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觀察者系列】台灣的單車族為何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台灣的自行車夢,為什麼總踩不動?

台灣曾被譽為「自行車王國」,從環島 1 號線到 YouBike 普及,過去二十年基礎建設的確有在進步。

但這條路並不好走——騎士死傷率高、都市通勤不方便、車道不連貫,還常與汽機車爭道。每年五月第三個星期三,世界各地的騎士都會舉辦「沈默的騎行」(Ride of Silence),悼念因交通事故離世的同伴。台灣的騎士也一樣,用行動告訴社會:我們不該再用生命換取路權。

可惜這麼多年來,政策還停留在「行人和自行車共用人行道」的思維。現在的所謂「自行車道」,多數仍是在行人優先的框架裡運作。

究竟——台灣什麼時候才能擁有真正的「自行車專用道」?

台灣單車族面臨的困境

普及性數據與通勤比例

台灣擁有如「捷安特」、「美利達」等享譽國際的單車製造大廠,然而在都市交通規劃上,卻對單車族並不友善。自行車作為通勤工具的比例不到 3%,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更嚴峻的是,交通事故對騎士造成的威脅日益明顯。

僅去年,就有超過 200 人喪生、近 3萬人受傷,數據背後映照出現行交通環境對單車族的潛在危機。

硬體建設與設施不足

多數標示為「自行車道」的道路其實只是人行道上的自行車優先道,行人仍擁有優先權,導致人車爭道衝突頻傳。

這種人車共道設計下,騎士若遵守規定得頻繁下車推行,許多人乾脆冒險騎上汽機車共用的慢車道。

少數存在的自行車專用道也缺乏實體隔離,常被汽機車佔用或臨時停車侵占。

自行車路網缺乏連貫性,騎士常面臨橋樑無法通行在巷弄被後方汽機車按喇叭催促,以及單車停放空間不足等問題。

甚至出現政策倒退案例:如台北市北安路原有設置一條筆直,可於樹蔭下享受高品質的自行車道,卻因鄰里意見將大部分路段改回人行道優先道。

政策與預算挑戰

長期以來交通政策以汽機車為本位,自行車通勤缺乏明確支持與足夠預算投入。政府雖推動過都會區「三橫三縱」自行車道計畫,但因既有思維和民意壓力,落實成效有限(如前述北安路自行車道遭降級)。

汽車導向的都市規劃使得市區停車格過多,鼓勵更多汽車進入市區,進一步壓縮了自行車生存空間(事實上,一個路邊汽車位每天最多服務50人次,而改為自行車道後每小時即可服務超過50人次)。

推動單車友善,其實我們很有條件

很多人本交通的倡議者提醒,我們該想一想:現在過度以汽車為優先的城市規劃,真的讓大多數人滿意嗎?
事實上,台灣非常有潛力發展更友善的單車和步行環境。統計顯示,超過九成的日常活動距離,其實用走路或騎單車就能完成。
要讓單車友善不只是口號,除了硬體建設到位,更重要的是政策必須改變,打破「汽車優先」的思維,才有可能讓人本交通真正落地。

哥本哈根在各面向的做法

自行車使用率與通勤文化

哥本哈根以其成熟的單車文化聞名,騎車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市通勤騎車比率超過四成;根據2017年的統計,在哥本哈根市內工作或上學的通勤旅次中有 41% 是以自行車進行。若只看市民,本地居民有高達 62% 以腳踏車通勤,上班上學騎車的人數首次超越開車族,而開車通勤的僅佔9%。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腳踏車,騎車被認為是健康、環保、經濟又快速的出行方式,市民對自行車交通的滿意度高達97%。

哥本哈根的單車天堂是怎麼做到的?

