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骨佛心

鋼骨佛心

75 位追蹤者
苦志勞筋骨,大任乃克將。
74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由新到舊
《在荒野鬼村遇見死去的妻子》在荒野鬼村遇見死去的妻子 摘自甘達勇長老的開示 在緬甸的毛淡棉附近,有三位漁夫。 一個是佛教徒,另外兩個是非佛教徒。 他們經常在毛淡棉附近的海面上,一起捕魚。 有一天,他們在岸邊發現一尊佛陀的黃金雕像。 兩位非佛教徒的漁夫,主張三人平分這尊雕像。 於是,且就把黃金雕像切成三截,每人一份。 那位佛教徒
Thumbnail
2023-10-24
8
給裟婆世界旅行者的提醒給裟婆世界旅行者的提醒 U.Aggañña Sayadaw 尚智禪師(阿甘雅西亞多) 翻譯:海源賢友(馬來西亞) 很久以前,一群旅行者在深夜時分,穿越一座很厚的森林。森林裡生長的大樹都靠攏在一起,因此這座森林很濃密和黑暗。突然間,這群旅行
Thumbnail
2023-10-22
3
聖喜長老開示–身見的危險聖喜長老2021.03.26 于錫蘭 正直寺女眾道場 「身見」是主要危險的煩惱,在身心五蘊的運作裡能找到,當成這是我的身心、我,能夠把所有五蘊做比較,不只是自身「我」,延伸至我們:唯有我們是對的,其他的都不正確,我們的寺院才是正確的,其他是不正確的,我們的修行才是正確的,其他的修行都不正確,這些看
Thumbnail
2023-09-22
7
聖喜長老開示 – 訓練無害聖喜長老 – 2019.07.20於錫蘭  正直寺女眾道場 眾生相尅,以喪其命。隨行所墮,自受殃福。 善修法行,學誦莫犯。行道無憂,世世常安。 敏學攝身,常慎思言,是到不死,行滅得安。 ​當他人帶給我們傷害,無論是行為上造成內心的傷害,或人際關係上間接帶來的傷害,等等以任何的形式傷害我們,但
Thumbnail
2023-09-20
4
聖喜長老開示–知見聖喜長老2010.07.01于錫蘭  正直寺女眾道場 看到自己的心是如何,看到自己的心發生什麼事情,去看這顆心真的是無我的,起來的時候,可以去看他是必要的、是不必要的,是好的、是不好的,通常我們的心,裡面有一百個念頭起來,一個是必要的,99個是不必要的,但這是自然的,如果我們能夠看到這個心,看的更
Thumbnail
2023-09-20
1
聖喜長老開示—淨水寶珠聖喜長老 20220415開示于龍樹林女眾正直寺 為什麼貪欲、執著會存留在內心、保留在生命裡呢?有兩個主要部分,第一個是無明(Avijjā)和邪見(Diṭṭhi)一起運作,主要是無明因而產生錯見,無明與邪見而讓貪欲生起、維持在內心裡。另一個是心沒有(明)(Vijjā),沒有正念、定力,缺乏無常、苦
Thumbnail
2023-09-19
5
慈    心    禪(七)《教海覺舟–上座部出家律儀要略》 所有的僧人都應學習並投入禪修,直至體證阿拉漢。禪修的具體方法並不是一本書能詳盡解釋的。但是,若不知曉至少一種禪修業處,則無法圓滿實踐自己的出家生活。此處僅著重介紹慈心禪。比庫可以通過修習慈心禪而獲得禪定,並將因此在此生和來世受益。但是,由於比庫在城鎮和鄉村忙碌於生
Thumbnail
2023-09-19
6
比庫對世間的惠益(六)《教海覺舟–上座部出家律儀要略》 佛陀教導妙法,為世間與出世間指明繁榮之道,依此道而行者能獲得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利益。正是比庫們防止了佛陀教法的消亡,若非比庫,或許佛法早已從世間隱沒。令佛法久住是比庫們對世間最大的貢獻。 人們親近比庫、聆聽佛法開示,由此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增長慈悲、學習佛法、減
Thumbnail
2023-09-19
4
不善業已經成熟,怎麼辦? 不善業已經成熟,怎麼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人都會犯錯,這很正常。學習佛法之後,當通過業果法則來重新審視人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或多或少都做了比想像中更加嚴重的過失,想要自己好的法友,自然會想到如何彌補,很多法友會覺得做點法事,善事,或者懺悔一下,也許就可以了。其實,沒有那麼簡單,任何事情的
Thumbnail
2023-09-18
3
教海覺舟–比庫的財富(五)《教海覺舟–上座部出家律儀要略》 財富有兩種:聖財和非聖財。 非聖財指金銀珠寶、服飾、房舍、土地和稻田;聖財指信仰、戒德、為佛陀等聖者所讚歎的品質。 持守任何戒條一兩天並不難,每個人都能做到;難的是長久守護,哪怕只是一條戒。因此,在家人能圓滿持守五戒一週、一條也不違犯的,並不常見。短期守戒容易
Thumbnail
2023-09-13
5
教海覺舟–持戒的功德(四)《教海覺舟–上座部出家律儀要略》 Sāsane kulaputtānaṃ, patiṭṭhā natthi yaṃ vinā;Ānisaṃsaparicchedaṃ, tassa sīlassa ko vade. 教法中的善男子,除了戒之外實無其它依怙;戒德的分量,任誰不能說盡。 這首偈頌表達
Thumbnail
2023-09-12
9
教海覺舟–四護衛(三)《教海覺舟—上座部出家律儀要略》 佛隨念、慈心、不淨、死隨念 55 是四種禪修業處,僧人不應忽略它們的重要性。總體來說,每天修習這四種業處一兩次,會提升信心,生起對輪迴的厭離,提升禪修的動力。這四種修習對於僧人也是一種保護,因此,他們又被稱作(四護衛禪)。為了便於省思這四種業處,早期的導師們編寫了
Thumbnail
2023-09-11
7
教海覺舟–如何護戒(二)教海覺舟—上座部出家律儀要略 善男子遠離父母、兄弟姐妹和親眷,捨棄了財產和諸多擁有之物,離家而成為非家者,只為解脫生死輪迴。他們應始終致力於守護戒德,正如以下偈頌所述: Kikīva aṇḍaṃ, camarīva vāladhiṃ; Piyaṃva puttaṃ, nayanaṃva ekak
Thumbnail
2023-09-10
6
