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Too──是怒吼、是傷痕,也是改變的開始」
2017年,Harvey Weinstein的性騷擾醜聞被揭露,點燃了席捲全球的#MeToo運動,鼓舞無數曾遭受性騷擾的受害者挺身而出、勇敢發聲。但究竟,加害者為何會傷害他人?社會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受害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天發生約六起性騷擾案件。許多受害者因為害怕遭受質疑、承受輿論壓力,或是面對缺乏社會共識的環境,只能選擇沉默。即使有人願意挺身而出,他們該如何面對後續的挑戰?又能透過哪些申訴管道尋求協助?
正如女演員Alyssa Milano所說:「如果所有曾遭受性騷擾或侵犯的女性,都能發一則『我也是』的訊息,也許社會就無法忽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本篇文章將聚焦以下幾個面向:性騷擾的受害族群、加害者的心理、性騷擾的定義、社會對受害者的誤解、申訴案件的增長趨勢,以及可供申訴的管道。期望讓大眾對這個議題有更全面的理解,也知道如何實際支持受害者,進而推動社會改變。
不妨先從男性受害者的視角來看性騷擾帶來的影響──相較於女性,男性的通報案例雖然較少,卻不代表他們沒有心理創傷。受到社會對男性刻板印象的限制,使他們更難開口訴說,甚至擔心遭到質疑或歧視。無論受害者的性別為何,性騷擾所造成的創傷與影響,都同樣深刻且難以忽視。
「你知道嗎?男性也會被性騷擾,而且他們更難說出口」

擷取自GQ
憑藉《我的鯨魚老爸》榮獲奧斯卡影帝的Brendan Fraser,曾在接受《GQ》專訪時提到,2003年他參加好萊塢外籍記者協會(HFPA)的午宴,離開飯店時遇上當時的協會主席Philip Berk。
Berk突然伸手繞到Fraser背後,抓住他的臀部,並且用手指觸碰他的會陰。那一刻,Fraser感到極度驚恐。當時的他選擇沉默,因為不願在人生中留下這段痛苦回憶,也擔心這會重創自己的事業。
事後,他的經紀人向HFPA提出抗議,要求Berk書面道歉,然而對方的回應避重就輕,絲毫不承認任何過錯。
這起事件之後,Fraser逐漸封閉自己,慢慢淡出螢光幕。他曾談及此事:「也許……這就是壓垮我的最後一塊拼圖,讓我的事業走向低谷。」
後來,他幾乎未再受邀出席金球獎,甚至傳出遭到封殺的消息。這起事件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性騷擾造成的,不只是心理上的創傷。當加害者握有權力,受害者不只被噤聲,連基本的生存空間也被剝奪。面對這樣的壓力,許多受害者選擇隱忍,因為他們害怕,一旦挺身而出,付出的代價會更大。而當加害者未受到應有懲罰,往往就會更加肆無忌憚,繼續傷害他人。
多年後,隨著#MeToo運動興起,性騷擾議題逐漸受到社會關注。Brendan Fraser也站出來,公開自己的經歷,成為揭露好萊塢黑暗面的關鍵人物。他的故事讓我們明白,性騷擾不分性別,每個人都該擁有勇敢發聲的權利。
「性騷擾的可怕之處,不在於行為;而在於思維結構」

