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遊記》新版 (象山慶25.9.5)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417814
今年滿七十,雖不再說「古稀」,若算虛歲,與白居易<念佛偈>同年,也同感:
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 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1]最近自覺又老又殘,行動遲緩,坐立難安,只精神仍可用,思維仍清晰,每天就是念佛寫作,神遊法海,或可說是另類的《老殘遊記》? 浩如煙海中游來游去,結論卻不約而同: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先求(往生)「信為能入」,後得(成佛)「智為能度」。世間的窮(獨善其身)、達(兼善天下),非我能作主;念佛的自信(自行其道)、教人信(與民由之),也託付於彌陀;世間與世出,二法皆無我;捨此而往彼,唯是假名人;那就只有安分隨緣的「南無阿彌陀佛」,一心歸命於此六字真經[2]。相對而言,娑婆無常苦,居大不易;西方無量樂,生亦不難。亦如其68歲所撰<畫西方淨土幀記>云:
願此功德,迴施一切眾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願皆離苦得樂,斷惡修善;不越南贍部,便睹西方,白毫大光,應念來感,青蓮上品,隨願往生。從現在身,盡未來際,常得親近而供養也。
往生淨土之後,如《無量壽經》:
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嘉祥疏曰:「以神通無所不至,故曰無極之體;色如光影,故云虛無之身。」述文贊中曰:「虛無、無極者,無障礙故,希有故。」《往生論註》:「畢竟得證平等法身」。安樂國眾生,見佛聞法,佛力加被,證得平等法身,也就是諸法本體,平等、無分別,以「法性」為身,無相(無形無名),無不相(示現種種名相),雖現差別相,而互攝互容無障礙;蓮華化身,如光影(虛無之身);神通自在而此隱彼現,無遠弗屆(無極之體);無量壽而不老,微妙色而不殘,無死亦無病,極樂不思議!
[1] 象山慶<白居易「念佛」偶感>
[2] 象山慶<六字真經-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法句> <善導「六字釋」今詮>
附錄--我從小住在鄉下,父兄是佃農+雜工,不識字,卻熱衷於宮廟事務,當過爐主,乩童,扛神轎,鯊魚劍,鬼神附身.......,我在這種民間信仰裡長大,耳濡目染,對道教的人事及神秘很好感,很親切。曾想過 老年退休之後,當廟公,幫人解籤詩,說因果,或在廟旁老榕樹下,拉二胡,講古話.........。18歲離家,到外地讀書,卻選擇了佛教,從大學到研究所,高學歷當教授,數十年勤於跑道場 學佛修行,退休至今,對佛教越深入就越認同。然而,兒時的濡染,根深柢固,對於一切宮觀廟祠,乃至教堂佈道所,屬於人類的信仰,我都敬畏忻慕,流連於其中,而最終收攝於佛法的體系內。
我個性狷退,聽別人說忙,我就不打擾。心中覺得,大家快樂過日子最重要。從小無大志,只想學佛,為佛教做事,所以職業上過得去就算了,錢存到夠吃夠養家了,就提早退休。然後,全心全力在佛法上進修,每天法樂無窮,不知老之將至。別人看我總很閒,也對,佛法之外,不甚關注,所以心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