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系列】從台南幼兒園案談社會撕裂:真相何時輸給了情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近,大家應該都注意到台南幼兒園事件在網路上引發廣泛討論。事件發酵的過程,也讓我想談談「真相」與「情緒」這兩件事,以及我們這個時代資訊傳播的困境。

情緒總是比真相來得更快。

許多訊息經過剪輯與後製,顛倒是非、抹黑真相,省略事件的前因後果,斷章取義、無限上綱,最終導致社會動盪與不安。

「真相太慢、情緒太快」

DK的這句話讓我深思許久: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被片面的資訊操控?

大家似乎已經習慣用憤怒來表達立場,卻很少有人靜下心來,試著釐清事實。

更令人痛心的是,當事人不但公然說謊,無法提出任何實質證據,還濫用話語權製造陰謀論。透過聳動標題和似是而非的影片,營造出孩童遭遇不當對待的假象。

Protecting the Smiles of Children

Protecting the Smiles of Children

保護孩童至關重要,但絕不能拿他們來消費。

保護孩童固然正確,但若利用孩子面對封閉式問題時的無助,無限放大園方的過失,這樣的行為讓人難以認同。

「性侵」是一項極為嚴重的指控。近期如剴剴案、創意私房、培諾米達幼兒園等事件,無不引發社會極大的恐慌。

以家長的角度來看,我百分之百認同:孩童的人身安全永遠是最重要的議題。但這並不代表,擁有流量與話語權的人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操弄輿論,將社會風向帶往獵巫式的批鬥。

試問刻意剪輯畫面的人:「這究竟是在保護孩童,還是消費孩童?」

跑到教育局咆哮,究竟是要一個交代,還是想把事情鬧大,將事件影射成「吃案」

當謊言被揭穿,只需要一句「對不起」掩飾過錯;然而,被指控的園長卻早已承受心理創傷,甚至在幼兒園經營上陷入困境。

群眾的憤怒,真的能帶來改變嗎?

我曾在Threads上說過一句話:「製造仇恨非常容易;釐清真相沒人在意」

面對三峽老翁追撞的重大意外,我感到相當不捨,也認為相關單位更應該以嚴謹的態度預防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然而,我選擇不跟隨聲討肇事者的風潮。釐清真相的責任,應該交由檢調與警方來負責。當群眾情緒高漲時,往往只要出現一點蛛絲馬跡,輿論就會迅速指向「蓄意殺人」。

比如隨機殺人事件,深入探究加害者的心理,真的有助於預防悲劇發生嗎?我認為,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如何有效防範。

對於那些已經失去求生意志的人,想要理解他們的內心,如同盲人摸象,終究難以窺見全貌。

人們常以「原生家庭造成」「缺乏關懷」「無業遊民」「缺乏社交」等說法,試圖解釋加害者的動機。

對此,我提出質疑:「別說了解別人了,我們對自己又有多少真正的認識?」

要真正釐清事件的全貌,必須投入大量時間蒐集資料、查閱文獻。這是我在製作「觀察者系列」時養成的習慣,但大多數人依舊偏好簡單快速的懶人包。

偏誤、假消息與社群瘋傳現象

raw-image


《The Misinformation Age: How False Beliefs Spread》一書深入探討,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錯誤報導與假資訊往往比真相更有說服力。

人們天生存在思考盲點和認知偏誤,而社群媒體的出現,更讓謠言能以驚人速度擴散。

其實,人類並非全然不理性,而是多數情況下,只依賴有限的資訊,或相信身邊人所說的話。簡單來說,大家往往只聽自己想聽的內容。

在這個注意力極度碎片化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培養辨別真偽、交叉比對資訊的能力。

那些擅長煽動情緒、製造話題的人,猶如戴上魔戒,掌控話語權令人欲罷不能。然而,這樣的現象卻讓社會日益分化、仇恨蔓延,始作俑者則藉由流量獲取可觀利益。

而且,這類現象不僅在國內普遍存在,連美國也曾深受QAnon等陰謀論的影響。

什麼是QAnon風波?

