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比較內向,容易緊張,嘴笨口拙,因此在與人交流時反應容易慢半拍,不太能自在地融入大家的圈圈。
幸好(?)那時的心思也不那麼細膩,對於沒有要好朋友或其他外在聲音也不太會往心裡去,講白了就是整個人飄散一股呆傻氣,絕大多時間都安靜而無存在感。
在學校時大多時候都是獨自埋首於書裡,讓自己悠遊在字裡行間裡的時候最是自在。
留意到並把我從那種有點接近自閉(套現在的話講,應該就是極度邊緣)狀態中撈出來的,便是小學三四年級的導師。
當然,人生畢竟不是童話故事,我自然沒有馬上奇蹟似地變天鵝。
但是下課後當大家都往操場衝而我獨自待在教室看書時,班導總會來到身邊與我共讀、互動。
後來在班導循序漸進的引導下,我開始緩慢但真切地融入同學的朋友圈裡,也變得活潑多話一些,還在書本外發現了另一個天地:畫畫。還記得當時老師悄悄把我的畫作交出去參加校外比賽,結果得了名,讓我首次嚐到受肯定的喜悅。多年後仍時常會想到這個時期,那個因為老師鼓舞而勇於多方嘗試的自己。
每次提到自己求學過程中遇過的良師,我都會想起耐心十足的班導,我不敢說她是我遇過最優秀的老師,但卻是最溫暖的。
有時遇到挫折而懷疑自己很糟糕時,時不時就會想起班導溫柔的笑顏,還有那一句:「老師覺得妳很認真,很棒,令人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