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應該都注意到台南幼兒園事件在網路上引發廣泛討論。事件發酵的過程,也讓我想談談「真相」與「情緒」這兩件事,以及我們這個時代資訊傳播的困境。
情緒總是比真相來得更快。
許多訊息經過剪輯與後製,顛倒是非、抹黑真相,省略事件的前因後果,斷章取義、無限上綱,最終導致社會動盪與不安。
「真相太慢、情緒太快」
DK的這句話讓我深思許久: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被片面的資訊操控?
大家似乎已經習慣用憤怒來表達立場,卻很少有人靜下心來,試著釐清事實。
更令人痛心的是,當事人不但公然說謊,無法提出任何實質證據,還濫用話語權製造陰謀論。透過聳動標題和似是而非的影片,營造出孩童遭遇不當對待的假象。

Protecting the Smiles of Children
保護孩童至關重要,但絕不能拿他們來消費。
保護孩童固然正確,但若利用孩子面對封閉式問題時的無助,無限放大園方的過失,這樣的行為讓人難以認同。
「性侵」是一項極為嚴重的指控。近期如剴剴案、創意私房、培諾米達幼兒園等事件,無不引發社會極大的恐慌。
以家長的角度來看,我百分之百認同:孩童的人身安全永遠是最重要的議題。但這並不代表,擁有流量與話語權的人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操弄輿論,將社會風向帶往獵巫式的批鬥。
試問刻意剪輯畫面的人:「這究竟是在保護孩童,還是消費孩童?」
跑到教育局咆哮,究竟是要一個交代,還是想把事情鬧大,將事件影射成「吃案」?
當謊言被揭穿,只需要一句「對不起」掩飾過錯;然而,被指控的園長卻早已承受心理創傷,甚至在幼兒園經營上陷入困境。
群眾的憤怒,真的能帶來改變嗎?
我曾在Threads上說過一句話:「製造仇恨非常容易;釐清真相沒人在意」
面對三峽老翁追撞的重大意外,我感到相當不捨,也認為相關單位更應該以嚴謹的態度預防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然而,我選擇不跟隨聲討肇事者的風潮。釐清真相的責任,應該交由檢調與警方來負責。當群眾情緒高漲時,往往只要出現一點蛛絲馬跡,輿論就會迅速指向「蓄意殺人」。
比如隨機殺人事件,深入探究加害者的心理,真的有助於預防悲劇發生嗎?我認為,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如何有效防範。
對於那些已經失去求生意志的人,想要理解他們的內心,如同盲人摸象,終究難以窺見全貌。
人們常以「原生家庭造成」、「缺乏關懷」、「無業遊民」、「缺乏社交」等說法,試圖解釋加害者的動機。
對此,我提出質疑:「別說了解別人了,我們對自己又有多少真正的認識?」
要真正釐清事件的全貌,必須投入大量時間蒐集資料、查閱文獻。這是我在製作「觀察者系列」時養成的習慣,但大多數人依舊偏好簡單快速的懶人包。
偏誤、假消息與社群瘋傳現象

《The Misinformation Age: How False Beliefs Spread》一書深入探討,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錯誤報導與假資訊往往比真相更有說服力。
人們天生存在思考盲點和認知偏誤,而社群媒體的出現,更讓謠言能以驚人速度擴散。
其實,人類並非全然不理性,而是多數情況下,只依賴有限的資訊,或相信身邊人所說的話。簡單來說,大家往往只聽自己想聽的內容。
在這個注意力極度碎片化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培養辨別真偽、交叉比對資訊的能力。
那些擅長煽動情緒、製造話題的人,猶如戴上魔戒,掌控話語權令人欲罷不能。然而,這樣的現象卻讓社會日益分化、仇恨蔓延,始作俑者則藉由流量獲取可觀利益。
而且,這類現象不僅在國內普遍存在,連美國也曾深受QAnon等陰謀論的影響。
什麼是QAnon風波?
QAnon起源於2017年,一位自稱「Q」的用戶在網路論壇4chan現身,自稱擁有最高等級的安全許可,是美國政府內部人士。他在貼文中不斷列舉爭議性極強的論述,強調美國隱藏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並聲稱川普將對抗所謂「深層國家」的掌權者。
QAnon陰謀論影射許多名人,包括政治人物、企業家、媒體大亨及宗教領袖等,都是虐童集團的共犯。這些說法很快在網路上引發廣泛關注,並催生了「#SaveTheChildren」等標籤大規模擴散。
QAnon的危險在於,它將真實新聞、偽科學、都市傳說與惡意假訊息混合在一起,使支持者沉迷於各種穿鑿附會的指控之中。這些內容如滾雪球般迅速擴大,讓整個網路空間陷入難以控制的瘋狂。
即使QAnon相關內容多次被證實為子虛烏有,但它在網路世界仍具極大號召力。2021年美國國會山莊暴動時,就有大量QAnon支持者參與,甚至有人以「拯救美國」之名,合理化自己的暴力行為。
QAnon現象顯示,在資訊爆炸、社群平台演算法加劇極端化的時代,假訊息與陰謀論不僅足以撕裂社會,更可能引發現實世界的混亂與暴力。這提醒我們,面對片面或過度戲劇化的網路資訊,更要保持懷疑態度,養成查證習慣。
筆者的觀點
其實,這篇文章算是上一篇【觀察者系列】到底是誰把「煽動輿論」的權力交給了媒體?是觀眾?還是電視台?的延伸,只不過這次我更想強調,別讓情緒左右我們的判斷。
另外,我也想提醒各位:「偶爾放下手機,多花點時間關心身邊的人,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納瓦爾曾說:
「人真正的快樂,是在什麼都不做的時候。」
我認為,這是一種覺察,是懂得自省並願意花時間查證資訊的生活態度。
生活已經夠壓抑、夠辛苦了,真的不必再讓仇恨升級。如果你有情緒需要抒發,其實還有許多更健康的方式可以選擇。
仇恨從不會帶來改變,只會帶來毀滅。
對我而言,真正的快樂,從來不是來自謾罵和指責,而是來自於服務他人、回饋社會。
我希望透過《遺忘師》帶給大家一些啟發與省思。也希望藉由【觀察者系列】讓大家明白求證資訊的重要性。
或許,這樣的做法吃力不討好,但我仍然會繼續堅持下去。
期盼我們都能成為有同理心(共感)的觀察者,而不是只會被情緒煽動的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