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芽兒與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林宜璇(苗栗/樸食小舖)
第一次看到《青芽兒》是在2004年,那時候在有機店服務的我,翻閱內容當下「驚為天人」;而知道它的運作模式,更覺得不可思議。一份刊物,有經費運作能維持五年就非常不容易。而《青芽兒》靠義工方式運作了100期18年,真的是「台灣奇蹟」。

與阿偉的緣分

2014年以前,我是《青芽兒》的讀者,特別對於“放眼國際”與各種會議的論述,獲益良多。2014年,那時“樸食小舖”離開新竹,移居苗栗公館生活。阿偉邀請我寫“樸食小舖”的鄉間生活。對於喜歡都市生活的我來說,鄉間的種種都是調整多年才適應的;寫那篇像是回顧,也帶著一點期許,希望可以適應接近土地的生活。
2015年開始,受阿偉邀請,我受寵若驚;從讀者變作者壓力可不小。而在那段苦悶低潮的時間,每兩個月寫一篇文章,對我卻有如療癒的解藥。我以幾個關心的主題出發:
第一個是青農或農牧二代在想些甚麼,做些甚麼。
第二個是有機產業的流通平台變遷。我從有機產業出生,經歷有機超市、待過有機進口公司,到有機農場協助農二代,到成立“樸食小舖”,走到農學市集的經營。這一路都與有機產業有關,關心的主題也未曾改變。
第三個是半農半×的朋友們。
第四個是農學市集研討會,以及農學市集的近況。
第五個是食物,在時代變遷下,有哪些記憶與技藝。
第六個是食農書籍的整理與推廣。我希望依著短中長期不同階段,循序漸進整理合適的書單,讓有心加入的人有個依循方向。因為跳著讀書,有時會失去咀嚼的興趣,遺漏重要的經典著作。
這六個方向,我從2015年到2019年,每年產出四到五篇文章,乖乖交文章。到了2020年因事情多了,文章給的慢又少了。幸而有其他作者努力不懈,不致開天窗,讓阿偉著急。
對於寫過的文章,我實驗三種寫法。第一個是共筆,我透過類似開放式問卷,擬了十多個題目,讓受訪者填寫。第二種是採訪,一樣也擬了題目,按表操課訪談,且整理出精簡的文章。第三種是整理龐雜的資料,包括閱讀、自己的工作筆記、社會變遷整理。
寫這些,不是稱讚自己,而是想表達,《青芽兒》對我開展農業的想像是如此重大,我無以回報,僅能用真心誠意的努力,以讀者的滿滿感謝,真摯的回應。
出社會以來,因工作性質,不便請假,極少出國。在2017年跟著阿偉到中國大陸參加“慢食國際大會”,讓我開了眼界;且阿偉在中國受到歡迎的程度,跟在台灣相較之下,感受到他的落寞與知音難覓之感。
這一年多,阿偉、吟軒,兩位青芽兒的中流砥柱,加上文字貢獻大戶雅雲,以及我四個人,持續密集的周一線上聚會,大家依然有很多新鮮的題目與構想,100期以後的《青芽兒》,依然精彩可期!▌
▲《青芽兒》講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125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農村反思 的其他內容
在接《青芽兒》美編前,我對農業是不了解的。不過,看了幾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從2004年第8期接下了這個工作。只是沒想到,這一合作竟然就是十多年,2021年《青芽兒》邁入了第100期!因為要出版專刊,整理了這些年《青芽兒》封面、文章,會有一種,啊~原來我們做過這些耶~~
網路不發達的年代,一本定期發行的雜誌承載著新知識、看的方法和當下社會的需求。屬於那個年代的雜誌,反映著社會,也映照著時人的心。雜誌或許不見得是長久發行,但卻留下幽微的影響和改變的引子。
《青芽兒》目前已出刊100期。歡喜的是,每期都是在作者、讀者的熱心呵護與支持下協力完成,這光是靠一、兩人之力絕對無法做到的。至於失笑,則因它原是“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成立時的“配角”,結果到目前,主角反而退到一旁,配角移到中心位置。《青芽兒》刊物因一年/一輪意外的持續出刊,反而開創起自己獨特的身份。
在接《青芽兒》美編前,我對農業是不了解的。不過,看了幾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從2004年第8期接下了這個工作。只是沒想到,這一合作竟然就是十多年,2021年《青芽兒》邁入了第100期!因為要出版專刊,整理了這些年《青芽兒》封面、文章,會有一種,啊~原來我們做過這些耶~~
網路不發達的年代,一本定期發行的雜誌承載著新知識、看的方法和當下社會的需求。屬於那個年代的雜誌,反映著社會,也映照著時人的心。雜誌或許不見得是長久發行,但卻留下幽微的影響和改變的引子。
《青芽兒》目前已出刊100期。歡喜的是,每期都是在作者、讀者的熱心呵護與支持下協力完成,這光是靠一、兩人之力絕對無法做到的。至於失笑,則因它原是“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成立時的“配角”,結果到目前,主角反而退到一旁,配角移到中心位置。《青芽兒》刊物因一年/一輪意外的持續出刊,反而開創起自己獨特的身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和歌山縣南部町的三週生活,沒有任何預想,無比精彩。 梅園的工作之餘還經歷了些什麼事呢?