教海覺舟–佛陀的遺產(一)教海覺舟 上座部出家律儀要略 猶如所有的大河,當它們匯入海洋之後,皆捨棄先前的名字,唯稱大海。就像這樣,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種姓的善男子,當他們於如來所說的法、律中出家,出家之後皆捨棄先前的名字、族姓,唯稱沙門釋迦子。從此,他們成為佛陀遺產的繼承者。 佛陀有兩種遺產:法的遺產與物質的遺產
Thumbnail
2023-09-09
6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佛陀 25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佛陀 Buddho 佛陀是指(覺悟)的意思。 因為他從解脫的究竟智慧中,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佛)。 五蘊的譬喻 (一)色蘊 (rūpa khandha) Rūpa稱為色,是因為它會被冷
Thumbnail
2023-06-20
11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佛陀 24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佛陀 Buddho 佛陀是指(覺悟)的意思。因為他從解脫的究竟智慧中,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佛)。 覺悟的內容 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寶座中,親自證悟一切真理。什麼真理?那便是在佛陀還未成
Thumbnail
2023-06-18
8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人天導師 23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
Thumbnail
2023-06-17
8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人天導師 22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
Thumbnail
2023-06-16
6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人天導師 21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
Thumbnail
2023-06-15
6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人天導師 20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 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
Thumbnail
2023-06-14
3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人天導師 19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
Thumbnail
2023-06-13
3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人天導師 18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
Thumbnail
2023-06-12
4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人天導師 17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
Thumbnail
2023-06-11
4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無上調禦丈夫16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 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 乃至天人眾可以同我的戒德一般圓滿。
Thumbnail
2023-06-10
4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無上調禦丈夫15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分法身)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 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 乃至天人眾可
Thumbnail
2023-06-09
3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無上調禦丈夫14原創–善戒法師–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乃至天人眾可以同我的戒德一般圓滿。 所以說佛陀「無上」。 【佛陀
Thumbnail
2023-06-08
4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世間解 13原創–善戒法師–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世間解 佛陀對世間有徹底的認識,所以稱為世間解。 凡是世間一切生命的精神與物質,他都瞭若指掌。 佛陀認為,關注世界的起源或終結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他通過智慧,發現真理是隱藏在眾生的身心裡。 有一日,若希達薩(Rohitassa)天子問佛陀說:「是否可能通過
Thumbnail
2023-06-07
