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研究所可以讓薪水增加多少?這倒簡單,如果我們有大家薪資的資料,把研究所畢業的薪資平均拿來減去大學薪資平均不就得到我們想要的效果了?答案是這數字錯得離譜。
如果今天要念研究所的是一根根沒有生命的木頭那這樣的確就結束了,然而人們不但長得不一樣,而且會選擇對自己最好的,這個故事就沒有這麼單純。 假設今天就把大學畢業生分成甲乙兩類,他們自己清楚自己是屬於哪一種,但這世界的其他人,尤其是經濟學家,對於誰是誰一無所知。假設我們今天可以觀察到平行的宇宙,在這兩個宇宙裡我們強迫每個人依照我們的要求念完大學或研究所,並且整理出了下表[1]:
[caption id="attachment_48841" align="aligncenter" width="676"]
表1:兩個平行宇宙的理想資料[/caption]
根據這張表,甲類大學畢業生就是拿 22K,乙類大學畢業生是拿 26K。因為某些不詳的原因,研究所對某甲可以加薪 3 萬塊,但對某乙一點用也沒有,甚至在研究所裡面搞壞身體,弄得出來月薪還比較低。所以我們知道在這裡真正的情況是研究所的效果因人而異,對甲類人是 +30,000,乙類人是 -5,000,如果今天社會上甲乙各半,那平均的效果是 +12,500。
而在真實的世界裡面,沒有平行宇宙還有各種強迫存在時,我們看到甲類人通通跑去唸研究所,乙類人大學畢業就出來找工作。所以現實世界的情況就是像這一張表:
[caption id="attachment_48842" align="aligncenter" width="676"]
表2:現實世界的情況[/caption]
而可憐的經濟學家拿到的資料會是[2]:
[caption id="attachment_48843" align="aligncenter" width="676"]
表3:現實世界的資料[/caption]
而我們在新聞媒體裡面常看到大家把 52,000 - 26,000 = 26,000 當成讀研究所的報酬,現在應該很清楚,這個數字什麼都不是。
這個模型雖然簡單,但是卻十分強大,任何包含人類選擇的情境和政策分析,都一定會遇到這個問題。從根本上經濟學家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填入上表中的問號,試著了解那一條未被選擇的道路會通向何方?至於我們用什麼方法,又是另外的故事了[3]。
封面圖片:By peellden (Own work) [GFDL, CC-BY-SA-3.0 or CC BY-SA 2.5-2.0-1.0], via Wikimedia Commons
[1] 這個模型在經濟學裡稱為 Roy Model,是 1951 年 Arthur Roy 的文章裡出現,他最早的例子是釣魚和打獵。
[3] 白經濟並不是第一次推出這樣的文章,在這裡其實已經有一點線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