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fwind

leafwind

66 位追蹤者
在日軟體工程師|廣告→媒體業|資料科學與工程 熱衷於數據解讀與分析|用哲學觀察科技與社會
66會員
10內容數
提到 AI 產業,許多人總是覺得好像遙不可及,卻又隨處可見。「大數據就像青少年談性:每個人都認為別人在作,所以每個人都聲稱自已在作。」AI 也是如此,每個時代的潮詞(buzz word)都有類似的情況。因此這個專題想平實地描述我在 AI (更精確說,是數據科學)產業的一些經驗。
由新到舊
日本 Yahoo 母公司 ZHD 併購 Line 是好事嗎? 今年三月初 Yahoo 日本母公司 Z Holdings 跟 Line 終於完成合併,的確是一個話題,這在規模上的確是超級大,客觀來說已經是日本最大的 IT 企業,另外光是支付事業 PayPay + Line Pay 也很可能主導市場,更不要說總共破億使用者的龐大生態,聽起來就是大到可以有很多想像
Thumbnail
2021-03-15
2
從武漢肺炎看日本社會系統「脆弱的高效率」一個發展成熟且沒有外界刺激的系統,反而相對脆弱,遇到意外就容易瞬間崩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句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好理解,在進入主題之前可以當做一個過度簡化的切入點來看。一個沒有危機感、處處仰賴他人準備好的方便社會,一旦面臨突發狀況,反應就會特別慢。先回頭來看台灣,台灣就是一個危機感很重的國
Thumbnail
2020-12-31
10
從香港反蒙面法看極權下的隱私攻防人臉辨識的最佳練兵場:中國 如果你說泛用的 AI 科技,或許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是美國,但如果把領域縮小到電腦視覺、甚至人臉辨識這個領域,搞不好中國還更勝一籌。 政府的「剛需」 有需求,才有利益促使科技進步,中國的電子支付會這麼先進,也是因為提款機密度低、手續費高、提款機爛、假鈔盛行、貨幣設計缺陷等環
Thumbnail
2020-12-29
4
過度神話的「可測量性」:從管理學到哲學的視角你知道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名言,但你讀過他的書嗎? 測量與 OKR 測量管理學的歷史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開啟了「測量」之路。1999 年,Intel 前總裁 AndyGrove 發明的管理方法,幾乎也是用同樣概念作成,顯然 AndyGrove 也是「測量派」的信奉者
Thumbnail
2020-12-15
11
科技進步的副作用(二):價值的扁平化,讓我們更容易被取代工具應該是用來節省我們重複繁瑣的步驟、簡化流程的幫手,然而我們卻逐漸變成「操作機器的機器」。 最近特別對一些現象有感,常會覺得科技的確更進步了:AI 預測更準、平台服務更好用,但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不但沒有顯著受益,反而有時候會覺得活在這些平台之下,我們的生活體驗沒有進步、雇主認為勞工生產力變低、各行
Thumbnail
2020-09-14
6
科技進步的副作用(一):時間的碎片化,奪走專心與放空的機會追求專心,甚至放空的狀態,反而是我們更需要的 你工作的時候習慣多工嗎?休閒的時候盯著好幾個螢幕嗎?有沒有想過,其實人類的大腦構造不適合做這些事情? 電腦可以輕鬆地多工,精確地說,是在不同工作中快速切換,而人類除了訓練過類似機械性的反射之外,需要認真思考的工作則完全不行。
Thumbnail
2020-09-09
7
「被」數據主義的人類《人類三部曲》這系列書籍非常有名,他總結了人類發展的概況,並給出了對這個世界足夠完整的描述;但也有一些人批評是一些陳腔爛調、老掉牙且沒有解法的論述,並且有些新的觀點也不完全正確。 我個人則是對其中「數據主義」這個觀點感到特別有興趣,也跟我一直以來在寫的《反烏托邦進行式》這系列文章不謀而合,因此特別把
Thumbnail
2020-09-06
13
認識速成的套路學習法,與它的限制這篇文章從我的觀點嘗試說明「什麼時候可能適合套路」、「套路有什麼限制」、「如何分辨套路」,在後面兩個段落,更明確講出方法、告訴你如何去實踐。
Thumbnail
2018-04-14
3
AI 正在破壞我們的世界,但不是你想的那種方式 — 以臉書為例這篇文章嘗試從一般使用者的角度,去描述臉書讓我們遇到了什麼問題,而這個問題又怎麼跟 AI 演算法扯上關係。 文章前半《使用者逐漸失去自主權的臉書》將會描述「這件事情是如何發生?」,後半《當 AI 演算法逐漸變成問題》則是說明「為什麼這件事情可怕?」
Thumbnail
2018-04-08
5
中文寫作者在 Medium 的平台劣勢Medium 是歐美近年很流行的優質寫作平台,但使用了這些日子以來,也慢慢發現繁體中文區有一些缺點 像是語言、文化隔閡導致社群不活躍 以及沒有在地化:推薦系統無法運作、中文字體排版支援差等等...
Thumbnail
2018-04-0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