raw-image

哥本哈根打造了完善的單車基礎設施,幾乎每條主要幹道都有專用自行車道,總長約為 385公里(全市各類自行車道網加起來超過500公里)。
這些自行車道通常寬達3公尺,並規劃雙向兩車道區分快慢車(方便較快的騎士超車,以及給高齡者或悠閒騎士使用的慢車道)。
為了提升通勤效率,哥本哈根在主要路口實施「綠波」號誌燈(Green Wave),騎士只要維持約20公里時速就可以一路連續遇到綠燈,暢行無阻。
此外,為連接市區與郊區,首都圈各市政府自2009年起合作建設自行車高速公路(Cycle Superhighways)。以寬敞、筆直且盡量沒有紅綠燈干擾的路線串起都會區,讓更長距離的單車通勤成為可能。
目前哥本哈根地區已有9條自行車高速公路,約174公里長,並計畫擴充至 20~30條、最終約850公里的跨城自行車通勤路網,實現城鎮間無縫接軌。
為進一步縮短騎行時間,哥本哈根還興建了多座自行車專用橋樑(如著名的「單車蛇橋」Cykelslangen),將城市各區用自行車道直接聯通。完善的基礎建設帶動了高自行車使用率,據統計新建一條自行車專用道可使單車流量增加10~20%,同時讓汽車流量減少約9~10%。

政府政策、規劃策略與預算投入

丹麥政府在政策與預算上對自行車相當支持。哥本哈根市訂下了2025年自行車通勤率達50%的目標,並持續將自行車專用道納入城市發展計畫。

自2004年以來,哥本哈根市政府、私人基金及丹麥中央政府已投入約 20億丹麥克朗(折合新台幣約90億元)用於自行車道路網、單車橋梁與停車設施等建設。
在多方投資下,哥本哈根的自行車城市滿意度不斷提高,騎車族也逐年增加。為鼓勵民眾騎車,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都有配套措施,不僅提供購買自行車補助,還透過稅制誘因獎勵單車通勤。
例如丹麥對自行車通勤者提供里程抵稅優惠,一位每天通勤15公里以上、每週騎4天的上班族,一年可獲得約新台幣8千~1萬元的退稅。

在區域合作方面,哥本哈根都會區的 30個市鎮組成專責單位協調規劃「自行車高速公路」,並爭取國家資金挹注,確保跨行政區路線的連貫與統一標準。

政府對自行車的重視與投入,使丹麥騎車風氣蓬勃發展,不僅帶來環保效益,也大幅提升全民健康;研究顯示,每人每騎1公里就為社會創造約30~35元新台幣的健康效益,累積起來節省了可觀的醫療支出。

改善方向:從國際經驗到本土設計調整

除了長期的政策推進與預算投入,也有倡議者指出,若要在現有道路環境中快速提升安全性與通行效率,可以從「細部設計」著手:

  1. 將公車站往前挪動,讓自行車可從後方通過:目前許多公車站直接設在人行道與自行車道上,騎士經過時不得不與候車行人爭道。將公車站提前到路段前方,讓自行車道能繞過站體,能有效減少衝突。 台北市部分路段已有「自行車分流繞站」設計,但若分流道中斷在公車亭,仍需要騎士下車牽行;實務上,許多騎士並未遵守,顯示設計與行為之間仍存在落差。
  2. 在路口設置緩衝區,例如避車道:路口是自行車事故的高風險區域。設置專用的避車道或緩衝區,讓自行車與汽機車在進入路口時能有明確的分流空間,不僅能減少併行衝突,也能提升駕駛轉彎時對騎士的可見度。

這些改動不需要大規模工程,只要重新分配現有道路空間、優化設計,就能讓使用者的路權更清楚、安全性更高。

公民的聲音:Ride of Silence 在台灣

沉默的騎行 (Ride of Silence) 在台灣是一項年度活動,通常在每年五月的第三個星期三舉行。 這項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紀念在交通事故中喪生的自行車騎士,並提醒大眾注意自行車騎士的道路安全。 

活動內容:

  • 參與者在指定時間和地點集合,通常會發放電子蠟燭或標語。
  • 參與者會以安靜的騎行方式,在市區中繞行。
  • 活動的終點通常會展示因車禍喪生的自行車騎士的相關資訊,供大家憑弔。 

