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問題

含有「諮商問題」共 1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諮商並非有錢人的專利,但某些情況下並不適合進行傳統諮商。本文列出五種不適合諮商的人:1. 年齡過大或過小,例如記不清事情的老人或不會說話的幼兒;2. 患有嚴重疾病或先天障礙,例如失智症、嚴重精神病、植物人或智能嚴重不足者;3. 酒醉者;4. 毒癮發作中的人;5. 處於會影響意識的藥物作用下的人。
探討諮商過程中,諮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關係,是否總是平等的?文章指出,雖然現代諮商強調平等關係,但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早期心理治療或諮商師扮演教練角色時,平等關係可能會有例外。文章也探討了個案將諮商師視為神或偶像,以及諮商師自身需求對諮商關係的影響,並提出一些值得討論的議題。
本文探討了為何「諮詢」相較於「諮商」更受大眾接受。透過解釋兩者的定義與社會觀感,指出「諮詢」被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諮商」則可能被誤解為有問題的象徵。尤其在夫妻諮商的例子中,反映出社會對於心理健康服務的偏見及其對個人形象的影響。進一步探討相關法規與潛在的心理健康市場,提供對於這一領域的深入理解。
許多人對心理諮商的價位感到不滿,認為不值得花費。事實上,心理諮商的價格體現了其深層價值,能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困擾,挖掘自我內心深處的問題。本文以生動的例子說明諮商的不同階段,揭示為何心理諮商能提供長期的支持與解決方案,並反思個案在諮商中的真正需求。
本文探討心理諮商的普遍性與價值,並指出即使在過去心理諮商被視為富人的專利,隨著社會的進步與心理健康的重視,現今更多人都可以接受這一服務。文章分析了心理諮商與SPA的比喻,並強調無論財富如何,重視心理健康是每個人的權利。政府提供免費諮商的計畫也讓更多人有機會體驗這項服務,期望消除社會對心理諮商的偏見。
本文探討了庸庸諮商師的特徵與影響,強調僅僅提供情感支持而不具備深度洞察能力的諮商師,可能會讓個案產生困惑與懷疑諮商的效果。儘管他們能給予表面的舒壓感受,卻無法幫助個案深入理解內心需求。文章提出自我反省與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性,以避免成為平庸的諮商從業者。
其實諮商師是引導高手。在談話的過程中,諮商師可以不知不覺的去引導你,他會帶你去看他認為重要的點,或透過對話就能慢慢放大聚焦在要處理的地方。
在外面遇到諮商師可以和他打招呼嗎?為什麼諮商師在外面不會和我打招呼? 可以,你可以和諮商師打招呼。
本文探討了諮商師的多樣性與個性,不僅僅是傳統印象中的溫柔與耐心。不同風格的諮商師如陽光型、誇張型等,也能提供良好的諮商體驗。
為什麼諮商師會一直問你問題? 諮商師不懂你 & 諮商師在引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