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趁著個案較少的假日,開始追日劇《妻子變成小學生》。原以為這是一部奇幻輕喜劇,沒想到卻在一幕幕笑中帶淚的場景裡,勾起了許多對愛、依附與自我的思考。
故事描述新島貴惠——一名十年前因車禍去世的女性——突然以小學生的模樣回到家人身邊。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輪迴轉世的故事,貴惠在十歲時才終於想起自己的前世記憶。然而,隨著劇情推進,才發現這場奇蹟的背後,其實是一場陰錯陽差——貴惠的靈魂意外「借用了」小女孩石萬理華的身體,而萬理華正是個想讓自己從世界上消失的孩子。
這樣的交錯,看似荒謬,卻賦予了每個角色一次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
當愛成為自我的支柱,失去就成了崩塌的開始
貴惠還活著時,丈夫圭介幾乎將她視為生命的全部,甚至曾說過:「妳就是我存在的意義。」
這句話聽起來浪漫,實際上卻蘊含著巨大的危機——因為它透露出了一種深層的依附:圭介並沒有真正的自我,而是透過「身為貴惠的丈夫」來確認自己的存在。
當貴惠離世,這段關係不復存在,他便徹底失去了方向,不僅無法從悲痛中走出,甚至連照顧女兒麻衣的力氣都沒有。
這讓我想到曾經遇過的一位喪偶個案。她形容自己:「他是我的陽光、空氣和水,一個人沒有了這些,該如何活著?」
這句話令人心碎,卻也顯示出了一種愛的模式——當我們沒有獨立的自我時,愛便成為了支撐生命的唯一力量,而這樣的愛,一旦失去,世界便會崩塌。
圭介的問題,正是他從未在關係中建立過「自己」,所以當關係消失,他的「自我」也隨之消失。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關係中找到自我,而不是把對方當成自我的延伸。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即使知道人生的無常,我們仍天真的以為能夠恆久的擁有什麼,並在日復一日的習慣中變的理所當然。
這也讓我想到另一條故事線——理華的母親千嘉。
她因丈夫外遇而沉浸在背叛的痛苦中,選擇用酒精麻痺自己,甚至將自己的傷痛投射到女兒身上,說出「如果你可以消失就好了」這樣殘忍的話語。
她沒有發現,女兒的靈魂早已離開,甚至未曾察覺她的轉變。
千嘉的問題,和圭介其實如出一轍——她的世界裡只有自己的痛苦,無法看見和容納那些還存在著的美好人事物。她將丈夫的背叛視為對自己價值的否定,於是選擇以自毀的方式來回應。
但當她意識到「失去」的可能性,她才驚覺,這個世界不只是自己一個人,還有人在等待著她、需要著她。
貴惠的回歸,給千嘉上了一堂生命的課,讓她明白生活裡不是只有傷害,不必再當受害者,她不需要一個優秀的女兒來證明或拯救自己,她真正需要的是接納自己當下的模樣,並在這份包容中看見和女兒之間的愛。
對圭介和麻衣而言也是,貴的回來並不是為了讓他們再次依賴她,而是提醒他們,那份對她的愛,不該只是遺憾的枷鎖,而是可以成為推動他們向前的力量。
真正的愛,不是逼迫對方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更不是讓彼此成為彼此的全部,而是允許關係中的每個人都能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
最終,圭介與麻衣透過這段奇幻的旅程,學會了如何在失去之後,依然能夠活下去。
他們用貴惠留下的愛、自己對貴惠的愛,還有彼此的羈絆,一點一點地填補了這十年的空缺。
這讓我想到,我們對愛的理解,往往是從「擁有」開始,但真正的愛,卻是讓我們「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如果我們以為愛是唯一的支撐,一旦失去,我們也會跟著崩塌。但如果愛能讓我們成長、讓我們找到自己的價值,那麼即使對方不在了,這份愛仍會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之中,成為一部分的自己。
-
寫到這裡,我忍不住找來主題曲《燈火》來聽。音樂響起時,我的腦海裡閃過劇中一幕幕畫面,眼眶忍不住微微泛紅。
「自枝葉間灑落的陽光隨風搖擺
我回憶起了你的一切
彷彿依然能夠聽見你的聲音一般
被那份溫暖擁抱著」
這首歌的歌詞,就像整部劇的核心訊息——真正的愛,不會因為肉體的離開而終結,它會變成風、變成陽光、變成內心深處的一抹溫暖,陪伴我們走向未來。
我們終究都會面對失去,但我們能選擇如何去回應它。
在失去後選擇封閉,讓自己沉溺於過去?
還是帶著那些愛過的痕跡,讓這份愛在我們的生命中延續?
這部劇溫柔地告訴我們——我們可以選擇後者。
你呢?你是否曾經歷過某種形式的「失去」?
在那之後,你又是如何找到愛的延續方式呢?
期待聽聽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