6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善至12原創–善戒法師–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圓滿波羅蜜需要多久時間? 圓滿波羅蜜的最短期限是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中等的期限是八阿僧祗與十
Thumbnail
2023-06-06
5
聖喜長老開示~~ 智慧 ~~摘自《聖喜長老法語開示錄》2023/6/7 在五根之中,智慧代表什麼? 智慧是什麼意思呢? 智慧代表理解。 理解又是什麼呢? 理解這個部分是我們可以培育的。 比如我們看到這個是 catumadhura。 我們知道這個是catumadhura,這是個概念。 我們知道這個是 catumadhura,可
Thumbnail
2023-06-06
4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善至11原創 善戒法師 – 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 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
Thumbnail
2023-06-05
4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 – 善至 10原創–善戒法師–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
Thumbnail
2023-06-04
6
人,一輩子有三不要,越不要越好命夯寶寶日記 莫言曾說過: 「當你的手,被別人握緊的時候,就可能被鬆開;當你沉醉在別人給你承諾中時,就會有失望的時候。 經歷告訴我們,想要的東西只能靠自己爭取,只有自己才不會辜負自己。 」 這世間所有的感情,都會有消散的那一天,身邊所有的人,都有漸行漸遠的那一天。 真正到那時,你才會領悟,人生本就是一
Thumbnail
2023-06-03
4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善至09原創–善戒法師–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
Thumbnail
2023-06-03
3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 – 善至08原創 善戒法師 –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1. 佈施波羅蜜 (dāna-pāramitā)佈施波羅蜜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的捨思,是願意把自己本身和所擁有的身外物捨棄給他人。在此應當知道大
Thumbnail
2023-06-02
3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善至07原創 善戒尼師 –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發願成佛佛陀在四阿僧祗及十萬大劫前,叫做善慧(Sumedha)。在他很年輕時,父母親就去世了,留下
Thumbnail
2023-06-02
4
不生氣,你就贏了!夯寶寶日記圖片做人,大度一些,別吵、別鬧,不爭,不怒。圖片與人爭執時讓一讓,不生氣;委屈難過時靜一靜,不生氣;憤怒不滿時笑一笑,不生氣。不生氣,是對自己負責,生氣,會傷了自己身體,與其憤怒生氣,不如平心靜氣。圖片聽到流言蜚語,不生氣,淡然一笑,才是最好的解釋,清者自清,人正何懼污言!圖片遭到別人詆毀
Thumbnail
2023-06-01
5
善說諸正語/奉養父母親原著:善戒尼師 善語就是指柔軟、溫和、有益的話語。一般人都喜歡聽溫和的語言,不喜歡被人家呵責。因此,我們講話應當溫和、柔善,不要一開口就是諷刺、罵人,或隨意詛咒別人,讓人家聽了心裡難受,對你懷恨在心。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你要得到很多朋友的話,懂得講和婉、溫
Thumbnail
2023-06-01
1
穿衣服的習慣,看清一個人的人品夯寶寶日記 穿衣,是外在的形象。 懂得尊重他人,不會過於暴露; 穿衣,是內在的思想。 為人體面端莊,不會過於邋遢。 其實, 一個人的人品, 有時候從人不經意的, 衣著習慣,外在表現, 我們就能夠一清二楚。 01、因衣著逢高踩低的人,表現的膚淺 喜歡穿名牌的人,看到穿著普通的人,就覺得有優越感, 和他
Thumbnail
2023-05-31
4
三種人,勸你別再聯繫了,毫無意義 夯寶寶日記 真誠的感情,最暖心; 相互的關係,最長久; 揣著善意的相處,最值得珍惜! 人這一生, 你遇見的人千千萬, 表面揣笑臉,未必真喜歡你; 對你說在意,未必真在意你; 找你幫襯他,未必會伸援手。 對一個人的瞭解, 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 經過一些事, 吃了虧、上了當, 才深切的明白。 這三種人
Thumbnail
2023-05-31
4
善學持戒律朝向幸福快樂之道—善戒尼師 戒律(律儀)是指在家人和出家人的行為規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註釋談到兩種戒律:居士應奉行的戒律——即遠離十種不善業(akusala-kammapatha),以及比丘必遵守的戒律。要瞭解比丘的戒律可以參考《比丘戒律》一書。 在家人要遠離十不善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Thumbnail
2023-05-28
8
《清涼池畔》52《成就勝道寶鬘集》七良因法師 著 岡波巴大師: 常念十項「應當實行」之事 ( 一 ) 學佛以後,就不應在世法和人群中廝混,應當如法去修持。 ( 二 ) 應該離開家鄉到遠方去,身無依仗,心無貪著地去修行。 ( 三 ) 應該依止善妙的上師,心離驕慢,如教奉行地去修持。 ( 四 ) 在聞思上經過一番努力後,經常要少說話,一心
