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學(尊重)-往教(悲憫)(象山慶25.9.29)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683560
人間的教育,有兩種(往/來)的方式,因材施教,順勢而為,各有功效:
1.重道而尊師--有來學,無往教;《禮記.曲禮》:「禮聞來學,不聞往教。」《韓詩外傳》卷三:「致師而學,不能學;往教,則不能化君也。」《章句》:有自修之心則來學,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強往教之,則雖教亡益。
世間之教育,被動等待眾生來請(求教),以維護「師教」之尊嚴。
2.憫眾而忘身--《無量壽經》云: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之若己。
《維摩詰經.佛國品》云:「眾人不請,友(祐)而安之。」《注》:什曰:「物以利交,故請而後動;聖以慈應,故不祈而往,往必與親,親必為護。」 (僧)肇曰:「真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赴嬰兒也。」[1]
似大地的平等受持「海,山,草木,眾生」四重擔,能無礙的觀察、預知(不同根器之)眾生所需,而主動、善巧的去扶助、教化之,令彼各得其所(人天,聲聞,緣覺,大乘之四乘正法)而受益。
上述兩種教學,雖有重點之不同,於世間/世出,各有必要(方便)與功能(利益),而佛菩薩「不忍為眾生苦,不惜入泥水」,觀機逗教(約時被機)而不拘一格,才是圓滿的大智慧、大慈悲,乃至視眾生若父母或自身,而能「代受」其苦--其實是同體大悲無分別,無「我見(相)、人見(相)」,故無「代與不代」或「請與不請」的念想。但隨順眾生之差別見而示現「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眾生不知亦不請,佛能感應而現臨」,令眾生被動而自然的受化、得度。[2]
無機感聖--菩薩強化,為作因緣--未有善法,誘引令生
所化眾生,友而安之(不待物請,強為非友,化令住正)
無其樂欲--菩薩隨機,而為強化--(始)安之以善根,(終)寧之以佛道
有請:隨他(機/情)—受限—順眾(施設方便)—半行半信(自助者,天助之)—隨喜贊助
—猴抱:佛感眾生之慾而順應之,眾生藉自力較有「自主.參與.安全」感
不請:隨自(法/智)—無礙—自顯(真實秘意)—易行難信(無助者,天代之)—悲憫攝取
—貓叼:佛體眾生之愚而代駕之;眾生憑他力須有「無我.委託.信任」感
請而不請、不請而請:隨自/他--三佛三力,諸佛之果德「感應」眾生之佛性,淨土之涅槃熏成眾生之佛果。
(亞歷山大)「山不來我這裡,我就去山那裏。」生意人有兩種:坐賈(來店)、行商(外送);傳教師也有兩種:坐在道場等人來,或走入群眾滿所求。那一種較順乎時代脈動與人性需求?
坐賈(來店):坐在道場等人來--山來我這裡/欣樂淨土(往相)
行商(外送):走入群眾滿所求--我去山那裏/遊諸佛國(還相)
定善一門韋提請(來學/隨他)\
《般舟讚》:定散俱回入寶國(安樂淨土),即是如來異方便
散善一行釋迦開(往教/隨自)/
釋尊:往教(降生)-娑婆—業報之土(業力)—教化(聖道)—智慧開悟—影臨、立撮-此遣
彌陀:來學(往生)-極樂—酬願之國(佛力)—同化(淨土)—功德薰習--端坐、垂臂-彼喚[3]
[1] 淨影慧遠《義記》云「不待物請,強為非友,化令住正……;解有兩義:一所化眾生,無機感聖,名為「不請」;菩薩強化,為作因緣,名「友安」之。二所化眾生,雖有道機,無其樂欲,不知求聖,名為「不請」;菩薩隨機,而為強化,名「友安」之。吉藏《義疏》云:但「不請」二:一者、未有善法,誘引令生;二者、過去雖有道機,現在無有欲樂,而方便起發,始則安之以善根,終則寧之以佛道。
[2]參閱 象山慶<不請之友,荷負群生>,< 佛「不棄」惡人>,< 諸佛捨,彌陀救>,< 以法鑒機>,< 欣樂淨土與遊諸佛國>,<隨自(智)--隨他(情) >,<二尊郢匠>,<有量無量無差別,往生西方皆無量>
[3]阿彌陀佛貌堂堂,端坐西方極樂邦;常把金臂垂東土,接引亡靈往西方!
蓮池無日不花開,四色祥光映寶台;金臂遙伸垂念切,眾生何事不思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