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芽兒與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林宜璇(苗栗/樸食小舖)


第一次看到《青芽兒》是在2004年,那時候在有機店服務的我,翻閱內容當下「驚為天人」;而知道它的運作模式,更覺得不可思議。一份刊物,有經費運作能維持五年就非常不容易。而《青芽兒》靠義工方式運作了100期18年,真的是「台灣奇蹟」。



與阿偉的緣分


2014年以前,我是《青芽兒》的讀者,特別對於“放眼國際”與各種會議的論述,獲益良多。2014年,那時“樸食小舖”離開新竹,移居苗栗公館生活。阿偉邀請我寫“樸食小舖”的鄉間生活。對於喜歡都市生活的我來說,鄉間的種種都是調整多年才適應的;寫那篇像是回顧,也帶著一點期許,希望可以適應接近土地的生活。

2015年開始,受阿偉邀請,我受寵若驚;從讀者變作者壓力可不小。而在那段苦悶低潮的時間,每兩個月寫一篇文章,對我卻有如療癒的解藥。我以幾個關心的主題出發:

第一個是青農或農牧二代在想些甚麼,做些甚麼。

第二個是有機產業的流通平台變遷。我從有機產業出生,經歷有機超市、待過有機進口公司,到有機農場協助農二代,到成立“樸食小舖”,走到農學市集的經營。這一路都與有機產業有關,關心的主題也未曾改變。

第三個是半農半×的朋友們。

第四個是農學市集研討會,以及農學市集的近況。

第五個是食物,在時代變遷下,有哪些記憶與技藝。

第六個是食農書籍的整理與推廣。我希望依著短中長期不同階段,循序漸進整理合適的書單,讓有心加入的人有個依循方向。因為跳著讀書,有時會失去咀嚼的興趣,遺漏重要的經典著作。

這六個方向,我從2015年到2019年,每年產出四到五篇文章,乖乖交文章。到了2020年因事情多了,文章給的慢又少了。幸而有其他作者努力不懈,不致開天窗,讓阿偉著急。

對於寫過的文章,我實驗三種寫法。第一個是共筆,我透過類似開放式問卷,擬了十多個題目,讓受訪者填寫。第二種是採訪,一樣也擬了題目,按表操課訪談,且整理出精簡的文章。第三種是整理龐雜的資料,包括閱讀、自己的工作筆記、社會變遷整理。

寫這些,不是稱讚自己,而是想表達,《青芽兒》對我開展農業的想像是如此重大,我無以回報,僅能用真心誠意的努力,以讀者的滿滿感謝,真摯的回應。

出社會以來,因工作性質,不便請假,極少出國。在2017年跟著阿偉到中國大陸參加“慢食國際大會”,讓我開了眼界;且阿偉在中國受到歡迎的程度,跟在台灣相較之下,感受到他的落寞與知音難覓之感。

這一年多,阿偉、吟軒,兩位青芽兒的中流砥柱,加上文字貢獻大戶雅雲,以及我四個人,持續密集的周一線上聚會,大家依然有很多新鮮的題目與構想,100期以後的《青芽兒》,依然精彩可期!▌