Thumbnail
2022-11-06
7
《清涼池畔》51《成就勝道寶鬘集》六良因法師 著 岡波巴大師: 常念十項「應當謹記」之事 ( 一 ) 外顯諸境皆屬迷幻無有真實,應當謹記。 ( 二 ) 內之心性無有吾我,空空如也,應當謹記。 ( 三 ) 心中的妄念解應緣而生,率爾無體,應當謹記。 ( 四 ) 四大所成之身體及語業,皆是有為法,無常無住,應當謹記。 ( 五 ) 眾生之一
Thumbnail
2022-11-06
2
《清涼池畔》50《成就勝道寶鬘集》五良因法師 著 岡波巴大師: 常念十項「不應捨」之法 ( 一 ) 不要捨棄慈悲,因為慈悲是利他之根本。 ( 二 ) 不要捨棄外境之現象,因為一切外境之顯現,皆是由心性自顯之光明。 ( 三 ) 不要捨棄一切妄念,因為它們都是法性之顯現遊戲。 ( 四 ) 不要一意捨棄煩惱,因為煩惱能令行者憶起智慧。 (
Thumbnail
2022-11-06
1
《清涼池畔》49《成就勝道寶鬘集》四良因法師 著 岡波巴大師: 常念十項「應當遠離」之事 ( 一 ) 與世事糾纏不清,一心眷戀世間八法的上師,應遠離之。 ( 二 ) 擾亂自己的心意和損害修行覺受的友伴,應拋棄之。 ( 三 ) 塵囂和煩惱甚重的寺廟和住所,應遠避之。 ( 四 ) 以偷盜搶奪或欺騙的方式來謀生,應禁絕之。 ( 五 ) 對自
Thumbnail
2022-11-06
1
《清涼池畔》48《成就勝道寶鬘集》三良因法師 著 岡波巴大師: 常念十項「應當依循」之事 ( 一 ) 具有慈悲和證悟的上師,才是好的依靠。 ( 二 ) 清靜適意具有加持的蘭若,才是好的依處。 ( 三 ) 與自己見行相合,情意相投的人,才是好的相依。 ( 四 ) 時常思惟資生財物之過患,才是學道人之正思。 ( 五 ) 凡是由成就者之傳承
Thumbnail
2022-11-06
1
《清涼池畔》47《成就勝道寶鬘集》二良因法師 著 岡波巴大師: 常念十項「必須」之法 ( 一 ) 有了勇氣和毅力,還需要一個好的計畫來規範自己的根本行為。 ( 二 ) 在奉行上師的教言時,必須具有信心和精進。 ( 三 ) 必須知道口訣之利弊,才能在上師的各種教敕中,選擇(於自己合適)之口訣。 ( 四 ) 必須具有智慧和信心,才能與善妙
Thumbnail
2022-11-06
1
《清涼池畔》46《成就勝道寶鬘集》一良因法師 著 岡波巴大師簡介 岡波巴(Gampopa ,1079 年- 1153 年), 法名索南仁千(Sonam Rinchen,義為福德寶), 因為他長期在岡波山區修行,因此被尊稱為岡波巴(在藏語中,巴是大師的意思)。密勒日巴三大弟子之首,融合噶當派生起菩提心口訣,以及密宗大手印教授,顯密融通,
Thumbnail
2022-11-06
1
《清涼池畔》45《廣欽老和尚開示》十三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自淨其意 某某師任寺務處書記,頗為信徒種種事煩惱,老和尚對某某師說:「我們出家修行是在取德,做人是第一步,對來寺裡的信徒,不論對方如何,我們將就應酬應酬,但不可以有惡意。」 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 :「看經要能解意,解意要能並行,只有能自觀自行才是在利用經,才名為轉
Thumbnail
2022-10-19
5
《清涼池畔》44《廣欽老和尚開示》十二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若人一心繫念佛,則念佛可掃妄念、垢塵。一心念去,至業障消盡,則智慧眼開,心無掛礙,自心則比西方境,以此無垢心境,命終後即感蓮花化生,佛菩薩眾會一處,經中的西方境,昭然在前,一點都不虛假,佛絕無妄語。」 「但若眾生不信念佛有個西方境可去,卻偏執於眼前的妄
Thumbnail
2022-10-19
0
《清涼池畔》43《廣欽老和尚開示》十一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女信徒林某某一心一意要上山落髮,以了卻娑婆苦,老和尚明白地對她說:「不要因為對世俗種種的挫折磨難,產生怖畏厭離,以為出家便可以避開這些痛苦,過清淨舒適的生活。事實上,出家更是有各種的挫折與苦難來折磨你,只是所不同的是,世俗社會的苦,是生死輪迴的業,再如何奮鬥、吃苦,仍
Thumbnail
2022-10-19
0
《清涼池畔》42《廣欽老和尚開示》十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10-19
1
《清涼池畔》041 《廣欽老和尚開示》九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8
《清涼池畔》040 《廣欽老和尚開示》八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灑掃畢,老和尚喚傳某師過去,對傳某師開示說:「我們修苦行是在藉各種事境,磨煉我們不起無明煩惱,洗除習氣,鍛煉做人做事的各種能耐,並不是要做什麼勞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 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開發智慧。」 「妄想多的人,須要做
Thumbnail
2022-09-26
2
《清涼池畔》039 《廣欽老和尚開示》七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歷練的重要 傍晚,老和尚在大殿外乘涼,一位年輕人上山,向老和尚閒聊些他家庭的事,人去後,老和尚便借機對身邊的弟子說:「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終長不成人,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在外奔波的人, 反卻能煉成大人氣魄。就像溺在母猴懷裡的小猴,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而那些獨立
Thumbnail
