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系列】「行人優先」——為什麼在台灣只是空談?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近期台灣接連發生兩起與行人安全有關的交通事故,讓人震驚,也再次引發社會對「行人地獄」現象的討論。

 

第一起悲劇發生在2024年2月28日。一位104歲的老奶奶坐著輪椅準備過馬路,卻受阻於違規停車的小貨車,看護人員只能繞道而行。沒想到就在這過程中,她遭後方車輛突然撞擊,導致重傷。家屬原本抱著一線希望,但經過多日搶救後,最終仍忍痛同意拔管。

 

第二起事故發生在2024年3月16日,一名61歲的日本籍女遊客行走在人行道上,卻毫無預警地被一輛失控的箱型車撞飛,當場倒地不起。她的傷勢嚴重,也引發外國觀光客對台灣行人安全的擔憂。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台灣的交通環境對行人來說真的很不友善,走在路上,處處充滿危機。這樣的狀況不只危及個人安全,更對整個社會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所以今天,我們就從幾個角度,來聊聊這個問題。

一:台灣的街道竟然成為國外媒體的笑話?


二:我們的街道為什麼這麼危險?


三:行人地獄帶來哪些社會影響?


四:我們又該怎麼解決?


為什麼,我們的城市會淪為行人地獄?


AI生成

AI生成

我們都知道,台灣的交通亂象早已聞名國際,甚至成了外國媒體眼中的「文化現象」。早在2022年底,CNN就曾發表報導,直指台灣的交通安全問題令人瞠目結舌。當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高達394人,相當於每天將近有47人在路上非死即傷。

 

面對這樣的數字,不禁讓人質疑:我們的馬路,真的對行人充滿了如此巨大的威脅嗎?那麼,如果我們走在人行道上呢?或許能稍微減少風險,但現實可能比想像中更為嚴峻。


行人基礎設施的缺乏:人行道去哪了?


台灣的交通環境,一直以來都以「車本位」設計。這也衍生出行人被忽視的社會現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某些馬路明明很寬,足以讓四到五輛車並列行駛;但人行道卻相對狹窄。更誇張的是有些巷弄或路段,根本沒有所謂的行人專用區,行人只能跟機車、汽車一起共行,結果就是走路的時候,機車會在旁邊呼嘯而過,甚至被汽機車的後照鏡擦撞。這樣的場景幾乎天天都在上演。

 

就算走在有人行道或是騎樓的地方,也不能高興得太早,因為要面對的挑戰還不少。行人往往會面臨到幾個難題。機車違停亂象:有些人行道雖然存在,但淪為機車停車場,行人根本無處可走,結果還是只能走回馬路上。

 

店家占用騎樓:這是台灣特有的文化,騎樓理論上應該是行人走的。但實際上,你可能會發現小吃攤、攤販、甚至還有桌椅和貨物,讓行人得繞來繞去,像是在經歷一場障礙賽。

 

人行道設計不良與維護不善:有些人行道寬度不一,走著走著突然變窄。有些人行道上坑坑洞洞,一不小心可能會讓人摔傷。甚至某些地方的人行道竟然會被路燈、電線桿、變電箱擋住,行人最後還是得繞道而行。

 

最終,行人原本想安穩行走在人行道上,卻仍被迫回到馬路與汽機車爭道。這不僅讓行人提心吊膽,也讓駕駛非常頭痛,因為行人動向不好掌握,進一步增加事故發生的風險。

 

這樣的環境,對於年輕人來說或許只是覺得不方便。對於長者、小孩、推嬰兒車的家長,以及行動不便者來說,根本是伴隨著相當大的風險。許多長輩因為害怕馬路上的混亂狀況,選擇減少外出。而爸媽帶著小孩過馬路時,往往緊張到手心冒汗,因為他們知道,在這樣的環境下,行人優先只是宣導,真正情況是時刻緊繃地守護自身安全。

 

如果政府真的在乎行人權益,應該要從基礎建設開始改善,提供寬敞、品質良好、連貫、截彎取直的人行路線,確保行人走得安心。不然台灣的行人只能依靠直覺和經驗在馬路上闖關,無法享受到舒適的步行空間。


「交通事故的統計:行人過馬路,真的很危險!」

如果有人覺得行人安全問題是小題大作,不妨來看看數據怎麼說。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四百到五百名行人因交通事故死亡,其中超過六成事故發生在斑馬線上。


