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談談軟體服務在地化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原刊登在 Medium,因第一次試用 SOSreader,便把最相關的主題先試著搬過來看看效果如何,內文不會更新,有興趣的話不妨兩邊對照排版與字型,看看差異在哪。 如何寫了 50 篇自以為很認真的文章,卻不到十萬人看的故事(誤) 前言 在 Medium 寫了不少文章,也算得上是個忠實粉絲,個人對這個平台還是高度支持的,它的優點也很多人介紹過了,不需要再提。 只是 Medium 團隊現階段並非以中文寫作者為主,因此在這過程中,也慢慢地發現一些缺點,同時了解到「在地化」的重要性。 下面提一下目前看到的問題,也嘗試歸納出一些可能的原因: 「我的文章沒人看」 很現實的,如《讓自己的作品被看見,是作者的責任》這篇所說,寫文章就是想要有人看,不論是想靠這賺錢、賺知名度、或是單純宣揚理念都好,否則大可不用費心使用公開平台,只要用 Bear 或是 Evernote 等工具自己整理即可。 語言隔閡 而軟體服務平台,也就是 Medium 雖然沒有地域限制,理論上全世界只要網路連得到,都能使用,但文字創作卻直接受限於語言,這是無法避免的。 換句話說,你使用中文書寫的文章,對看不懂中文的讀者來說就不存在。 世界上的中文使用者很多,但讀 Medium 的不多 首先得扣除簡中市場,也就是中國,他們很可能是用「簡書」、「知乎」之類的平台發表意見,不管從政治力與文化來看,都不太可能讓 Medium 有表現機會。 扣掉中國之後,華文圈剩下星馬港澳跟台灣。 而新加坡官方語言為英文,從朋友打聽到的讀寫比例也是以英文為主 再來是馬來西亞,據聞華文教學程度蠻好的,但很可惜的是 Medium 曾因為《砂拉越报告》(Sarawak Report) 受當局政治封鎖而部分不能使用(有趣的是《砂拉越报告》也是用英文書寫): Medium 官方當時也有說明被屏蔽的消息 最後剩下港澳,其實我不太了解實際情況,不過從自己的觀察經驗來看,的確有一些港澳寫作者,但這兩個地區人口總數也不到一千萬人。 因此,就算以上所有地區沒有像中國一樣「限制入境」,能提供的閱讀者也不多。 至於台灣不普及的原因,除了文化差異(有可能大家就是不愛寫作、不愛閱讀),另一個可能跟後半要講的「在地化」有關。 社群不活躍,許多有用的寫作秘訣就不適用 Medium 裡面有很多文章會教你「如何寫出人氣文章」,通常宣傳面有三個要點,反正可能也沒有用,就免費教你(誤): 找 top publication (刊物)投稿 找數位媒體投稿 找同好臉書社團交流 像這篇《How To Attain Top Writer Status On Medium》推薦從《Top Publication》查詢,找到最適合你的刊物去投,慢慢建立你的知名度,但中文連 publication 都不多了,所以這個網站裡面前五十名當然一個中文都沒有。 至於「找數位媒體投稿」,這用處也不大,我自己從數位媒體得到的流量通常是個位數。 這不是在嫌棄數位媒體,或許是台灣人並不習慣藉由一篇有興趣的文章去追隨作者、挖掘更多深度文章來看,比較習慣於速食;也或許是台灣的媒體環境差,所以數位媒體沒有餘力、也沒有動機去做導流。 再來也有人建議到臉書社團(因為粉絲團會被篩選通知,社團不會),加上一群同好交流,傳播比較有效,這點是真的,不過台灣的 Medium 寫作社團目前也只看到一個《Medium 中文寫作者聯誼會》(題外話,歡迎加入) 總之圈子小、使用者不夠多,這點跟很多台灣創業者遇到的環境問題很像;差別在於若是做軟體平台,或許還比較容易在地化(airbnb, uber, line 等都有跨國服務),而「創作者」像是部落客、專職寫手,若是沒有一個像 Youtube 這麼活躍、成熟、內容推薦也做得很好的平台,就會比較辛苦了。 