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系列】當情殺重演,制度、文化與人性集體失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當男性脆弱變成暴力出口,情殺不斷上演,受害者的死仍換不回社會的覺醒

victim of domestic violence

victim of domestic violence

今年7月7日,土城街頭發生一起凶殺案。

光天化日之下,兇嫌毫不顧後果,當街砍殺前妻與其妹妹。

我不打算詳述案發經過,畢竟已有兩條人命不幸離世,實在不忍多言。

但這類事件一再重演,令人不禁想問:這個社會究竟是怎麼了?

為何部分男性在情緒上如此脆弱?怎麼會產生這樣荒謬的想法——將另一半視為自己的財產?

你的伴侶是個活生生的人,受的教育未必比你差,憑什麼要承受你的情緒勒索?

即使尋求外籍配偶,對方也會衡量條件。說句難聽的,如今台灣男性早已被排在考慮名單的末端。

在怨天尤人之前,是否該先審視自身條件,別再質疑這個社會對單身男性的「不友善」從何而來?

我們把焦點拉回近年,回顧幾起重大家暴和情殺事件:

嘉義甘蔗園情殺案:2016年10月50歲鐵工陳忠春不堪47歲劉女提出分手,曾於案發前兩日酒後當街毆打劉女,劉女憤而聲請保護令。
2016年10月15日凌晨,陳男埋伏追蹤搭乘友人便車返家的劉女,趁車行至甘蔗田小路的死路處,持預藏菜刀砸破車窗,朝劉女頭頸猛砍約20刀,當場將其氣管斬斷致死,連同車的男姓友人阻止亦遭砍成重傷。

洪當興離婚殺妻案:2017年7月,台南發生震驚全台的案件:男子洪當興在法院離婚調解後,駕車衝撞剛走出法院的前妻及律師,兩人當場身亡。

台北直播主遭情殺案:2018年5月27歲男子廖晏霆與網路直播主邱喬琪交往期間關係不睦,過年後女方提出分手並多次拒絕復合。2018年5月28日傍晚,廖男酒後闖入邱女北市租屋處,攜帶水果刀和繩索本欲以自殺要脅,不料遭邱女嚴詞拒絕後怒而行兇。廖男持刀朝邱女連刺3、4刀並徒手將其勒斃,致26歲邱女倒臥血泊身亡。

新北肉圓沒加辣施暴案:2019年1月,新北市一名父親因不滿兒子買肉圓未加辣椒,憤而在家中痛毆妻兒。此荒謬原因引發全民憤慨,鄰居將受虐兒童情況拍攝上傳網路使事件曝光。

立委遭恐怖情人施暴案:2021年底,執政黨一名女性立法委員被其未同居男友暴力毆打、軟禁與威脅,引發社會譁然。

高雄超商砍殺前女友案:高雄市苓雅區於2023年9月13日凌晨發生一起震驚社會的情殺案件。33歲余姓男子與交往4年的23歲吳姓女友同居期間對女方屢施暴力,吳女一度申請並獲得保護令,但余男仍無視禁制持續騷擾。吳女最終提分手返家自立,不料當天深夜在其超商工作時,余男闖入持殺魚刀朝她瘋狂猛刺30多刀,導致吳女倒地血流、一度失去生命跡象,所幸經及時送醫搶救撿回一命。余嫌被捕後辯稱「很愛她,並非存心殺害」,甚至羈押期間不斷寫信騷擾吳女家人。

台灣真的準備好走向「先進國家」了嗎?

我們常說要進步、要文明,所以跟著歐美腳步走。

廢死、廢核、推行各種以「人權」為名的制度改革。這樣的方向,乍聽之下很美好,似乎也是國際主流的價值觀。但我想問的是——這些制度,真的適用於台灣的文化與社會狀態嗎?

