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科技進步的副作用(一):時間的碎片化,奪走專心與放空的機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追求專心,甚至放空的狀態,反而是我們更需要的


你工作的時候習慣多工嗎?休閒的時候盯著好幾個螢幕嗎?有沒有想過,其實人類的大腦構造不適合做這些事情?

電腦可以輕鬆地多工,精確地說,是在不同工作中快速切換,而人類除了訓練過類似機械性的反射之外,需要認真思考的工作則完全不行。

我們可能做得到一邊做傳球練習、一邊聊今天晚上要吃什麼;也可以做得到一邊處理手工活、一邊看電視劇;但我們很難同時思考兩件事情,這件事情可能幾十萬年內都不會改變。


科技進步反而奪走我們「專心」的機會

多工工作的傷害

科技進步讓「工作」多線並行變得可能,但人跟機器不同,除非都是很單純熟練、不需要思考的工作,否則把多樣複雜的工作丟給一個人,在不同工作中的切換反而會讓效率大幅降低。

然而多數需要腦力的工作,卻仍然是以「我們使用的工具(電腦)可以快速在不同工作之間切換,所以人腦應該也行」為前提,將這些腦力密集工作分配給人做。

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現代社會的競爭太激烈、管理者不夠成熟,總之人類普遍還沒有認知到這件事情:一味平行地增加工作量,反而對生產力及大腦都有害。

ref:《多工對大腦的傷害和大麻一樣糟

專心的工作流程

舉軟體開發來說,在 Scrum 有類似的概念:在一個 sprint(衝刺)裡面,盡量只專心做規劃要做的工作,進而增加達成目標的機會(會說「盡量」是因為現實不可能完全沒有干擾。)

「專心」的工作流程並不是什麼神奇的概念,類似的工具一直都有,像是番茄鐘強調 25 分鐘只做一件事情,5 分鐘拿來休息。

最近深刻體會到專心的重要性:我們 team 把「承諾要做的工作」大幅減少,結果「產出的成果」跟前一次相比卻更多。好處還不只如此,因為我們有了更多時間計畫下一個 sprint 的工作,下一個 sprint 的風險也會降低,所以也接連影響了下次的工作效率,讓正循環變得可能。(說「可能」是因為現實仍然很難預料,但已經好過原本接近不可能了)

註:commitment story point: 111->62、completed story point: 41->56

題外話,這道理看似很簡單,但受限於現實壓力(老闆覺得你沒有認真工作、開給客戶支票過多、工程團隊沒有辦法說服商業決策團隊等等)真正能執行的卻很少。

注意力過度競爭下的犧牲者

工作如此分心,回家就能安心了嗎?

有人可能會想說:回家就不會有老闆塞一堆工作要我同時做了吧!

先不論有些人回家還被要求工作,即使沒有,通常我們的私人時間也是更慘,因為不會有人說「我們應該在私人時間導入 scrum 跟番茄鐘!」反而是各種服務不斷透過螢幕試圖爭取我們的注意力,因而更難做到專心。

夾在新聞網站裡面的廣告、通訊軟體上方的閃亮橫幅、網站跳出視窗問你要不要接受通知、信箱塞滿各種優惠券、FB 朋友的貼文其實是因為他要抽獎或者領免費餐廳小菜等等。


內容無限產出,競爭有限的認知資源

有個矛盾的現象是,內容推薦越做越個人化、結果我們的選擇反而更困難。

因為影片平台不是只有 youtube,我們還有 netflix, kktv, 楓林網,優酷,等成千上萬個服務可以選擇;音樂平台有 spotify, , apple music, google play music, pandora, kkbox;實況平台光是中國倒掉的都數不清。

不同平台之間有競爭,每個平台裡面的內容也會彼此競爭注意力。

這些資訊量都過度競爭,啃食我們的注意力,即使每一個平台的推薦系統進步了十倍,但數據內容卻增加了百倍、千倍。IG 的照片數量、FB 的貼文數量、youtube 的頻道數量,所有資訊都以我們無法消化的速率增加。

其實,目前的科技只是讓你可以跟更多媒體「接觸」的媒介而已,並不能大幅加速人類的認知。如果一個人一天只有能力交一個真正的朋友,不管網路與軟體多進步,也不會變成可以交十個。


無限的選擇還算是選擇嗎?

