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雪景到溫泉:橫跨太平山林業的旅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今天應該看不到什麼了。」我對爸媽說。

經過小年夜和除夕的天寒地凍,大年初一的台灣終於放晴,原本滿心期待能夠看見太平山上的積雪,但是一早起來看見的卻是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臉書小編發文:「道路無結冰 、上山不需雪鏈,樹梢雪融、樹下有部分殘雪。」我不死心,再打開YouTube的即時影像,只見濃濃白霧,大霧中的太平山莊看不見半點積雪。

儘管如此,老爸期待的是到鳩之澤溫泉泡湯放鬆,老媽期待的則是去走走素未謀面的見晴懷古步道,等待開放入園期間,我只好慢慢放下自己的風景攝影魂、降低對雪景的期待。

沒想到,我還是遇見了。


太平山不是一座山

太平山位於宜蘭縣大同鄉,背倚中央山脈及雪山山脈,地勢呈現東北低、西南高的走勢,因此每到冬季遇見強烈東北季風或寒流時,直撲而來的水氣加上嚴寒低溫,容易讓整個山區披上一層白色大衣。

不過我們所稱的太平山其實不是指一座山,甚至還有新舊之分。1914年,日本政府以蘭陽溪左岸的「梵梵山隘勇駐在所」為據點,深入四季、眠腦、三星山一帶進行調查,發現整片山林的參天巨木和大量檜木,從此開啟太平山的林業故事,而這裡也就是所謂的舊太平山林場;新太平山則是1937年開發地轉移到位於蘭陽溪上游、和平溪、南澳溪茂興線上的給里洛山、三星山、獨立山一帶,也就是今日熟悉的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

至於太平山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這裡過去是泰雅人的狩獵區域,「眠腦」,意思是一片森林茂密的地方和蓊鬱的綠,日本人據此意向翻譯為「太平山」,後來日本政府終於掌握整個山林資源後,總督佐久間也感嘆天下終歸於太平,所以太平山也有「天下太平」之意。

賞雪須知

  • 建議採洋蔥式穿法,上下半身皆然
  • 最內層是排汗衣,避免濕氣累積在身體裡,加速失溫
  • 中間層是保暖層,包含刷毛衣物、保暖背心與保暖外套等等,以抵抗低溫
  • 最外層則要具有防水(一般防潑水就夠)防風材質的機能衝鋒外套
  • 不建議穿布鞋,因為無法保暖、容易浸濕,最重要的是容易滑倒,能安裝冰爪的雪鞋還是最佳選擇
  • 事先查明路況,路面通常容易結冰、易發生打滑事故,胎壓、胎紋檢查是必要的,雪鏈更是不可少

我常用的查詢工具

入園基本須知與費用

  • 平日(星期一~星期五)及寒假期間平日:06:00~20:00
  • 假日(星期六、星期日)、國定例假日及暑假:04:00~20:00
  • 除夕休園、年初一08:00開放入園


雪過天晴的太平山:雪景雲海一次滿足

8:00時間一到,在園區門口排隊的大批車輛終於再次發動、緩步前行、一一入園,煞車燈尾刷紅了整條山道。

上山之後,還真的如即時影像一樣大霧一片,整座山林濕漉漉的,我一手開啟霧燈、一手抓緊方向盤,行車速度並不比剛才排隊入山快上多少,而山路上又有許多髮夾彎,為了看清前方道路,我只能瞇起眼睛仔細看著地上。

仔細看,才發現原來雪白的濃霧中,部分是空氣中的水氣,部分是地上的殘雪,兩者混在一起了,「這樣也算看到雪了吧。」我安慰自己。

越往高海拔走,霧氣越濃、雪也跟著越多——多到不只是殘雪的厚度了,我心裡是又驚又喜,當開到見晴懷古步道入口處時,藍天跟陽光有如神蹟下凡照映突然在眼前。原來見晴懷古步道以上的雪大部分都還在山壁上!