性騷擾加害者的心態,其實能從幾個面向找到線索。最後就會發現,這些行為的發生並非毫無脈絡,而是有跡可循。
- 權力與支配慾望:在父權體制下,女性常被視為性工具與權力的犧牲品。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使性騷擾不僅被合理化,還經常被忽視。加害者認為女性天生該「付出」,理應滿足男性需求。當女性拒絕,就被貼上「不順從」或「不合格」的標籤,並遭羞辱與貶低。
- 社會文化與自我中心:這類現象往往根植於特定文化。在種姓制度盛行的國家,女性權益長期遭剝奪。2015年有報導指出,印度北方一名男子與已婚女子私奔,竟讓他的兩名妹妹被判「姦刑」,為哥哥「贖罪」。這種以女性身體償還男性行為的惡習,赤裸揭露了某些社會對女性的極端不公。讓人不禁質疑:這樣的文化,合理嗎?
- 早期童年經歷與模仿:有些人在童年時期曾親身經歷或目睹親人遭受性侵,這樣的經驗可能導致其價值觀混亂,影響他們對「邊界感」的認知,進而無法正確理解他人的意願,也缺乏對身體自主權與性別界線的尊重。
- 缺乏性教育或性別意識:兒童時期應重視性別平等教育,教導孩子尊重他人身體自主權,理解哪些行為可能讓他人不適,並學會與異性建立健康友善的互動。同時,也應讓孩子了解性騷擾的嚴重性及其對受害者的身心創傷,避免因無知誤觸他人界線或犯錯。
- 性騷擾者背後的心理困境:許多性騷擾者可能伴隨著自卑感、情緒困擾、心理疾病。有些加害者其實知道自己做的是錯的,但因為心理因素而無法控制衝動,開始去傷害他人。若這些心理問題未被正視,可能會導致他們反覆犯下類似的行為。
「你以為只是開玩笑?這些行為早已構成性騷擾!」

性騷擾的範圍非常廣泛,從言語挑逗、肢體動作、開黃腔、肢體接觸,到不當追求,只要讓對方感到不適,都可能構成性騷擾。
或許有人會擔心,這樣會不會讓人難以拿捏界線?實際上只要是違反道德、不合法,或是侵犯他人感受的行為都應該避免。這並非要求不和他人互動,而是希望在人際關係中多顧及他人感受,別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畢竟每個人對界線的認知不同,千萬別輕易越界。在日常生活中,性騷擾的形式非常多樣,以下整理幾種常見的類型:
- 言語騷擾:包括性暗示、開黃腔、嘲笑他人的身材或性特質,或刻意打探他人的性傾向與私密性生活。
- 違反意願的行為:例如未經同意的肢體接觸、以職權或權勢脅迫他人提供性服務,甚至因拒絕而剝奪或限制對方應有的權益。
- 媒體散播私密資訊:透過社群平台、通訊軟體或其他方式,散播帶有性暗示的私人內容,例如未經同意洩露私密照片、未公開的影像或影片。這些行為不僅侵犯隱私,也可能觸法。
- 不當追求:像是持續糾纏、死纏爛打,或透過不對等的權力關係施壓,導致對方感到壓力與不適。這類行為不僅可能構成騷擾,還可能影響對方的日常生活與心理健康。
當然這些只是較為常見的例子,性騷擾的形式遠不止於此。任何不尊重或違反對方意願的行為,都可能構成性騷擾,甚至觸犯法律。最重要的是在互動中保持尊重,避免讓他人感到不適,才能共同建立一個更健康、安全的相處環境。
「從害怕到崩潰:性騷擾受害者的心理歷程,也背負著社會的誤解」

性騷擾的影響比想像中更深遠,且具長期破壞力。許多女性一生中可能遭遇性騷擾,有些甚至未察覺已被冒犯,或因長期處於類似環境而麻痺、習以為常。更令人痛心的是,社會往往檢討受害者,而非追究加害者。
- 是不是妳穿得太清涼,才讓別人起了邪念?
- 是不是妳太敏感了?人家只是開個玩笑而已。
- 是不是妳不會保護自己?早出晚歸,才讓自己惹上麻煩。
- 還有人會問:「妳是不是天生就『吸引』別人犯罪?」
社會對受害者的責難,讓許多人不敢站出來,並且開始懷疑自己的經歷,使性騷擾問題長期被忽視,甚至逐漸被合理化。當輿論譴責、網路霸凌與媒體炒作成為常態,這種二次傷害不僅加深創傷,也讓更多人因恐懼指責而不敢發聲。
在沉重壓力下,受害者常自我懷疑、自責,甚至因創傷走上自我傷害之路。當社會總是質疑受害者,卻不追究加害者,只會助長施暴氣焰。我們該停止苛責受害者,將焦點放在懲治加害者上。唯有如此,才能改變現狀,打造更安全、懂得尊重界線的社會。
「「性騷擾申訴年年上升,掌握地點與行為模式,才能有效防範。」