▲《青芽兒》講座。

▲《青芽兒》講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農村反思
30會員
129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新農村反思的其他內容
2022/06/21
在這個實體出版業持續萎縮的年代,農業刊物《青芽兒》卻靠著小額捐獻,逆勢持續18年,發行了100期,跌破所有人的眼鏡。這個奇蹟的背後除了創辦人舒詩偉個人理念的堅持,還有許多人的心力澆灌。雖然是多數是志工性質,但是仔細一看,這些志工們個個臥虎藏龍。
Thumbnail
2022/06/21
在這個實體出版業持續萎縮的年代,農業刊物《青芽兒》卻靠著小額捐獻,逆勢持續18年,發行了100期,跌破所有人的眼鏡。這個奇蹟的背後除了創辦人舒詩偉個人理念的堅持,還有許多人的心力澆灌。雖然是多數是志工性質,但是仔細一看,這些志工們個個臥虎藏龍。
Thumbnail
2022/06/17
《青芽兒》是台灣第一本介紹農業思潮的雜誌,從2003年發行以來,經歷18個年頭,發行滿100期,2021年底在新竹市區「或者文史書店」舉辦紀念展覽。從「農民市集」、「慢食運動」到「社區支持型農業」(CSA),《青芽兒》始終聚焦農業未來趨勢,引進國際上最新的綠色產業思潮。
Thumbnail
2022/06/17
《青芽兒》是台灣第一本介紹農業思潮的雜誌,從2003年發行以來,經歷18個年頭,發行滿100期,2021年底在新竹市區「或者文史書店」舉辦紀念展覽。從「農民市集」、「慢食運動」到「社區支持型農業」(CSA),《青芽兒》始終聚焦農業未來趨勢,引進國際上最新的綠色產業思潮。
Thumbnail
2022/05/18
在接《青芽兒》美編前,我對農業是不了解的。不過,看了幾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從2004年第8期接下了這個工作。只是沒想到,這一合作竟然就是十多年,2021年《青芽兒》邁入了第100期!因為要出版專刊,整理了這些年《青芽兒》封面、文章,會有一種,啊~原來我們做過這些耶~~
Thumbnail
2022/05/18
在接《青芽兒》美編前,我對農業是不了解的。不過,看了幾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從2004年第8期接下了這個工作。只是沒想到,這一合作竟然就是十多年,2021年《青芽兒》邁入了第100期!因為要出版專刊,整理了這些年《青芽兒》封面、文章,會有一種,啊~原來我們做過這些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一群年輕人決意落地偏鄉,選擇以自然耕種的方法與大地共處,將興趣和喜好鍛鍊成生存的手段,並將自身的理想落實成原則,形塑出有別與主流的日常。 他們是「共農共食」,一群在土地上落實理想的少年少女。
Thumbnail
一群年輕人決意落地偏鄉,選擇以自然耕種的方法與大地共處,將興趣和喜好鍛鍊成生存的手段,並將自身的理想落實成原則,形塑出有別與主流的日常。 他們是「共農共食」,一群在土地上落實理想的少年少女。
Thumbnail
在這個實體出版業持續萎縮的年代,農業刊物《青芽兒》卻靠著小額捐獻,逆勢持續18年,發行了100期,跌破所有人的眼鏡。這個奇蹟的背後除了創辦人舒詩偉個人理念的堅持,還有許多人的心力澆灌。雖然是多數是志工性質,但是仔細一看,這些志工們個個臥虎藏龍。
Thumbnail
在這個實體出版業持續萎縮的年代,農業刊物《青芽兒》卻靠著小額捐獻,逆勢持續18年,發行了100期,跌破所有人的眼鏡。這個奇蹟的背後除了創辦人舒詩偉個人理念的堅持,還有許多人的心力澆灌。雖然是多數是志工性質,但是仔細一看,這些志工們個個臥虎藏龍。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青芽兒》是在2004年,那時候在有機店服務的我,翻閱內容當下「驚為天人」;而知道它的運作模式,更覺得不可思議。一份刊物,有經費運作能維持五年就非常不容易。而《青芽兒》靠義工方式運作了100期18年,真的是「台灣奇蹟」。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青芽兒》是在2004年,那時候在有機店服務的我,翻閱內容當下「驚為天人」;而知道它的運作模式,更覺得不可思議。一份刊物,有經費運作能維持五年就非常不容易。而《青芽兒》靠義工方式運作了100期18年,真的是「台灣奇蹟」。
Thumbnail
在接《青芽兒》美編前,我對農業是不了解的。不過,看了幾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從2004年第8期接下了這個工作。只是沒想到,這一合作竟然就是十多年,2021年《青芽兒》邁入了第100期!因為要出版專刊,整理了這些年《青芽兒》封面、文章,會有一種,啊~原來我們做過這些耶~~
Thumbnail
在接《青芽兒》美編前,我對農業是不了解的。不過,看了幾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從2004年第8期接下了這個工作。只是沒想到,這一合作竟然就是十多年,2021年《青芽兒》邁入了第100期!因為要出版專刊,整理了這些年《青芽兒》封面、文章,會有一種,啊~原來我們做過這些耶~~
Thumbnail
《青芽兒》目前已出刊100期。歡喜的是,每期都是在作者、讀者的熱心呵護與支持下協力完成,這光是靠一、兩人之力絕對無法做到的。至於失笑,則因它原是“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成立時的“配角”,結果到目前,主角反而退到一旁,配角移到中心位置。《青芽兒》刊物因一年/一輪意外的持續出刊,反而開創起自己獨特的身份。
Thumbnail
《青芽兒》目前已出刊100期。歡喜的是,每期都是在作者、讀者的熱心呵護與支持下協力完成,這光是靠一、兩人之力絕對無法做到的。至於失笑,則因它原是“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成立時的“配角”,結果到目前,主角反而退到一旁,配角移到中心位置。《青芽兒》刊物因一年/一輪意外的持續出刊,反而開創起自己獨特的身份。
Thumbnail
關於農業書籍的閱讀與初階、中階與進階的排序,其實是回答自己與農業關係的基本功課。希望透過由淺入深、有系統的閱讀,將農業的情感深刻於心。也期許因為這些書單,原本對農業不清楚的,有個架構;而已經走在農業之路的人,也願意閱讀來展開更深廣的視野。
Thumbnail
關於農業書籍的閱讀與初階、中階與進階的排序,其實是回答自己與農業關係的基本功課。希望透過由淺入深、有系統的閱讀,將農業的情感深刻於心。也期許因為這些書單,原本對農業不清楚的,有個架構;而已經走在農業之路的人,也願意閱讀來展開更深廣的視野。
Thumbnail
《青芽兒》,創刊於2003年, 十八年來一本雜誌堅守讓漸被淡忘的農業、農村、農民之三農, 保有一發聲和更多可能的空間。 有新歸農說:他是讀了《青芽兒》而決定進鄉務農。 有青年學子說:《青芽兒》是她的農業啟蒙書; 讓致力與農民、與關心「三農」的各方朋友, 一起創造更多可能,守護、延續並創新三農的時代。
Thumbnail
《青芽兒》,創刊於2003年, 十八年來一本雜誌堅守讓漸被淡忘的農業、農村、農民之三農, 保有一發聲和更多可能的空間。 有新歸農說:他是讀了《青芽兒》而決定進鄉務農。 有青年學子說:《青芽兒》是她的農業啟蒙書; 讓致力與農民、與關心「三農」的各方朋友, 一起創造更多可能,守護、延續並創新三農的時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