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好柿多磨:澄黃香甜的柿餅

2017/11/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七月石榴八月梨,九月柿子黃了皮。」

 

從農曆九月(約十月中)開始,市面上陸陸續續可以看到柿子的蹤跡。好柿與「好事」諧音,有吉祥之意,而印象中甜膩,偶爾會在路邊小販出現的「柿餅」又是打哪來的呢?


 

 

新竹九降風  發展柿餅的重要推手

 

要說起柿餅,可不能不提新竹特殊的天氣型態——九降風。

 

「九降」一詞指的是在「九月霜降」之後吹的強風。這樣特殊的天氣現象,最早出於康熙33年的《台灣府誌》:「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俗稱九降風」。 新竹地區冬季季風乾燥猛烈,特別是農曆九月後,東北季風和颱風外圍的環流合併,風勢特別強勁。再加上了新竹北側山地和台地的抬升效應,讓季風在迎風面降下雨水,到了新竹地區便成了乾燥的下坡風,形成地區特色。有新竹三寶之稱的米粉、仙草、柿乾,都是利用九降風乾燥、強勁的性質來加以風乾。 

 

位於新竹東北方的新埔鎮,由於丘陵地的關係加上本身乾燥少雨的氣候,這樣自然的地理及天候條件,符合柿餅製作過程曝曬、乾燥及脫水等要件,因此新埔鎮所生產的柿餅特別好吃,聞名全台。再加上台灣早期客家人遭遇戰亂不斷,遷徙頻繁,食物不易保存,加上勤儉持家的天性,因此有將水果與食物乾燥或醃製的習慣,方便攜帶並且增長保存期限,一顆小小的柿餅,不僅僅是天時地利下的產物,也是客家人智慧的結晶。

 

早年,當地石柿地產量有限,無法大量製造柿餅。民國75年起,新埔鎮從外縣市引進供給過量的牛心柿,搭配該地精良的的柿餅製造技術,打響了新埔特產的名聲。現在,每一年都會舉辦的新埔柿餅節,也是當地重要的地方慶典;也因為製作柿餅的過程,需要將大量黃澄澄的柿子曝曬在陽光下,近年來更成為許多攝影師必須要朝聖的熱門景點。

 

風乾後的美味   柿餅的製作過程

 

柿餅的製作極其費工,由刨去外皮的柿青,以九降風和日曬風乾脫澀;第三天後開始催熟,每天用雙手(拇指在上其他四指在下)轉動、捻壓、擠果肉一次,使內部的水分容易乾燥並有利糖分轉化,順道將柿餅整形。五六天後曬得軟嫩,叫做「柿臍」,這階段的柿子最好吃;如果再繼續曬,柿子會變硬、變黑,成為可以長久保存的柿乾;各有不同的可口風味。許多人望而卻步的「柿乾」,大家都以為是發霉,白色的粉末其實是是柿餅於低溫保存時,由內往外釋出的葡萄糖所產生的結晶,一般稱為「柿霜」。

 

傳統柿餅的生產,可說是靠天吃飯,其辛苦若非身歷其境,難以體會。除了過程繁複,另要考慮當天的天候及時間而有所調整。這是製作了一篇小短文,把柿餅製作的過程約略介紹,帶大家看好柿是如何多磨的!

文化銀行
文化銀行
歡迎來到文化銀行,這裡存有不想被遺忘的記憶。我們走遍臺灣,找尋那些快要消逝的傳統工藝,把他們一個一個記錄下來。不甘於只留下文化標本,我們希望文化並不只是靜靜被欣賞的對象,更能以生動面貌重新活在世人的生活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