2022-09-26
0
《清涼池畔》038 《廣欽老和尚開示》六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2022-09-26
0
《清涼池畔》037 《廣欽老和尚開示》五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說:「我們念佛就是要念到花開見佛,什麼叫花開見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顏悅色以道理行之。 對人要親切和藹,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臉,令人望之卻步,當法師的也要如此才能度眾。 凡事照道理來,就事論事,不可用煩惱心去應付,對人不論是善人或惡人,都是和氣地平等對待,
Thumbnail
2022-09-26
0
《清涼池畔》036 《廣欽老和尚開示》四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上午,懺雲老法師請老和尚到大殿為大眾開示,老和尚到大殿後,懺雲老法師對眾人說:「你們有問題,可以請問老和尚。」 問:「如何得一心不亂?」 答:「要得到一心不亂,必先無慳貪、無掛礙、無散亂心才可,這個出家眾比較容易做得到,在家眾則種種俗務牽掛,放不下,較不易辦到,出家人
Thumbnail
2022-09-26
0
《清涼池畔》035 《廣欽老和尚開示》三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師父說:「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 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 師父在客堂對某某師說:「論人的是非曲直,心裡起不平煩惱,那就是自己的錯,自己的過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無事,那才對。自己也無犯過失,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師父不在時,遇事
Thumbnail
2022-09-26
0
《清涼池畔》034 《廣欽老和尚開示》二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如果要省卻煩惱,凡事當隨從大眾或他人的意見,不可強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聽自己的意思,這是忍辱的方法。」 師父說:「你們要好好苦志修行,來世轉男眾身,沙彌出家,來做聖僧。佛也是人去做的,不會修照樣墮下去做畜生,要誓願作佛。」 師父說:「念佛就可以,念佛念
Thumbnail
2022-09-26
0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 – 明行足06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2-01-21 十五行 〔行〕有十五行,包括: 一、 別解脫律儀戒(Pāṭimokkhasaṁvara sīla) 《清淨道論》解釋波羅提木為:「波羅提木」(律儀)為戒律的美德;它能守護一個人,使他免於痛苦和失敗。 所以它被稱為「波羅提木」。 所有的戒律(s
Thumbnail
2022-09-25
8
《清涼池畔》033 《廣欽老和尚開示》一廣欽老和尚語錄:良因法師 著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父母只是讓我們借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傳某師與傳某師在客堂談及
Thumbnail
2022-09-25
0
《清涼池畔》032《廣欽老和尚簡介》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生於遜清光緒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圓寂於一九八六年正月初五,生於福建省惠安縣。於泉州承天寺出家。師出家之後,專志苦修, 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 師常入定,曾一定數月,不食不動,甚或鼻息全無, 眾人誤謂師已圓寂,屢請方丈準備火化。時律宗高僧弘一大師,聞之,趕
Thumbnail
2022-09-25
0
《清涼池畔》031《法的語言》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法有它自己的語言 這對所有的人都一樣因為 那是「經驗」的語言 如果你想去尋找佛法,那與森林、山或洞穴都無關,它只能在心中找到。法有它自己的語言,這對所有的人都一樣,因為,那是「經驗」的語言! 「概念」和「經驗」兩者之間有極大的不同,就以一杯熱水來說,不論是誰將手指頭放進去,
Thumbnail
2022-09-25
0
《清涼池畔》030《法性》七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們應該能想像得到,我們的功德和福報是多麼的珍貴!只要環視我們的周遭,有多少其他的生物都是不幸的,以狗、豬、蛇,以及其他動物為例吧!牠們沒有機會學習佛法,沒有機會了解佛法,也沒有機會去修習佛法;這些不幸的眾生,正在承受著果報呢!當一個生靈沒有機會去學習、了解、修習佛法時,牠
Thumbnail
2022-09-25
0
《清涼池畔》029《法性》六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倘若人們擁有好的行為,又能忠實佛法,那麼這些人將能永遠具足德行以及良善。而依著正見,我們會明白,實際上我們離佛陀並不遠,就像是與祂面對面坐一般。當我們了解法時,就在那一刻,我們見到了佛! 如果一個人真正地去修行,無論是在樹底下坐著,或是躺著,或是以其他的姿式,他都將能聽到佛
Thumbnail
2022-09-25
