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如果每個人都愛自己生活的土地多一點,世界就會走向美好!因為採訪工作跑遍台灣大城小鎮,看到各個地方有許多人正努力實踐著,感動我想要深入挖掘並寫下他們的故事。從土地出發~是旅行,也是生活。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如果每個人都愛自己生活的土地多一點,世界就會走向美好!因為採訪工作跑遍台灣大城小鎮,看到各個地方有許多人正努力實踐著,感動我想要深入挖掘並寫下他們的故事。從土地出發~是旅行,也是生活。
64
篇文章
0
專題
49
追蹤者
0
勳章
2
NFT
追蹤
贊助作者
文章
出版專題
NFT
勳章
熱門
・
全部
排序
《雙廈記》大時代的小歷史
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後,漫步在大稻埕迪化街上,邊欣賞沿途的紅磚建築,感受時光交織的歲月美感,來到以舊商號為名的郭怡美書店。這是一棟有天井連接前後棟的街屋,仍保留了1922年建造時的樣貌。這天,在郭怡美書店有一場《雙廈記》新書分享會,這本書寫的是大稻埕錦記茶行與新竹周益記古宅兩個家族的故事,我心裡暗想:選
發佈於
是旅行, 也是生活
2023-03-28
11
EcoLife原森綠行動 永續共好的旅行 雙溪小鎮、龍門社區 大手牽小手一起做生態保育
在永續旅遊成為近兩年的主流議題之前,「原森旅行」早在2016年成立時,就以「永續生態旅遊領導品牌」為願景,「永續、生態、低碳、樂活」即是原森的核心價值,並且身體力行,成為全國第一家金級環保旅行業,今年,原森更推出「EcoLife原森綠行動」計畫。
發佈於
是旅行, 也是生活
2023-03-25
8
遇見德拉楠,走進烏來最深山的部落
福山部落,以泰雅族語發音稱之為「德拉楠」,是烏來最山裡的部落,也是泰雅族人從桃園復興鄉上巴陵,翻山越嶺來到烏來的第一個落腳之處,因為位處深山,還保留許多傳統泰雅文化。
發佈於
是旅行, 也是生活
2023-03-21
13
飛岩走壁玩太魯閣峽谷(下)
「布洛灣」在太魯閣語中是「回音」的意思,在族群遷徙的過程中,布洛灣上、下台地成為太魯閣族人的聚居地。此台地的形成源於立霧溪下游的一次大坍方,如今是峽谷裡的一塊寶地。
發佈於
是旅行, 也是生活
2023-02-14
10
飛岩走壁玩太魯閣峽谷(上)
一條東西橫貫公路(簡稱中橫),打通了中央山脈,也打開了險峻的太魯閣峽谷,實際上太魯閣早在兩、三百年前就有原住民的獵徑,太魯閣族人因追逐獵物發現了立霧溪流域的原始山林,遂率領族人翻越中央山脈,來到花蓮建立部落。
發佈於
是旅行, 也是生活
2023-02-14
6
以凍頂烏龍茶的發源地做出品牌──林三十六.林宸緯
在拜訪「林三十六」之前,我沒有想過原來凍頂烏龍茶的「凍頂」是地名,指的是南投鹿谷的凍頂山;而鹿谷鄉與竹山鎮是比鄰的鄉鎮,若以茶區來說,通常劃分在一起。 凍頂山產茶早從清朝年間,歷史上有記載,只是後來世人漸漸遺忘了它的起源,世居於此的林家第七代子孫林宸緯告訴了我這個故事。
發佈於
南投竹山 打開小鎮生活
2023-01-28
12
自己的家鄉自己顧,導覽員變蝴蝶老師──種子菻.林麗娟
正對著台西客運的頂橫街上,門牌號碼1號,外觀看上去是木門與木格窗,直覺就是個溫馨可愛的空間,貼近窗戶往裡面看,會發現架上陳列著許多形狀各異的植物種子。
發佈於
南投竹山 打開小鎮生活
2023-01-20
5
從一塊豆腐踏入務農,蔬菜箱創造小農循環經濟──艾合美農場.林承陽
每個星期,在竹山台西客運一樓的候車大廳,總會出現這麼一個熱鬧場景,竹編的菜籃擺滿一地,工作人員(大多是社區媽媽)手上拿著清單一一點名,玉米筍一包、香菇一盒、白菜一顆……,他們在為「足安心蔬菜箱」的消費者配菜。
發佈於
南投竹山 打開小鎮生活
2022-12-28
10
以竹代木,回歸生活──竹生活‧陳明子
2012年成立的「竹生活文化促進協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組織,許多協會都是由單一行業或相關產業所組成,但「竹生活」的成員有醫師、老師、藝術家、企業家、生態環保解說員……,一群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唯一的共通點是:有感於竹山的竹產業沒落,想為地方做點事。
發佈於
南投竹山 打開小鎮生活
2022-12-06
7
縱谷綠+海岸藍 台東最美的藝術季節之金樽遇見江賢二
關於一位藝術家一輩子的故事該從哪說起?顯然非三言兩語得以道盡,卻仍希望以一篇短文留住這場相遇。現年80歲的江賢二,一生投入創作,在旅居巴黎與紐約30年後,於2008年定居台東金樽,這片台東山海的自然魅力給了他許多感動,創作出不同於早年、色彩豐富的作品,江老師說,這是他的第二藝術生命。
發佈於
是旅行, 也是生活
2022-11-15
9
此作者尚未建立專題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VAF - vocus and friends
此會員尚無此系列 NFTs
看看更多 NFTs
了解
如何蒐集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