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科技進步的副作用(二):價值的扁平化,讓我們更容易被取代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工具應該是用來節省我們重複繁瑣的步驟、簡化流程的幫手,然而我們卻逐漸變成「操作機器的機器」。

最近特別對一些現象有感,常會覺得科技的確更進步了:AI 預測更準、平台服務更好用,但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不但沒有顯著受益,反而有時候會覺得活在這些平台之下,我們的生活體驗沒有進步、雇主認為勞工生產力變低、各行業只能削價來維持競爭力。

可怕的扁平社會

這是一段我從噗浪上看到的文字。我同意最後結論(受薪階級互咬很無聊),不過前面敘述的原因讓我很擔憂:或許在大部分人的生活裡面,我們的社會已經扁平到毫無差距、也沒有希望了。

靠領死薪水為主要收入過活的人
不管你、我、主管、客戶,能力人人平等,都不怎樣
沒有甚麼好怕的,做事方式大概也不會多有啟發性,就是一群才智有限的人的集合體。
所以在這個層級裡面大家互相撕咬實在是無聊透頂的一件事。
raw-image

我們是有意識地利用平台,還是無意識地被平台統一了價值?

在這裡我舉三個親身體驗的例子:求職媒合、新聞產出、內容產出。

Linkedin 原本是一個讓勞資雙方都能提供更深入交流的媒合平台,曾經我也這樣覺得,但近年默默地被部分人資與獵人頭用得像是「反過來的104」,變成一個只是用來「到處灑罐頭信」的平台而已。

PTT 原本是一個社群媒體,但部分記者用來當做抄新聞的工具,產出品質低落的文章,缺乏考證與洞察觀點,將新聞的層次往下拉到「抄襲網路討論串」的水平,我們反而因此看到更多低水準的報導。

內容產出在現今是前所未有的低門檻,即使不用別人的服務,幾個按鍵、一個月五美金就能輕鬆架一個自己的 wordpress;但寫部落格的人遠比當年少,許多網路媒體的功能逐漸只剩下「邀稿刊登」,自產比例越來越少。

我提這些例子並非要批評「濫用」平台的人(說到底如何定義濫用呢?)相對地,在這篇文章我想要盡可能比較中性地提出「價值扁平化」這個概念,用下面這張圖來看,橫軸是不同的個體,縱軸是提供的價值,中間那個粗黑線則是科技平台。

raw-image

三種人類、三種利用平台的方式

拿記者抄新聞來比喻,有一種人是 A:他原本連報導都不會寫,假設他使用「記者快抄」AI 所產生的文章去大量發文,能提供的價值就提升到跟這個平台一樣。(當然,也只能跟這個平台一樣)

另一種人是 B,他原本寫的報導水準可能還可以(至少比現階段 AI 寫得好,這不難)但因為老闆要求、或者為了追求點閱率而大量採用 AI 寫的文章。反正讀者也不注重品質,一百篇品質差強人意的報導所得到的效益,可能還是勝過自己一天寫兩篇。

還有一種人是 C,即使有一個大家都當作標準的平台,也不甘於只做一個「平台操作員」,而是想辦法讓平台成為自己的助力,發揮人跟機器結合的優勢,因此有機會提供比平台本身更高的附加價值。

結果就是,多數人不但沒有利用這個框架,反而被平台「吸住」。雖然有些人(A)能受益於平台的價值,但同時也有些人(B)會被平台拖下來,只產出跟平台一樣的價值。

像 C 這樣能反過來利用平台與框架創造附加價值的人,畢竟可能是少數。而發生在多數人(A 與 B)身上的現象,我稱它作「價值的扁平化」,亦即原本價值不同的人有上下之分,但卻因為平台的出現,中間的差距直接被壓扁了。


價值「扁平」了

從以上一些平台與角色的舉例,或許現在我們多少能夠體會到「軟體平台化、規格標準化、操作產線化」在不遠的未來,都會讓許多現有的工作扁平化,甚至接近於以前工廠的作業員。

raw-image

這張是中國網友很有名的改圖,調侃未來深度學習的工作,不過就是路邊攤的手工,按層計價,雖然超現實,但也很巧妙地點出精髓。

科技理應是要幫助人從繁瑣工作中解放,但我觀察到的現象反而是多數人因為方便,而不知不覺被機械化,接著能提供的價值都將變得跟機器差不多。


機器取代人類?或許我們該擔心的是「當人類開始模仿機器而不自知」

前面舉了求職媒合、新聞產出、內容產出等例子,這裡有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廣告行銷界裡正在發生。

Tao. 邱韜誠:《被取代的進行式:我被 Google 取代的鬼故事

前陣子 Google 廣告平台推出 UAC 廣告,能讓許多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可以不需要寫文案、不需要下關鍵字(其實一開始還是要)就可以自動產生各種平台的廣告投放,一切讓 AI 決定。

raw-image

數位廣告領域是很博大精深的,要控好一個廣告,除了需要對科技有一定的了解,還非常需要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數據洞察力與抽絲剝繭的細心,才有辦法從幾十種維度中推論哪些可能是相關、哪些是因果,再進行反覆驗證。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只是做到 Google UAC 廣告的程度,將關鍵字、文案、素材排列組合拿去做測試,選出成效可能最好的,更多需要的只是對平台的熟悉度。