往山壁的另一邊看,則是濃厚的雲海牛奶鍋,儘管太陽出來後雲海時不時變成白霧敷臉,也足夠讓爸爸驚呼了。他說,他從沒在台灣看過雲海,這是第一次,這一趟也一圓老媽的夢想,甚至還是雪景版本,真的是太幸運了。其實我也一樣,還記得4年前的那個寒流,衝了思源埡口、合歡山、大屯山、明池跟太平山,唯獨沒在太平山看到雪,終於補上這個缺憾。

raw-image

停好了車,我們往見晴懷古步道前進,一路上都踩在大約3公分厚的雪上,腳感非常非常踏實,雖然停車場到步道入口需要走將約1公里,但是見到雪景的興奮沖散了那股寒意。

見晴懷古步道算是在背陽側,因此雪融化得相對緩慢,廢棄的林鐵鐵軌、巨木林、濃厚的積雪,加上時不時透出來的陽光,實在是非常難得的景緻。見晴懷古步道是由太平山「見晴線運材軌道」部分路段整建而成,全長為6.6公里,目前開放步道約前段0.9公里,走起來很輕鬆,不過也要注意因長年潮濕而形成的苔蘚,有趣的是,正因為這裡終年大霧,才會取名「見晴」,大概就是「缺什麼就取什麼」的邏輯吧。

走完回來,發現園區規劃了免費的接駁車還滿方便的,一邊看積雪飛速掠過,也一邊看雲海出沒,重點是:很溫暖。


太平山林鐵的轉型:「蹦蹦車」

走完見晴懷古步道,我們再繼續往上來到太平山莊,看看另一條森林鐵道:茂興線,也是現今唯一還有火車行駛、大名鼎鼎的「蹦蹦車」的路線。

先前在 宜蘭線鐵道通車百年:跟著蒸汽火車看稻米、林業到水泥的產業故事 提到了宜蘭鐵路的一點點歷史,前陣子終於走完了水泥鐵道,這次剛好來太平山,可以把連接羅東林場的林業鐵道看一看。

太平山霧林帶蘊藏高聳檜木,跟阿里山、谷關七雄之首的八仙山合稱為台灣三大林場,全年平均濕度在85%以上,總是霧雨繚繞的環過非常適合林木生長,因此產有大量的紅檜、扁柏、鐵杉、巒大杉、台灣杉等珍貴林木,生產量甚至是三大林場之首,為了加快伐採森林和運送木材的速度與效率,才在太平山上佈上了鐵路。

太平山林場的鐵道系統非常特別,以土場為界,往羅東方向是平地運輸系統,以上則有鳩之澤(仁澤)線軌道、鳩之澤索道、蘭台線軌道、白嶺索道、白糸線軌道、白糸索道,然後才進入到如今的新太平山林場。

太平山線內的三條主要林場內作業用鐵道,就是三星線、剛剛走完的見晴線,以及現在來看的茂興線。茂興線全長約20.9公里,目前僅開放太平山到茂興共3公里的路段作為觀光鐵道使用。

蹦蹦車只能現場買票,成人一般票為180元,班次安排上採每整點30分時從太平山發車,每整點從茂興發出返程列車,一天共有8個班次。

由於那天上來時已經算晚了,蹦蹦車票全數賣光,我們也就沒有搭乘體驗。不過蹦蹦車發車會先轉入溪谷後再過橋跨越溪流,所以站在太平山車站這裡,也可以遙望已經開到對面山腰處的蹦蹦車。

大部分的人都會太平山莊這裡買個泡麵來吃,不過畢竟是觀光園區,泡麵要價是平地的3倍,幸好我們足夠聰明自己帶泡麵上山,在用山莊裡的熱水沖泡,在冷颼颼的雪景裡吃上一晚熱騰騰的泡麵,也是莫大享受。


下山後的小小放鬆:鳩之澤溫泉

圓了媽媽的見晴懷古步道之夢,最後就是爸爸的鳩之澤溫泉了。

鳩之澤舊名燒水,也就是地熱溫泉之意。說到溫泉,就離不開日本人的開發史了:過往伐木工人會在鳩之澤這裡泡溫泉,也興建了溫泉浴室,如今換成我們上山走完產業林道後,下來泡湯放鬆。

這裡的溫泉源自於2,200公尺深處的地熱,泉溫約攝氏140度,泡湯區調至適溫之攝氏42-44度,屬弱鹼性碳酸氫鈉混和泉,泡下去的滑潤感非常誇張,大概是我走生以來泡過最滑潤的。

這裡的泡湯設施有露天SPA 池、男女裸湯區及家庭野湯區,不過是另外收費的,而且露天SPA池規定一定要戴泳帽,如果沒有的話也可以花錢購買浴帽,不過在溫泉中戴浴帽,久了還是會有些不舒服的。

