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錫錫相關的小事——穿越五千年的錫器大冒險(一)

2018/01/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傳統上,所謂的「五金」,便是指金、銀、錫、銅、鐵這五項常用的金屬。大家都知道,金和銀,是非常貴重而優雅的材料——那麼,作為排名第三的貴金屬,錫又擁有著怎麼樣的特性呢?

 

關於錫,你可以知道的五件事

 

  • 平價奢華:錫是一種銀白而略泛金黃色澤的金屬,其質感類似於銀,但不同於銀的冷色調,因此,錫製的工藝作品表面光亮之餘,仍不失溫潤,增添了一股沈穩內斂的含蓄美感,加上錫比銀更容易取得,因而成為了絕佳的替代材料。

 

  • 延展性佳:純錫屬軟性金屬,質地柔軟易於塑型、延展性佳,因此作為工藝材料非常適合,得以細膩精緻地體現各種細節的巧思。然而,這般特質另一方面使得純錫製品較難承受重量,所以一般錫工藝所應用之錫料通常會以鉛錫合金為主,順道降低成本。不過,鉛錫合金容易溶解出具有毒性的鉛,不適合作為民生器皿之用。

 

  • 不易氧化:錫有著不易氧化、不易生鏽的優點,錫以及錫合金因此經常作為其他金屬的防鏽層使用,亦被用作罐頭製作的材料。

 

  • 對人體無害:其實,錫雖然是金屬,但純錫對於人體是無害的,即使溶出也並不會產生有害毒性。若是前述的鉛錫合金則無法有此般優點了,因為鉛元素對人體是會造成傷害的。

 

  • 怕冷又懼熱:洋洋灑灑拋出那麼多錫的優點,最後也不得不扯一下錫的後腿、說說他的小缺點了——其實,錫是一種「怕冷又懼熱」的金屬。在-13.2℃以下,錫會轉變成無定形的「灰錫」,成塊的錫將變成一團粉末,由於錫怕冷,因此在冬天要特別注意,別使錫器受凍,此外,用錫焊接的鐵器也不能受凍——據說1912年,一支探險隊到南極去探險,所用的汽油桶都是用錫焊的,在南極的冰天雪地之中,焊錫變成灰錫粉末,汽油就都漏光了;錫除了怕冷,而且還怕熱——在161℃以上,白錫轉變成具有斜方晶系的晶體結構的斜方錫,斜方錫很脆,一敲就碎,展性很差,俗稱「脆錫」。

 

除了上述特點外,錫器在民間還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儲茶味不變,插花花長久」的美譽——稱錫製茶葉罐密封性好,可長期保持茶葉的色澤和芳香;錫製啤酒杯則因傳熱迅速,可使冰鎮啤酒口感倍增,加上錫表面毛孔細緻,能產生負離子並淨化水質,可去除酒中苦味、強化香氣、和緩嗆辣感,而廣泛被作為酒器使用。

 

錫製茶葉罐。圖片來源/陳萬能錫器展官方網站

 

對錫料有了基本的認識後,讓我們來看看這樣獨特的金屬,在漢民族發展的軸線上,扮演怎麼樣的角色吧——

 

漢民族璀璨青銅文明 錫是大功臣

 

據載,早在西元前二、三千年,古埃及便已發展出在銅中加入錫與鉛,以增加金屬韌性的技術,並用以製作各種金屬生活器具。之後則陸續用來打造裝飾品與祭祀用具——在埃及第十八王朝(西元前1580年~1350年)金字塔中發現的錫手鐲和錫製「朝聖瓶」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錫製品。而上述所提及的銅錫鉛合金,就是所謂青銅。

 

漢民族亦在殷商時期(約西元前1600年)便開始有大量使用青銅器的記錄,並創造了璀璨的青銅器文明。而近代,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也發現了表面鍍上錫、仍未完全鏽蝕的數具虎面銅盔,可見漢民族在殷商時期,以錫為材的表面處理技術已經受到重視。

 

所謂的青銅,便是銅錫鉛合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除此之外,錫在漢字中,與「賜」字相通,因此錫器有著「賜福」的吉祥含義。例如在漢、晉時期,天子賜予下臣的最高榮譽,即以「九錫」為名。因為這樣的含義,錫器也漸漸演變作為禮器和祭祀用具,並成為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明代以後,除廳堂擺設和日常用品外,錫匠更以銘文詩畫入題,用心提升錫器的藝術內涵,頗得文人雅士之愛,成為書齋中把玩珍藏的逸品。

 

到了民國時期,錫器則成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有的軍政大員和豪門富戶為追求時髦、講究氣派,還提供圖樣由錫匠打制蓮花吊燈座罩,然後懸在舞廳或客廳,以此炫耀;平民百姓購置不起大套件,但在兒女婚嫁時一對錫燭台和兩只茶、酒錫壺均是必備之物。