所以 Google UAC 曝露出現今「廣告操作員」的薄弱地位,讓大家發現其實這類工作門檻並沒有想像中的高,才會被 Google 給「自動化」了。

這也衍生了一些值得探討的議題,就是很多學問(廣告、設計、金融)應該都是博大精深的,為什麼業界都還停留在最基本、重複性高的工作?是小企業競爭力不夠、轉型太慢?還是受薪階層不長進?或是科技巨頭揮著「大家都有好處」的旗幟,提供的服務反而方便到讓其他人變得麻痺?

其實每個問題我也都沒有確定的答案,但不管怎樣,應該都不是任何單一原因能夠解釋的。


不做重複性高的工作,就不會被取代了嗎?

Google UAC 廣告事件還點出一個隱憂:與其說「人類不需要手動操作廣告」,不如說「Google 不想讓人類操作」,這樣重要的數據與實驗資料才能留在自己的系統中不外流,讓其他人(通常是競爭者)難以學到 insight。因此將自訂性限縮,對 Google 來說的確是個可以想像的作法。

科技巨頭不只取代了大量繁瑣的工作,同時也將這些工作的數據壟斷,這又是另一個未來的大問題。人類脫離機械化工作的同時,卻也把第一線經驗拱手讓給機器,如果這些機器的數據可以被公開分享,那或許不會有問題,但有很大的可能是 Google 並不會分享這些數據。

raw-image

未來科技巨頭可能會將更多的數據留給他們自己的人工智慧學習,的確,人類繁瑣的工作減少了,但當人類從平台學習的機會越來越少、有經驗的領域專家也就越來越難養成。如果不從繁瑣的工作中累積 training data(訓練數據),又怎能成為經驗豐富的大師?