在台灣的舉辦情況:

  • 台灣自2016年開始由台灣城市單車聯盟TUBA 舉辦「沉默的騎行」活動。
  • 活動通常在台北和台中兩地同時進行。
  • 2024年的活動與還路於民VISION ZERO Taiwan 合作。 

活動的意義:

  • 提醒大眾關注自行車騎士的道路安全。
  • 悼念在交通事故中逝去的自行車騎士。
  • 倡導更友善的自行車騎行環境。 

筆者的觀點

生病之後,我已經沒辦法進行高強度運動了,單車成了我唯一能到戶外活動、感受風和陽光的方式。但每次上路,我都深刻感受到——馬路上的險象環生,單車騎士遠沒有想像中安全。
台灣的單車路網並不完善,就算騎在「單車優先道」上,我覺得危險程度甚至不亞於騎機車。

舉例來說:

  • 臨停車輛的車門危機:駕駛或乘客下車時,若完全沒注意,就可能突然推門或走入單車道,讓你措手不及。
  • 行人不專心:邊滑手機邊走路、遇到障礙物繞道時,常會突然闖入單車行進線。
  • 巷口轉彎視線死角:特別是單行道右轉車輛,不一定會注意到單車騎士,若車速過快,很容易釀成擦撞。

這些日常的風險,讓我更覺得:台灣在單車基礎建設與交通觀念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如果要給喜歡騎單車的朋友一些建議,我會說:

能選擇河濱腳踏車專用道就盡量優先。在那裡,不必和行人爭道,也能降低突發事故的風險。

我們常說要打造媲美歐美的先進城市,每年花費不少時間與經費到國外考察。但在這些基本的道路安全規劃上,我真心希望我們能迎頭趕上,讓每一位單車騎士都能安心享受騎行的自由與樂趣。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仲夏夜之夢
21會員
119內容數
🌙 歡迎來到 仲夏夜之夢。 這裡記錄著夜鶯的生命經歷與格言反思, 也有夏德的社會觀察與原創小說。 我們不追逐營利,沒有彈幕與廣告的干擾。 只希望能與你一同靜下心來, 細細品味文字所帶來的啟發與成長。
仲夏夜之夢的其他內容
2025/07/13
臺灣近年情殺案件頻傳,本文探討其深層原因,並批判社會現象及部分男性落後的愛情觀,最後呼籲理性看待社會事件,避免盲目追求正義而造成二次傷害。
Thumbnail
2025/07/13
臺灣近年情殺案件頻傳,本文探討其深層原因,並批判社會現象及部分男性落後的愛情觀,最後呼籲理性看待社會事件,避免盲目追求正義而造成二次傷害。
Thumbnail
2025/06/23
近期交通事故頻傳,本文以一起吊車事故致18歲女騎士死亡的案例為開端,探討臺灣道路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並呼籲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相關議題,包含高齡駕駛人安全評估制度的檢討、工程車輛管理的加強,以及相關法規的修訂等。
Thumbnail
2025/06/23
近期交通事故頻傳,本文以一起吊車事故致18歲女騎士死亡的案例為開端,探討臺灣道路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並呼籲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相關議題,包含高齡駕駛人安全評估制度的檢討、工程車輛管理的加強,以及相關法規的修訂等。
Thumbnail
2025/06/12
臺北市政府計畫於6月28日拆除公館交通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引發民怨。議員苗博雅質疑此舉將惡化交通壅塞,並發起連署反對。此舉影響中永和、新店、景美、木柵等地通勤族,文章整理苗博雅主要論點,包含交通動線、行人通行不便及方案評估爭議等,並提供連署連結。
Thumbnail
2025/06/12
臺北市政府計畫於6月28日拆除公館交通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引發民怨。議員苗博雅質疑此舉將惡化交通壅塞,並發起連署反對。此舉影響中永和、新店、景美、木柵等地通勤族,文章整理苗博雅主要論點,包含交通動線、行人通行不便及方案評估爭議等,並提供連署連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想問問聽眾,請問你們有出過車禍嗎,是什麼時候是開車,騎機車,還是走來路上被車子A了一下呢,幾乎大學生有機車的大概10個人都九個都有遇到車禍,尤其拿到機車以後,大部分都會去夜衝,時速起碼都是70起跳,自然的學校也會公布本月傷亡人數,新聞的報導總是層出不窮,   今天就來講述我騎摩托車出車禍的事情,
Thumbnail
想問問聽眾,請問你們有出過車禍嗎,是什麼時候是開車,騎機車,還是走來路上被車子A了一下呢,幾乎大學生有機車的大概10個人都九個都有遇到車禍,尤其拿到機車以後,大部分都會去夜衝,時速起碼都是70起跳,自然的學校也會公布本月傷亡人數,新聞的報導總是層出不窮,   今天就來講述我騎摩托車出車禍的事情,
Thumbnail
騎著機車,在上班尋常不過的馬路,某一段平面三線道,前後左右難得剛好沒有汽車,連過兩個直線綠燈後發現前方紅燈,稍微放慢了速度,雖然本來就騎不快,突然被長按喇叭,而且有一輛機車從左後方貼近並超車到我前方停下,那位阿伯還一直回頭瞪我,似乎有話想說,但他看到我安全帽右方的行車紀錄器後,就沒下一步動作。
Thumbnail
騎著機車,在上班尋常不過的馬路,某一段平面三線道,前後左右難得剛好沒有汽車,連過兩個直線綠燈後發現前方紅燈,稍微放慢了速度,雖然本來就騎不快,突然被長按喇叭,而且有一輛機車從左後方貼近並超車到我前方停下,那位阿伯還一直回頭瞪我,似乎有話想說,但他看到我安全帽右方的行車紀錄器後,就沒下一步動作。
Thumbnail
臺灣最近被批評成行人地獄,引起了許多抗議。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觀念錯誤。他強調人在道路上是最重要、最大的,並呼籲各種交通工具都必須禮讓行人。最後,他支持最近的交通法規修改,強調行人路權優先。
Thumbnail
臺灣最近被批評成行人地獄,引起了許多抗議。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觀念錯誤。他強調人在道路上是最重要、最大的,並呼籲各種交通工具都必須禮讓行人。最後,他支持最近的交通法規修改,強調行人路權優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騎機車遇到的意外事件,提到自己的小心翼翼也阻擋不了意外發生,同時分享了受傷後的警惕心得,並強調騎車應更加小心。文中的事故為寫實類型,可以提供給機車駕駛者參考,以警惕慎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騎機車遇到的意外事件,提到自己的小心翼翼也阻擋不了意外發生,同時分享了受傷後的警惕心得,並強調騎車應更加小心。文中的事故為寫實類型,可以提供給機車駕駛者參考,以警惕慎行。
Thumbnail
騎單車通勤的可能性。瞭解哪些人適合單車通勤,以及如何開始,包括裝備準備、路線規劃及好處。
Thumbnail
騎單車通勤的可能性。瞭解哪些人適合單車通勤,以及如何開始,包括裝備準備、路線規劃及好處。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中提到了騎機車需要注意停車位置和行車安全,並介紹了一款環保集點APP,讓讀者可以獲得相關的綠色消費回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中提到了騎機車需要注意停車位置和行車安全,並介紹了一款環保集點APP,讓讀者可以獲得相關的綠色消費回饋。
Thumbnail
環島第一天,我就選擇搭火車。這是寒流首日,一早下著大雨,陽明山甚至下雪了。 我在路上逐漸想清楚,自己環島想要的是什麼,因此只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行了,並沒有執著必須自己騎完全程。
Thumbnail
環島第一天,我就選擇搭火車。這是寒流首日,一早下著大雨,陽明山甚至下雪了。 我在路上逐漸想清楚,自己環島想要的是什麼,因此只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行了,並沒有執著必須自己騎完全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