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接連發生兩起與行人安全有關的交通事故,讓人震驚,也再次引發社會對「行人地獄」現象的討論。
第一起悲劇發生在2024年2月28日。一位104歲的老奶奶坐著輪椅準備過馬路,卻受阻於違規停車的小貨車,看護人員只能繞道而行。沒想到就在這過程中,她遭後方車輛突然撞擊,導致重傷。家屬原本抱著一線希望,但經過多日搶救後,最終仍忍痛同意拔管。
第二起事故發生在2024年3月16日,一名61歲的日本籍女遊客行走在人行道上,卻毫無預警地被一輛失控的箱型車撞飛,當場倒地不起。她的傷勢嚴重,也引發外國觀光客對台灣行人安全的擔憂。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台灣的交通環境對行人來說真的很不友善,走在路上,處處充滿危機。這樣的狀況不只危及個人安全,更對整個社會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所以今天,我們就從幾個角度,來聊聊這個問題。
一:台灣的街道竟然成為國外媒體的笑話?
二:我們的街道為什麼這麼危險?
三:行人地獄帶來哪些社會影響?
四:我們又該怎麼解決?
為什麼,我們的城市會淪為行人地獄?

AI生成
我們都知道,台灣的交通亂象早已聞名國際,甚至成了外國媒體眼中的「文化現象」。早在2022年底,CNN就曾發表報導,直指台灣的交通安全問題令人瞠目結舌。當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高達394人,相當於每天將近有47人在路上非死即傷。
面對這樣的數字,不禁讓人質疑:我們的馬路,真的對行人充滿了如此巨大的威脅嗎?那麼,如果我們走在人行道上呢?或許能稍微減少風險,但現實可能比想像中更為嚴峻。
行人基礎設施的缺乏:人行道去哪了?
台灣的交通環境,一直以來都以「車本位」設計。這也衍生出行人被忽視的社會現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某些馬路明明很寬,足以讓四到五輛車並列行駛;但人行道卻相對狹窄。更誇張的是有些巷弄或路段,根本沒有所謂的行人專用區,行人只能跟機車、汽車一起共行,結果就是走路的時候,機車會在旁邊呼嘯而過,甚至被汽機車的後照鏡擦撞。這樣的場景幾乎天天都在上演。
就算走在有人行道或是騎樓的地方,也不能高興得太早,因為要面對的挑戰還不少。行人往往會面臨到幾個難題。機車違停亂象:有些人行道雖然存在,但淪為機車停車場,行人根本無處可走,結果還是只能走回馬路上。
店家占用騎樓:這是台灣特有的文化,騎樓理論上應該是行人走的。但實際上,你可能會發現小吃攤、攤販、甚至還有桌椅和貨物,讓行人得繞來繞去,像是在經歷一場障礙賽。
人行道設計不良與維護不善:有些人行道寬度不一,走著走著突然變窄。有些人行道上坑坑洞洞,一不小心可能會讓人摔傷。甚至某些地方的人行道竟然會被路燈、電線桿、變電箱擋住,行人最後還是得繞道而行。
最終,行人原本想安穩行走在人行道上,卻仍被迫回到馬路與汽機車爭道。這不僅讓行人提心吊膽,也讓駕駛非常頭痛,因為行人動向不好掌握,進一步增加事故發生的風險。
這樣的環境,對於年輕人來說或許只是覺得不方便。對於長者、小孩、推嬰兒車的家長,以及行動不便者來說,根本是伴隨著相當大的風險。許多長輩因為害怕馬路上的混亂狀況,選擇減少外出。而爸媽帶著小孩過馬路時,往往緊張到手心冒汗,因為他們知道,在這樣的環境下,行人優先只是宣導,真正情況是時刻緊繃地守護自身安全。
如果政府真的在乎行人權益,應該要從基礎建設開始改善,提供寬敞、品質良好、連貫、截彎取直的人行路線,確保行人走得安心。不然台灣的行人只能依靠直覺和經驗在馬路上闖關,無法享受到舒適的步行空間。
「交通事故的統計:行人過馬路,真的很危險!」
如果有人覺得行人安全問題是小題大作,不妨來看看數據怎麼說。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四百到五百名行人因交通事故死亡,其中超過六成事故發生在斑馬線上。
台灣行人死亡率比日本、韓國高出兩到三倍,凸顯出駕駛素養與交通設計仍存在極大問題。
最常見的事故類型,包括:車輛未減速、闖紅燈,以及轉彎時未禮讓行人。
看到這些數據,不難理解為什麼台灣被國際媒體稱為「行人地獄」。在其他國家,行人過馬路時,車輛通常會主動減速或停車禮讓;但在台灣,行人經常要眼光四面、耳聽八方,甚至還得與車輛「達成共識」,確認駕駛真的有注意到自己,才敢前進。
新聞上也常見行人被撞的案例,而最讓人無奈的是,有些事故發生後,行人反而被質疑「是不是自己沒注意」,彷彿行人本就該為自身安全負全部責任,而非駕駛應該主動禮讓。這種觀念才是台灣行人安全問題長期得不到改善的主因之一。
我們每天生活在恐懼之中,身心都背負著沉重的負擔。
台灣的「行人地獄」問題,不只是交通亂象,它對社會各層面造成了深遠影響。走在路上,隨時可能有車輛衝撞而來。台灣的交通事故率在全球排名居前,行人傷亡情況尤其嚴重。
這種環境也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每天生活在危機四伏的街道上,無形的威脅如影隨形,讓人難以喘息。
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將導致免疫力下降、荷爾蒙失調與焦慮,使人易怒、敏感,對周遭變得極度警覺。