或許未來我們只會知道「廣告跑得好」,但不知道「為什麼」廣告跑得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eafwind的沙龍
65會員
10內容數
提到 AI 產業,許多人總是覺得好像遙不可及,卻又隨處可見。「大數據就像青少年談性:每個人都認為別人在作,所以每個人都聲稱自已在作。」AI 也是如此,每個時代的潮詞(buzz word)都有類似的情況。因此這個專題想平實地描述我在 AI (更精確說,是數據科學)產業的一些經驗。
leafwind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31
一個發展成熟且沒有外界刺激的系統,反而相對脆弱,遇到意外就容易瞬間崩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句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好理解,在進入主題之前可以當做一個過度簡化的切入點來看。一個沒有危機感、處處仰賴他人準備好的方便社會,一旦面臨突發狀況,反應就會特別慢。先回頭來看台灣,台灣就是一個危機感很重的國
Thumbnail
2020/12/31
一個發展成熟且沒有外界刺激的系統,反而相對脆弱,遇到意外就容易瞬間崩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句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好理解,在進入主題之前可以當做一個過度簡化的切入點來看。一個沒有危機感、處處仰賴他人準備好的方便社會,一旦面臨突發狀況,反應就會特別慢。先回頭來看台灣,台灣就是一個危機感很重的國
Thumbnail
2020/12/29
人臉辨識的最佳練兵場:中國 如果你說泛用的 AI 科技,或許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是美國,但如果把領域縮小到電腦視覺、甚至人臉辨識這個領域,搞不好中國還更勝一籌。 政府的「剛需」 有需求,才有利益促使科技進步,中國的電子支付會這麼先進,也是因為提款機密度低、手續費高、提款機爛、假鈔盛行、貨幣設計缺陷等環
Thumbnail
2020/12/29
人臉辨識的最佳練兵場:中國 如果你說泛用的 AI 科技,或許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是美國,但如果把領域縮小到電腦視覺、甚至人臉辨識這個領域,搞不好中國還更勝一籌。 政府的「剛需」 有需求,才有利益促使科技進步,中國的電子支付會這麼先進,也是因為提款機密度低、手續費高、提款機爛、假鈔盛行、貨幣設計缺陷等環
Thumbnail
2020/09/09
追求專心,甚至放空的狀態,反而是我們更需要的 你工作的時候習慣多工嗎?休閒的時候盯著好幾個螢幕嗎?有沒有想過,其實人類的大腦構造不適合做這些事情? 電腦可以輕鬆地多工,精確地說,是在不同工作中快速切換,而人類除了訓練過類似機械性的反射之外,需要認真思考的工作則完全不行。
Thumbnail
2020/09/09
追求專心,甚至放空的狀態,反而是我們更需要的 你工作的時候習慣多工嗎?休閒的時候盯著好幾個螢幕嗎?有沒有想過,其實人類的大腦構造不適合做這些事情? 電腦可以輕鬆地多工,精確地說,是在不同工作中快速切換,而人類除了訓練過類似機械性的反射之外,需要認真思考的工作則完全不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小編認為AI利大於弊 小編我對AI目前的評價仍是正面>負面,頂多中立,原因如下: 1. AI是工具,善良的/邪惡的AI,取決於背後控制的人類的道德價值,因為你餵給AI甚麼訓練資料,就成為AI的價值觀。 2. AI是工具,能完全駕馭AI的操作員,必須是邏輯極強的工程師,一般人用AI也只能發揮AI約30
Thumbnail
小編認為AI利大於弊 小編我對AI目前的評價仍是正面>負面,頂多中立,原因如下: 1. AI是工具,善良的/邪惡的AI,取決於背後控制的人類的道德價值,因為你餵給AI甚麼訓練資料,就成為AI的價值觀。 2. AI是工具,能完全駕馭AI的操作員,必須是邏輯極強的工程師,一般人用AI也只能發揮AI約30
Thumbnail
從今年初開始直到最近仍持續的科技業裁員,像是一波波的海浪襲來,加上隨著生成式AI技術興起而普遍流傳的有特定工作將被AI取代,現在有工作的、快要沒工作或已經沒工作的人,我們終於意識到,原來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我們不是睥睨萬物之靈,而是食物鏈上等著「吃」或是「被吃」,用以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資源。
Thumbnail
從今年初開始直到最近仍持續的科技業裁員,像是一波波的海浪襲來,加上隨著生成式AI技術興起而普遍流傳的有特定工作將被AI取代,現在有工作的、快要沒工作或已經沒工作的人,我們終於意識到,原來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我們不是睥睨萬物之靈,而是食物鏈上等著「吃」或是「被吃」,用以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資源。
Thumbnail
大多數人的生活幾乎離不開手機,各種平台更是我們聯絡他人與接收資訊的管道,然而看似便利的生活,背後有那些被忽略的問題?
Thumbnail
大多數人的生活幾乎離不開手機,各種平台更是我們聯絡他人與接收資訊的管道,然而看似便利的生活,背後有那些被忽略的問題?
Thumbnail
社會變革是一個持續的進程,這個進程可能會以各種方式發生,有些方式是人們預測得到的,有些方式則是出人意料的。隨著AI技術的進步和應用,傳統組織的核心是基於權力和層級體系的中心化模式,而去中心化的模式注重平等、協作和創新,更適應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在這樣的變革中,人文思維和創造力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核心競
Thumbnail
社會變革是一個持續的進程,這個進程可能會以各種方式發生,有些方式是人們預測得到的,有些方式則是出人意料的。隨著AI技術的進步和應用,傳統組織的核心是基於權力和層級體系的中心化模式,而去中心化的模式注重平等、協作和創新,更適應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在這樣的變革中,人文思維和創造力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核心競
Thumbnail
讀這本書之前只知道所謂的免費使用Facebook、Google等服務不是免費,讀了這本書以後才知道幫忙他們打工的人所拿到的報酬也稱不上報酬... 平台資本主義創造出許多巨獸科技公司,利用演算法與其平台媒合的服務,讓消費者可以得到想要的社交互動、影片推薦、交通運輸,彷彿雙方都是贏家,到底誰買單?
Thumbnail
讀這本書之前只知道所謂的免費使用Facebook、Google等服務不是免費,讀了這本書以後才知道幫忙他們打工的人所拿到的報酬也稱不上報酬... 平台資本主義創造出許多巨獸科技公司,利用演算法與其平台媒合的服務,讓消費者可以得到想要的社交互動、影片推薦、交通運輸,彷彿雙方都是贏家,到底誰買單?
Thumbnail
關於智能社會的隱憂,我們已聽得很多,但這部片的受訪者都是 Google 、 IG 、 Facebook 、 Twitter ......等大公司的前任高階主管或重要技術人員,這使得那些我們一知半解的現況,更顯得驚人。
Thumbnail
關於智能社會的隱憂,我們已聽得很多,但這部片的受訪者都是 Google 、 IG 、 Facebook 、 Twitter ......等大公司的前任高階主管或重要技術人員,這使得那些我們一知半解的現況,更顯得驚人。
Thumbnail
很抱歉,我也不是個「懶人包」達人,沒辦法給你一個「一句話就說清楚的解決之道」。因為這個現象,或說是困局,是一點一滴逐步堆疊搭建而起,且幾乎是全人類社會共同參與形成的,我們不可能因噎廢食般的回到原始時代重新開始一次,只能用更聰明且積極正向的方式來嘗試改變。
Thumbnail
很抱歉,我也不是個「懶人包」達人,沒辦法給你一個「一句話就說清楚的解決之道」。因為這個現象,或說是困局,是一點一滴逐步堆疊搭建而起,且幾乎是全人類社會共同參與形成的,我們不可能因噎廢食般的回到原始時代重新開始一次,只能用更聰明且積極正向的方式來嘗試改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