你可能會以為我們都有選擇,但事實上是我們迷失在彩球屋裡面,只要有人丟了一個大彩球,它就會得到注意。

我們根本沒有多餘的注意力去撿拾那個屬於自己的貝殼,要在成千上萬個速食服務與內容裡面找到真正想要的,反而還比以前困難

當我們在無限的資訊裡面比較、選擇的時候,多工的假象讓我們得到了多巴胺,但我們很可能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幸福感

十幾年前會說「資訊焦慮」,我們會主動地去找資訊來源,得不到那些豐富的資訊會全身不對勁,好像與網路脫節

但現在是「資訊吞噬」,我們不擔心與資訊脫節,反而光是被動接受資訊就招架不住,即使我們不想要,也會被無限的選擇淹沒,被灌下其實不需要的速食。


與精神時光屋相反的「冬眠儲存槽」

我們一連上了網路,似乎就註定被綁架了注意力。

舉最誇張但卻很普遍的一個例子,大家都有玩手遊,玩手遊常常打副本的時候會發現某個隊友沒有在動,過一陣子發現他其實是跟別人在聊天。

我後來才理解到,原來這個時代連要專心體驗一個遊戲都很難:一個歐巴桑出去玩可以帶三隻手機幫別人抓寶可夢、一個看實況的觀眾同時在刷好幾個遊戲的副本。

每當提到「人類會不會被機器或人工智慧取代」時,常常都有人會說人類的創造力很難被機器人取代,可是目前多數科技卻誘導人類去做人類最不擅長、最容易被取代、最不需要思考的事情,換句話說,彷彿就是在訓練人類「成為機器」一般,這的確是很弔詭的事情。

你是否有以下幾種情況:

  • 手機遊戲好幾個,想要把體力有效率地用完,結果「充實地」玩了一陣子反而覺得很空虛
  • facebook 跟 line 的訊息不消完就不對勁,但讀完了好像也沒有真正與人交流到
  • 推薦影片看都看不完,但是卻越來越難品味到一部願意一看再看、刻骨銘心的好作品

精神時光屋可以讓別人覺得你在極短時間內修煉了數年,不過現代科技中,有很多會讓人沉浸的產品反而像個「冬眠儲存槽」,一個又一個影片、一條又一條訊息看完之後,讓我們反而覺得現實世界過了好久,自己卻沒有提昇,是完全相反的概念。


我們可以做些改變,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我姑且算是個網路住民,有很大部分的時間活在網路上。二十年前,在 RO 跟魔力寶貝路上看到一個陌生人就能搭話、在天堂席捲 PC 的時候,玩家用人物真的在裡面聊天、吵架。十年前,臉書是真的大家會用來交流的社群。

而現在,打開手機滿滿的直播可以看妹,看別人玩遊戲、做任何事情,打開 line 隨便就能加到上百人的群組,訊息一天上萬條,但我們在「交朋友」這件事情上卻沒什麼進步;不如說,訊息量大幅增加,但人際距離卻反而離得更遠了。

這些塞滿我們注意力的科技,對我們真的有幫助嗎?還是其實我們一直都在用錯誤的方式使用它們,以致於反過來被駕馭?

練習發呆,空想沒有我們想像地那麼「空」

反過來說,所謂空想、發呆的狀態,並非什麼都沒得到。當心中冒出來一個點子,去思考它的時候,某種程度也是在跟自己對話。如果我們可以接受更多從「自己」來的 input,我們會更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不)能做什麼。

人類本來就很難什麼都不想(心無雜念是很高的境界),當我們沒事情做的時候,多少都會冒出新想法。或許以前的農業社會中,以勞力為主的生活型態,還有很多一邊做事一邊思考的機會,但在現代的步調中,我們的工作已經被壓縮到必須同時在多種工作中切換,更應該珍惜這些「無所事事」的狀態


多問「我現在在做什麼」,別讓自己進了冬眠狀態、甚至變成機械

消耗不完的遊戲體力也好、社群網站看不完的訊息也好,我們是真的需要它,還是單純覺得「免費的不用有點可惜」?

我最近越來越常問自己「我現在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讓自己意識到單純殺時間可能很危險(當然殺時間還是要有,人的腦力有限,上班就用得差不多了)