一個城市,如果走路比開車還危險,那麼生活品質自然無法提高。
對於老人、孕婦、攜帶小孩的家長,及行動不便者而言,外出變得格外艱難。
當走路不再安全,人們便更加依賴機車與汽車,進而加劇交通壅塞,形成惡性循環。
道路不安全:減少商業活動與人潮,影響觀光與商家生意
長者、孕婦、帶小孩的家長以及行動不便者,在這樣的道路環境中寸步難行。出門對他們而言,無異於一場壓力測試。當步行變得困難,市民自然轉向依賴機車與汽車。
根據相關報導,台灣汽機車密度遠高於許多先進國家,然而政府既未管制擁車數量,也未有效管理車輛停放位置,導致車輛任意佔用道路空間,加劇交通壅塞,形成惡性循環。
行人空間缺乏友善設計,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經濟活力下降。傳統小吃、夜市等原本依賴人流的地方,觀光效益受到了不小的衝擊。CNN曾指出,台灣交通亂象對觀光業造成影響。美國、日本、澳洲與加拿大等國,也明確點出台灣交通問題,認為路上混亂的景象可能妨礙觀光發展。
觀光客會因為步行困難,對城市留下負面印象,可能放棄原本計劃走訪的特色街區。
相較之下,國際都市如東京、新加坡的步行環境完善得多,進一步促進消費與觀光。
台中市為少數例外,其人行道適宜性達83%,成功躋身全球前50名步行便利城市,這顯示出台中市政府在提升步行環境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
在多數缺乏捷運與公共運輸的城市,打造真正的步行都市,仍是一道遙遠的課題。
此外,良好的步行環境不僅促進都市永續,也有助於居民的安全、健康與社交生活。
多個國際研究指出,人行道、自行車專用道建置,除了讓城市更友善、使用者更健康,跟車道相比還能有效削減排碳量。
步行空間的改善不只是民怨問題,而是城市治理的指標之一。台灣若想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需要政府、民間團體和市民共同努力,改善道路設計,加強交通管理,提升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打造一個更適合行人的城市環境。因此必須正視這個問題,並且提出具體的改革方案。
加強法規與執法:讓駕駛人戒慎恐懼,培養正確駕駛觀念
首先來談談法規與執法的重要性。雖然台灣早已制定相關交通法規,但執行力道仍顯不足。為了強化駕駛人對行人安全的重視,政府修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將未禮讓行人的罰款提高至最高6,000元,並記違規點數3點、強制參加3小時的道安講習。這無疑對駕駛人產生一定的嚇阻作用。
不過,僅僅依靠罰鍰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積極的執法行動。自2023年起,政府展開全國性執法行動,積極取締未禮讓行人的違規行為。這樣的措施不僅能提高駕駛人的警覺性,還能讓行人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
此外,交通安全教育亦不可忽視。從小學階段開始,便應將其納入課程,讓孩子們了解如何安全過馬路,並培養他們的交通意識。社區也應定期舉辦交通安全講座,協助居民了解行人與駕駛人的權利與義務,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整體的交通安全文化。
「捨棄『車本位』思維,重建以行人安全為優先的交通價值。」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交通規劃的改善。台灣長期以來的街道設計以車輛為中心,導致行人權益長期遭到忽視。這種現象亟需改善。政府應制定「以人為本」的道路設計,優先保障行人安全與便利。
例如,增設人行道和通學步道,確保行人有專用的空間,這不僅能提升行人安全,還能鼓勵更多人選擇步行出行。根據報導,許多國際城市如新加坡與瑞士,已將人行道整合進整體城市規劃,並有效降低行人事故發生率。
設置行人庇護島和減速帶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此類設施可提供行人安全緩衝區,同時迫使車輛減速,提升通行安全。
此外,政府也應考慮增設「行人專用時相」,讓行人於特定時間內安心通過路口,減少人車衝突並提升通行效率。
筆者的觀點
雖然這類議題時常被視為「狗吠火車」,多半只有相關人士,或曾經歷類似悲劇的被害者與家屬才會投入探討。然而,一個議題能否發酵,關鍵往往在於社會大眾的集體認知。唯有透過群體的凝聚力,它才可能被看見、被重視。說了這麼多,無非是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重演。畢竟沒有人想出個門,卻回不了家。
或許這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改變,但隨著關注度日漸提升,我相信成功的機會將大大增加。未來的台灣將能夠成為一個更友善的行人城市。讓我們一起努力,使行人不再是街道上的弱勢者,而是能安心行走、自在生活的城市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