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系列

含有「觀察者系列」共 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臺灣自行車環境的現狀與改善方向,從數據、政策、基礎建設、國際經驗(哥本哈根)及公民參與(Ride of Silence)等面向探討,並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臺灣近年情殺案件頻傳,本文探討其深層原因,並批判社會現象及部分男性落後的愛情觀,最後呼籲理性看待社會事件,避免盲目追求正義而造成二次傷害。
Thumbnail
近期交通事故頻傳,本文以一起吊車事故致18歲女騎士死亡的案例為開端,探討臺灣道路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並呼籲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相關議題,包含高齡駕駛人安全評估制度的檢討、工程車輛管理的加強,以及相關法規的修訂等。
Thumbnail
傑克-avatar-img
2025/06/23
悲劇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但過了那麼多年,卻都改變不了
臺北市政府計畫於6月28日拆除公館交通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引發民怨。議員苗博雅質疑此舉將惡化交通壅塞,並發起連署反對。此舉影響中永和、新店、景美、木柵等地通勤族,文章整理苗博雅主要論點,包含交通動線、行人通行不便及方案評估爭議等,並提供連署連結。
Thumbnail
探討當代資訊傳播中「情緒」如何凌駕於「真相」之上,並分析社群媒體、陰謀論(如QAnon)與假消息對社會撕裂的影響。作者強調,面對片面訊息時,應培養查證與理性思辨能力,拒絕被情緒操控。呼籲大眾用同理心關心他人、回饋社會,不做被煽動的旁觀者,而是成為有覺察的觀察者,共同守護真相與社會健康。
Thumbnail
傑克-avatar-img
2025/05/31
現在的人們大多時候都被情緒代替理性,我曾經想過為何政治圈都無法好好討論社會議題.直到我突發奇想,讓ChatGPT扮演立場和我不一樣的政黨支持者互相辯論我才發現了問題在哪.AI是絕對理性,不會受到對方的情緒影響,而且會運用資料庫裡的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和反駁你的觀點.而現在的人在網路討論事情時往往都是靠印象和情緒去論述事情,會真的去找資料的少之又少.或者去不曉得哪來的假新聞找錯誤的資料來辯論,雙方沒講幾句就開始互相攻擊,討論自然進行不下去.人本就是感性在理性前面,要不受情續的影響本就很難.但還是希望向作者你這種人能多一點,理性思考,會讓世界更美好.我也要時刻督促自己不要變成不理性的人
本文探討臺灣媒體生態的亂象,從鐘明軒事件、媽媽嘴命案到近期「臺版柬埔寨」事件,批判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而犧牲查證、斷章取義、煽動情緒,造成社會對立和對當事人的二次傷害。作者呼籲媒體應負起責任,建立更嚴謹的審核機制,並倡導讀者培養媒體識讀能力,避免輕易被媒體操縱情緒。
Thumbnail
傑克-avatar-img
2025/05/31
我還是少看傳統新聞媒體好了,不然遲早有天我的心靈會被腐蝕
臺灣近年來頻傳行人交通事故,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行人地獄」議題。本文深入探討臺灣交通環境中,行人面臨的種種危險,包括基礎設施缺乏、違規停車、道路設計不良等,並分析其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最後提出改善方案,例如強化法規執法、改善道路設計、提升交通安全教育等,期盼創造更友善的行人環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MeToo運動,分析性騷擾議題,包含受害族群、加害者心理、事件定義、影響、申訴管道及案例,並提供相關法律資訊及求償時效。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