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進修了什麼?」
這已經成為許多助人者聚會中,最常見的開場話題。
某次督導會議上,夥伴們紛紛分享著自己的最新學習動態——有人剛完成 EMDR 訓練、有人報名了 IFS Level II,還有人計畫連上好幾門高階課程。當大家熱烈討論著心得時,我卻感覺一陣恍神。
我開始回想,自己上一次正式參加進修課程是什麼時候?這幾年,我的確透過各種免費資源充實自己,但與那些積極累積時數、攻讀認證的同儕相比,我是不是顯得過於「消極」了?
-
這種焦慮,並不陌生。
心理學的世界,表面上鼓勵我們接納自己,實際上卻充滿無形的標準:你的學歷夠嗎?受訓時數達標了嗎?有在寫論文嗎?你的理論取向有與時俱進嗎?你的社群帳號經營得如何?有多少人追蹤你?
這種內外矛盾,讓許多助人者活在焦慮之中。
我們一邊告訴個案:「你已經足夠了。」一邊懷疑自己:「我真的足夠了嗎?」
真正的價值,不在標籤裡
前陣子,一位個案告訴我,他曾換過好幾位治療師——其中不乏學識淵博的博士,在會談中提供了大量技巧和理論。但他怎麼努力都覺得自己「做不到」,於是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有什麼問題。
「但跟妳的會談很不一樣。」他說,「那些方法很簡單,卻真的對我有幫助。」
我驚訝地發現,在這場治療關係中,發揮作用的並不是那些華麗的技巧,而是最基本的「理解」與「陪伴」。
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對於「好治療師」的定義,是否過度仰賴外在指標?
證書、訓練、學歷,當然有其價值,但如果一個治療師過度專注於「提供技術」,而忽略了與個案的連結,那麼,再多的技巧又有什麼意義?
我並不是說進修不重要。只是,當我們把焦點放在「學習更多」,卻沒有時間內化與實踐,這些知識真的能帶來改變嗎?
允許自己,慢下來
助人工作是一場長跑,不是短程衝刺。
我們的價值,不來自於參加了多少工作坊,拿到多少張證書,而是來自於我們如何「存在」於個案的生命中。
所以,當我們忙於追求「更好」時,也別忘了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是為了什麼學習?這些進修,真的符合我的信念嗎?
還是,只是為了追趕某種看不見的標準?
有時候,真正的精進,不是擁有更多工具,而是回歸初心和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連結。
如果我們連自己都無法真正安住,怎麼帶領個案找到內在的平靜?
所以,我選擇放下無止境的追趕,讓自己穩穩地站在此刻——因為唯有安住於自己,我才能成為那個真正能陪伴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