QAnon起源於2017年,一位自稱「Q」的用戶在網路論壇4chan現身,自稱擁有最高等級的安全許可,是美國政府內部人士。他在貼文中不斷列舉爭議性極強的論述,強調美國隱藏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並聲稱川普將對抗所謂「深層國家」的掌權者。

QAnon陰謀論影射許多名人,包括政治人物、企業家、媒體大亨及宗教領袖等,都是虐童集團的共犯。這些說法很快在網路上引發廣泛關注,並催生了「#SaveTheChildren」等標籤大規模擴散。

 

QAnon的危險在於,它將真實新聞、偽科學、都市傳說與惡意假訊息混合在一起,使支持者沉迷於各種穿鑿附會的指控之中。這些內容如滾雪球般迅速擴大,讓整個網路空間陷入難以控制的瘋狂。

即使QAnon相關內容多次被證實為子虛烏有,但它在網路世界仍具極大號召力。2021年美國國會山莊暴動時,就有大量QAnon支持者參與,甚至有人以「拯救美國」之名,合理化自己的暴力行為。

QAnon現象顯示,在資訊爆炸、社群平台演算法加劇極端化的時代,假訊息與陰謀論不僅足以撕裂社會,更可能引發現實世界的混亂與暴力。這提醒我們,面對片面或過度戲劇化的網路資訊,更要保持懷疑態度,養成查證習慣。

筆者的觀點

其實,這篇文章算是上一篇【觀察者系列】到底是誰把「煽動輿論」的權力交給了媒體?是觀眾?還是電視台?的延伸,只不過這次我更想強調,別讓情緒左右我們的判斷。

另外,我也想提醒各位:「偶爾放下手機,多花點時間關心身邊的人,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納瓦爾曾說:

