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涼的天氣,我「拋夫棄子」三天兩夜,獨自跟團拜訪耶路撒冷。行程的第三天,我們來到了爭議滿天下的以色列西岸的隔離牆(Israeli West Bank barrier )。以色列政府由於處理不了來自西岸(West Bank)的自殺炸彈攻擊,從2002年開始決定以「圍堵」(蓋圍牆)取代「疏洪」(和平談判),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沿著耶路撒冷行政區的邊界,蓋了高3公尺,長700公里的這道牆。在未來的幾年,耶路撒冷市政府與中央政府,還是打算繼續蓋下去。
我們一行四十人跟著正在讀「中東關係」博士班的年輕導遊,來到圍牆旁的某個山丘上。導遊指著圍牆右邊西岸的土地與房子,接著指著圍牆左邊的橄欖樹群,跟我們訴說著類似電影《檸檬樹》(Lemon Tree)中的情節:
「一開始以色列說要蓋圍牆,圍牆旁的巴勒斯坦家庭也沒有什麼感覺,以為就是個鐵絲網之類的矮牆,跳過去也就是了……他們還是每天早上走到自己的橄欖樹園照顧橄欖樹。沒想到圍牆蓋到他家旁邊之後,一夕之間,這個家庭的人要照顧自己的橄欖樹園,得開車30分鐘到檢查哨取得特別許可後,才能到自己的土地上照顧自己的農產品。」導遊這麼說著:「我對於自己的政府做出這種事真的覺得非常丟臉。政府就算用『自殺炸彈攻擊人數隨著隔離牆興建大幅降低』來宣傳他們的正當性,我還是認為這是以色列民主與人道的失敗。真的沒有比蓋圍牆更好的辦法嗎?」
做為一個左派的知識份子,他非常的掙扎。他是個生活還過得去的學生,還記得自殺炸彈頻傳時搭公車的恐懼與憤怒;然而另一方面,對於隔離圍牆,他又有種人道上不能接受的情緒。
在這個山丘上,他發下了以色列左派組織畫出來的東耶路撒冷地圖。上面有著綠線(第二次中東戰爭後的領土劃分)、藍線(目前耶路撒冷行政管轄範圍)、灰區(猶太人居住區)、棕區(阿拉伯人居住區)、紅線(隔離牆興建的地方)、紅線空框(未來隔離牆要興建的地方)。地圖上五彩繽紛,複雜無比,每一條線的凹與凸,都代表了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在土地上的紛爭與協商。而造成目前現狀的原因,則是第三次中東戰爭(Six-Day War)的結果。
以色列建國之後,由於不受鄰國的支持,隨即開始第一次中東戰爭(The first Middle East War,1948年)。戰爭結果以色列獲勝,原本聯合國規劃在巴勒斯坦,要給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國的土地,則由以色列、約旦以及埃及瓜分。(看到這裡也許有讀者要問:「疑?以色列建國不是因為他們『跑到巴勒斯坦人的家裡』、『佔了人家的土地』嗎?」這個問題,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回答。)
這樣的情勢持續了19年。在這19年當中,約旦與以色列都積極同化土地上的人們,給予國籍與公民權。當時埃及佔領下的加薩(Gaza)則一直是「佔領區」,埃及並未向加薩人民提供過埃及國籍。19年後(1967年)爆發第三次中東戰爭,整個二戰前的巴勒斯坦土地全落入以色列手中。戰後約旦與埃及只分別透過聯合國簽定停火協議,卻沒有對他們統治了19年的土地發出正式放棄或政權轉移的聲明。
來過以色列的台灣自助旅行客,會告訴你從耶路撒冷進約旦的邊界有時會被為難,他們的邊界官員偶爾會使性子不肯發進約旦的落地簽,因為從耶路撒冷到約旦不是「入境」;而埃及與約旦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土地,二戰前跟二戰後都沒有很明確的政治組織單位。
我們目前熟悉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是1964年在約旦的支持下成立。由於約旦在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中失利,「巴解組織」失去耶路撒冷的基地(巴解組織在東耶路撒冷成立),轉入約旦國土內發展。1970年「巴解組織」企圖奪取約旦政權,策動暗殺約旦國王的計劃失敗,最後被約旦政府驅離,轉往其他國家發展。加薩的哈馬斯(Hamas)政權則是在1987年才成立。
加薩和西岸的地圖(2007)。Photo source : wikipedia
在這種無阿拉伯大國可以代表談判,地區內政權又不存在的狀況下,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依照自己的需求與國際壓力,把戰爭中取得的土地分成了三塊:加薩(Gaza)、東耶路撒冷(East Jerusalem)以及西岸(West Bank)。以色列在2005年單面撤軍加蕯,結束佔領。2007年哈馬斯取得加薩政權,驅離巴解人士。就此以色列與哈馬斯為敵對政權。
而以色列從約旦取得的土地,從一開始就採取不同的治理方式。以色列將東耶路撒冷納入國土,為「行政管轄區」,但西岸卻是「軍事佔領區」。1993年「奧斯陸協議」之後,以色列在1994年就從西岸超過90%的地區撤軍,將土地與統治權交給「巴解組織」。目前除了極少數以巴共治與交通要道之外,已經沒有以色列的干預。
而問題十分複雜與難以處理的,就是國際社會與巴勒斯坦政府認定「東耶路撤冷」是「西岸」一部份,而以色列卻認定「東耶路撒冷」是他們領土。將東耶路撒冷同等於西岸,就無法瞭解真正的現實。
對於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西方政權與媒體,至目前為止都無差別待遇的看待東耶路撒冷與西岸,將之視為是同一個問題,用同一種方式解決。以色列政府在西岸或東耶路撒冷的任何社區興建計劃,也都被視為是「屯墾區」擴張。
這些人完全不願意面對東耶路撒冷居民已經在以色列統治下過了50年(從第三次中東戰後)的事實:教育、醫療、法律、民主——擁有永久居留權的居民不能參與中央選舉投票,但可以參與所有地方選舉,換言之,他們可以選市長,可以考大學聯考,可以享受以色列的全民健保醫療、可以去希伯來文大學唸書……,他們要出國旅行,以色列政府會發特別許可給他們。這一切的一切制度,都只在東耶路撒冷執行,而不是西岸。
很多西方左派說西岸的阿拉伯人民是以色列的次等國民,他們不能投票,不能唸大學,拿不到國籍,上班要過檢查哨。我一開始不能理解這樣的誤解是從那裡來的。西岸是「佔領區」,以色列一直要放棄的土地,根本不是以色列的領土,不是以色列的國民,所以那裡有「二等國民」的說法?既然不是以色列國民,又有恐怖攻擊,他們要來到以色列工作,有邊界檢查哨有什麼奇怪的地方?
直到有天我終於領悟到,那是因為他們硬要同質化東耶路撒冷與西岸政治地位的結果。這樣一來,以色列對於東耶路撒冷的政策與對西岸的政策就會被整個混淆起來,也沒有辦法聚焦討論。這樣一來只是誤導看了他們文章的人,對於釐清事實,完全沒有幫助。
(待續)
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CC BY SA 3.0
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