 

全台各地打錫街 錫器風氣盛極一時

 

至於台灣的錫工藝則起源於清領時期,至今已經有百餘年歷史。當時,大量的閩粵漢人移民來台,而閩南地區正是錫器興盛的所在,一批批打錫師傅於是在台落地生根,並且多分布於西部沿海的港口舊都。

 

早期,錫的應用十分廣泛,除了以婚嫁儀式與宗教祭祀的相關器具為大宗,亦用來打造日常生活所需的器皿——彼時,北中南各地皆有「打錫街」存在,其中尤以鹿港最盛。到了清光緒初年,鹿港街開設『順元興』、『何春』、『再興』、『協春』四家錫舖,店東兼錫匠分別是陳再添、陳瓊林、夏聬、施環等人。其中夏聬曾授徒三十名,使得錫器業得以推廣至全台,當地錫舖甚至一度多達六、七十家,盛況驚人!

 

製錫技法 福州泉州大不同

 

台灣的製錫工藝,依照師傅的籍貫,主要可分為福州派與泉州派——前者以鹿港、艋舺等福漳移民聚集地為主,其作品特色是善用模鑄工法以及多層次的組合來表現繁複的作工;於細部亦常應用貼金箔手法,裝飾十分華麗。後者則以台南、嘉義等漳泉移民聚集地為主,相較於福州派,泉州派作品較為強調段型,造型簡約大方、裝飾紋樣素雅;垂珠、纓絡、流蘇等的搭配亦是其特色之一。不過其實,到了現代,各地師傅多有聯繫,甚至有時會相互支援,並從彼此身上學習,故各派別的風格已經幾無差異。

 

泉州派作品經常使用纓絡、流蘇作為裝飾。圖為嘉義尚春錫鋪之作品。/圖片來源:鄧欣容

 

抵抗不了世代變遷 錫藝凋零步入歷史

 

一直到了日治時期,本地的錫工藝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當時西洋器皿傳入,漸漸改變了國人的審美觀與喜好;除此之外,日治後期,皇民化政策壓制傳統民間宗教活動、沒收祭祀禮器,加上戰爭期間金屬材料的匱乏等因素,使得錫器工藝大受影響、發展頓時墜入谷底。

 

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來台,台灣社會處於戰後恢復期,物資十分缺乏,錫藝師雖想重振旗鼓,卻也不得不尋找替代材料——例如提高原料中的鉛比例以節省錫料的使用,但是這麼做,無形中卻也打擊了錫器的品質。到了70年代以後,由於時代變遷,民間的生活樣式逐漸西化;再加上過多的鉛錫比,使鉛易於溶出、產生毒性,有害人體健康,社會大眾因而對錫產生誤解,以為錫會析出毒性,錫器遂漸漸不再作為日常器具之用,而回歸祭祀、禮俗等用途。

 

隨著時代更迭,傳統祭祀與婚嫁習俗早已簡化,錫器需求因此大幅下降,這項傳統的金屬工藝已經漸趨式微。至今,僅存鹿港、嘉義、台南等地屈指可數的幾家錫舖還繼續製作營業,堅持守護著珍貴的打錫技藝。然而,近年來,也有不少年輕人重新注意到錫藝這項百年工藝,進而結合創新元素,為錫器找到新方向——例如新創團隊「物WOO Collective」,便運用錫的特性,與鹿港國寶級錫藝大師陳萬能師傅合作,打造了台灣第一款純錫醇酒醒酒器。

 

WOO Collective所打造的浪雲醇酒針和浪雲醇酒球,使用純錫製造。圖片來源/WOO Collective網站

 

而陳萬能師傅本人也正是為台灣錫器增添藝術價值的重要功臣,嘗試將原本重視實用功能的祭祀錫器,加諸嶄新技法、改變器具樣態;同時也利用錫材進行純粹的藝術創作,作品精美動人。這樣的合作,讓我們看見了台灣錫工藝未來可以耕耘的目標,更期待淵遠流長的百年錫藝,可以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至此,我們已經為各位介紹了錫器的特性、漢民族的錫器歷史、台灣錫器產業發展與流派特色。下一篇,我們將為大家說明錫器製作的工序以及鑑別方式,同時也會比較世界各地使用錫器的狀況,敬請期待囉!

    文化銀行
    文化銀行
    歡迎來到文化銀行,這裡存有不想被遺忘的記憶。我們走遍臺灣,找尋那些快要消逝的傳統工藝,把他們一個一個記錄下來。不甘於只留下文化標本,我們希望文化並不只是靜靜被欣賞的對象,更能以生動面貌重新活在世人的生活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