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課程 VS 心理諮商:破解常見迷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文章內容不願被複製抄襲致敬,有需要請直接轉傳連結分享,謝謝!)


你需不需要心靈課程?


部分參與心靈課程的人,可能會有迷思


最近看些心靈課程支持者的文章,有些我看到皺眉的觀念想說明一下:


錯誤的心靈課程支持者觀念


1.

❌心理諮商只能解決意識層面,心靈課程才能解決深層次的問題。

⭕️心理諮商不只意識層面,很多前意識、潛意識的事情也可以透過諮商發現解決。


2.

❌心靈課程的冰山比心理諮商有用多了。

⭕️其實心理諮商也有冰山理論。


3.

❌心靈課程的活動比諮商有效多了

⭕️前幾篇有說到,很多活動其實諮商團體也會有,但不會那麼激烈、強迫,一定會尊重每個人。


4.

❌心靈課程才能學到東西,運用在日常生活上,諮商根本沒辦法學到什麼,都在自己內心,無法運用到生活上。

⭕️心理諮商也可能會有教學、回家功課的部分,例如:行為改變、理情思考。諮商也一樣會影響日常或運用在生活中。


5.

❌心靈課程是一般人就可以去參加的,心理諮商是有病的人才去的,有心理疾病的人去心理諮商,沒病的才可以參加心靈課程。

⭕️只要有心理困擾就可以來諮商,不是一定要有精神疾病。更何況我之前所發表「心的SPA」的概念,如果你想紓壓、想聊聊過往、講小秘密、想改變、有目標想達成、想更了解自己都可以做諮商哦!


