具體作為,或是講述他/她們的心聲,或是述說他/她們的新想法與作法。
有的文章是由農友自己寫出,有的是由他人撰述。這些文章,也展現出不同類別農民的樣貌,老一輩的勤奮、踏實,年輕一代的靈巧、多樣;而新的女農群體,也展現出農民新生的力量與身份認同。
主要是以台灣的農民為主,他/她們不再是面目模糊、而是在《青芽兒》的文章中,展現出具體的身影,新舊多樣的型態,以及某種平實、但該有的尊嚴。

九、糧農工作者友善農耕經驗的交流。

在本地與他地的農友之間,未必得一下子就跳入到合作的階段。平日閒暇時段的相互參訪、分享新知識、學習新做法。也是農友在力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
《青芽兒》有諸多文章是有關實地參訪(農園觀摩、社區產業觀摩),田間勞動(到他地協助收割小麥),國際工作營隊(了解地方文史、生態、加工產業)、學生食農教育的報導。至於靜態方面,則是有有關座談會、工作坊、研討會、講座等內容的文章。當然,經驗交流不只限於台灣內部;香港、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日本等地都會有糧農工作者來台拜訪,而台灣也會有工作者組團去到外地參訪。
經由這些報導,讓我們知道各地靜態或動態的交流活動,活動的方式(騎車服務學習,座談的安排),以及交流具體的內容。

十、農民網絡與運動

世間絕大多數的務農者,不可能會是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或單打獨鬥;他們相互之間需要形成多種的社會網絡。或是與上游(資材供應方)、下游(產品流通方)形成合作關係,或是與其他同樣的務農者,組成相互支持、互助、合作的關係與網絡,才得以生存與持續發展。
《青芽兒》介紹的合作社案例,主要是以外地(美國、加拿大、西班牙、以色列、韓國等)為主。看能否經由他國的經驗,讓我們自己的合作社、農會能發展得更穩健。
而我們也不應故步自封。除了增加了解外地的農民合作,也應多少來掌握跨國的農民網絡與運動。於是像是那倡議“糧食主權”(food sovereignty)國際農民網絡:“農民大道”(la via Campesina),中美洲由農民自行主動開啟的水土保育研發、銜接傳統農藝、農民間互相切磋學習的“農友互助”運動(MCAC),以及巴西/無地農運動(MST)等,也成為《青芽兒》報導的特點。

十一、國際思潮:小農論述。

有關農民在歷史、社會上的位置,在台灣的學術界鮮少論及。如何來看待、定位農民,這不只牽連到國家對農民的政策制定、社會對待農民的方式,也涉及到整個社會未來發展的可能。
《青芽兒》引介了一些國外有關農民身份討論的文章,讓我們可由較高層次來探究農民目前的狀況與未來的可能。農民,遲早會消失?或其中有些會轉為農企業業主?農民,已不再是傳統定義下自給自足的農民,而是轉為“小商品生產者”?或是在中國、拉丁美洲與歐洲,近3、40年來,出現一股“再小農化”的趨勢,形成新的小農階級?
這些,都還在爭論中,尚未有定論。但經由這些爭論,也可讓我們開始重視這類問題。引介這些較學術性議題,如:“小農階級”、全球糧食政治的“糧農體制”(food regime),也算是種拋磚引玉,期許我們的社會與學界,能對此更加重視,在爭論中逐漸來釐清;也讓我們社會的腳步,在未來走得更穩健。