放空與自己對話也好、認真只做一件事情也罷,我們都得再想想:自己需要的是這些永遠無法消化的資訊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或許大家讀完都跟我一樣有種衝動貼給老闆看???? 哈哈哈
avatar-img
leafwind的沙龍
65會員
10內容數
提到 AI 產業,許多人總是覺得好像遙不可及,卻又隨處可見。「大數據就像青少年談性:每個人都認為別人在作,所以每個人都聲稱自已在作。」AI 也是如此,每個時代的潮詞(buzz word)都有類似的情況。因此這個專題想平實地描述我在 AI (更精確說,是數據科學)產業的一些經驗。
leafwind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31
一個發展成熟且沒有外界刺激的系統,反而相對脆弱,遇到意外就容易瞬間崩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句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好理解,在進入主題之前可以當做一個過度簡化的切入點來看。一個沒有危機感、處處仰賴他人準備好的方便社會,一旦面臨突發狀況,反應就會特別慢。先回頭來看台灣,台灣就是一個危機感很重的國
Thumbnail
2020/12/31
一個發展成熟且沒有外界刺激的系統,反而相對脆弱,遇到意外就容易瞬間崩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句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好理解,在進入主題之前可以當做一個過度簡化的切入點來看。一個沒有危機感、處處仰賴他人準備好的方便社會,一旦面臨突發狀況,反應就會特別慢。先回頭來看台灣,台灣就是一個危機感很重的國
Thumbnail
2020/12/29
人臉辨識的最佳練兵場:中國 如果你說泛用的 AI 科技,或許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是美國,但如果把領域縮小到電腦視覺、甚至人臉辨識這個領域,搞不好中國還更勝一籌。 政府的「剛需」 有需求,才有利益促使科技進步,中國的電子支付會這麼先進,也是因為提款機密度低、手續費高、提款機爛、假鈔盛行、貨幣設計缺陷等環
Thumbnail
2020/12/29
人臉辨識的最佳練兵場:中國 如果你說泛用的 AI 科技,或許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是美國,但如果把領域縮小到電腦視覺、甚至人臉辨識這個領域,搞不好中國還更勝一籌。 政府的「剛需」 有需求,才有利益促使科技進步,中國的電子支付會這麼先進,也是因為提款機密度低、手續費高、提款機爛、假鈔盛行、貨幣設計缺陷等環
Thumbnail
2020/09/14
工具應該是用來節省我們重複繁瑣的步驟、簡化流程的幫手,然而我們卻逐漸變成「操作機器的機器」。 最近特別對一些現象有感,常會覺得科技的確更進步了:AI 預測更準、平台服務更好用,但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不但沒有顯著受益,反而有時候會覺得活在這些平台之下,我們的生活體驗沒有進步、雇主認為勞工生產力變低、各行
Thumbnail
2020/09/14
工具應該是用來節省我們重複繁瑣的步驟、簡化流程的幫手,然而我們卻逐漸變成「操作機器的機器」。 最近特別對一些現象有感,常會覺得科技的確更進步了:AI 預測更準、平台服務更好用,但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不但沒有顯著受益,反而有時候會覺得活在這些平台之下,我們的生活體驗沒有進步、雇主認為勞工生產力變低、各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們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自動駕駛」上,不去想怎麼利用自己的時間,常有低估在使用時間上的誤差。
Thumbnail
我們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自動駕駛」上,不去想怎麼利用自己的時間,常有低估在使用時間上的誤差。
Thumbnail
🏵️ 不論大腦或電腦,都只是你的個人助理。 當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被各種大大小小的螢幕所捕捉,當人們無意識依賴3C產品而存活,當我們每天睡前最後一件事與起床第一件事都是打開手機...我們就陷入無限迴圈,失去了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我發現自己本身也有資訊超載、科技成癮的現象,所以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時,內心不
Thumbnail
🏵️ 不論大腦或電腦,都只是你的個人助理。 當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被各種大大小小的螢幕所捕捉,當人們無意識依賴3C產品而存活,當我們每天睡前最後一件事與起床第一件事都是打開手機...我們就陷入無限迴圈,失去了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我發現自己本身也有資訊超載、科技成癮的現象,所以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時,內心不
Thumbnail