近年來,台灣性騷擾申訴案件數持續攀升,反映出社會對相關議題的關注日益提高,也顯示越來越多受害者願意勇敢站出來發聲。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自2016年的754件增至2022年的2,086件,申訴數量在六年間接近三倍增長。
2023年,性騷擾申訴總數上升至約2,650件,整體呈現持續攀升的趨勢。受害者多以女性為主,且不少案件涉及年輕族群,顯示性騷擾對特定性別與年齡層的影響格外顯著。
2024年,申訴案件數進一步增至約3,600件,其中約3,100件進入審議程序,年增幅達17%。其中約1,700件被認定成立,91%的受害者為女性,86%的行為人為男性。最常見的性騷擾形式為肢體騷擾,占所有案件的41%。
根據統計,常見的性騷擾行為類型及其比例如下所示:
- 擁抱或觸摸胸部、臀部及其他隱私部位:佔 32%
- 傳閱色情圖片、騷擾訊息、藉機親吻:佔 19%
- 貶抑、嘲諷或羞辱的言語與態度:佔 14
- 偷窺、偷拍行為:佔 12%
- 毛手毛腳、鹹豬手等肢體騷擾:佔 9%
性騷擾最常發生的場所,根據統計顯示,前三名依序為:
- 網際網路:因具匿名性,加上手機與通訊軟體的普及,網路性騷擾事件層出不窮,常見形式包括不當言語、傳送猥褻圖片與訊息等。
- 馬路上:在人潮擁擠的情況下,部分加害者會趁機進行不當的肢體接觸或磨蹭行為。
- 大眾運輸:在上下班尖峰時段,偷拍或肢體性騷擾事件時有所聞,受害者難以即時反應或舉證。
「若遇到該怎麼辦?該如何伸張自己的權利?」

目前我國已修法「性別三法」,分別為《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工作法》與《性騷擾防治法》,針對不同環境與情境提供申訴的法律依據。

《性別平等教育法》:適用於校園內發生的性騷擾案件。若加害者為校長、教職員或學生,受害者可向學校、教育局或教育部提出申訴。
《性別平等工作法》:適用於職場性騷擾案件,無論加害者是雇主、主管或同事,受害者皆可向當地勞工局提出申訴,以保障自身在職場中的基本權益。
《性騷擾防治法》:適用於校園與職場以外的社會環境,包括公共場所、社交場合或私人領域。受害者可向警察局、社會局,或各縣市的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尋求協助。
若無法判斷自身情況適用哪項法條,可先向社會局或警察局通報,並由相關單位協助釐清。切勿讓自己因不確定而錯失捍衛權益的機會。

申訴與求償的重要時效:
刑事申訴:建議受害者應於事件發生後一年內提出,避免因時間過長導致舉證困難。
民事求償:受害者可在兩年內向法院提起民事賠償訴訟,申請項目可包含以下內容:

- 醫療費用(例如傷勢治療、復健等)
- 心理諮商(身心重建輔導)
- 精神損害賠償(針對事件造成的心理創傷)
申請民事賠償時,建議備妥相關證明文件,如醫療證明、收據、心理諮商記錄等,以保障自身權益不受損害。
「筆者的觀點。」
近來的許多社會議題中,不難看出這類現象一再重演。一些具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或KOL,在社群或媒體發言時,無意間傳遞錯誤觀念,這其實非常值得省思。因為這反映出性平教育在青少年階段本應被重視,卻常被升學壓力掩蓋,讓大眾對此產生諸多誤解。
因此,我帶著研究與反思的心情寫下這篇文章。雖然力量有限,坦若您們讀後有共鳴,也願意將這些重要觀念傳遞出去,這篇文字的價值便能真正實現。
因個人查資料有限,若有錯誤,歡迎指正。校稿與找資料雖費神,但只要有人願意給予回饋,我便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