十二、土食材、土食生活的發揚

土食材、土食生活,這是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算具體存在的現象,但也是個仍在發展中的概念。簡單的說,即是:每個區域都有它特有的風土人情:環境氣候與文化歷史、社會網絡,以及在地動植物品種。我們在地百年來,是如何種養特有的作物與牲畜品種,來生產糧食,如:土雞、特定品種的稻米;是如何依當地獨特氣候、水源所製造出的加工食材,如:米粉、醬油、麻油等。對這些祖先百年來依當地環境、氣候人文所生產、加工出的食材,稱為“土食材”。
而各區域的人,會就這些地方產出的食材,經由特定的烹飪方式,形成在地獨特的飲食內容與風味。對這類在地性、季節性、日常性的飲食方式,稱為“土食生活”。
會有這些詞,也是因為十幾、二十年來,我被“有機”、“××農法”,或是“慢食”、“公平貿易”等洋名詞所困擾。它們或只涉及到糧農運作的一部分:生產、流通,或飲食,較少能涵蓋由上游到下游的整體。另方面,它們與在地性,較缺少那麼緊密的連結。而“土食材”、“土食生活”,或可是我們重新來審視、轉換主流糧食運作的切入點。這仍是一新的嘗試,概念仍在發展,案例調研仍在進行中。
以上,是由《青芽兒》所有文章中,所浮現的一些“主題”。