台灣行人死亡率比日本、韓國高出兩到三倍,凸顯出駕駛素養與交通設計仍存在極大問題。


最常見的事故類型,包括:車輛未減速、闖紅燈,以及轉彎時未禮讓行人。


看到這些數據,不難理解為什麼台灣被國際媒體稱為「行人地獄」。在其他國家,行人過馬路時,車輛通常會主動減速或停車禮讓;但在台灣,行人經常要眼光四面、耳聽八方,甚至還得與車輛「達成共識」,確認駕駛真的有注意到自己,才敢前進。

 

新聞上也常見行人被撞的案例,而最讓人無奈的是,有些事故發生後,行人反而被質疑「是不是自己沒注意」,彷彿行人本就該為自身安全負全部責任,而非駕駛應該主動禮讓。這種觀念才是台灣行人安全問題長期得不到改善的主因之一。


我們每天生活在恐懼之中,身心都背負著沉重的負擔。


台灣的「行人地獄」問題,不只是交通亂象,它對社會各層面造成了深遠影響。走在路上,隨時可能有車輛衝撞而來。台灣的交通事故率在全球排名居前,行人傷亡情況尤其嚴重。

 

這種環境也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每天生活在危機四伏的街道上,無形的威脅如影隨形,讓人難以喘息。


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將導致免疫力下降、荷爾蒙失調與焦慮,使人易怒、敏感,對周遭變得極度警覺。


一個城市,如果走路比開車還危險,那麼生活品質自然無法提高。


對於老人、孕婦、攜帶小孩的家長,及行動不便者而言,外出變得格外艱難。


當走路不再安全,人們便更加依賴機車與汽車,進而加劇交通壅塞,形成惡性循環。


道路不安全:減少商業活動與人潮,影響觀光與商家生意

長者、孕婦、帶小孩的家長以及行動不便者,在這樣的道路環境中寸步難行。出門對他們而言,無異於一場壓力測試。當步行變得困難,市民自然轉向依賴機車與汽車。


根據相關報導,台灣汽機車密度遠高於許多先進國家,然而政府既未管制擁車數量,也未有效管理車輛停放位置,導致車輛任意佔用道路空間,加劇交通壅塞,形成惡性循環。


行人空間缺乏友善設計,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經濟活力下降。傳統小吃、夜市等原本依賴人流的地方,觀光效益受到了不小的衝擊。CNN曾指出,台灣交通亂象對觀光業造成影響。美國、日本、澳洲與加拿大等國,也明確點出台灣交通問題,認為路上混亂的景象可能妨礙觀光發展。


觀光客會因為步行困難,對城市留下負面印象,可能放棄原本計劃走訪的特色街區。

相較之下,國際都市如東京、新加坡的步行環境完善得多,進一步促進消費與觀光。


台中市為少數例外,其人行道適宜性達83%,成功躋身全球前50名步行便利城市,這顯示出台中市政府在提升步行環境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


在多數缺乏捷運與公共運輸的城市,打造真正的步行都市,仍是一道遙遠的課題。

此外,良好的步行環境不僅促進都市永續,也有助於居民的安全、健康與社交生活。

多個國際研究指出,人行道、自行車專用道建置,除了讓城市更友善、使用者更健康,跟車道相比還能有效削減排碳量。


步行空間的改善不只是民怨問題,而是城市治理的指標之一。台灣若想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需要政府、民間團體和市民共同努力,改善道路設計,加強交通管理,提升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打造一個更適合行人的城市環境。因此必須正視這個問題,並且提出具體的改革方案。


加強法規與執法:讓駕駛人戒慎恐懼,培養正確駕駛觀念


首先來談談法規與執法的重要性。雖然台灣早已制定相關交通法規,但執行力道仍顯不足。為了強化駕駛人對行人安全的重視,政府修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將未禮讓行人的罰款提高至最高6,000元,並記違規點數3點、強制參加3小時的道安講習。這無疑對駕駛人產生一定的嚇阻作用。


不過,僅僅依靠罰鍰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積極的執法行動。自2023年起,政府展開全國性執法行動,積極取締未禮讓行人的違規行為。這樣的措施不僅能提高駕駛人的警覺性,還能讓行人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


