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喜長老開示–身見的危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聖喜長老2021.03.26 于錫蘭 正直寺女眾道場

raw-image

身見」是危險的主要煩惱,在身心五蘊的運作中能夠找到它,以為身就是我,「我」能夠把所有五蘊做分別計較,身見不只執著自身是「我」,還會進而延伸至「我們」,譬如:唯有我們是對的,其他的都不正確;我們的寺院才是正確的,其他是不正確的;我們的修行才是正確的,其他的修行都不正確,這些看法也與執著身見息息相關,因而錯誤的專注於:只有我們才是正確的。

raw-image

見法與理解法是兩回事,譬如:佛陀非常清楚理解法,且只在佛陀的教法中能證悟道果,佛法以外的教法則不能證得,這是真理、是見法;但是,若把佛法當成一個見解而握持著,並且想著:「我是比較高級的,其他的都不正確。」這樣的理解法就是「身見」。

因此,我們必須要明白自然界的法則、世間的自然現象,要專注於法的層面,即「無人我」,而不是專注於個人、自我,並且理解沒有眾生相,專注於世間自然法則,我們護持著法,其他人也是在護持法,都專注於法上。

raw-image

身見帶來的另一個危險是:導致投生苦趣。提婆達多尊者想取代佛陀,他想著:「我」想取代佛陀。起初他嘗試得到在僧團的地位,但由於他的素質不足,佛陀並沒有接受他的提議,因此對佛陀懷恨在心,因而嘗試殺害佛陀,想取代佛陀。提婆達多即使和佛陀之間是親屬關係,仍然想殺害佛陀,進而取代佛陀。提婆達多尊者與阿闍世王兩人商議,一位是要殺害自己親身父親成為國王,另一位是計畫殺害佛陀欲取而代之。像這樣的事情會發生,是什麽原因呢?就是「身見」。

提婆達多想取代佛陀,因此其他好的素質都被摧毀了,由於強烈的錯見,我慢等其他所有煩惱也都隨之浮現出來。為了取代佛的地位,提婆達多分裂僧團破和合僧、嘗試殺害佛陀,因而累積了強大的不善業,現在投生在地獄裡受苦,這些都是由於錯見及強烈的身見,所以「身見」能導致自己長久的投生在痛苦的地方。

一般世俗背景下的身見,不會造成很大的損害,但在出家修行後的身見,其產生的力量能帶來更大的危險與損害。若一心想著:「我是正確的,其他人是錯誤的。」因而批評、輕視他人,這將造成嚴重的惡報。相反地,若這裡都是修行者,有人能幫助修行者專心用功,會有很大的功德,因為他們是修行者;若是做相反的事情,所產生負面力量的強度也是相同的。

所以護持修行者,給予幫助,即使佈施一點水或一些簡單的物品供養,都能有很多的功德,因為他們修行佛法。相對的,若批評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那麽一股強大負面的力量也在醞釀著,這個毀壞的力量將導致投生地獄受苦。所以在修行環境下的「身見」是非常危險的,而非修行環境下,因為大家都不是修行者,只是普通在家人的群體,在此之中的不善,並不足以大到導致投生到地獄,但出家修行的環境下,所造成不善的力量,就強大到足以導致投生地獄。

raw-image

因此,在出家修行環境下,應當要謹慎,不可看低任何人。若專注於他人弱點而輕視別人,這是要很小心的。因為對方目前雖然是處於劣勢,但日後可能成為上位者。或許對方由於一些煩惱處於低位、被輕視,但往後透過正確的修行,就能轉化而帶來影響力。

譬如早期阿姜查尊者,他曾描述:自己早年的修行是雲遊僧,不是專於修行的出家人,就是遊蕩各,並沒有適當的身行,也不怎麼服從,然而當阿姜查尊者修行成熟後,他明白之前不是正確之道,因而導正了修行道路,逐漸的成為此世界有影響力的尊者。相同的,在我們之中,可能有些人目前有一些弱點,但往後也可能轉化成為具有很好素質的人。

因此,不應該去專注他人,應當專注於自身修行。在出家修行生活中,要更去專注自身修行。在描述他人弱點時,應當要有智慧的言說,先理解其中因果關係,專注於因果的層面而去思維,若持續地去專注他人弱點而談論,這樣並不好。因為當一些主題持續的去談論它,會成為禪修目標,無論是什麽主題,例如:當專注入息出息,那麽「呼吸」就成為禪修目標;若專注於佛陀的素質、功德,「佛陀」就成為禪修目標;若專注於他人的弱點,形成了習慣,變成定力專注的目標,這個是錯誤的目標,叫做邪定,即使你有感到平靜舒服,但這是錯誤、有害的。