在這片土地上,我們仍有深厚的人文觀念與情感連結,我們對於正義的期待,是一種「要有代價」的情緒補償,是一種「讓傷害被看見」的社會需求。而當一個又一個兇殘的刑案發生後,社會輿論一面倒地要求嚴懲,卻被法律與制度冷冷地回應:「人道優先」、「矯正為本」。於是,人民與制度的落差越來越大,信任感也一點一滴地流失。

最令我感到遺憾的是,我們在這些議題上的轉向,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取悅國際,想讓世界看見台灣「很進步」、「很有高度」。但事實是,國際社會真正認識台灣,是因為TSMC,是因為晶片供應鏈,不是因為我們高舉的那些口號、制度與改革。

台灣若想走出自己的路,就應該從自身文化出發,思考什麼是「適合我們的進步」。不是凡事效法歐美,就能自動獲得文明的勳章。制度不是拷貝貼上,而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社會共識、文化理解與教育改革。

否則,再多的「仿效」也只是表面風光,內在空洞。

非常時期,必須以非常手段對付頑劣之徒

我個人主張採用「鞭刑」

根據我實際查閱的資料,雖然鞭刑未必能有效降低再犯率或整體犯罪率,但它所帶來的嚇阻效果卻極為顯著。

以下,我想簡要說明鞭刑對受刑人可能造成的身心衝擊。

鞭刑對受刑人的生理與心理傷害

生理傷害:極端創傷與高度感染風險

鞭刑對受刑人所造成的身體摧殘,遠超多數人想像。行刑時使用的藤鞭,長約120公分、直徑約13毫米,具有極高的彈性,可在執行者全力揮動下,以每小時約160公里的速度重擊受刑人背部與臀部。這樣的衝擊力足以撕裂皮膚、破壞皮下組織,三鞭之內便可能擊穿濕潤表皮,幾乎必然留下永久性疤痕。

根據人權報告記載,藤鞭會將皮膚削成血肉碎片,脂肪組織被打成漿狀,傷口深達肌肉纖維,血液四濺,甚至混合尿液與糞便。

開放性傷口極易遭到細菌入侵,造成嚴重感染,因此如新加坡等實施鞭刑的地區,行刑後會由醫療人員立即處理創口,例如塗抹龍膽紫消毒藥水、開立抗生素與止痛藥等。然而,即使在醫療介入下,傷勢嚴重的鞭傷往往需數週甚至數月才能癒合,期間受刑人常無法正常坐臥,終生背負瘢痕。

疼痛之劇烈,更非一般處罰可比。許多受刑人在行刑當下因劇痛而身體顫抖、視線模糊,甚至當場昏厥。有受過一鞭的人形容:「那種痛像電擊從背脊衝上腦門,我只挨了一鞭就快要撐不住了,根本無法想像那些被打更多下的人怎麼撐過去。」

由此可見,鞭刑在生理上的打擊已不亞於酷刑,所造成的傷害深植於身體,也深植於記憶。

心理創傷:鞭刑帶來的隱形傷口,遠比表面傷痕更難癒合

除了外在傷口,鞭刑對心理健康的傷害同樣深遠。首先,在等待行刑期間,受刑人往往不被告知確切的施刑日期,長期處於提心吊膽的狀態。

這種不確定性會引發嚴重的失眠、驚恐發作、盜汗等症狀。受刑人內心充滿對即將到來痛苦的恐懼,精神高度緊繃。

鞭刑通常於服刑前期執行,但漫長的等待和對未知的恐懼讓心理折磨往往甚於鞭打本身。在行刑過程中,受刑人被固定在刑架上裸露臀部受刑,這一過程充滿羞辱和喪失尊嚴的感受。

有心理學家指出,受刑人常因被公然施以殘酷刑罰而產生深深的羞愧感與屈辱感,進而對人際關係與社會失去信任。

鞭刑帶來的心理創傷並不會隨傷口癒合而結束,許多受刑者多年後仍反覆經歷創傷記憶的折磨。研究和人權調查發現,受刑人常出現典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症狀:反覆的夢魘和閃回使他們彷彿重返行刑現場。有受刑人描述:「鞭打後我經常從夢中驚醒,大喊大叫,腦中全是挨鞭子時的畫面」。

這類夢魘伴隨極強的焦慮和恐懼感,正是PTSD的典型表現。很多受刑人長期處於過度驚恐戒備的心理狀態,稍有風吹草動便心驚肉跳——有人聽到突如其來的巨響便驚醒,以為又響起了揮鞭的聲音。此外,受刑人普遍感到自我價值被摧毀、無助而恐懼:他們不僅害怕再次受到鞭打,甚至對掌握公權力者產生深深的不信任與恐懼。

長期而言,這種恐懼和羞辱感嚴重妨礙了他們日後的心理康復與重返社會,使鞭刑的陰影如同無形的疤痕終身相隨。


這樣的描述,無疑令人震驚——鞭刑是極為殘酷、不人道的懲罰。

但試問:那些受害者所經歷的,不也是同樣,甚至更甚的痛苦嗎?