作者:提亞戈·佛特 什麼是第二大腦,為什麼我們需要打造他? 我們投注不計其數的時間閱讀、觀看和傾聽他人談論我們應當怎麼做,該如何思考、過生活,但相對地,我們很少致力於實際應用這些知識,將其化為己有。多數時候我們只是資訊囤積者,雖然儲存了數不勝數的立意良好的數位內容,最終卻只是徒增焦慮和煩惱。而第二大
Thumbnail
作者:提亞戈·佛特 什麼是第二大腦,為什麼我們需要打造他? 我們投注不計其數的時間閱讀、觀看和傾聽他人談論我們應當怎麼做,該如何思考、過生活,但相對地,我們很少致力於實際應用這些知識,將其化為己有。多數時候我們只是資訊囤積者,雖然儲存了數不勝數的立意良好的數位內容,最終卻只是徒增焦慮和煩惱。而第二大
Thumbnail
隨著網路、社群媒體的便利,到AI機器人的興起,讓我們正陷入了一場龐大且多角力的爭奪戰。 這場戰役各方在爭奪的資源,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寶貴卻稀缺的資源-注意力。這篇從意識、個人醒悟、重新反思、執行經驗分享,希望讓身為知識工作者的我們可一起交流分享如何在注意力爭奪戰中持續勝出…
Thumbnail
隨著網路、社群媒體的便利,到AI機器人的興起,讓我們正陷入了一場龐大且多角力的爭奪戰。 這場戰役各方在爭奪的資源,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寶貴卻稀缺的資源-注意力。這篇從意識、個人醒悟、重新反思、執行經驗分享,希望讓身為知識工作者的我們可一起交流分享如何在注意力爭奪戰中持續勝出…
Thumbnail
方格子 vocus 新生活 事情的變化往往大過於腦袋所能負荷的量 最近許多變化,以及自己下的決定都有些倉促,或許是星象變化之故,也或許是業力因緣,大運等干擾,隨便,總之,在這變化迅速且需求急迫的階段與內心狀態下,我發覺,很多事情無法單單丟給人的「大腦」去解決 記憶與創新 之前就看過有研究說過,人的
Thumbnail
方格子 vocus 新生活 事情的變化往往大過於腦袋所能負荷的量 最近許多變化,以及自己下的決定都有些倉促,或許是星象變化之故,也或許是業力因緣,大運等干擾,隨便,總之,在這變化迅速且需求急迫的階段與內心狀態下,我發覺,很多事情無法單單丟給人的「大腦」去解決 記憶與創新 之前就看過有研究說過,人的
Thumbnail
深度工作是指工作時,處於長時間不被打擾的狀態,這種專注狀態使我們的認知推向極限,進而可以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術效率,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的。 然而,現代的知識工作者在網路工具盛行下,時刻被打擾、注意力分散無法深入思考,呈現淺薄工作狀態,僅能做些非高認知、偏後勤、少創造價值、容易模仿的工作。
Thumbnail
深度工作是指工作時,處於長時間不被打擾的狀態,這種專注狀態使我們的認知推向極限,進而可以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術效率,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的。 然而,現代的知識工作者在網路工具盛行下,時刻被打擾、注意力分散無法深入思考,呈現淺薄工作狀態,僅能做些非高認知、偏後勤、少創造價值、容易模仿的工作。
Thumbnail
深度工作力是生產力大師卡爾.紐波特所寫的書,書中介紹了「深度工作」,專注投入一件事的工作模式。他介紹了這種工作方式的好處,並提供可以實際運用的工作方法。
Thumbnail
深度工作力是生產力大師卡爾.紐波特所寫的書,書中介紹了「深度工作」,專注投入一件事的工作模式。他介紹了這種工作方式的好處,並提供可以實際運用的工作方法。
Thumbnail
先說一個觀點:未來某一天,我們可能不用上班,也可以賺到錢,相反,因為不上班,一個人收入可能會比上班時候更多。 你沒有聽錯,是不上班,且不上班收入會增加。 但是不要想錯,不上班並不代表不工作。 只是人與社會之間生產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方式發生改變,我們可能要接受
Thumbnail
先說一個觀點:未來某一天,我們可能不用上班,也可以賺到錢,相反,因為不上班,一個人收入可能會比上班時候更多。 你沒有聽錯,是不上班,且不上班收入會增加。 但是不要想錯,不上班並不代表不工作。 只是人與社會之間生產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方式發生改變,我們可能要接受
Thumbnail
追求專心,甚至放空的狀態,反而是我們更需要的 你工作的時候習慣多工嗎?休閒的時候盯著好幾個螢幕嗎?有沒有想過,其實人類的大腦構造不適合做這些事情? 電腦可以輕鬆地多工,精確地說,是在不同工作中快速切換,而人類除了訓練過類似機械性的反射之外,需要認真思考的工作則完全不行。
Thumbnail
追求專心,甚至放空的狀態,反而是我們更需要的 你工作的時候習慣多工嗎?休閒的時候盯著好幾個螢幕嗎?有沒有想過,其實人類的大腦構造不適合做這些事情? 電腦可以輕鬆地多工,精確地說,是在不同工作中快速切換,而人類除了訓練過類似機械性的反射之外,需要認真思考的工作則完全不行。
Thumbnail
書中提到大腦的模式分為白日夢模式以及中央執行模式,白日夢模式會幫助你從事具有創造性的工作,而中央執行模式則是協助你進行分類或架構等較需要專注的工作。現代由於科技的發達,我們會從各樣的管道接受到各樣資訊,又快又多,每一天近乎將人淹沒,而本書在如何專注進行工作以及發揮創造力上給了很多實用的建議。
Thumbnail
書中提到大腦的模式分為白日夢模式以及中央執行模式,白日夢模式會幫助你從事具有創造性的工作,而中央執行模式則是協助你進行分類或架構等較需要專注的工作。現代由於科技的發達,我們會從各樣的管道接受到各樣資訊,又快又多,每一天近乎將人淹沒,而本書在如何專注進行工作以及發揮創造力上給了很多實用的建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