avatar-img
5會員
38內容數
我是學習生,喜歡思考,創作的初心是思考,同時也是抒發、是興趣、是療癒、是分享、是有助益、是休閒娛樂。 目前《走出失戀吧!》連載中,經歷失戀對多數人來說是痛苦的事情,如何從中走出來呢?希望能幫助失戀的人。 《諮商123》是我對心理諮商的一些感想觀點的分享。 (所有文字禁止抄襲致敬報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學習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想成為諮商心理師嗎?本文分析諮商師的收入,揭露高收入諮商師的5大類型,並點出想靠諮商致富的迷思。
諮商並非有錢人的專利,但某些情況下並不適合進行傳統諮商。本文列出五種不適合諮商的人:1. 年齡過大或過小,例如記不清事情的老人或不會說話的幼兒;2. 患有嚴重疾病或先天障礙,例如失智症、嚴重精神病、植物人或智能嚴重不足者;3. 酒醉者;4. 毒癮發作中的人;5. 處於會影響意識的藥物作用下的人。
探討諮商過程中,諮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關係,是否總是平等的?文章指出,雖然現代諮商強調平等關係,但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早期心理治療或諮商師扮演教練角色時,平等關係可能會有例外。文章也探討了個案將諮商師視為神或偶像,以及諮商師自身需求對諮商關係的影響,並提出一些值得討論的議題。
本文探討了為何「諮詢」相較於「諮商」更受大眾接受。透過解釋兩者的定義與社會觀感,指出「諮詢」被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諮商」則可能被誤解為有問題的象徵。尤其在夫妻諮商的例子中,反映出社會對於心理健康服務的偏見及其對個人形象的影響。進一步探討相關法規與潛在的心理健康市場,提供對於這一領域的深入理解。
許多人對心理諮商的價位感到不滿,認為不值得花費。事實上,心理諮商的價格體現了其深層價值,能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困擾,挖掘自我內心深處的問題。本文以生動的例子說明諮商的不同階段,揭示為何心理諮商能提供長期的支持與解決方案,並反思個案在諮商中的真正需求。
本文探討心理諮商的普遍性與價值,並指出即使在過去心理諮商被視為富人的專利,隨著社會的進步與心理健康的重視,現今更多人都可以接受這一服務。文章分析了心理諮商與SPA的比喻,並強調無論財富如何,重視心理健康是每個人的權利。政府提供免費諮商的計畫也讓更多人有機會體驗這項服務,期望消除社會對心理諮商的偏見。
想成為諮商心理師嗎?本文分析諮商師的收入,揭露高收入諮商師的5大類型,並點出想靠諮商致富的迷思。
諮商並非有錢人的專利,但某些情況下並不適合進行傳統諮商。本文列出五種不適合諮商的人:1. 年齡過大或過小,例如記不清事情的老人或不會說話的幼兒;2. 患有嚴重疾病或先天障礙,例如失智症、嚴重精神病、植物人或智能嚴重不足者;3. 酒醉者;4. 毒癮發作中的人;5. 處於會影響意識的藥物作用下的人。
探討諮商過程中,諮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關係,是否總是平等的?文章指出,雖然現代諮商強調平等關係,但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早期心理治療或諮商師扮演教練角色時,平等關係可能會有例外。文章也探討了個案將諮商師視為神或偶像,以及諮商師自身需求對諮商關係的影響,並提出一些值得討論的議題。
本文探討了為何「諮詢」相較於「諮商」更受大眾接受。透過解釋兩者的定義與社會觀感,指出「諮詢」被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諮商」則可能被誤解為有問題的象徵。尤其在夫妻諮商的例子中,反映出社會對於心理健康服務的偏見及其對個人形象的影響。進一步探討相關法規與潛在的心理健康市場,提供對於這一領域的深入理解。
許多人對心理諮商的價位感到不滿,認為不值得花費。事實上,心理諮商的價格體現了其深層價值,能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困擾,挖掘自我內心深處的問題。本文以生動的例子說明諮商的不同階段,揭示為何心理諮商能提供長期的支持與解決方案,並反思個案在諮商中的真正需求。
本文探討心理諮商的普遍性與價值,並指出即使在過去心理諮商被視為富人的專利,隨著社會的進步與心理健康的重視,現今更多人都可以接受這一服務。文章分析了心理諮商與SPA的比喻,並強調無論財富如何,重視心理健康是每個人的權利。政府提供免費諮商的計畫也讓更多人有機會體驗這項服務,期望消除社會對心理諮商的偏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認知療法權威教你用書寫方式,擺脫擾亂的思緒與情緒問題
Thumbnail
因為工作,我去心理諮商了, 大腦想去上班,但身體不願意,所以我們一起選擇離職了。 遇見心裡諮商後,如何改變我的人生:重拾自己!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走進心靈成長的殿堂,你是否也曾感到困惑? 你是否曾對心靈成長課程感到好奇,卻又擔心自己被貼上「情緒化」、「脆弱」的標籤?或者,你身邊是否有人熱衷於這類課程,甚至試圖說服你也加入他們的行列? 或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參與心靈成長課程的人其實背景多元,其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外向活潑的社交達人。那麼,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自我心理學會讓你驚喜的發現自己的寶藏, 原來不必苦苦向外尋求答案,好好的開發自己現有的資源就足夠了!
Thumbnail
#哲學諮商 #心理諮商 #心靈探索 昨天體驗了一個小型的哲學諮商活動,過程中我們不談論感受,就純粹的了解「煩惱」,煩惱通常是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想法觀點遮蔽了,大腦的運作是二元性的,當你框住了妳認為所是的觀點時,在這個觀點以外的全部都被大腦排除,但感受無法處理這個被排除的部分是什麼,進而產生「
Thumbnail
身心靈課程可以提供有用的技巧和策略,但其中一些應該被視為輔助工具,而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專業治療和個人化的方法可能更適合處理問題。 身心靈課程通常是一種通用的方法,無法考慮到每個人的獨特需求和背景。每個人的心靈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通用的課程可能無法完全滿足每個人的需求。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認知療法權威教你用書寫方式,擺脫擾亂的思緒與情緒問題
Thumbnail
因為工作,我去心理諮商了, 大腦想去上班,但身體不願意,所以我們一起選擇離職了。 遇見心裡諮商後,如何改變我的人生:重拾自己!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走進心靈成長的殿堂,你是否也曾感到困惑? 你是否曾對心靈成長課程感到好奇,卻又擔心自己被貼上「情緒化」、「脆弱」的標籤?或者,你身邊是否有人熱衷於這類課程,甚至試圖說服你也加入他們的行列? 或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參與心靈成長課程的人其實背景多元,其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外向活潑的社交達人。那麼,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自我心理學會讓你驚喜的發現自己的寶藏, 原來不必苦苦向外尋求答案,好好的開發自己現有的資源就足夠了!
Thumbnail
#哲學諮商 #心理諮商 #心靈探索 昨天體驗了一個小型的哲學諮商活動,過程中我們不談論感受,就純粹的了解「煩惱」,煩惱通常是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想法觀點遮蔽了,大腦的運作是二元性的,當你框住了妳認為所是的觀點時,在這個觀點以外的全部都被大腦排除,但感受無法處理這個被排除的部分是什麼,進而產生「
Thumbnail
身心靈課程可以提供有用的技巧和策略,但其中一些應該被視為輔助工具,而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專業治療和個人化的方法可能更適合處理問題。 身心靈課程通常是一種通用的方法,無法考慮到每個人的獨特需求和背景。每個人的心靈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通用的課程可能無法完全滿足每個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