他們沒有選擇。甚至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遇暴力襲擊、被奪走性命。

許多人在驚恐中掙扎、在無助中倒下。死得沒有尊嚴、沒有準備,甚至連求救的時間都沒有。

他們的痛楚,沒有人能真正體會。但這樣的苦難,卻往往在社會輿論中,被「人權」給輕輕帶過。

即便制度上設有保護令,加害者卻常能無視限制,持續騷擾、逼近甚至襲擊被害人。

那些被形容為「不定時炸彈」的施暴者,有些人主張應加裝電子腳鐐進行監控,但即便如此,他們仍有可能轉而攻擊被害人的家人、朋友,將報復擴散至無辜的旁人。面對這類泯滅人性的加害者,我們為何總要首先考慮他們的「人權」?

那麼,被害人呢?他們難道不也是人?他們沒有權利活著、好好過生活、免於恐懼嗎?

當我們為加害人提供制度保障與尊嚴時,是否也該誠實面對——那些死去的人,連最基本的尊嚴都沒能留下。他們甚至沒有等到社會替他們說句公道話,就已經被永遠沉默。

某些台灣男性,仍活在過去的戀愛觀裡

婚友社顧問每年接觸上百位男性,普遍觀察到:許多台灣單身男性在尋找伴侶的過程中屢屢碰壁,原因往往來自自身觀念的滯後與不自覺的性別期待。

Criteria for Choosing a Partner

Criteria for Choosing a Partner

常見的幾種心態包括:

  1. 自己不擅長找話題,於是希望對方活潑開朗、主動搭話。
  2. 希望對方個性好、情緒穩、不吵不鬧,能夠給予「情緒價值」——說穿了,就是不批評、要多誇獎,最好凡事都順著他。
  3. 希望對方能幫忙打理家中大小事,好讓自己專心工作。下班回家不想太累,希望有人準備晚餐,家裡整潔乾淨、有條不紊。

當這些「條件」一一列出來,是否覺得哪裡怪怪的

他們口中說的「理想對象」,全都是關於「她應該怎麼做」。但從頭到尾,卻沒有一句是「我能為對方做什麼」。

很多男性花錢進婚友社,理所當然地覺得自己是「客戶」,條件開得越明確越好。但根據我對現代女性的了解——如果心態不改、要求對方全盤配合,自己卻毫無調整的意願,就算年薪破兩百萬,也很難真的走進一段健康、平等的關係。

畢竟,現在的女性不是在找一份職缺在面試,而是在找一段值得投入的關係。

筆者的觀點

這是一篇批判性極強的文章,因為我再也無法冷眼旁觀。

藉由這起事件,我想大聲呼籲:

那些自以為是的道德魔人,拜託不要再拍被害人了

別再打著「大眾有知的權利」當作遮羞布,來合理化你手裡那支不停錄影的手機。沒有經過處理、毫無保留地散播影像,不是報導真相,而是製造社會恐慌

你憑什麼拍別人?你以為你在主持正義?

講句難聽點——不計後果的「正義感」,本質上就是一種隱性的反社會傾向。你和那個捷運上死賴著不下車的「擋門哥」,本質上沒有差別。

目擊現場時,沒有人要你上前搏命。

你可以選擇報警、可以選擇離開——這些都是冷靜、正確、理智的行為。

但你若站在那裡拿手機拍,只是為了「記錄」、「轉發」、「吸讚」,你就是製造混亂的一份子

現場難道沒有監視器?沒有行車記錄器?警方難道需要你用一段曝光被害人慘狀的影片來「協助辦案」?