展望

至於往後,要如何繼續走下去?
我想,《青芽兒》紙本的出刊,明年這一輪應還是會有的。這仍有賴大家的支持:賜稿、贊助、推廣,與參與相關活動。
至於網站部分,應會逐步充實其內容;依照幾項重要的議題,依照一些作者的文章,把曾經刊登過的相關文章彙集起來,放上網站,與大家共享。
而其他一些活動,像是說書會、參訪等,則視疫情的狀況而定。
其實我最期望的,未必是《青芽兒》能走的長長久久;而是台灣或其他地方的“三農”能有更良性的發展,城鄉能形成相生相成的共生關係。這,才是重點!而《青芽兒》在其中,只是出些棉薄之力。
讓我們朝這個方向,持續的共同努力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125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最近有個年輕朋友向我諮詢,他是今年清華大學研究所的畢業生,目前正在國外進行交換學習,也已經獲得了最高的山銀行的PM工作機會。但他在選擇科技業或金融業發展時感到煩惱,這裡提供了一些工具和建議幫助他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和做出決定。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了給寶寶潔牙和洗澡的步驟,包括所需用品和具體指導。涵蓋了潔牙前準備、潔牙步驟、漱口步驟、潔牙後收拾和洗澡前準備、洗澡手順、洗澡後收拾等內容,旨在幫助家長在給寶寶潔牙和洗澡時更加得心應手。
Thumbnail
日本 Oricon 公信榜公佈了2023年度輕小說系列作品銷量排行榜 Top 10,「隔壁的天使」「藥師少女」「鈴芽之旅」「實力教室」「轉生史萊姆」分列前五。統計日期為2022年11月21日至2023年11月19日。
Thumbnail
HI~這裡是Chris 本次要為各位帶來的開箱(香)是 ✨G435電競無線藍芽耳機✨
Thumbnail
戴隱形牙套之前就知道不能用牙膏清潔可能會對牙套造成刮痕只能簡單用牙刷刷一刷因為我的牙齒上還有貼小豆豆牙套有清潔死角不容易清乾淨 雖然大概每半個月就換一組新牙套但前一陣子拔水平智齒就空了1個多月沒回診找牙醫師XDD長時間下來發現我的牙套上面黃黃的戴上去有異味死角還會卡白白的刷不掉😥不過一直
Thumbnail
我在看劇的過程中,因為明白羅曼史很難玩出新意,其實一直心驚膽戰,生怕一個出差錯就規組害了了,總是在擔心接下來的劇情,到底怎樣的分手才是合理的?哪個時間點才應該復合?這個那個伏筆什麼時候會揭開?但它每一次的轉折都出乎意料的說服了我。
Thumbnail
時隔多年,角色隨著演員而變,看似問題已有方法解決,答案卻又引發另一層問題,環環相扣。先後觀看兩部電影,總感覺角色是往上疊加,卻又不斷修正發展軌跡。陳湘琪飾演的嚴太建築在玲子的基礎之上,同時拋出反饋,質詢一路上的決定。也因此,《修行》看似是對《迴光》的解套,卻其實是拖著這層關係,走進更幽微封閉的牢籠中
Thumbnail
《茶金》將複雜的國際局勢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以「人」作為主體,提煉出該時代無畏的精神。今日,有人說時代倒退,有人說時代重演,而於現今這般多變而艱困的時代,透過《茶金》,從新竹的故事擴展至全台灣的記憶,透過看張家起落,重新擁抱前人走過大浪的勇氣。
Thumbnail
《人聲》的故事講述一名女子和交往五年的情人分手,在萬念俱灰中透過電話,向即將離開、迎娶他人的舊情人表達自身的煎熬與渴求。考克多將「電話」這個日常媒介搬到舞台上,使這齣一小時左右的獨角戲變成......
Thumbnail
經典為何為經典,就是因為它有抵抗時代變遷的恆久性,在當時立下里程碑,打破語言、打破種族,並經得起各個時代不同眼光的檢視,流傳千古。而今天我們要回顧的作品是橫掃奧斯卡的《末代皇帝》。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最近有個年輕朋友向我諮詢,他是今年清華大學研究所的畢業生,目前正在國外進行交換學習,也已經獲得了最高的山銀行的PM工作機會。但他在選擇科技業或金融業發展時感到煩惱,這裡提供了一些工具和建議幫助他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和做出決定。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了給寶寶潔牙和洗澡的步驟,包括所需用品和具體指導。涵蓋了潔牙前準備、潔牙步驟、漱口步驟、潔牙後收拾和洗澡前準備、洗澡手順、洗澡後收拾等內容,旨在幫助家長在給寶寶潔牙和洗澡時更加得心應手。
Thumbnail
日本 Oricon 公信榜公佈了2023年度輕小說系列作品銷量排行榜 Top 10,「隔壁的天使」「藥師少女」「鈴芽之旅」「實力教室」「轉生史萊姆」分列前五。統計日期為2022年11月21日至2023年11月19日。
Thumbnail
HI~這裡是Chris 本次要為各位帶來的開箱(香)是 ✨G435電競無線藍芽耳機✨
Thumbnail
戴隱形牙套之前就知道不能用牙膏清潔可能會對牙套造成刮痕只能簡單用牙刷刷一刷因為我的牙齒上還有貼小豆豆牙套有清潔死角不容易清乾淨 雖然大概每半個月就換一組新牙套但前一陣子拔水平智齒就空了1個多月沒回診找牙醫師XDD長時間下來發現我的牙套上面黃黃的戴上去有異味死角還會卡白白的刷不掉😥不過一直
Thumbnail
我在看劇的過程中,因為明白羅曼史很難玩出新意,其實一直心驚膽戰,生怕一個出差錯就規組害了了,總是在擔心接下來的劇情,到底怎樣的分手才是合理的?哪個時間點才應該復合?這個那個伏筆什麼時候會揭開?但它每一次的轉折都出乎意料的說服了我。
Thumbnail
時隔多年,角色隨著演員而變,看似問題已有方法解決,答案卻又引發另一層問題,環環相扣。先後觀看兩部電影,總感覺角色是往上疊加,卻又不斷修正發展軌跡。陳湘琪飾演的嚴太建築在玲子的基礎之上,同時拋出反饋,質詢一路上的決定。也因此,《修行》看似是對《迴光》的解套,卻其實是拖著這層關係,走進更幽微封閉的牢籠中
Thumbnail
《茶金》將複雜的國際局勢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以「人」作為主體,提煉出該時代無畏的精神。今日,有人說時代倒退,有人說時代重演,而於現今這般多變而艱困的時代,透過《茶金》,從新竹的故事擴展至全台灣的記憶,透過看張家起落,重新擁抱前人走過大浪的勇氣。
Thumbnail
《人聲》的故事講述一名女子和交往五年的情人分手,在萬念俱灰中透過電話,向即將離開、迎娶他人的舊情人表達自身的煎熬與渴求。考克多將「電話」這個日常媒介搬到舞台上,使這齣一小時左右的獨角戲變成......
Thumbnail
經典為何為經典,就是因為它有抵抗時代變遷的恆久性,在當時立下里程碑,打破語言、打破種族,並經得起各個時代不同眼光的檢視,流傳千古。而今天我們要回顧的作品是橫掃奧斯卡的《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