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應該看不到什麼了。」我對爸媽說。
經過小年夜和除夕的天寒地凍,大年初一的台灣終於放晴,原本滿心期待能夠看見太平山上的積雪,但是一早起來看見的卻是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臉書小編發文:「道路無結冰 、上山不需雪鏈,樹梢雪融、樹下有部分殘雪。」我不死心,再打開YouTube的即時影像,只見濃濃白霧,大霧中的太平山莊看不見半點積雪。
儘管如此,老爸期待的是到鳩之澤溫泉泡湯放鬆,老媽期待的則是去走走素未謀面的見晴懷古步道,等待開放入園期間,我只好慢慢放下自己的風景攝影魂、降低對雪景的期待。
沒想到,我還是遇見了。
太平山位於宜蘭縣大同鄉,背倚中央山脈及雪山山脈,地勢呈現東北低、西南高的走勢,因此每到冬季遇見強烈東北季風或寒流時,直撲而來的水氣加上嚴寒低溫,容易讓整個山區披上一層白色大衣。
不過我們所稱的太平山其實不是指一座山,甚至還有新舊之分。1914年,日本政府以蘭陽溪左岸的「梵梵山隘勇駐在所」為據點,深入四季、眠腦、三星山一帶進行調查,發現整片山林的參天巨木和大量檜木,從此開啟太平山的林業故事,而這裡也就是所謂的舊太平山林場;新太平山則是1937年開發地轉移到位於蘭陽溪上游、和平溪、南澳溪茂興線上的給里洛山、三星山、獨立山一帶,也就是今日熟悉的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
至於太平山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這裡過去是泰雅人的狩獵區域,「眠腦」,意思是一片森林茂密的地方和蓊鬱的綠,日本人據此意向翻譯為「太平山」,後來日本政府終於掌握整個山林資源後,總督佐久間也感嘆天下終歸於太平,所以太平山也有「天下太平」之意。
8:00時間一到,在園區門口排隊的大批車輛終於再次發動、緩步前行、一一入園,煞車燈尾刷紅了整條山道。
上山之後,還真的如即時影像一樣大霧一片,整座山林濕漉漉的,我一手開啟霧燈、一手抓緊方向盤,行車速度並不比剛才排隊入山快上多少,而山路上又有許多髮夾彎,為了看清前方道路,我只能瞇起眼睛仔細看著地上。
仔細看,才發現原來雪白的濃霧中,部分是空氣中的水氣,部分是地上的殘雪,兩者混在一起了,「這樣也算看到雪了吧。」我安慰自己。
越往高海拔走,霧氣越濃、雪也跟著越多——多到不只是殘雪的厚度了,我心裡是又驚又喜,當開到見晴懷古步道入口處時,藍天跟陽光有如神蹟下凡照映突然在眼前。原來見晴懷古步道以上的雪大部分都還在山壁上!
往山壁的另一邊看,則是濃厚的雲海牛奶鍋,儘管太陽出來後雲海時不時變成白霧敷臉,也足夠讓爸爸驚呼了。他說,他從沒在台灣看過雲海,這是第一次,這一趟也一圓老媽的夢想,甚至還是雪景版本,真的是太幸運了。其實我也一樣,還記得4年前的那個寒流,衝了思源埡口、合歡山、大屯山、明池跟太平山,唯獨沒在太平山看到雪,終於補上這個缺憾。
停好了車,我們往見晴懷古步道前進,一路上都踩在大約3公分厚的雪上,腳感非常非常踏實,雖然停車場到步道入口需要走將約1公里,但是見到雪景的興奮沖散了那股寒意。
