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三部曲》這系列書籍非常有名,他總結了人類發展的概況,並給出了對這個世界足夠完整的描述;但也有一些人批評是一些陳腔爛調、老掉牙且沒有解法的論述,並且有些新的觀點也不完全正確。
我個人則是對其中「數據主義」這個觀點感到特別有興趣,也跟我一直以來在寫的《反烏托邦進行式》這系列文章不謀而合,因此特別把「數據主義」拿來當做標題。
當然,我自己不是人類學跟哲學專業出身,其中可能有一些理解錯誤的地方(尤其是對人本主義、存在主義的理解),也希望有一些這方面專業領域的人一起參與討論。
數據主義
「數據主義」是以色列歷史學家,《人類三部曲》作者哈拉瑞在《人類大命運》書中首次提到的一種新價值觀,也是在我們熟知的「人文主義」之後幾乎唯一有不同價值觀點的主義。
這裡的「新」與「唯一不同的價值觀點」並非指我推崇它,相反地,這個「新」有必要特別提出來,是因為人類社會已經走上這個無法回頭的價值觀,但多數人卻不知道自己正在被數據取代。
在歷史上,我們聽過很多「主義」,主義,代表理念或有完整體系的思想和信念,而這些「主義」通常都是人提出、並有意識地提倡、發揚、實踐,諸如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人文主義、虛無主義、存在主義等等。
但數據主義可能會是一個從來沒人、也不會想要提倡的思想,卻已經被默默實踐、也不可逆的過程,而且是必然會發生的。因為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或許就是人類本身的求知慾、以及對技術進步的渴求。
人類科技一直都在追求生物的解構,其終點就是極致的數據化、導致人文的消失,用機械解釋、操縱所有事物。
我們用盡科學的力量去解構人類的每個細胞、每個神經反應、每個行為的理由,但當人類的系統謎題全部解開之後,最終可能就是「數據化」的盡頭:任何情感反應、慾望、衝動都可以被數據化,行為也就能夠被衡量、記憶可以被竄改、慾望也能被操縱。
的確,以現在的生物科技與計算資源來說,我們還沒有完全的把握能把人類解構到每個腦細胞、每個 DNA 片段,甚至解讀靈魂深處;但當我們真的能逐漸接近(甚至不用做完)那個目標,人類就會被視為只是一個單純的資訊載體、或者說「活體 CPU」的概念。
到時,我們的價值就是自身所產生的數據罷了,畢竟連靈魂都只是數字,只要換一個更好的電腦硬體就可以取代人類。
大數據的本質:將真實世界數據化的過程
在這過程中,科技使得越來越多的事情以數位方式儲存、有越來越多的活動以數位的方式進行,所有的科學進展都圍繞在「數據化」的過程當中。
因為數據化,才有了後續的分析與預測、「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才會發揚光大,取得現今科技中極為重要的地位,這些都是拜數據化過程的演進所致。
比如現在的生活中,Google 知道你要去哪裡,要查詢什麼,Facebook 知道你喜歡的明星、會點什麼廣告、Netflix 知道你喜歡的影集、Spotify 知道你喜歡的音樂。
這些在二十年前是難以想像的,二十年後,我們可能甚至連生涯都不需要規劃,因為已經有一個系統可以根據你的 DNA 幫你決定出人生最順遂的路徑、幫你配對最適合的結婚對象、幫你決定上什麼學校、從事什麼工作、何時可能會生病、何時要做手術。
人類的數據化
從描述這個世界開始,接著一切變得可以計算、可以預測、然後就可以操作
可能會像是攻殼機動隊,靈魂與人格能夠被數據化,可以儲存、轉移、備份;或是像 Phycopass,人類的善惡、道德可以被數據化。
抑或是刀劍神域做到完全潛行的 VR,現今的 VR 技術當然還無法模擬所有的輸入與輸出,但這個系統做到了真實世界被虛擬化、虛擬世界的資訊真實化,虛擬與現實世界相差無幾,完美詮釋「人類的數據化」:人類所在的世界全部都只是數據,只要能做到資訊的完美對應,那兩邊就沒有差異。
數據的人類化
如果人類跟現實世界能夠「數據化」,那數據是否也能「人類化」?
探討「有智慧的機器是不是人」的科幻與動漫作品很多,但是用我們最接近、最有可能實現的科技去描繪「數據人類化」過程的作品,就屬《刀劍神域 Alicization War of Underworld》了。
我們知道 AlphaGo Zero 是在一個定義好的遊戲規則下,讓 AI 從零開始、從行動中獲得數據去學習,不需要資料集。
同樣地,刀劍神域中的 Under World 就是一個把現實世界的規則映射到虛擬世界,讓毫無生命的程式開始學習如何成為一個「人」的大型沙盒,學會情感、如何爭鬥。
AlphaGo 從零數據開始學習,到最後可以產生讓人臨摹的棋譜(數據);而刀劍神域中,從零開始學習的「人工搖光」,學會了所有人類該有的東西之後,已經可以算是「數據的人類化」,到了這個階段,到底算是數據還是人類呢?
數據取代人成為主體
人本主義的消滅
既然人類的數據化,與數據的人類化,兩邊都是有可能發生的,那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可能就會從根基被動搖。
我們實際上是什麼越來越不重要;「別人看起來像什麼」甚至更重要,而這個「看起來」的媒介,就是網路上的資訊,也就是數據。
另一個例子就是前陣子天王們被爆料,交往對象都是 PUA 出來的,她們平常打卡都是用同樣的場景、同樣的包包,甚至滑雪乾脆多人共享同一張照片,偽裝成自己的生活樣貌,目的就是讓別人眼中的自己「數據」看起來好像真的是那麼回事。
存在主義受到挑戰
沙特認為人是存在先於本質、而物是本質先於存在。
白話地說,他認為人生下來只是虛無,沒有任何本質和規定。本質和規定全部都是通過後天自由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人存在沒有預設任何定義,不是像工具為了任何目的被製造出來的,所以人是自由的。
這跟數據主義預言的社會剛好完全相反,因為在數據主義成真之後,人類或許真的會變成「本質先於存在」:就像工具一般,我們所有的行為與存在的目的,在出生之前早就已經被大數據決定好了。
換句話說,存在主義認為人類的存在就是存在,不為什麼;而數據主義說,以後人類的存在將會有一個終極的原因,那就是承載資料的處理器,人類會跟其他工具一樣,不為了自己的自由意志而生存,個體的價值可以被輕易取代。
即使你覺得這很遙遠不可想像,但在你讀文章的現在,我們就已經活得有點像工具了,演算法無時無刻在主導我們平日的選擇:看什麼新聞、走哪條路、看什麼劇、聽什麼歌、吃什麼美食。
或許有一天,存在主義將會徹底輸給數據主義,人類「本質先於存在」的一天真的會到來。
我的觀點:時間的拉鋸戰
我當然是站在人本主義這一邊,或者希望數據主義的那天不要那麼早到來;不過我也認為這個過程並非是誰提倡了什麼想法就能主動逆轉的,所以標題才會用「被」數據主義。
科技的演進非常快速,是無法阻擋且不可逆的,而人類的反思很有可能趕不上這個速度,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的競賽。
反烏托邦三部曲:《我們》《1984》《美麗新世界》這三本小說,其中最新的作品,距離現在也已經超過 70 年。
但概念不但不過時,放到現在的環境可能還非常寫實。近代的創作也非常多 Cyberpunk、災難後世界題材受到這樣的設定影響。
但你是否有想過為何這些當年的「科幻」題材會變成現在進行式?這其中是否有一些必然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