此外,交通安全教育亦不可忽視。從小學階段開始,便應將其納入課程,讓孩子們了解如何安全過馬路,並培養他們的交通意識。社區也應定期舉辦交通安全講座,協助居民了解行人與駕駛人的權利與義務,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整體的交通安全文化。


「捨棄『車本位』思維,重建以行人安全為優先的交通價值。」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交通規劃的改善。台灣長期以來的街道設計以車輛為中心,導致行人權益長期遭到忽視。這種現象亟需改善。政府應制定「以人為本」的道路設計,優先保障行人安全與便利。

 

例如,增設人行道和通學步道,確保行人有專用的空間,這不僅能提升行人安全,還能鼓勵更多人選擇步行出行。根據報導,許多國際城市如新加坡與瑞士,已將人行道整合進整體城市規劃,並有效降低行人事故發生率。

設置行人庇護島和減速帶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此類設施可提供行人安全緩衝區,同時迫使車輛減速,提升通行安全。


此外,政府也應考慮增設「行人專用時相」,讓行人於特定時間內安心通過路口,減少人車衝突並提升通行效率。


筆者的觀點


雖然這類議題時常被視為「狗吠火車」,多半只有相關人士,或曾經歷類似悲劇的被害者與家屬才會投入探討。然而,一個議題能否發酵,關鍵往往在於社會大眾的集體認知。唯有透過群體的凝聚力,它才可能被看見、被重視。說了這麼多,無非是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重演。畢竟沒有人想出個門,卻回不了家。