這些畫面十之八九,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拍的。

我最看不起的就是這種人——把獵奇當正義,把旁觀當參與,把冷血包裝成關心。

還有我想說一件似乎無關,卻本質相關的事:

在一段感情裡,若你不懂得適時放手,你愛的不是對方,而是你自己。

這一切的起點,往往就是「我付出這麼多,為什麼她不能是我的」這種錯誤的信念。最終,走向毀滅與悲劇。

願這個社會多一點理智,少一點血腥。

不是每一場悲劇都需要被放大傳播,但每一次冷靜,都可能讓傷害少一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遺祀計劃
10會員
75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沙龍空間,這裡記錄著我的創作與對社會議題的一點觀察與想法。
遺祀計劃的其他內容
2025/06/23
近期交通事故頻傳,本文以一起吊車事故致18歲女騎士死亡的案例為開端,探討臺灣道路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並呼籲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相關議題,包含高齡駕駛人安全評估制度的檢討、工程車輛管理的加強,以及相關法規的修訂等。
Thumbnail
2025/06/23
近期交通事故頻傳,本文以一起吊車事故致18歲女騎士死亡的案例為開端,探討臺灣道路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並呼籲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相關議題,包含高齡駕駛人安全評估制度的檢討、工程車輛管理的加強,以及相關法規的修訂等。
Thumbnail
2025/06/12
臺北市政府計畫於6月28日拆除公館交通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引發民怨。議員苗博雅質疑此舉將惡化交通壅塞,並發起連署反對。此舉影響中永和、新店、景美、木柵等地通勤族,文章整理苗博雅主要論點,包含交通動線、行人通行不便及方案評估爭議等,並提供連署連結。
Thumbnail
2025/06/12
臺北市政府計畫於6月28日拆除公館交通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引發民怨。議員苗博雅質疑此舉將惡化交通壅塞,並發起連署反對。此舉影響中永和、新店、景美、木柵等地通勤族,文章整理苗博雅主要論點,包含交通動線、行人通行不便及方案評估爭議等,並提供連署連結。
Thumbnail
2025/06/10
本篇文章從台灣女性婚後的現實出發,深入探討家務分工不均、生育壓力、職涯受限與社會期待等多重不公平處境,並反思婚姻中的性別角色與經濟自主問題。作者以個人經歷和觀察,坦率提出女權議題的爭議,強調唯有夫妻共同承擔、社會結構改善,才能實現真正平等的婚姻。最後提醒理性溝通的重要,並對引發爭議表達自省與學習。
Thumbnail
2025/06/10
本篇文章從台灣女性婚後的現實出發,深入探討家務分工不均、生育壓力、職涯受限與社會期待等多重不公平處境,並反思婚姻中的性別角色與經濟自主問題。作者以個人經歷和觀察,坦率提出女權議題的爭議,強調唯有夫妻共同承擔、社會結構改善,才能實現真正平等的婚姻。最後提醒理性溝通的重要,並對引發爭議表達自省與學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近年來中國大陸持續發生的一系列極端暴力事件,並從多個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文章提出了心理健康問題、社會支持繫統不足、公共安全管理問題、社會矛盾和不平等問題等觀點,並從教育、社區建設、媒體報道、心理幹預等多個方麵提出瞭解決問題的建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近年來中國大陸持續發生的一系列極端暴力事件,並從多個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文章提出了心理健康問題、社會支持繫統不足、公共安全管理問題、社會矛盾和不平等問題等觀點,並從教育、社區建設、媒體報道、心理幹預等多個方麵提出瞭解決問題的建議。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基於通姦除罪化尚未完成的台灣社會情境,筆者試圖透過情婦的自述探究情婦、婚家、婚外情三者之間的關係。筆者針對PTT第三者板的情婦文章進行論述分析,並且整理出情婦的八種論述方式。