0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 明行足05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23 明行足 佛陀兼備圓滿的〔明〕與〔行〕。明 可分三明或八明,行則有十五行。八明和十五行是每尊佛所具備的德行。 三明與八明 三明(tevijjā)是宿住隨念智、天眼智及漏盡智(前面已闡述)。 八明略述如下: 1. 觀智(Vipassanā
Thumbnail
2022-09-21
11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正自覺者04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15 正自覺者 正自覺者是無需他人教導而自己正確地覺悟了四聖諦的人。 太子成道 悉達多太子艱苦的修行使自己瀕臨死亡的邊緣,他開始瞭解到折磨自己的色身並不是解脫之道,他想: 「無論過去和現在的婆羅門或苦行僧經歷了多麼劇烈、絞心和難以忍受的感受,
Thumbnail
2022-09-19
10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 – 正自覺者03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08 Sammā是(正確地、完全地),sam是(自己、親自),buddho是(覺悟),正自覺者即無需他人教導而自己正確地覺悟了四聖諦的人。 太子成佛之道路 當悉達多太子第一次看到老、病、死,心靈感到巨大的衝擊和震憾,他開始思考人世間的虛幻、無常、痛苦
Thumbnail
2022-09-15
6
《清涼池畔》028《法性》五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現在,佛陀——「真實」的佛陀,仍然活著,因為「祂」就是「法」本身,是「真理 (saccadhamma)」。而那能使一個人變成佛的「真理 (saccadhamma)」仍然存在,它並不曾逃避到任何地方去!它產生出了兩種佛:一在身,另一在心。 佛陀告訴阿難:「真正的法,唯有通過修
Thumbnail
2022-09-15
0
《普賢行願品》講記 43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介紹戊三、「頌結勸受持」。首先說明己一、「結前諸行」。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讀誦受持及演說,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十種受持方法,隨意一種、兩種、幾種都可以,而「果報唯佛能證知」是因為這個法最為殊勝、最稱合自性的,所以
Thumbnail
2022-09-15
0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 – 阿羅漢 – 應供02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2021-12-01 (Arahaṃ)佛陀的第一個德行是阿羅漢—應供。 最勝人天應供 阿羅漢第二個含義是最勝應供。 也是阿羅漢的佛陀最值得一切眾生,包括三十一界最高眾生如梵天及天人的供養; 供養包括袈裟、食物、住所、服務、交通、油燈、醫藥等。 佛陀欲入般涅槃時,娑
Thumbnail
2022-09-15
6
《清涼池畔》027《法性》四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佛在哪裡?佛在法中! 法在哪裡?法在佛中,就在當下! 僧伽在哪裡?僧伽就在法中! 佛、法、僧在我們的心中,但我們必須清楚地去了解它。有些人會隨口地說:「啊!佛、法、僧在我心中。」然而他們自己的修行卻並不如法,或是不適當。因此,若說佛、法、僧會在他們的心中被發現,那是多麼不恰
Thumbnail
2022-09-15
0
《普賢行願品》講記 42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請再看到己二、「頌總結十門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即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因為虛空是無盡的,所以我的願也是無盡的。 以上是介紹戊初、「頌正示普因」,普因就是普賢行,這一科
Thumbnail
2022-09-15
0
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阿羅漢-應供01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1-24 (Arahaṃ)佛陀的第一個德行是阿羅漢,根據《清淨道論》,阿羅漢有五個含義: 殺賊(煩惱敵) 阿羅漢在巴厘語中是Arahaṃ。 以已殺煩惱敵所以稱為Arahaṃ阿羅漢。 阿羅漢即是殺賊的意思。 因此這裡的敵人不是外在的怨敵,而是內在的敵人——
Thumbnail
2022-09-14
8
《普賢行願品》講記 41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單單第一個開悟就很困難,就像禪宗古德說:「打個禪七,幾個月下來,這當中只要一兩個人開悟,大眾所有消耗的四事供養就消受的了。」各位要是有機會去打禪七就知道,一天五頓飯,包括正餐、小食,一天五頓,要多少人來辛辛苦苦地護持他們打禪七,一切衣食具足,他們就只是專心的參話
Thumbnail
2022-09-14
1
《清涼池畔》026《法性》三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即使只以少許直觀的智慧,我們也將能透過各種世間法去看清楚。我們將能瞭解到,在這世間的每件事物,都是一位老師。舉個例來說,即使是樹和藤都能顯示出真實的真理來;依著智慧,是不需去請教任何人,不需去研習什麼的。我們只要能從真理學習,便足夠去開悟了,就像故事中的洽諾果門國王一樣,因
