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不再為分數而活!解放,還原人本來的樣貌──《童年與解放》

更新於 2024/11/2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童年與解放》可說台灣教育哲學的經典,這本近30年前出版的書,至今閱讀仍不覺得有任何過時之處。作者黃武雄教授是台灣教育改革的推手,撰寫不少擲地有聲的教育論著。在本書,他旁徵博引,從人本教育的觀點探討兒童的發展、教育的本質與人的生命,並批判知識的異化如何使人不再成為其自身的目的,而是淪為教育體制、國家主義、市場機制的工具。
雖然本書大多環繞在兒童認識世界的歷程,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主旨在於,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需要受到思想上的解放。唯有我們活出一個解放的生命,才能打造一個協助人解放的教育環境,以及一個更加美善的社會。
不過,人需要受到怎樣的解放?解放要如何可能?

異化的知識,使人不再成為他自己

《童年與解放》其中一個基本命題是,現代人雖然透過學校教育汲取大量的文明知識,但這種抽象與普遍的知識吞噬了人與世界連結的具體關係,讓人從知識中異化,成為滿足消費體制、生產機器或國族主義的工具。換言之,人不再成為自己的目的,而是成為一種工具。
例如,我們從學校學習大量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的知識,卻只靠單向的背誦或記憶,彷彿背下來就是「自己的」。這使得學生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是疏離的,傾向以考試導向的方式來學習,將教育視為文憑或地位的象徵,失去了與人類的集體體驗相互對話的機會,更失去了探究未知、批判思考的能力。
黃武雄指出,每一個領域的知識,都是記載著人類於不同時空下的集體或個體體驗,而閱讀的意義在於,將自己與人類的體驗相互印證與碰撞,打開自身的視野來認識世界。如此一來,學習物理就不再是背誦物理定律或解題,而是了解人類叩問自然的活動經驗;學習歷史不是記憶年代與事件,而是了解前人如何在時代困境中尋找改變的契機。
如果說人的異化在於我們長期接受過多的套裝知識,失去了提問、探究、體驗世界的能力,進而讓自己的思想臣服於各樣的權威之下(經濟、政治、宗教),那麼「還原人本來樣子」之任務,便是把人的主體性與創造性特質找回來。這需要思想的解放。
因此,黃武雄從兒童的學習歷程著手,探究人最初到底是怎麼認識這個世界。本書最精華的地方便在於,他區分了「自然能力」與「文明能力」的兩種類別,以探討知識生成的辯證過程。孩子首先發展的是自然能力,而後透過教育來獲得文明能力。

