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知識與體驗的平衡點:環境教育的本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台灣的環境教育,或者以狹義的「自然生態教育」的實施方式而言,一直有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知識上的教導,也就是所謂的自然解說,著重在鳥獸蟲魚的名稱、分類、作用……等等;另一種是自然體驗,強調忘掉知識,直接感受自然生命的流動,著重在靈性的體會。

 

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彼此的追尋者也有過一些爭議與批判。「反智的體驗」、「知識的強炙」在對立之下似乎也各有流弊,比如追求知識到後來變成辨識物種比賽,自然知識只是研究者驕傲的文飾。相反的,一味地追求體驗,乃至於重視形式,或許也會形成讓民眾「困坐自然現場,一臉迷惑、尷尬、無聊」,難免流於「國王的新衣」之類的虛偽。

 

那麼如何在知識與體驗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其實在一百多年前,梭羅已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

 

最早,梭羅以《湖濱散記》開始,他是自然體驗與靈修派的代表,曾加入亦師亦友的哲學家愛默生「新英格蘭超驗主義俱樂部」;他也是近代把自然知識融入到更宏遠深邃的宗教靈修,而且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先驅。他也寫過《種子的信仰》《野果》,從書中可以得知,梭羅具有非常豐富的自然知識,也有非常科學又嚴謹的自然觀察技巧。

 

從梭羅身上我們知道,對一個真正熱愛自然生命、關心環境的人而言,知識的追尋與靈性體驗的經驗,兩者並不是互相對立,而是一體的兩面。

 

raw-image

知識追尋與靈性體驗其實是一體兩面,不是互相對立的。

 

回到環境教育來說,梭羅的「野果」與一般的自然課老師不同。梭羅的文筆帶有深厚的個人色彩,是一個人滿懷欣喜與感動之餘的分享。課堂上的講解,有一定的內容與範圍,是制式化的;而個人的分享就很生活化,除了自然知識,還有人文歷史,將個人的生命經驗透過這些野果分享給大家。

 

環境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那種究竟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覺得教育基本上像是商業的買賣。買賣成立的要件是有人賣,也要有人買。沒有人去買你的東西,應該就不能說完成了一件交易。

 

既然教育如同買賣,那麼當我們也想把某一項東西(觀念、想法、價值觀、知識……)去賣(傳遞)給別人。可是,別人如果完全沒有接受你「教」的東西呢?

 

因此,我認為,根本不需要徬徨於重視體驗或知識,「有效」應該是所有教育的根本。不管用任何方式、技巧,只要有效,能影響人、能感動人,就是最好的方法。

 

孔子說的「因材施教」實在很有道理。我們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標地物進行自然解說教育時,對於不同對象所採用的方法一定是不一樣的。「有效」是我們評估的唯一指標,而不是在該重知識或該重體驗這種技術上的層次打轉。

 

在這「有效性」來說,梭羅從《湖濱散記》到「野果」,用不同方式跟我們示範了環境教育的方法。梭羅離群索居、獨自居住在湖濱成為所有愛好自然的人們嚮往的生活方式,即便後來他回歸城鎮,也不斷藉由散步、旅行,示範與自然互動的方式。

 

我們之所以親近大自然,與自然互動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好學問名型,不管是圍著解說員或指導老師發問或查閱圖鑑,以自然知識的追求為主。第二種是名士欣賞型,也就是到大自然裡散散心,紓解壓力,呼吸新鮮空氣,不在乎植物昆蟲的名稱。第三種是形上哲思型,在大自然中追求靈性的成長,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奧秘。

 

這三種模式,也表明了大自然對人類的三種不同層次的功效。第一是具象的,鳥獸蟲魚的知識的確對這個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有所幫助,畢竟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憑藉,都來自於大自然,甚至美的源頭,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根源,也都是來自於大自然。同時多到大自然走走,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有所幫助。

 

第二層是心,也就是精神。人到大自然可以紓解壓力,從大自然豐富的生命裡可以激發我們的好奇心與對生命的熱情。第三層就是靈性的部分,也就是宗教的層次。探索生命的意義,人從哪裡來,人死後到哪裡去,這種生命萬物一體的共同感。

 

這三種不同層次的作用,每個人都可以各取所需。或許我們應該,忘掉技巧、忘掉知識。

 

忘掉知識並不是說知識是不重要的。相反的,知識本身就有感動人的力量。忘掉技巧也不是說親身體驗感官接觸是不重要的,而是經由技巧的指引,讓民眾自己動手、自己體會,留存的感動與印象,也會比較長久。強調「忘掉」的原意是要提醒大家,解說教育真正目的是要有效,除此之外,一切都只是枝微末節。

 


 