泡湯後有很推薦來到園區外的煮蛋槽,這裡終年冒出滾熱溫泉供遊客DIY煮蛋和玉米,只不過滾燙煙霧還滿大的,如果是戴眼鏡的朋友,很可能大半時間都是處在視線遮蔽的狀態,也要小心自己的玉米會不會煮一煮就被滾水衝出來了。

raw-image

從高山玩到平地,看了雪景雲海、歷史鐵軌,也泡了熱湯溫泉,海拔也跨越了超過1,000公尺,真正大豐收。離開太平山時,還在北橫偶然看見龜山島,為今日的旅遊畫上完美句號。

avatar-img
131會員
146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懷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壽命不到20年、至今廢棄30年的潤泰水泥鐵道在冬山鄉公所的努力下,潤泰水泥鐵道重見天日,也可以說是讓大家認識這裡的水泥產業的第一步。
沿著基隆河經過層層山巒與隧道,出了草嶺隧道後,就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與龜山島——這就是宜蘭線的風景變化。2024年宜蘭線正式通車百年,台鐵出動「蒸機女王號」CT273跑了一趟宜蘭線,我也跟隨著女王號的腳步走了一趟蘭陽平原,更回味了蘭陽平原各個產業的發展和車站故事。
平溪線遊走於山水之間,人煙稀少,卻又是當地唯一的交通承載;而這個路線,過去則是當地人礦產經濟的命脈,這條平行的雙鐵、鐵軌之間永遠不變的距離,有著太多太多故事了。 相比十分、菁桐、平溪等大站,其他沿途小站其實也非常值得一遊,那裡的環境或許更清幽、也有更多歷史遺跡存在。
八仙山,難度魔王級的谷關七雄之首,登山步道起訖點距離6公里、海拔落差將近1.4公里,差不多3座101的高度。我這次可以說是「裸考」上陣,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沒能成功登頂,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登頂失敗。沒能完成多少有些遺憾,不過不知怎的,卻好像是第一次真正享受所謂的「登山過程」。
我很喜歡從電影觀看一個時代。這次環島中,以1960年代戒嚴時期為背景的《狗蛋大兵》、獲得金馬獎多項提名的《周處除三害》、開啟台灣國片熱潮的《海角七號》以及經典金句狂出的《黑金》,其中幾幕的拍攝地被安排在了我的路線圖上。
這一趟去東港迎王正好與小琉球相反,只看得到燒王船、跟不到遶境,而且還是週五一下班就馬上驅車南下守候一整夜,然後又迅速北返補眠,前後不超過24小時。 不過參與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再怎麼累也值得,尤其現場感受東港人的熱情、期待和信仰,就算颱風後仍進行儀式的精神,以及最後王船點燃的剎那光火,是台灣文化的瑰寶。
壽命不到20年、至今廢棄30年的潤泰水泥鐵道在冬山鄉公所的努力下,潤泰水泥鐵道重見天日,也可以說是讓大家認識這裡的水泥產業的第一步。
沿著基隆河經過層層山巒與隧道,出了草嶺隧道後,就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與龜山島——這就是宜蘭線的風景變化。2024年宜蘭線正式通車百年,台鐵出動「蒸機女王號」CT273跑了一趟宜蘭線,我也跟隨著女王號的腳步走了一趟蘭陽平原,更回味了蘭陽平原各個產業的發展和車站故事。
平溪線遊走於山水之間,人煙稀少,卻又是當地唯一的交通承載;而這個路線,過去則是當地人礦產經濟的命脈,這條平行的雙鐵、鐵軌之間永遠不變的距離,有著太多太多故事了。 相比十分、菁桐、平溪等大站,其他沿途小站其實也非常值得一遊,那裡的環境或許更清幽、也有更多歷史遺跡存在。