Thumbnail
2022-09-14
0
《普賢行願品》講記 40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講經文之前,我們還是一樣,先入於二種菩提心的觀想,即世俗菩提心——觀察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有大恩德的父母親,所以一切眾生的離苦得樂是我們生生世世的職責,「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們應當發起這樣的世俗菩提心,有能有所;再來,勝義菩提心
Thumbnail
2022-09-14
1
《清涼池畔》025《法性》二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舉一個佛陀的事例來說:佛陀的前生,是洽諾果門國王,他並不需要去學習很多。他所要的,只是去觀察一棵芒果樹罷了! 有一天,洽諾果門國王與他的隨行大臣們去參觀一座花園,坐在象背上,他瞥見一些果實累累, 且已成熟了的芒果樹。由於當時無法停下,便決定稍後回程時再去享用。然而,他卻不知
Thumbnail
2022-09-14
0
《清涼池畔》018《靜止的流水》九良因法師 著 感覺也是一樣。這些東西都必定要有。如果沒有感覺,你就無法增長智慧;如果沒有錯,也就沒有對可言了;在你可以看見什麼是錯的時候,你必須要先看見正確的;你要正確之前,必須先了解錯,事情就是如此。 良因曰 : 這就是透過經驗的直觀,以無常的智慧,來「看破、放下、自在」的方法,在此先有個概念。
Thumbnail
2022-08-28
7
《清涼池畔》024《法性》一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果園早已存在 果實早已成熟 每件事物都已完備而且圓滿 所缺的只是那些分享果實的人 那些有足夠信心來實踐的人 ( 這是一九七七年結夏安居期間,在國際叢林寺院,對西方弟子們的開示。) 當我們想到人,想到風中花果的自然現象:兩者都是非常不穩定的。 良因曰:
Thumbnail
2022-08-28
5
《清涼池畔》023《靜止的流水》十四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在一切的姿勢中修行。 行、住、坐、臥…… 你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到瞋怒,對不對?你在走的時候、坐的時候、臥的時候,都可以生氣;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欲望。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擴大到所有的姿勢──行、住、坐和臥,而且必須定期地做。別光做表面功夫,真實地去做! 良因曰 :
Thumbnail
2022-08-28
0
《清涼池畔》022《靜止的流水》十三良因法師 著 不論你何時喜歡任何東西,只要告訴你自己:「這不是穩定的事!」為了真正地見到佛法,你必須違反自己的「意願」。 良因曰 : 我們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就像夸父追日,不斷地追逐妄想,直到倒地而死。 把心帶回家,內心得到了休息,此時才能享受到真樂。學習甚深般若,也才有了厚實的基礎。
Thumbnail
2022-08-28
0
《清涼池畔》021《靜止的流水》十二良因法師 著 如果你能夠清楚地了解,就不會痛苦,因為「因」不再存在了。如果苦還存在,如果你還必須忍耐,那麼,你還沒有上軌道。不論你卡在那裡,不論你那時候有多麼痛苦,當下你就錯了;不論你何時多快樂,你飄浮在雲端……,你看……,又錯了。 良因曰 :
Thumbnail
2022-08-28
0
《清涼池畔》020《靜止的流水》十一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為何苦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良因曰 :
Thumbnail
2022-08-28
0
《清涼池畔》019《靜止的流水》十良因法師 著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不穩定,就是佛陀。佛即是法,法即是無常性。不論誰見到事物的無常,就是見到它們不變的真理。這就是法,而這也就是佛。如果你見到了法,你就見到了佛;見到了佛,你就見到了法。如果你見到「無常(aniccam)」,就會去放下事物,而不去執著它們。 良因曰:
Thumbnail
2022-08-28
0
《普賢行願品》講記 39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為什麼稱清淨?這個清淨並不只是不為名、不為利的清淨,那個是很粗的,只要斷了見思惑,或者伏了見思惑,這些粗的煩惱就沒有了。此處清淨指的是不著空、不著有,是真正的清淨,其心安住在滅盡定境界當中,只有不著空有二邊,才算是真正的清淨。 寅二、「雙同二聖」。
Thumbnail
2022-08-28
2
《普賢行願品》講記 38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下來講到子二、總結大願,先介紹: 丑初、「總結十願」。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Thumbnail
2022-08-28
0
《清涼池畔》017《靜止的流水》八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世俗人往往透過外面的五光十色,來暫時麻痹自己;或者習慣透過忙碌,來忘卻煩惱,這是世俗的行為模式。因此,初發心學佛乃至修行時,往往也套用這個模式,讓自己很忙,不斷地修種種善法,使心中得以暫時的平靜。但是,沒有透過般若觀照的平靜,都是危脆不安的。
Thumbnail
2022-08-27
0