全文圖片來源:Brisbane City Council@flickr CC BY 2.0

編輯:熊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源頭,也是很多宗教的起源,幾乎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在大自然裡悟道,並在荒野中傳道,但現代的人把寺廟越蓋越大,教堂越建越高,儀式也越來越繁複,是否反而離宗師越來越遙遠了?這值得人們深思。因為荒野是宇宙萬物生命的源頭,是人類最古老的鄉愁!幾乎所有宗教的起源,都是來自人對大自然的好奇,
Thumbnail
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源頭,也是很多宗教的起源,幾乎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在大自然裡悟道,並在荒野中傳道,但現代的人把寺廟越蓋越大,教堂越建越高,儀式也越來越繁複,是否反而離宗師越來越遙遠了?這值得人們深思。因為荒野是宇宙萬物生命的源頭,是人類最古老的鄉愁!幾乎所有宗教的起源,都是來自人對大自然的好奇,
Thumbnail
常常心裡會浮現一個問題:「若是梭羅活在現代,他的湖濱散記會怎麼寫?」 因為相對於科技與物質文明凌駕一切之上的今天,梭羅生活的一百多年前的社會還算單純樸實,他如何能未卜先知的道盡當代人所面對的精神困境? 這種預知,讓梭羅的「湖濱散記」在近代愈來愈受全世界重視。這十多年來,我在逛書店或者二手書店,跳蚤市
Thumbnail
常常心裡會浮現一個問題:「若是梭羅活在現代,他的湖濱散記會怎麼寫?」 因為相對於科技與物質文明凌駕一切之上的今天,梭羅生活的一百多年前的社會還算單純樸實,他如何能未卜先知的道盡當代人所面對的精神困境? 這種預知,讓梭羅的「湖濱散記」在近代愈來愈受全世界重視。這十多年來,我在逛書店或者二手書店,跳蚤市
Thumbnail
梭羅說:「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品格,像果實上的霜粉一樣, 是只能輕手輕腳,才得以保存的。」梭羅還在《瓦爾登湖》 如此寫道:「無論你的生活有多麼低劣平庸, 都要面對它好好地過;不要躲避它咒罵它。」 散步,必須散步。為你自己散步。
Thumbnail
梭羅說:「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品格,像果實上的霜粉一樣, 是只能輕手輕腳,才得以保存的。」梭羅還在《瓦爾登湖》 如此寫道:「無論你的生活有多麼低劣平庸, 都要面對它好好地過;不要躲避它咒罵它。」 散步,必須散步。為你自己散步。
Thumbnail
《童年與解放》可說台灣教育哲學的經典,這本近30年前出版的書,至今閱讀仍不覺得有任何過時之處。作者黃武雄教授是台灣教育改革的推手,撰寫不少擲地有聲的教育論著。在本書,他旁徵博引,從人本教育的觀點探討兒童的發展、教育的本質與人的生命,並批判知識的異化如何使人不再成為其自身的目的,而是淪為教育體制、國家
Thumbnail
《童年與解放》可說台灣教育哲學的經典,這本近30年前出版的書,至今閱讀仍不覺得有任何過時之處。作者黃武雄教授是台灣教育改革的推手,撰寫不少擲地有聲的教育論著。在本書,他旁徵博引,從人本教育的觀點探討兒童的發展、教育的本質與人的生命,並批判知識的異化如何使人不再成為其自身的目的,而是淪為教育體制、國家
Thumbnail
常常心裡會浮現一個問題:「若是梭羅活在現代,他的湖濱散記會怎麼寫?」 因為相對於科技與物質文明凌駕一切之上的今天,梭羅生活的一百多年前的社會還算單純樸實,他如何能未卜先知的道盡當代人所面對的精神困境? 這種預知,讓梭羅的「湖濱散記」在近代愈來愈受全世界重視。三十多年來,我在逛書店或者二手書店,跳蚤市
Thumbnail
常常心裡會浮現一個問題:「若是梭羅活在現代,他的湖濱散記會怎麼寫?」 因為相對於科技與物質文明凌駕一切之上的今天,梭羅生活的一百多年前的社會還算單純樸實,他如何能未卜先知的道盡當代人所面對的精神困境? 這種預知,讓梭羅的「湖濱散記」在近代愈來愈受全世界重視。三十多年來,我在逛書店或者二手書店,跳蚤市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Thumbnail
讀完美國著名文學家梭羅的《湖濱散記》,讓我想起幾年前設計的一篇國語課讀寫教學案例。那一課摘錄、改編自梭羅的原著,為了讓五年級的孩子也能讀懂《湖濱散記》淺層的內涵、有機會接觸這部美國文學經典之作,當時還真是煞費苦心!仔細回想,應該是我的教學生涯中,最滿意也最有成就感的一次「創作」了吧!
Thumbnail
讀完美國著名文學家梭羅的《湖濱散記》,讓我想起幾年前設計的一篇國語課讀寫教學案例。那一課摘錄、改編自梭羅的原著,為了讓五年級的孩子也能讀懂《湖濱散記》淺層的內涵、有機會接觸這部美國文學經典之作,當時還真是煞費苦心!仔細回想,應該是我的教學生涯中,最滿意也最有成就感的一次「創作」了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