因此,應當去明白正確的內心素質,並一再的培養好的素質,培育起正確的智慧,藉由智慧能正確理解「身見」,進而逐漸減少、移除它,那麽就能得到平靜舒服的生命。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聖喜長老 – 2019.07.20於錫蘭  正直寺女眾道場 眾生相尅,以喪其命。隨行所墮,自受殃福。 善修法行,學誦莫犯。行道無憂,世世常安。 敏學攝身,常慎思言,是到不死,行滅得安。 ​當他人帶給我們傷害,無論是行為上造成內心的傷害,或人際關係上間接帶來的傷害,等等以任何的形式傷害我們,但
聖喜長老2010.07.01于錫蘭  正直寺女眾道場 看到自己的心是如何,看到自己的心發生什麼事情,去看這顆心真的是無我的,起來的時候,可以去看他是必要的、是不必要的,是好的、是不好的,通常我們的心,裡面有一百個念頭起來,一個是必要的,99個是不必要的,但這是自然的,如果我們能夠看到這個心,看的更
聖喜長老 20220415開示于龍樹林女眾正直寺 為什麼貪欲、執著會存留在內心、保留在生命裡呢?有兩個主要部分,第一個是無明(Avijjā)和邪見(Diṭṭhi)一起運作,主要是無明因而產生錯見,無明與邪見而讓貪欲生起、維持在內心裡。另一個是心沒有(明)(Vijjā),沒有正念、定力,缺乏無常、苦
《教海覺舟–上座部出家律儀要略》 所有的僧人都應學習並投入禪修,直至體證阿拉漢。禪修的具體方法並不是一本書能詳盡解釋的。但是,若不知曉至少一種禪修業處,則無法圓滿實踐自己的出家生活。此處僅著重介紹慈心禪。比庫可以通過修習慈心禪而獲得禪定,並將因此在此生和來世受益。但是,由於比庫在城鎮和鄉村忙碌於生
《教海覺舟–上座部出家律儀要略》 佛陀教導妙法,為世間與出世間指明繁榮之道,依此道而行者能獲得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利益。正是比庫們防止了佛陀教法的消亡,若非比庫,或許佛法早已從世間隱沒。令佛法久住是比庫們對世間最大的貢獻。 人們親近比庫、聆聽佛法開示,由此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增長慈悲、學習佛法、減
不善業已經成熟,怎麼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人都會犯錯,這很正常。學習佛法之後,當通過業果法則來重新審視人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或多或少都做了比想像中更加嚴重的過失,想要自己好的法友,自然會想到如何彌補,很多法友會覺得做點法事,善事,或者懺悔一下,也許就可以了。其實,沒有那麼簡單,任何事情的
聖喜長老 – 2019.07.20於錫蘭  正直寺女眾道場 眾生相尅,以喪其命。隨行所墮,自受殃福。 善修法行,學誦莫犯。行道無憂,世世常安。 敏學攝身,常慎思言,是到不死,行滅得安。 ​當他人帶給我們傷害,無論是行為上造成內心的傷害,或人際關係上間接帶來的傷害,等等以任何的形式傷害我們,但
聖喜長老2010.07.01于錫蘭  正直寺女眾道場 看到自己的心是如何,看到自己的心發生什麼事情,去看這顆心真的是無我的,起來的時候,可以去看他是必要的、是不必要的,是好的、是不好的,通常我們的心,裡面有一百個念頭起來,一個是必要的,99個是不必要的,但這是自然的,如果我們能夠看到這個心,看的更
聖喜長老 20220415開示于龍樹林女眾正直寺 為什麼貪欲、執著會存留在內心、保留在生命裡呢?有兩個主要部分,第一個是無明(Avijjā)和邪見(Diṭṭhi)一起運作,主要是無明因而產生錯見,無明與邪見而讓貪欲生起、維持在內心裡。另一個是心沒有(明)(Vijjā),沒有正念、定力,缺乏無常、苦
《教海覺舟–上座部出家律儀要略》 所有的僧人都應學習並投入禪修,直至體證阿拉漢。禪修的具體方法並不是一本書能詳盡解釋的。但是,若不知曉至少一種禪修業處,則無法圓滿實踐自己的出家生活。此處僅著重介紹慈心禪。比庫可以通過修習慈心禪而獲得禪定,並將因此在此生和來世受益。但是,由於比庫在城鎮和鄉村忙碌於生
《教海覺舟–上座部出家律儀要略》 佛陀教導妙法,為世間與出世間指明繁榮之道,依此道而行者能獲得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利益。正是比庫們防止了佛陀教法的消亡,若非比庫,或許佛法早已從世間隱沒。令佛法久住是比庫們對世間最大的貢獻。 人們親近比庫、聆聽佛法開示,由此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增長慈悲、學習佛法、減
不善業已經成熟,怎麼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人都會犯錯,這很正常。學習佛法之後,當通過業果法則來重新審視人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或多或少都做了比想像中更加嚴重的過失,想要自己好的法友,自然會想到如何彌補,很多法友會覺得做點法事,善事,或者懺悔一下,也許就可以了。其實,沒有那麼簡單,任何事情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六祖壇經的“行由品第一”中,五祖對惠能表示擔心有人害他,為何五祖一直擔心有人害惠能呢?網上查到以前有人懷疑過,但已有解釋。五祖寺院有1000多名弟子,內心都有貪嗔痴,五祖知道這種狀況,才盡力保護惠能。不知道解釋是否正確,寺院裡似乎也不完全是清淨之地。
思考星雲:原生佛法的果就是成佛,次生佛法的果是什麼?魔仔思考:就是成為一個最好的人和佛一起生活。思考星雲:人不是應該在人道嗎?怎麼可能和佛一起生活?小柔思考:就因為佛有人之光影。思考星雲:讓我來寫下這一段的佛法新思考:魔仔有佛之光影確執著做人! 思考星雲:你想殺人,用次生佛法?殺掉千千萬萬的佛弟子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六祖壇經的“行由品第一”中,五祖對惠能表示擔心有人害他,為何五祖一直擔心有人害惠能呢?網上查到以前有人懷疑過,但已有解釋。五祖寺院有1000多名弟子,內心都有貪嗔痴,五祖知道這種狀況,才盡力保護惠能。不知道解釋是否正確,寺院裡似乎也不完全是清淨之地。
思考星雲:原生佛法的果就是成佛,次生佛法的果是什麼?魔仔思考:就是成為一個最好的人和佛一起生活。思考星雲:人不是應該在人道嗎?怎麼可能和佛一起生活?小柔思考:就因為佛有人之光影。思考星雲:讓我來寫下這一段的佛法新思考:魔仔有佛之光影確執著做人! 思考星雲:你想殺人,用次生佛法?殺掉千千萬萬的佛弟子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