八仙山,難度魔王級的谷關七雄之首,登山步道起訖點距離6公里、海拔落差將近1.4公里,差不多3座101的高度。我這次可以說是「裸考」上陣,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沒能成功登頂,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登頂失敗。沒能完成多少有些遺憾,不過不知怎的,卻好像是第一次真正享受所謂的「登山過程」。
我很喜歡從電影觀看一個時代。這次環島中,以1960年代戒嚴時期為背景的《狗蛋大兵》、獲得金馬獎多項提名的《周處除三害》、開啟台灣國片熱潮的《海角七號》以及經典金句狂出的《黑金》,其中幾幕的拍攝地被安排在了我的路線圖上。
這一趟去東港迎王正好與小琉球相反,只看得到燒王船、跟不到遶境,而且還是週五一下班就馬上驅車南下守候一整夜,然後又迅速北返補眠,前後不超過24小時。 不過參與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再怎麼累也值得,尤其現場感受東港人的熱情、期待和信仰,就算颱風後仍進行儀式的精神,以及最後王船點燃的剎那光火,是台灣文化的瑰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走過數量多到只想大喊碎石坡不要再來了!總算摸到火石山。爬呀爬的看著參天玉山圓柏純林,經過下翠池蕩漾漣漪,爬呀爬的數著隨便都年歲過百的圓柏,趕到翠池山屋,卻因天候因素無緣賞到金色北稜角。最後一天的風雨交加中,不知不覺走完據說很陡的翠池陡坡,在殘雪寒冷的霧雨及白牆中上到"雪"山,呼~雪西之行要完結啦!
Thumbnail
在匹匹達草原乘著陽光睡覺,看著水池中美麗的大雪山倒影,懶散的下午,終於老天看不下了,隔天一早馬上來個突然下點小冰刨,喜迎(?)白忙大雪山,果真如原住民形容的:含淚泣別大雪山啊~(誤)。恍如走不完的石瀑上坡下坡與橫渡,奇之奇峻山,無鷹也沒藍天的頭鷹山,總算可以安睡在大南山西鞍。
01/25/2021 潮濕 陰雨連連的台北,終於露出陽光。 一早我就到了平溪,準備登山。 登山口竟然下著細雨。 我沒穿雨衣,逕自走入山徑. 一頭鑽進林中, 潮濕的山徑上,空無一人。 茂密的森林,低海拔的林相。 溫暖而潮濕。 不像在爬山,反而像在一個綠色的山洞中前進。   高山
10/25/2011 將回到雪山   我恍然大悟的發現,我己經有一年多沒有登上雪山主峰了。   車子繞了大半個台灣。 台北,台中,合歡山,大禹嶺,梨山,武陵農場,雪山登山口。 國道三號,國道六號,台十四甲,台八線,台七甲,武陵路。    我坐在中巴上,往著台中的方向開去。 一年多了
Thumbnail
初二在西濱的大甲溪橋上看見白皚皚的聖稜線時,我一路讚嘆,也一面想著如果未來幾天天氣都如此透明,那麼是否能在年假結束前,到金面山補完我心中的那個小小遺憾? 三年前,一場霸王寒流的隔天,我到金面山和Minnazoo一起爬山,在清澈透亮的空氣中,看見了70公里外覆滿白雪、在天邊閃耀的南湖北山。
Thumbnail
我這次的宜蘭之旅重頭戲是太平山。因為沒有交通工具,所以我訂了國光客運的太平山專車,一天只有一輛,早上八點從羅東轉運站發車上太平山,下午兩點半從太平山發車下山。 因為太平山剛剛降過雪,前一天在羅東林場時跟導覽人員閒聊,他們都強烈建議一定要有防滑鞋跟登山杖。好在我聽從教練的建議,已經買好防滑的登山健走
Thumbnail
2024年一月二十四日一早,二子坪降雪,一早出發,便在九點多趕到二子坪停車場。意猶未竟,便走到大屯車道上,一路上山到「大屯山助航台觀景台」。雖然並非真正的「大屯主峰」,但在雪天走上坡,亦非簡單的事。拍完照後,已近十一點,所以決定下山。然而,上山容易,下山難......
Thumbnail
一月二十三日凌晨,二子坪降下瑞雪。於是我一大早便直衝大屯山,經歷了搖搖晃晃的山間公車,再走過漫長的巴拉卡公路,終於抵達「二子坪停車場」。然而,山,等著我們。有個三岔路,橫亙在眼前......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太平山一日遊的體驗,包括蹦蹦車到茂興車站、太平山莊吃泡麵、翠峰湖、中間休息站和鳩之澤等景點的遊玩狀況。此外,提及了景點的特色和吸引點,也分享了過程中的趣事和心得體會。