Thumbnail
基於通姦除罪化尚未完成的台灣社會情境,筆者試圖透過情婦的自述探究情婦、婚家、婚外情三者之間的關係。筆者針對PTT第三者板的情婦文章進行論述分析,並且整理出情婦的八種論述方式。
Thumbnail
至目前為止,男性的犯罪率往往是比女性高出許多。這並不只是台灣有這個現象,從此表格可得知,不論在哪個國家,男女犯罪率都有懸殊的差距,而在這幾個國家當中,男女的人口數相近,所以,究竟由什麼因素會導致世界各國都有此現象? 資料來源  而在各類型的犯罪中,親密關係中的殺人、傷人
Thumbnail
至目前為止,男性的犯罪率往往是比女性高出許多。這並不只是台灣有這個現象,從此表格可得知,不論在哪個國家,男女犯罪率都有懸殊的差距,而在這幾個國家當中,男女的人口數相近,所以,究竟由什麼因素會導致世界各國都有此現象? 資料來源  而在各類型的犯罪中,親密關係中的殺人、傷人
Thumbnail
臺灣社會最近發生了一起精神疾病患者發作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這篇文章探討了精神疾病患者暴力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呼籲政府加強相關宣導,民眾注重身心健康。
Thumbnail
臺灣社會最近發生了一起精神疾病患者發作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這篇文章探討了精神疾病患者暴力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呼籲政府加強相關宣導,民眾注重身心健康。
Thumbnail
光是可以動用暴力的威脅,就可以摧毀一切。 只要有一方使用暴力,存心蠻橫不講理, 我們以為共同遵循的制度、法律、邏輯,就完全失效。社會結構崩塌,一切失去保障。 戰爭亦同。 在這人世間,卑微地活著才是常態。 民主、公平、正義...... 都是掌握權力者吃飽了才施捨些許的鏡中水月。
Thumbnail
光是可以動用暴力的威脅,就可以摧毀一切。 只要有一方使用暴力,存心蠻橫不講理, 我們以為共同遵循的制度、法律、邏輯,就完全失效。社會結構崩塌,一切失去保障。 戰爭亦同。 在這人世間,卑微地活著才是常態。 民主、公平、正義...... 都是掌握權力者吃飽了才施捨些許的鏡中水月。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他只是同情地看待這一切,看著父權與上層社會的暴力,如何將人們染上暴戾之氣,連同他自己也被捲入其中。他承受,但不是原諒,只是沒有花時間再去追究。   於是故事也由此帶出問題:暴力的惡性循環究竟如何終止?如果生命是一種在時間裡的完成,那麼,剝奪時間不也是相當於剝奪生命?
Thumbnail
  他只是同情地看待這一切,看著父權與上層社會的暴力,如何將人們染上暴戾之氣,連同他自己也被捲入其中。他承受,但不是原諒,只是沒有花時間再去追究。   於是故事也由此帶出問題:暴力的惡性循環究竟如何終止?如果生命是一種在時間裡的完成,那麼,剝奪時間不也是相當於剝奪生命?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有毒關係及普遍的暴力現象。探討了長期受虐會導致保護機制模式、被侵犯的心靈層面、壓制壓抑等議題,並提出了報警意識的必要性。同時還提到了暴力的多重形式與普遍存在,強調了每個人都有責任重視暴力問題。文章內容涵蓋了情感議題、心理學和社會議題。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有毒關係及普遍的暴力現象。探討了長期受虐會導致保護機制模式、被侵犯的心靈層面、壓制壓抑等議題,並提出了報警意識的必要性。同時還提到了暴力的多重形式與普遍存在,強調了每個人都有責任重視暴力問題。文章內容涵蓋了情感議題、心理學和社會議題。
Thumbnail
  新北市發生國中生持彈簧刀攻擊的事件後,受害者在幾天後去世,網路上不意外的又興起一片撻伐的聲音,還有人質疑甚至嘲笑起「社會安全網」的功效,。但作為一個心理師我想告訴你:痛苦削減不了犯罪,要產生改變遠比想像的複雜
Thumbnail
  新北市發生國中生持彈簧刀攻擊的事件後,受害者在幾天後去世,網路上不意外的又興起一片撻伐的聲音,還有人質疑甚至嘲笑起「社會安全網」的功效,。但作為一個心理師我想告訴你:痛苦削減不了犯罪,要產生改變遠比想像的複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