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說:在諮商時,不講道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章內容不願被複製抄襲致敬,有需要請直接轉傳連結分享,謝謝!)


你愛你爸媽嗎?


看到某篇文章分享諮商心理師和他說

諮商時不講道德

這是很有意思的主題,讓學習生想聊聊。


先問個問題

你愛你媽媽嗎?你愛你爸爸嗎?


或許大多數人被問時都會講「愛」


那如果你媽媽從小沒見過幾次面,把你丟給阿公阿嬤養呢?

又如果你媽媽有養你,但是總是控制你的生活?侵犯你的隱私?

或是,你爸爸只給錢,你的生活完全都不管?

還是你爸雖然很疼你,但是他背叛你媽媽在外面找小三?


除了愛,你回答時,對爸爸媽媽是否有其他感覺?例如:恨、討厭、同情、看不起等等


情感其實很複雜,不然就不會有愛恨交加這種成語


只是如果我們和普通路人或親戚講「我恨我媽我爸」,他們可能會回「你怎麼能這樣說!」「畢竟他們可是你爸媽啊!」「你這樣不孝順」「他養你勞心勞力,不孝子」「他們把你養大就很不容易了,你不知足」

許多扣上一頂不孝、沒倫理、不道德的大帽子回應,朝你不斷撲面而來

所以,一般情況之下,你是不會對別人這樣說出口大逆不道的話。


甚至,自己都不允許自己有這種念頭,發現自己有這種念頭後,你反而出現愧疚、不安等等開始責怪自己、開始內耗

或根本沒有察覺到自己對父母有這樣負面感受之前,自己就會先把這感受壓下來。


學習生想說

這種感受是可以對諮商心理師說的,他不會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批判你,甚至諮商師還會引導你發現到「啊!原來我對父母有這種感受。」

而這些想法、感受,其實暗流湧動,可能就默默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或行為,例如:對待父母的方式、自己對待感情的態度。

