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

含有「上班」共 95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2025/09/04 是圓圓過世後的第八十八天,今天去台北上班,一早先去超商買咖啡,這家超商除了方便之外沒其他優勢,一來是常常忘記顧客買什,二來是咖啡機常壞掉,三來是大排長龍,今天買咖啡就遇到囧事,點好了一杯特大冰美,我就站到另一邊咖啡等候區排隊,結果我前面的人都拿完自己的咖啡了,下一杯應該是我的吧
Thumbnail
思緒爆炸,讓我不曉得從哪開始下筆,但確定的是現在需要冷靜一下。 上班通勤的我,今天是請假在家的一天,不確定是不是正確的選擇。總覺得自己每天睜眼第一件想到的是錢、工作上的安排,忙碌的一天,內心沒因工作而有成就感,反而陷入另一個漩渦。 今年六月,我加入新公司上班,原以為可以順利待著,但實際並非如此,
下次是下次,現在是現在。 作為一個適合中老年人看的電影,連看三次似乎也過多了一點。不過這個怪片還真的蠻適合一看再看,難道這就是中老年人的無厘頭與無聊嗎? 每每在路上開車,看到一堆老人坐在門口,啥事都不做,就盯著來來往往的車流,就會覺得:這些老人在作啥?為何不坐著吹冷氣看電視,總比看著車子開來
我們的注意力常因缺乏「目的地」而被綁架,並習慣躲在「學習」的舒適圈,來拖延真正的「實作」。然而,真正的價值,源於分享你獨一無二的試錯經驗。別怕犯錯,一個犯了五個錯誤並從中學習的你,遠比一個原地踏步的你,更接近目標與真實的自我。這才是釐清人生方向的唯一道路。
山嚮導-avatar-img
5 天前
把「行為的轉變」或是「行為模式的轉變」比喻成是「跨越最大靜摩擦力」的說法是一種陷阱,因為當人們用這種說法激勵自己跨出第一步之後,他們只會面臨到巨大的挫折,他們會意識到踏出第一步之後一切並不會變得比較輕鬆,然後灰心喪志、退回原點。 有意義的改變不是「行為的改變」,而是「行為模式的改變」,當一個人不再用「熱情」驅動自己、也不用「自我成長的枷鎖」束縛自己時,他才能真正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派克-avatar-img
發文者
4 天前
山嚮導 感謝想法~我再具體陳述,我比喻想改變的那個衝勁,是需要累積,最後才能突破臨界值,讓事情動起來,也就是「最大靜摩擦力」的由來。不過也確實事情動起來後,能不能保持移動就是另外一回事,就是您提到的會不會灰心,大機率因為改變,而會持續遇到困難,同樣比喻做「動摩擦力」,是阻礙運動的力,任何改變帶來的不適感,都會讓事情再停下來,或者退回原地,是真的,我也經歷過。 我認同您提到的行為模式的改變,也就是更大範圍的來說「身份」、「自我認同」的再建立,我最近也是在反向研究我自己重訓的習慣,我已經重訓快十年了,我自己只要超過三天不去健身房就全身不舒服,以致真的如您所說,驅動我的不是熱情,也不是什麼自律,是廣泛的東西,我不覺得這是自我成長,縱使上健身房在現在很多人眼中是非常正向意義的事情,我也開始受影響,而有正增強,但根本對我而言,運動不過就是每天刷牙洗臉同等級的事情,不做是也不怎麼樣,但就很怪😆 希望能再次回饋到您,以上提到的都是在日後,我會再更分解我的這些想法和持續記錄我的觀察😃
在台灣,上班幾乎是大多數人生活的主旋律。早上擠捷運、打卡、開不完的會議、加不完的班,這些場景對你來說是不是再熟悉不過? 最近看到一份報告,台灣上班族平均工時仍然偏高,雖然政府推動「彈性工時」與「遠距工作」的討論,但真正能享受的人卻不多。大部分人依舊過著「早八晚九」的日子。 以下幾個「台灣
Thumbnail
有沒有一段話或是一本書可以讓你擺脫倦怠的職場生活?哪怕只是短短的幾個字都行,但答案可能會令你大失所望,因為每個人對生活的期待皆有不同,有的人寧願忍受朝令夕改的主管及難以相處的同事,只為了每個月能夠支付接踵而來的帳單,但有的人卻寧可過著貧窮的生活,也要讓自己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完全不在乎他人的
Thumbnail
小孩暑假要上暑輔,每天都說不想上學,暑假為什麼還要上學?某一天問我:『難道妳都不會不想去上班嗎?』老實說,還真的不會。沒事就想去上班。 有人問創業的好處是什麼?老實說壓力絕對比上班大,休息時間比上班少,更悲慘的是,賺的錢可能比上班還少,賠錢的機率很大。那為什麼想創業?我一時還真的回答不出來。
下班後最常見的心聲:真的不想煮了! 辛苦上班一整天,回到家只想攤在沙發上,根本沒力氣洗菜、備料、煮飯。 但天天叫外送既花錢又不健康,難道只能泡麵解決? 其實不用!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方便又好吃的 即食料理,只要加熱或簡單烹調,就能在 10 分鐘內上桌,省時省力,還能吃得飽又滿足。今天就幫大家整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