或許這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改變,但隨著關注度日漸提升,我相信成功的機會將大大增加。未來的台灣將能夠成為一個更友善的行人城市。讓我們一起努力,使行人不再是街道上的弱勢者,而是能安心行走、自在生活的城市居民。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仲夏夜之夢
20會員
119內容數
🌙 歡迎來到 仲夏夜之夢。 這裡記錄著夜鶯的生命經歷與格言反思, 也有夏德的社會觀察與原創小說。 我們不追逐營利,沒有彈幕與廣告的干擾。 只希望能與你一同靜下心來, 細細品味文字所帶來的啟發與成長。
仲夏夜之夢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胡東岳運用Θ波傳導裝置,協助林子鈺進入其父林秉成的潛意識,促進父女間的心靈對話,化解因母親過世與性傾向所造成的隔閡。在過程中,他構建出一個虛擬世界,讓林子鈺透過一本記錄父女回憶的書,傳遞心意、理解父親的情感,最終修補破裂的關係。然而,胡東岳的舉動背後,也藏著他無法釋懷的遺憾。
Thumbnail
2025/04/25
胡東岳運用Θ波傳導裝置,協助林子鈺進入其父林秉成的潛意識,促進父女間的心靈對話,化解因母親過世與性傾向所造成的隔閡。在過程中,他構建出一個虛擬世界,讓林子鈺透過一本記錄父女回憶的書,傳遞心意、理解父親的情感,最終修補破裂的關係。然而,胡東岳的舉動背後,也藏著他無法釋懷的遺憾。
Thumbnail
2025/04/20
在胡東岳的協助下,林秉成與林子鈺終於接受共同諮商。古悠人以過來人身分鼓勵林子鈺與父親對話,兩人在晤談中坦承對家庭與同性議題的心聲。篇末,胡東岳啟動Θ波傳導裝置,引導父女進入潛意識深處,展開一場更深層的情感探索。
Thumbnail
2025/04/20
在胡東岳的協助下,林秉成與林子鈺終於接受共同諮商。古悠人以過來人身分鼓勵林子鈺與父親對話,兩人在晤談中坦承對家庭與同性議題的心聲。篇末,胡東岳啟動Θ波傳導裝置,引導父女進入潛意識深處,展開一場更深層的情感探索。
Thumbnail
2025/04/15
胡東岳在與林父的女兒接觸後,尊重對方意願,選擇透過諮商引導溝通。他以專業與同理心緩解對立,展現心理師的立場與原則。故事最後暗示,唯有透過他的特殊能力「認知覆蓋」,進入潛意識深處,才能讓這段父女關係真正走向理解與化解隔閡。
Thumbnail
2025/04/15
胡東岳在與林父的女兒接觸後,尊重對方意願,選擇透過諮商引導溝通。他以專業與同理心緩解對立,展現心理師的立場與原則。故事最後暗示,唯有透過他的特殊能力「認知覆蓋」,進入潛意識深處,才能讓這段父女關係真正走向理解與化解隔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捷運| 上個星期回到台灣搭乘捷運時我下意識的趕快檢查自己有沒有坐到博愛座。因為前一陣子有看到關於台灣捷運讓座爭議的新聞,我便變得比較敏感,就怕惹台灣老人不高興。 結果我發現老人家也變得很緊張。 當時我坐的是普通座位,但到了下一站看到一位老先生進車廂時我也趕緊讓座。老先生必須要靠著拐杖
Thumbnail
|捷運| 上個星期回到台灣搭乘捷運時我下意識的趕快檢查自己有沒有坐到博愛座。因為前一陣子有看到關於台灣捷運讓座爭議的新聞,我便變得比較敏感,就怕惹台灣老人不高興。 結果我發現老人家也變得很緊張。 當時我坐的是普通座位,但到了下一站看到一位老先生進車廂時我也趕緊讓座。老先生必須要靠著拐杖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環境存在著行人道、騎樓利用和無障礙環境等多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技術上的考驗,更是我們社會價值觀的反映。我們應該為他人、為家人、為整個家庭多考慮一下。不僅要關注自己的便利,還要顧及他人的需求。開慢一點,給予他人讓步的空間,不僅是交通上的禮讓,更是一種社會共融的表現。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環境存在著行人道、騎樓利用和無障礙環境等多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技術上的考驗,更是我們社會價值觀的反映。我們應該為他人、為家人、為整個家庭多考慮一下。不僅要關注自己的便利,還要顧及他人的需求。開慢一點,給予他人讓步的空間,不僅是交通上的禮讓,更是一種社會共融的表現。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環境混亂且危險,主要原因是荒謬的道路設計。道路設計的歷史背景、寬車道設計、人行道佔用情況、權責破碎、民意影響交通規劃、以及汽機車數量過多等因素均影響著交通流暢與安全。原因分析指出,需要全面且深入的思考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環境混亂且危險,主要原因是荒謬的道路設計。道路設計的歷史背景、寬車道設計、人行道佔用情況、權責破碎、民意影響交通規劃、以及汽機車數量過多等因素均影響著交通流暢與安全。原因分析指出,需要全面且深入的思考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Thumbnail
臺灣交通環境面臨嚴重問題,包括行人被車輛不尊重、環境不友善,交通事故數字令人震驚。這篇文章分析了「行人地獄」、「機車族地獄」和「汽車族地獄」等問題,並詳細描述臺灣交通問題的嚴重性。文章提供了現實的數據和觀察,呼籲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Thumbnail
臺灣交通環境面臨嚴重問題,包括行人被車輛不尊重、環境不友善,交通事故數字令人震驚。這篇文章分析了「行人地獄」、「機車族地獄」和「汽車族地獄」等問題,並詳細描述臺灣交通問題的嚴重性。文章提供了現實的數據和觀察,呼籲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Thumbnail
根據交通部統計,截至2024年3月為止,全台機車數為14,569,949台,每100位台灣人中,就有99位擁有機車;全台汽車數8,613,578台,每100位台灣人,擁有汽車的就有36.8位。在汽、機車普及率如此高的台灣,除了意外險、產險等商業保險的保障外,掌握通勤法律的基本知識也是廣大的通勤族保障
Thumbnail
根據交通部統計,截至2024年3月為止,全台機車數為14,569,949台,每100位台灣人中,就有99位擁有機車;全台汽車數8,613,578台,每100位台灣人,擁有汽車的就有36.8位。在汽、機車普及率如此高的台灣,除了意外險、產險等商業保險的保障外,掌握通勤法律的基本知識也是廣大的通勤族保障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Thumbnail
身為一個上班通勤族 遇到大眾交通工具停駛時 你該如何是好?
Thumbnail
身為一個上班通勤族 遇到大眾交通工具停駛時 你該如何是好?
Thumbnail
臺灣最近被批評成行人地獄,引起了許多抗議。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觀念錯誤。他強調人在道路上是最重要、最大的,並呼籲各種交通工具都必須禮讓行人。最後,他支持最近的交通法規修改,強調行人路權優先。
Thumbnail
臺灣最近被批評成行人地獄,引起了許多抗議。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觀念錯誤。他強調人在道路上是最重要、最大的,並呼籲各種交通工具都必須禮讓行人。最後,他支持最近的交通法規修改,強調行人路權優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