這也就是諮商時可以好好處理工作的地方。


avatar-img
5會員
39內容數
我是學習生,喜歡思考,創作的初心是思考,同時也是抒發、是興趣、是療癒、是分享、是有助益、是休閒娛樂。 目前《走出失戀吧!》連載中,經歷失戀對多數人來說是痛苦的事情,如何從中走出來呢?希望能幫助失戀的人。 《諮商123》是我對心理諮商的一些感想觀點的分享。 (所有文字禁止抄襲致敬報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學習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釐清心靈課程與心理諮商的迷思,說明心理諮商的實際效益,並非只有身心疾病患者才需要諮商,任何想了解自己、紓壓、或尋求改變的人皆可尋求諮商協助。
想成為諮商心理師嗎?本文分析諮商師的收入,揭露高收入諮商師的5大類型,並點出想靠諮商致富的迷思。
諮商並非有錢人的專利,但某些情況下並不適合進行傳統諮商。本文列出五種不適合諮商的人:1. 年齡過大或過小,例如記不清事情的老人或不會說話的幼兒;2. 患有嚴重疾病或先天障礙,例如失智症、嚴重精神病、植物人或智能嚴重不足者;3. 酒醉者;4. 毒癮發作中的人;5. 處於會影響意識的藥物作用下的人。
探討諮商過程中,諮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關係,是否總是平等的?文章指出,雖然現代諮商強調平等關係,但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早期心理治療或諮商師扮演教練角色時,平等關係可能會有例外。文章也探討了個案將諮商師視為神或偶像,以及諮商師自身需求對諮商關係的影響,並提出一些值得討論的議題。
本文探討了為何「諮詢」相較於「諮商」更受大眾接受。透過解釋兩者的定義與社會觀感,指出「諮詢」被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諮商」則可能被誤解為有問題的象徵。尤其在夫妻諮商的例子中,反映出社會對於心理健康服務的偏見及其對個人形象的影響。進一步探討相關法規與潛在的心理健康市場,提供對於這一領域的深入理解。
許多人對心理諮商的價位感到不滿,認為不值得花費。事實上,心理諮商的價格體現了其深層價值,能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困擾,挖掘自我內心深處的問題。本文以生動的例子說明諮商的不同階段,揭示為何心理諮商能提供長期的支持與解決方案,並反思個案在諮商中的真正需求。
釐清心靈課程與心理諮商的迷思,說明心理諮商的實際效益,並非只有身心疾病患者才需要諮商,任何想了解自己、紓壓、或尋求改變的人皆可尋求諮商協助。
想成為諮商心理師嗎?本文分析諮商師的收入,揭露高收入諮商師的5大類型,並點出想靠諮商致富的迷思。
諮商並非有錢人的專利,但某些情況下並不適合進行傳統諮商。本文列出五種不適合諮商的人:1. 年齡過大或過小,例如記不清事情的老人或不會說話的幼兒;2. 患有嚴重疾病或先天障礙,例如失智症、嚴重精神病、植物人或智能嚴重不足者;3. 酒醉者;4. 毒癮發作中的人;5. 處於會影響意識的藥物作用下的人。
探討諮商過程中,諮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關係,是否總是平等的?文章指出,雖然現代諮商強調平等關係,但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早期心理治療或諮商師扮演教練角色時,平等關係可能會有例外。文章也探討了個案將諮商師視為神或偶像,以及諮商師自身需求對諮商關係的影響,並提出一些值得討論的議題。
本文探討了為何「諮詢」相較於「諮商」更受大眾接受。透過解釋兩者的定義與社會觀感,指出「諮詢」被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諮商」則可能被誤解為有問題的象徵。尤其在夫妻諮商的例子中,反映出社會對於心理健康服務的偏見及其對個人形象的影響。進一步探討相關法規與潛在的心理健康市場,提供對於這一領域的深入理解。
許多人對心理諮商的價位感到不滿,認為不值得花費。事實上,心理諮商的價格體現了其深層價值,能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困擾,挖掘自我內心深處的問題。本文以生動的例子說明諮商的不同階段,揭示為何心理諮商能提供長期的支持與解決方案,並反思個案在諮商中的真正需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關係」,像是:原生家庭、戀愛、婚姻、親子、職場、自我。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懂得愛,也不擅長經營婚姻和家庭。我們在職場中壓抑和忍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或不想要的是什麼。 ​
擔心心理諮商費用太貴?學習生分享免費心理諮商資源。
Thumbnail
我們在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心理困擾和壓力,但不確定自己是否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幫助。當你感到長期的壓力或焦慮無法自行處理時,這可能是一個需要心理諮商的信號。
這次要來和大家談談心理諮商倫理、邊界以及雙重關係   下列幾個問題,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先來思考看看:   你會和朋友/家人分享心事嗎? 你所分享的內容是否會有"界限"呢? 你會和所有的朋友及家人分享一樣的事情嗎?   你是否有尋求過諮商或是心理師的協助呢? 如果有的話,當遇到難以啟齒
在我回答心理諮商師那一刻 時間感覺好像停止了許久 我心裡無處可洩的情緒與思想 第一次有了‘’寄託‘’、‘’信任‘’、‘’不受綑綁‘’的期盼 而 諮商師 也沒有辜負我哪期盼的眼神 開口:妳想什麼時間,我都願意給妳排時間 這句話一出口 我第一次感受到 ‘’有人願意給我時間‘’ ‘’有人
諮商師給我的感覺是 你覺得你正常就好 我們只針對你想做出改變的地方改變 我也發現 只有坦承面對自己的問題 才有機會變得不同
Thumbnail
每次遇到女生來門診或是諮詢,不管是劈腿、家暴、分手、離婚或是任何情感探索,個案結束之後,我都得花上更多的時間自我療癒。 也許我只能在旁邊默默的遞面紙、聽妳們說說話.. 如果拋開心理師的責任,我大概會抱著妳們一起大哭。
Thumbnail
隨著心理健康觀念普及,越來越多人會在身心狀態不佳時尋求諮商,剛好最近有認識的工作夥伴談論到「踩雷的諮商經驗」,聽著覺得好生氣,一起看看怎麼調選諮商所不踩雷。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關係」,像是:原生家庭、戀愛、婚姻、親子、職場、自我。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懂得愛,也不擅長經營婚姻和家庭。我們在職場中壓抑和忍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或不想要的是什麼。 ​
擔心心理諮商費用太貴?學習生分享免費心理諮商資源。
Thumbnail
我們在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心理困擾和壓力,但不確定自己是否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幫助。當你感到長期的壓力或焦慮無法自行處理時,這可能是一個需要心理諮商的信號。
這次要來和大家談談心理諮商倫理、邊界以及雙重關係   下列幾個問題,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先來思考看看:   你會和朋友/家人分享心事嗎? 你所分享的內容是否會有"界限"呢? 你會和所有的朋友及家人分享一樣的事情嗎?   你是否有尋求過諮商或是心理師的協助呢? 如果有的話,當遇到難以啟齒
在我回答心理諮商師那一刻 時間感覺好像停止了許久 我心裡無處可洩的情緒與思想 第一次有了‘’寄託‘’、‘’信任‘’、‘’不受綑綁‘’的期盼 而 諮商師 也沒有辜負我哪期盼的眼神 開口:妳想什麼時間,我都願意給妳排時間 這句話一出口 我第一次感受到 ‘’有人願意給我時間‘’ ‘’有人
諮商師給我的感覺是 你覺得你正常就好 我們只針對你想做出改變的地方改變 我也發現 只有坦承面對自己的問題 才有機會變得不同
Thumbnail
每次遇到女生來門診或是諮詢,不管是劈腿、家暴、分手、離婚或是任何情感探索,個案結束之後,我都得花上更多的時間自我療癒。 也許我只能在旁邊默默的遞面紙、聽妳們說說話.. 如果拋開心理師的責任,我大概會抱著妳們一起大哭。
Thumbnail
隨著心理健康觀念普及,越來越多人會在身心狀態不佳時尋求諮商,剛好最近有認識的工作夥伴談論到「踩雷的諮商經驗」,聽著覺得好生氣,一起看看怎麼調選諮商所不踩雷。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