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芽兒與我

2022/05/22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林宜璇(苗栗/樸食小舖)
第一次看到《青芽兒》是在2004年,那時候在有機店服務的我,翻閱內容當下「驚為天人」;而知道它的運作模式,更覺得不可思議。一份刊物,有經費運作能維持五年就非常不容易。而《青芽兒》靠義工方式運作了100期18年,真的是「台灣奇蹟」。

與阿偉的緣分

2014年以前,我是《青芽兒》的讀者,特別對於“放眼國際”與各種會議的論述,獲益良多。2014年,那時“樸食小舖”離開新竹,移居苗栗公館生活。阿偉邀請我寫“樸食小舖”的鄉間生活。對於喜歡都市生活的我來說,鄉間的種種都是調整多年才適應的;寫那篇像是回顧,也帶著一點期許,希望可以適應接近土地的生活。
2015年開始,受阿偉邀請,我受寵若驚;從讀者變作者壓力可不小。而在那段苦悶低潮的時間,每兩個月寫一篇文章,對我卻有如療癒的解藥。我以幾個關心的主題出發:
第一個是青農或農牧二代在想些甚麼,做些甚麼。
第二個是有機產業的流通平台變遷。我從有機產業出生,經歷有機超市、待過有機進口公司,到有機農場協助農二代,到成立“樸食小舖”,走到農學市集的經營。這一路都與有機產業有關,關心的主題也未曾改變。
第三個是半農半×的朋友們。
第四個是農學市集研討會,以及農學市集的近況。
第五個是食物,在時代變遷下,有哪些記憶與技藝。
第六個是食農書籍的整理與推廣。我希望依著短中長期不同階段,循序漸進整理合適的書單,讓有心加入的人有個依循方向。因為跳著讀書,有時會失去咀嚼的興趣,遺漏重要的經典著作。
這六個方向,我從2015年到2019年,每年產出四到五篇文章,乖乖交文章。到了2020年因事情多了,文章給的慢又少了。幸而有其他作者努力不懈,不致開天窗,讓阿偉著急。
對於寫過的文章,我實驗三種寫法。第一個是共筆,我透過類似開放式問卷,擬了十多個題目,讓受訪者填寫。第二種是採訪,一樣也擬了題目,按表操課訪談,且整理出精簡的文章。第三種是整理龐雜的資料,包括閱讀、自己的工作筆記、社會變遷整理。
寫這些,不是稱讚自己,而是想表達,《青芽兒》對我開展農業的想像是如此重大,我無以回報,僅能用真心誠意的努力,以讀者的滿滿感謝,真摯的回應。
出社會以來,因工作性質,不便請假,極少出國。在2017年跟著阿偉到中國大陸參加“慢食國際大會”,讓我開了眼界;且阿偉在中國受到歡迎的程度,跟在台灣相較之下,感受到他的落寞與知音難覓之感。
這一年多,阿偉、吟軒,兩位青芽兒的中流砥柱,加上文字貢獻大戶雅雲,以及我四個人,持續密集的周一線上聚會,大家依然有很多新鮮的題目與構想,100期以後的《青芽兒》,依然精彩可期!▌
▲《青芽兒》講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5會員
121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