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10 位追蹤者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10 位追蹤者
淨土門: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歡迎一起來探索-討論-分享 ! 關乎輪迴與涅槃的大事,多聞熏習,建立"念佛往生淨土成佛"教機行益。若有疑問,可討論,或有心得,可分享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29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念佛與治病—阿伽陀藥(象山慶25.8.27) <緣起>    網路上有一篇影片,主題是<念佛多年病痛越多?方法不對,念佛白費!>是00居士與00法師的問答,涉及了初學念佛者心態與方法上的誤區,主要引用印光大師[1]的文鈔為證,有解析、有糾正,頗可借鑑,在此先整理雙方的提問與答覆,並進一步引證及論
保健,維修,無量壽(象山慶25.6.29)     兩週前參加國健署辦理的「成人預防保健/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健檢」,今天去看檢查報告,據護理人員的解說,表單上各項目的數字都很好:身高(167),體重(73.5),腰圍(89),脈搏(66),血壓(159/90),矯正視力(0.8/0.9),耳
超「發」無上願?我「建」超世願? (象山慶25.6.23)      在《無量壽經》中,有「超(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及「我建超世願」兩種用(譯)語,從字面上,「發」是興起、表示、送出;「建」是設置、製作、成立。其差異是:「發」乃意志決定(理想),根本動機;「建」是身體力行(實踐),方便完成。誓願,
慚愧,仰謝,分享(象山慶25.6.22)     做自己,執著;學別人,迷失。別人對我好,是他有德,我受之有愧 ?我對別人好,是他值得,我理當如此。活在這世間,凡事不得不依賴別人,我除了空思妄想之外,什麼也做不成。感謝大家隨時以各種方式給我支持、給我溫暖,我雖然活得不如大家的期待,但每一分成長中都
Thumbnail
善導師「六字釋」今詮(象山慶25.6.14) 《觀經疏.玄義分》云: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為信,發願是願,名號即行,迴此「三資糧」向於極樂淨土,必得(彌
慢活,可念佛(象山慶25.6.3)     年老了,行動遲緩,思緒散漫,五根(眼耳鼻舌身)退化,觸境少而感受鈍,意識也少攀緣而不伶俐,社交圈縮小而反應力減弱,就這樣逐漸被遺忘,也忘了別人;無可奈何只能(被動)做自己,或活在(私人)小天地—-這是眾生界的事實,大家都一樣,甘願與否,都必須安之若命。身
Thumbnail
災變與念佛(象山慶25.6.6) 問:這世間有地震,每次地震我都很大聲喊佛,也很恐慌。《觀經》第11觀提到大勢至菩薩行時、坐時,一時震動,一時動搖,它是一種表法方式,每次看到這段經文,還是會恐慌,請代為解惑。     慶答:怕是眾生的本能反應(貪生怕死),凡夫皆如此,在意識之先而來不及認知。念佛
Thumbnail
臨終「方訣」與「行法」(象山慶25.5.13)     從印度傳譯的《佛說無常經》有「臨終方訣附」,先描述娑婆凡夫的習性,總是貪求五欲而多造惡,不行善,臨終種種苦來逼,此時無力(善業)自救,後悔莫及。自業自受(勝因生善道 惡業墮泥犁),家親眷屬自顧不暇,也不能互相替代。 常求諸欲境 不行於善事
七老人生-戲夢與念佛 (象山慶25.5.9) 快轉?慢活?     有人說現在是1.5倍速的「快轉」時代:寂靜,讓我們焦慮。我們被訓練成「快」就是好、有效率,於是神經慣於保持運作。靜止,讓人陌生,不安全。許多人處在「持續」運轉的狀態—「疲憊又亢奮」,過度刺激但難以休息。我們逐漸失去「專注」的力量
猜疑傷感,不如隨喜補救(象山慶25.5.10) 問:〇親戚在line群組上傳他父親「睡夢中安詳往生」的訊息;我表妹看了很不舒服,認為「〇親戚」在暗示他的爸爸長期住院,最後又痛苦去世。這樣的想法與情緒,要怎麼勸導她? 慶答: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也有不便對外人說的憂惱,都活的很辛苦;因此,人與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