見晴懷古步道算是在背陽側,因此雪融化得相對緩慢,廢棄的林鐵鐵軌、巨木林、濃厚的積雪,加上時不時透出來的陽光,實在是非常難得的景緻。見晴懷古步道是由太平山「見晴線運材軌道」部分路段整建而成,全長為6.6公里,目前開放步道約前段0.9公里,走起來很輕鬆,不過也要注意因長年潮濕而形成的苔蘚,有趣的是,正因為這裡終年大霧,才會取名「見晴」,大概就是「缺什麼就取什麼」的邏輯吧。
走完回來,發現園區規劃了免費的接駁車還滿方便的,一邊看積雪飛速掠過,也一邊看雲海出沒,重點是:很溫暖。
走完見晴懷古步道,我們再繼續往上來到太平山莊,看看另一條森林鐵道:茂興線,也是現今唯一還有火車行駛、大名鼎鼎的「蹦蹦車」的路線。
先前在 宜蘭線鐵道通車百年:跟著蒸汽火車看稻米、林業到水泥的產業故事 提到了宜蘭鐵路的一點點歷史,前陣子終於走完了水泥鐵道,這次剛好來太平山,可以把連接羅東林場的林業鐵道看一看。
太平山霧林帶蘊藏高聳檜木,跟阿里山、谷關七雄之首的八仙山合稱為台灣三大林場,全年平均濕度在85%以上,總是霧雨繚繞的環過非常適合林木生長,因此產有大量的紅檜、扁柏、鐵杉、巒大杉、台灣杉等珍貴林木,生產量甚至是三大林場之首,為了加快伐採森林和運送木材的速度與效率,才在太平山上佈上了鐵路。
太平山林場的鐵道系統非常特別,以土場為界,往羅東方向是平地運輸系統,以上則有鳩之澤(仁澤)線軌道、鳩之澤索道、蘭台線軌道、白嶺索道、白糸線軌道、白糸索道,然後才進入到如今的新太平山林場。
太平山線內的三條主要林場內作業用鐵道,就是三星線、剛剛走完的見晴線,以及現在來看的茂興線。茂興線全長約20.9公里,目前僅開放太平山到茂興共3公里的路段作為觀光鐵道使用。
蹦蹦車只能現場買票,成人一般票為180元,班次安排上採每整點30分時從太平山發車,每整點從茂興發出返程列車,一天共有8個班次。
由於那天上來時已經算晚了,蹦蹦車票全數賣光,我們也就沒有搭乘體驗。不過蹦蹦車發車會先轉入溪谷後再過橋跨越溪流,所以站在太平山車站這裡,也可以遙望已經開到對面山腰處的蹦蹦車。
大部分的人都會太平山莊這裡買個泡麵來吃,不過畢竟是觀光園區,泡麵要價是平地的3倍,幸好我們足夠聰明自己帶泡麵上山,在用山莊裡的熱水沖泡,在冷颼颼的雪景裡吃上一晚熱騰騰的泡麵,也是莫大享受。
圓了媽媽的見晴懷古步道之夢,最後就是爸爸的鳩之澤溫泉了。
鳩之澤舊名燒水,也就是地熱溫泉之意。說到溫泉,就離不開日本人的開發史了:過往伐木工人會在鳩之澤這裡泡溫泉,也興建了溫泉浴室,如今換成我們上山走完產業林道後,下來泡湯放鬆。
這裡的溫泉源自於2,200公尺深處的地熱,泉溫約攝氏140度,泡湯區調至適溫之攝氏42-44度,屬弱鹼性碳酸氫鈉混和泉,泡下去的滑潤感非常誇張,大概是我走生以來泡過最滑潤的。
這裡的泡湯設施有露天SPA 池、男女裸湯區及家庭野湯區,不過是另外收費的,而且露天SPA池規定一定要戴泳帽,如果沒有的話也可以花錢購買浴帽,不過在溫泉中戴浴帽,久了還是會有些不舒服的。
泡湯後有很推薦來到園區外的煮蛋槽,這裡終年冒出滾熱溫泉供遊客DIY煮蛋和玉米,只不過滾燙煙霧還滿大的,如果是戴眼鏡的朋友,很可能大半時間都是處在視線遮蔽的狀態,也要小心自己的玉米會不會煮一煮就被滾水衝出來了。
從高山玩到平地,看了雪景雲海、歷史鐵軌,也泡了熱湯溫泉,海拔也跨越了超過1,000公尺,真正大豐收。離開太平山時,還在北橫偶然看見龜山島,為今日的旅遊畫上完美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