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開始把一些學科併為學習領域,一開始確實有出版商編出合科的課本,但立即因為市場考慮回到分科。教育部後來更順應民情,訂出「基本教材大綱」,做為各家教材及未來考試的「有所本」,此時「一綱多本」的精神已蕩然無存。
而108課綱對課本沒有作為,書商只是做了內容的增刪,於是教室的風景變化不大。
但既然老師把「教學」窄化為「教書」,習慣有一本書來照著教,那就好辦了!2030課綱如何透過教科書的改變達成教師教學的翻轉,而且改變是無痛、無抗阻的「煮青蛙」;而不是「燙青菜」的劇痛和反彈,就值得慎思與設計。
30年前,香港教科書就已這樣做,提供給大家參考:
1.有邏輯架構:對課綱指定的學習重點,每一家每一科課本,都會有一張邏輯架構表,訂出如何在六個學期循序漸進的進度與內容,然後再據以選定知識材料與範文。老師使用時按表索驥,就能掌握每一章節的重點,而不會包山包海,什麼都教。
但國內教科書目前沒有這個規定,國文課本選的範文也不知所據為何?「夏夜」這一課,香港教師照邏輯表只教「擬人法」,臺灣老師則是十幾種修辭法都教,結果六個學期下來,重複的部分相當多!
2.注重方法論:在華人國家中,香港教育受英國影響較深,在教材上比較注重方法論與思考策略。例如歷史課本開宗明義先講「史料與傳說」,讓學生分辨一手和二手史料的差別。再來對「秦漢」深入探究,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推論「隋唐」,畢竟歷史的學習重點是在史觀和史識 。但國內一般就是從第一朝教到最後一朝,重點比較多在史料。
3.客製校本裝:目前各校選書,可以有廠家的不同,但同一廠家卻不會有版本的差別。因此如果選了同一家,那麼從山海國到天龍國,用的都是同一本,這實在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把課本內容增加,讓各校視實需可以挑著教,家長又會質疑老師沒有整本教完。
香港的作法是散裝,例如國文課本一年只要6個單元,書商大概會出版15個單元,然後讓各校自己組裝。於是恆春國中和敦化國中雖然選的是同一家,但內容是客製化的,這才是「最美的教科書」。
這樣做當然出版商的成本會增加,但是在每次「教改」時就不用整本重印,只需增刪一些單元,長期來說,成本還是比較低的。
4.重教學策略:國內的國文課本,雖然也是分單元,但單元內的選文沒有角色功能的區別,老師大概每課5小時,一課一課教完。
香港的中文課本,一個單元內的四篇範文則是有緊密邏輯關係的,也有明確的單元目標要完成(按照邏輯架構表)。通常第一篇是要精讀(老師要很詳細教授);第二篇是略讀(老師只做一些引導);第三篇則是自讀(學生就前兩篇所學自行研讀);第四篇則是延伸。
在這四篇中,巧妙地完成學習責任的逐漸轉移(GROR),但國內教科書則是毫無策略,只是不斷累加,造成學生超載。
這是香港30年前就已這樣在做的,我們期盼2030課綱對教科書應該有更精準的設計,同時轉化為對書商的合理規定,來導出現場教室的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