《普賢行願品》講記 37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因為「智行普修」是廣修一切的智慧,能因此能夠成就功德圓滿,成就無量的三昧、無量的陀羅尼、法華三昧、首楞嚴三昧。這種種的三昧都是由智慧力所顯現的,是因為「智行普修」所以才成就的,這是智慧的部分。
Thumbnail
2022-08-10
7
《普賢行願品》講記 36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八面,我們看到: 丑九、「承事願」。 到十方諸佛土承事十方諸佛,來積累福慧二種資糧,這是承事願。在講此願經文之前我們也是一樣,先去觀察二種菩提心,一個是世俗菩提心,第二個是勝義菩提心。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Thumbnail
2022-08-08
5
《禪林寶訓》卷三 187 中道2016.10.6 良因法師 隨筆 山堂曰: 「佛祖之道,不過得中,過中則偏邪。 天下之事,不可極意,極意則禍亂。 古今之人,不節不謹,殆至危亡者多矣。 然則孰無過歟?惟賢達之士,改之勿吝,方稱為美也。」 《與趙超然書》 【演蓮法師譯文】 山堂道震禪師說: 過中,即出於至理之外,則反而成為偏邪。
Thumbnail
2022-08-07
5
《禪林寶訓》卷三 186 軌則2016.10.5 良因法師 隨筆 山堂曰: 「御下之法,恩不可過,過則驕矣。威不可嚴,嚴則怨矣。 欲恩而不驕,威而不怨。 恩必施於有功,不可妄加於人。威必加於有罪,不可濫及無辜。 故恩雖厚,而人無所驕;威雖嚴,而人無所怨。 功或不足稱而賞之以厚,罪或不足責而罰之至重,遂使小人故生驕怨矣。」
Thumbnail
2022-08-07
1
《禪林寶訓》卷三 185 慈悲2016.10.4 良因法師 隨筆 山堂曰: 「蛇虎非鴟鳶之讐,鴟鳶從而號之。何也?以其有異心故。 牛豕非鸜鵲之馭,鸜鵲集而乘之。何也?以其無異心故。 昔趙州訪一菴主,值出生飯①。州云:『鵶子見人為甚飛去?』主网然。 遂躡前語問州。州對曰:『為我有殺心在。』 古人與蛇虎為伍者,善達此理也。
Thumbnail
2022-08-07
0
《禪林寶訓》卷三 184 菩薩法樂2016.10.3 良因法師 隨筆 山堂震和尚,初却曹山①之命。郡守移文勉之。 山堂辭之曰:「若使飯粱囓肥作貪名之衲子, 不若草衣木食,為隱山之野人。」 《清泉才菴主記聞》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山堂道震和尚不接受曹山之請為住持,本郡太守寫信極力勸勉他出來度世, 良因贊曰: 何為菩薩法樂?
Thumbnail
2022-08-05
6
《普賢行願品》講記 35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我遍修行經劫海」是說明修行的時間,像大海一樣無量無邊的劫,不斷地修行到成佛為止。頌文接著講到修行的內容,首先講諸佛,「一切如來語清淨」,為什麼稱之為清淨呢?因為佛證得身語意三密。 所以頌文的「一言具眾音聲海」,即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Thumbnail
2022-08-04
6
《禪林寶訓》卷三 183 是非2016.9.30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謂山堂①曰: 「天下之事,是非未明,不得不慎; 是非既明,以理決之。 惟道所在,斷之勿疑。 如此則姦佞不能惑,強辯不能移矣。」 《清泉記聞》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對山堂道震禪師說: 是非剖斷分明後,更要採取正確的方法去解決。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22-08-04
5
《禪林寶訓》卷三 182 住持2016.9.29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住持無他,要在戒謹其偏聽自專之弊, 不主乎先入之言,則小人諂佞迎合之讒,不可得而惑矣。 蓋眾人之情不一,至公之論難見。 須是察其利病,審其可否,然後行之可也。」 《疎山實錄》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說: 良因贊曰: 怎麼作對大家好,就怎麼作。
Thumbnail
2022-08-03
6
《普賢行願品》講記 34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我遍修行經劫海」是說明修行的時間,像大海一樣無量無邊的劫,不斷地修行到成佛為止。頌文接著講到修行的內容,首先講諸佛,「一切如來語清淨」,為什麼稱之為清淨呢?因為佛證得身語意三密。 所以頌文的「一言具眾音聲海」,即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Thumbnail
2022-08-03
1
《禪林寶訓》卷三 181 根器2016.9.28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謂空首座①曰: 「自有叢林已來,得人之盛,無如石頭馬祖,雪峯②雲門③。 近代唯黃龍五祖二老,誠能收拾四方英俊衲子, 隨其器度深淺,才性能否,發而用之。 譬如乘輕車駕駿駟,總其六轡,奮其鞭策, 抑縱在其顧盻之間,則何往而不達哉。」 《廣錄》 【注釋】
Thumbnail
2022-08-03
3
《禪林寶訓》卷三 179 心術不正2016.9.25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學者立身,須要正當,勿使人竊議。 一涉異論,則終身不可立矣。 昔太陽平侍者①,道學為叢林推重,以處心不正, 識者非之,遂致終身坎坷,逮死無歸。 然豈獨學者而已,為一方主人,尤宜祇畏。」 《與一書記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說:
Thumbnail
2022-08-0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