Thumbnail
旅途的第一天經歷不在計畫中的北橫封路,所以不得不捨棄明池這一個景點,總算五點之前完成太平山莊的check in,這邊建議大家如果提早抵達太平山莊,可以先去蹦蹦車售票處預訂隔天的車票,因為車票有限,先預訂除了可以有較多時段選擇外,還可以減少排隊買票的時間與買不到票的風險。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走過數量多到只想大喊碎石坡不要再來了!總算摸到火石山。爬呀爬的看著參天玉山圓柏純林,經過下翠池蕩漾漣漪,爬呀爬的數著隨便都年歲過百的圓柏,趕到翠池山屋,卻因天候因素無緣賞到金色北稜角。最後一天的風雨交加中,不知不覺走完據說很陡的翠池陡坡,在殘雪寒冷的霧雨及白牆中上到"雪"山,呼~雪西之行要完結啦!
Thumbnail
在匹匹達草原乘著陽光睡覺,看著水池中美麗的大雪山倒影,懶散的下午,終於老天看不下了,隔天一早馬上來個突然下點小冰刨,喜迎(?)白忙大雪山,果真如原住民形容的:含淚泣別大雪山啊~(誤)。恍如走不完的石瀑上坡下坡與橫渡,奇之奇峻山,無鷹也沒藍天的頭鷹山,總算可以安睡在大南山西鞍。
01/25/2021 潮濕 陰雨連連的台北,終於露出陽光。 一早我就到了平溪,準備登山。 登山口竟然下著細雨。 我沒穿雨衣,逕自走入山徑. 一頭鑽進林中, 潮濕的山徑上,空無一人。 茂密的森林,低海拔的林相。 溫暖而潮濕。 不像在爬山,反而像在一個綠色的山洞中前進。   高山
10/25/2011 將回到雪山   我恍然大悟的發現,我己經有一年多沒有登上雪山主峰了。   車子繞了大半個台灣。 台北,台中,合歡山,大禹嶺,梨山,武陵農場,雪山登山口。 國道三號,國道六號,台十四甲,台八線,台七甲,武陵路。    我坐在中巴上,往著台中的方向開去。 一年多了
Thumbnail
初二在西濱的大甲溪橋上看見白皚皚的聖稜線時,我一路讚嘆,也一面想著如果未來幾天天氣都如此透明,那麼是否能在年假結束前,到金面山補完我心中的那個小小遺憾? 三年前,一場霸王寒流的隔天,我到金面山和Minnazoo一起爬山,在清澈透亮的空氣中,看見了70公里外覆滿白雪、在天邊閃耀的南湖北山。
Thumbnail
我這次的宜蘭之旅重頭戲是太平山。因為沒有交通工具,所以我訂了國光客運的太平山專車,一天只有一輛,早上八點從羅東轉運站發車上太平山,下午兩點半從太平山發車下山。 因為太平山剛剛降過雪,前一天在羅東林場時跟導覽人員閒聊,他們都強烈建議一定要有防滑鞋跟登山杖。好在我聽從教練的建議,已經買好防滑的登山健走
Thumbnail
2024年一月二十四日一早,二子坪降雪,一早出發,便在九點多趕到二子坪停車場。意猶未竟,便走到大屯車道上,一路上山到「大屯山助航台觀景台」。雖然並非真正的「大屯主峰」,但在雪天走上坡,亦非簡單的事。拍完照後,已近十一點,所以決定下山。然而,上山容易,下山難......
Thumbnail
一月二十三日凌晨,二子坪降下瑞雪。於是我一大早便直衝大屯山,經歷了搖搖晃晃的山間公車,再走過漫長的巴拉卡公路,終於抵達「二子坪停車場」。然而,山,等著我們。有個三岔路,橫亙在眼前......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太平山一日遊的體驗,包括蹦蹦車到茂興車站、太平山莊吃泡麵、翠峰湖、中間休息站和鳩之澤等景點的遊玩狀況。此外,提及了景點的特色和吸引點,也分享了過程中的趣事和心得體會。
Thumbnail
旅途的第一天經歷不在計畫中的北橫封路,所以不得不捨棄明池這一個景點,總算五點之前完成太平山莊的check in,這邊建議大家如果提早抵達太平山莊,可以先去蹦蹦車售票處預訂隔天的車票,因為車票有限,先預訂除了可以有較多時段選擇外,還可以減少排隊買票的時間與買不到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