Thumbnail
食起過去的記憶,再次體驗純真的曼妙記憶。 今天受邀來到台東縣金峰鄉賓茂國小餐與小米的食農體驗,從小米繪本故事一直到原住民傳統美食,讓我一同與小二的學生們認識小米,享受童言童語的純真對話。這次體驗活動中有小米繪本故事、小米的觀察以及種植、傳統搖搖飯烹煮體驗​。 小米繪本故事 【小米繪本故事分享】
Thumbnail
(一)回想已過半百人生: 小時侯的我是在農村出生長大的,在有記憶以來農村小孩都是爸媽農事的幫手,從國小的平日幫忙放牛,寒暑假的稻米收割季節,各種農忙雜事一堆,一直持續到當兵退伍後進入社會後才擺脫這項與生俱來的工作,但也因為家裡農務的原故,學生時期很少跟同學出去玩,也造就從小就生性害羞內
Thumbnail
  0     我叫林博志,今年四歲,我的父親叫林峻,我的母親叫……     「你又發呆了!」     一聲稚嫩爽朗的奶音打擾了林博志腦內自我介紹,而這位不請自來者是同樣幼稚園中班的同窗,名字叫陳宥,也是這邊唯一願意和他聊天的朋友。     林博志也奶音回應,話語卻多了一層這年紀不
Thumbnail
「信有機農業」是鎮西堡Cinsbu部落的農場,主人Omi Asing以與妻子在大學畢業後返鄉,展開農業生活。他強調土地永續比經濟發展更重要,並受到前輩的耳提面命;並分享他與整個部落在農作經營上的實務與心得。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升國一的那個暑假,阿財就被父母從三重帶回雲林的鄉下老家,幾個還在老家的好朋友,一聽到阿財回來的消息,就馬上騎著腳踏車跑來找他玩,而青梅竹馬,長他兩歲的的小瑜姐也在其中。 幾人先去阿財爺爺的田地烤蕃薯,趁著空檔幾人是開心的聊著,兒時和阿財最要好的阿良感慨地說道,現在都沒什麼牛糞,讓他的水鴛鴦
Thumbnail
我的名字有個農字,在大學榜單還會放上報紙的年代,開學後不只一位同學告訴我:「我以為你家是務農的。」事實上我跟農田的距離還蠻遠的,由於在都會區長大,勉強與農地有關連的部分是我阿公是茶農,兒時唯一的務農經驗是跟阿嬤抓茶蟲。那些胖胖的茶蟲早已不復記憶,茶園的風光也隨著都市開發而消失了。
Thumbnail
林口位於台灣新北市,有些地方還保留一些農家。他們種植各種蔬菜、水果和穀物。林口農家以其勤勞和生產力而聞名。林口農家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氣候變化、土地開發和農產品價格波動。然而,他們仍然致力於為社區提供新鮮、健康的食品。 用粗硬蠟筆畫出的線條粗細不一,有種自然的流動感。加上淡淡的 watercolo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和歌山縣南部町的三週生活,沒有任何預想,無比精彩。 梅園的工作之餘還經歷了些什麼事呢?
Thumbnail
食起過去的記憶,再次體驗純真的曼妙記憶。 今天受邀來到台東縣金峰鄉賓茂國小餐與小米的食農體驗,從小米繪本故事一直到原住民傳統美食,讓我一同與小二的學生們認識小米,享受童言童語的純真對話。這次體驗活動中有小米繪本故事、小米的觀察以及種植、傳統搖搖飯烹煮體驗​。 小米繪本故事 【小米繪本故事分享】
Thumbnail
(一)回想已過半百人生: 小時侯的我是在農村出生長大的,在有記憶以來農村小孩都是爸媽農事的幫手,從國小的平日幫忙放牛,寒暑假的稻米收割季節,各種農忙雜事一堆,一直持續到當兵退伍後進入社會後才擺脫這項與生俱來的工作,但也因為家裡農務的原故,學生時期很少跟同學出去玩,也造就從小就生性害羞內
Thumbnail
  0     我叫林博志,今年四歲,我的父親叫林峻,我的母親叫……     「你又發呆了!」     一聲稚嫩爽朗的奶音打擾了林博志腦內自我介紹,而這位不請自來者是同樣幼稚園中班的同窗,名字叫陳宥,也是這邊唯一願意和他聊天的朋友。     林博志也奶音回應,話語卻多了一層這年紀不
Thumbnail
「信有機農業」是鎮西堡Cinsbu部落的農場,主人Omi Asing以與妻子在大學畢業後返鄉,展開農業生活。他強調土地永續比經濟發展更重要,並受到前輩的耳提面命;並分享他與整個部落在農作經營上的實務與心得。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升國一的那個暑假,阿財就被父母從三重帶回雲林的鄉下老家,幾個還在老家的好朋友,一聽到阿財回來的消息,就馬上騎著腳踏車跑來找他玩,而青梅竹馬,長他兩歲的的小瑜姐也在其中。 幾人先去阿財爺爺的田地烤蕃薯,趁著空檔幾人是開心的聊著,兒時和阿財最要好的阿良感慨地說道,現在都沒什麼牛糞,讓他的水鴛鴦
Thumbnail
我的名字有個農字,在大學榜單還會放上報紙的年代,開學後不只一位同學告訴我:「我以為你家是務農的。」事實上我跟農田的距離還蠻遠的,由於在都會區長大,勉強與農地有關連的部分是我阿公是茶農,兒時唯一的務農經驗是跟阿嬤抓茶蟲。那些胖胖的茶蟲早已不復記憶,茶園的風光也隨著都市開發而消失了。
Thumbnail
林口位於台灣新北市,有些地方還保留一些農家。他們種植各種蔬菜、水果和穀物。林口農家以其勤勞和生產力而聞名。林口農家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氣候變化、土地開發和農產品價格波動。然而,他們仍然致力於為社區提供新鮮、健康的食品。 用粗硬蠟筆畫出的線條粗細不一,有種自然的流動感。加上淡淡的 watercolo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