「人真正的快樂,是在什麼都不做的時候。」

我認為,這是一種覺察,是懂得自省並願意花時間查證資訊的生活態度。

生活已經夠壓抑、夠辛苦了,真的不必再讓仇恨升級。如果你有情緒需要抒發,其實還有許多更健康的方式可以選擇。

仇恨從不會帶來改變,只會帶來毀滅。

對我而言,真正的快樂,從來不是來自謾罵和指責,而是來自於服務他人、回饋社會。

我希望透過《遺忘師》帶給大家一些啟發與省思。也希望藉由【觀察者系列】讓大家明白求證資訊的重要性。

或許,這樣的做法吃力不討好,但我仍然會繼續堅持下去。

期盼我們都能成為有同理心(共感)的觀察者,而不是只會被情緒煽動的旁觀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傑克-avatar-img
2025/05/31
現在的人們大多時候都被情緒代替理性,我曾經想過為何政治圈都無法好好討論社會議題.直到我突發奇想,讓ChatGPT扮演立場和我不一樣的政黨支持者互相辯論我才發現了問題在哪.AI是絕對理性,不會受到對方的情緒影響,而且會運用資料庫裡的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和反駁你的觀點.而現在的人在網路討論事情時往往都是靠印象和情緒去論述事情,會真的去找資料的少之又少.或者去不曉得哪來的假新聞找錯誤的資料來辯論,雙方沒講幾句就開始互相攻擊,討論自然進行不下去.人本就是感性在理性前面,要不受情續的影響本就很難.但還是希望向作者你這種人能多一點,理性思考,會讓世界更美好.我也要時刻督促自己不要變成不理性的人
夏德-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31
傑克 你說到重點了!很多人都是無法克制自己,才會被輿論牽動情緒。 批判別人很容易,檢討自己卻很難。 台灣已經有一個不友善的鄰居在旁邊,真的沒必要再製造分化和對立了。
當下的香草-avatar-img
2025/05/29
不能同意更多👍🏻👍🏻👍🏻🥰從古至今,愚昧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少,尤其在這混亂的時代,更是人云亦云的人多、有獨立思考的人少!🍀願我們透過我們的文字,成為世界裡一點點的光🥰🥰🥰🥰🍀🍀🍀
夏德-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30
當下的香草 畢竟追根究底很麻煩,沒多少人肯花時間看判決書。既然要發表相關文章和想法,我必須秉持「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蜂聲-avatar-img
2025/05/29
夏德 這篇寫的真好!我很認同! 許多新聞事件讓我常用"曾參殺人"這個成語來自我警惕, 也讓自己在事件發生時不被情緒煽動而任意評斷。 期待你未來更多的作品,當然也請好好休息,保重身體!
夏德-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29
蜂聲 很高興能引起您的共鳴,有人可以探討,是非常開心的事😃我會注意身體,持續創作。
avatar-img
遺祀計劃
10會員
63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沙龍空間,這裡記錄著我的創作與對社會議題的一點觀察與想法。歡迎有想法的你一起理性討論、分享觀點。
遺祀計劃的其他內容
2025/05/14
本文探討臺灣媒體生態的亂象,從鐘明軒事件、媽媽嘴命案到近期「臺版柬埔寨」事件,批判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而犧牲查證、斷章取義、煽動情緒,造成社會對立和對當事人的二次傷害。作者呼籲媒體應負起責任,建立更嚴謹的審核機制,並倡導讀者培養媒體識讀能力,避免輕易被媒體操縱情緒。
Thumbnail
2025/05/14
本文探討臺灣媒體生態的亂象,從鐘明軒事件、媽媽嘴命案到近期「臺版柬埔寨」事件,批判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而犧牲查證、斷章取義、煽動情緒,造成社會對立和對當事人的二次傷害。作者呼籲媒體應負起責任,建立更嚴謹的審核機制,並倡導讀者培養媒體識讀能力,避免輕易被媒體操縱情緒。
Thumbnail
2025/05/01
臺灣近年來頻傳行人交通事故,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行人地獄」議題。本文深入探討臺灣交通環境中,行人面臨的種種危險,包括基礎設施缺乏、違規停車、道路設計不良等,並分析其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最後提出改善方案,例如強化法規執法、改善道路設計、提升交通安全教育等,期盼創造更友善的行人環境。
Thumbnail
2025/05/01
臺灣近年來頻傳行人交通事故,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行人地獄」議題。本文深入探討臺灣交通環境中,行人面臨的種種危險,包括基礎設施缺乏、違規停車、道路設計不良等,並分析其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最後提出改善方案,例如強化法規執法、改善道路設計、提升交通安全教育等,期盼創造更友善的行人環境。
Thumbnail
2025/04/06
這篇文章探討#MeToo運動,分析性騷擾議題,包含受害族群、加害者心理、事件定義、影響、申訴管道及案例,並提供相關法律資訊及求償時效。
Thumbnail
2025/04/06
這篇文章探討#MeToo運動,分析性騷擾議題,包含受害族群、加害者心理、事件定義、影響、申訴管道及案例,並提供相關法律資訊及求償時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你知道你的過往和傷痛,變成媒體利用打擊政敵的手段嗎。
Thumbnail
你知道你的過往和傷痛,變成媒體利用打擊政敵的手段嗎。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繼上一篇的文章, 因而看見自己的狀態, 開始也跟療癒自己內在小孩, 也做了跟自己和解關係, 我發現我到內在小孩好生氣喔😢 原來一直忽略到她的感受, 原來我都沒有好好跟自己和解關係, 也療癒童年創傷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創傷, 並撿回那時候的靈魂碎片, 以及胎內記憶,連結到那時候母親的心
Thumbnail
繼上一篇的文章, 因而看見自己的狀態, 開始也跟療癒自己內在小孩, 也做了跟自己和解關係, 我發現我到內在小孩好生氣喔😢 原來一直忽略到她的感受, 原來我都沒有好好跟自己和解關係, 也療癒童年創傷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創傷, 並撿回那時候的靈魂碎片, 以及胎內記憶,連結到那時候母親的心
Thumbnail
最近又發生了兇殘的虐童事件。為什麼大部分的人會對虐童事件有這麼大的情緒波動?我想因為或多或少,我們都代入了自己童年裡不愉快的經驗。所以聽到這種事件或是看到相關畫面,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小孩,會不由自主地把曾經受過的委屈從埋好的地方又挖出來過一遍。 我相信虐童事件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只是大多
Thumbnail
最近又發生了兇殘的虐童事件。為什麼大部分的人會對虐童事件有這麼大的情緒波動?我想因為或多或少,我們都代入了自己童年裡不愉快的經驗。所以聽到這種事件或是看到相關畫面,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小孩,會不由自主地把曾經受過的委屈從埋好的地方又挖出來過一遍。 我相信虐童事件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只是大多
Thumbnail
所謂「生命的禮物」已經贈與你了,快樂是你的,苦痛也是你的—— 如何因應也在於你(然後稱之為自由意志)。
Thumbnail
所謂「生命的禮物」已經贈與你了,快樂是你的,苦痛也是你的—— 如何因應也在於你(然後稱之為自由意志)。
Thumbnail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Thumbnail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Thumbnail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
Thumbnail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