實際數字觀察 講這麼多,不如來看一下我最高的一篇文章瀏覽量(雖然有點丟臉)會比較有感覺: 《能存多少不是問題,失去存錢的意義才是》這篇到撰文為止有 46k view,其中來源分布大概長這樣: facebook.com: 37,891 (82.3%) email, IM, and direct: 6,799 (14.8%) Medium 平台(web + ios app + android app): 842 (1.8%) 其他: (~1.1%) 換句話說,Medium 平台自然流量 2% 都不到,剩下的也都是外部搜尋或直接連結 看一篇文章可能不準,再看兩篇熱門文章吧 《先有軟體與數據文化,才有AI》faceebook 50%,Medium 平台 0.5% 《安慰劑經濟:崛起的商業模式》facebook 64%,Medium 平台 3.6% 其他比較乏人問津的文章像是《那些服務上線之後所學到的教訓》雖然從 Medium 來的有將近一半,但那只是因為外部流量太少,以致於 Medium 佔比顯得高而已,並不是因為 Medium 帶來很多流量。 Medium 「沒有」中文在地化 講這麼多藉口,怎麼不怪自己文章內容不好 可、可惡………….. 我的確沒有證據能證明「活躍的中文 Medium 讀者就是非常少、少到跟歐美不同數量級」;也沒辦法大聲地說「我的文章超優質,都是 they 的錯」。 不過 Medium 的確還沒辦法深入到中文語系也是事實,從他們沒有做在地化這件事情,或許可略知一二。 內容推薦系統無法運作 Story / Tag / Publication 排名不分語言 Medium 可以寫中文、可以下中文 tag,當然也可以有中文的 publication 但不管在《Top Publication》或是《Top 1000 tag》,都只看得到英文;我們每天打開 Medium 看到的推薦文章也都是英文,這在數字上合理,因為直接排名就是比較差。 只是若有心要經營不同國家、語言的市場,就不能只是這樣做。 中文使用者不容易找到想看的內容 一個平台的人氣排名、推薦系統,最基本就是要推使用者有興趣的,至少也要能看得懂的,而若是不分國家、語言、地區的文化差異極大,不分區就會把非英語系的使用者逼走。 中文使用者找不到人氣 Publication、找不到人氣文章,也無法從中文 Tag 推薦得到分類文章,社群建構起的自然流量就不會起來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特別開一篇《Medium 華文作者集 2.0 (飛步編)》來告訴大家「這裡有很多華文寫作者喔!」 (話說回來,Medium 在初期只顧及英語系使用者是很合理的,亞洲使用者平均就是不愛付錢…) 中文字體支援差、排版有瑕疵 字型、排版對於閱讀體驗的影響非常大,中文語系是一定需要客製化的,如果沒有,勢必也會影響一些使用者,特別是這類平台,寫作者對於閱讀的品質要求更講究。 App 介面的標題總是被砍頭 這沒什麼好說了,有圖有真相,上面有一條看不見的線,標題被砍頭實在開心不起來 Web 介面的 Quote 會自動斜體 在英文中,要引用某些句子會習慣用斜體,但是中文書寫沒有所謂「斜體」這回事,強制套用會很詭異,如圖,Quote 強制變成斜體了: 我在去年六月就已經寫了一篇文章建議,並直接建議給客服,他們也說收到了,不過到現在都沒有改變 閱讀時間計算錯誤 Medium 有個「估計閱讀時間」的功能,幫助讀者在一開始就知道「目前的零碎時間能不能讀完」,這原本是個優點。 (這麼長的文章,閱讀時間只要三分鐘…) 不過在中文文章的閱讀時間,估計應該是有問題,目前感覺都是偏低。三分鐘已經是所有文章當中最高的了,大部分都只有一分鐘。 而你正在閱讀的這篇文章搬到 SOSreader 變成了七分鐘,個人認為是比較合理的數字。 小結 是缺點,也是改善的關鍵 在地化問題(內容推薦系統、中文字體支援、閱讀時間計算)這些看似都是小地方的瑕疵,但卻會嚴重影響讀者體驗。 留不住讀者,平台社群就不會活躍;平台社群不活躍,寫作者就難以感受到支持,這些都會是平台生態循環的一部分 這些 Medium 的缺點,如果改進之後會對(繁體)中文社群有莫大的幫助;反之,若 Medium 長期不改善,等到其他平台針對這些缺點補強,到時候要再進入(繁體)中文市場,可能就很難了。(前提是想進來這個市場…) 瀏覽數並非唯一指標 文章前半著墨不少在瀏覽數字,但越是重質的平台,就越不能只看瀏覽數,因為你不知道在看的人影響力有多大,或許遇到一個伯樂,比起十萬個人看你的文章還有意義。 舉例來說,我自己的文章如果能有高瀏覽量,幾乎都是因為在臉書被意見領袖轉發所導致,所以不要低估任何一個讀者的數字。 只是瀏覽量越少,能觀察「質」的機會就更少,這時候就只能從其他指標下手,甚至要靠一些直覺,就不在這篇主題的範圍之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