兒童的自然能力:整體的辨識、體驗的勇氣、無偏見的能力

自然能力的第一個特徵是「整體辨識」。孩子無論是學習語言、繪畫或書寫,首先都是從他切身的體驗而來,他們辨認事物的方式是整體的。書中舉例,小孩理解「在…之上」這個句法的方式不是透過定義、分析與拆解,而是連接到具體處境。像是「花落在姐姐頭上」、「阿嬤摔在地板上」、「飯粒掉在桌上」,孩子聽到後所理解的是「語感」(某實物透過某動作加諸在另一個實物上),使他能分辨某一事件的發生合不合這樣的情境特徵,以建立自己的語言能力。
兒童繪畫也是如此,孩子用極為簡單的顏色或線條,來呈現內心世界的感受。儘管他沒有畫出實際的輪廓,卻濃縮了整體的象徵符號,以表達當下的情感。當孩子長大後,才會以更細緻的筆法來刻畫線條,進入複雜尺度的文明世界。
再來,是孩子「體驗的勇氣」。世界上最真實的知識,是透過體驗與印證而來,而非記誦抽象性的知識或公理。人的成長,意味著不斷勇敢嘗試錯誤,挑戰、干擾外在世界的秩序,以培養創造性的特質。如果我們太早將孩子送入文明的世界,期待他被灌輸前人的知識結晶,便會扼殺他自身對世界的參與與體驗,失去了對知識的生命活力。
例如,孩子如何知道「冷熱」的概念?一開始絕不是靠科學定律,而是透過他的親身體驗。他往往會「手賤」去碰承裝熱水的容器或水蒸氣,這是大人最頭痛的事情。然而,如果剝奪他這個探索經驗,如果他遇到每件「危險」的事情都不敢去嘗試,那便會阻礙他的心智發展,因為他建構知識的過程並非依體驗而來,而是別人告訴他的。如果大人要協助孩子產生體驗的勇氣,可以在一旁給予提示,告訴他要怎麼在不受傷的情況下測試溫度(如移開一段距離或拿濕毛巾)。
最後,是孩子「無偏見的能力」。黃武雄特別指出,「無偏見」指的並非道德上的善,而是人類生命發展的必需要素。由於兒童生下來沒有偏見,不會依國籍、種族、性別、宗教等標籤來定人是非,他們喜好親近異類,透過比較與印證來拓展自身的知識,因此他們更能在認知上有所進展。相對地,充滿偏見的人學不到什麼東西,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所擁有的就是正確的,而不願意開放自己的心胸去接納新的事物。
無偏見的能力,若加上教育的引導,便可以培養孩子產生「人類愛」。孩子學會將自己快樂或悲傷的體驗,投射到不同時空的人事物身上。正是這樣對人類的愛,激發孩子學習的動機,使他們進一步去探索世界。

自然能力與文明能力的辯證

這樣聽起來,是不是當孩子進入到文明世界,他們的自然能力就消失殆盡了?如果文明扼殺了自然能力,那我們該怎麼面對文明呢?
首先,雖然作者花了極多的篇幅解釋自然能力的重要性,但他並非反對文明能力,而是視兩者為辯證的歷程。文明能力著重訓練,自然能力著重創造,兩腳必須要一同往前走。
如果文明能力缺乏了自然能力給的整體性、直觀、體驗,往往會成為空洞的教條或技術;如果自然能力缺乏人類文明的結晶作為基底,以及分析、歸納的訓練,那其體驗終究只是個人的體驗,而無法拓展自身,超越時空限制與人類產生共鳴。
再者,雖然我們都需要進入文明社會,學習文明社會既成的價值與規則,但我們應對其進行解構與再建構,以獲得思想上的解放。作者指出,就人本主義的觀點而言,人本來的面目就是人要成長、要發展的創造性特質。如果當今的社會扼殺了成長的空間,我們就必須不斷思辨、批判,找回人的主體性、建構新的世界觀,而非無條件受到愛國主義、宗教教條或世俗規範的束縛。
因此,作者認為教育者要做的任務包括:基於兒童的創造特質,進而培養抽象能力;塑造多樣化的教學環境,刺激兒童的經驗世界;培養兒童的人類愛,批判性地投身於文明的創造中;教師流露自由、開放、尊重的身教。

結語:追求人類生命發展的愛

《童年與解放》提倡的「人本教育」,即還原人本來的樣貌,讓人成為他自己而非異化知識的工具,仍相當適切地回應當代教育議題。只要我們依然推崇升學導向的考試學習、期待子女讀賺大錢的科系、只懂抽象的知識而失去體驗生活的能力、害怕犯錯而不嘗試新的事物、懼怕並順從不合理的權威,那我們就需要解放。這種解放喚醒心中的童年,以大而無畏地勇氣實踐與世界真實的互動。
「什麼是解放?解放是讓人從這多重的桎梏中掙脫出來。這一層層桎梏譬如既有的社會價值及規範、國家安全、宗教種族性別及階級之歧視、代表普遍世界的知識及理性等,在人進入文明社會一段時日之後,便牢牢綑綁了人。解放是還人以本來面目,讓人能用童年時認識世界的方式重新體驗世界。這種認識方式的特質是把知識作為整體來了解,是無畏無休地嘗試錯誤、體驗與思辨,是免除人為的偏見。用童年這種特質去體驗世界,並以進入文明之後逐步形成的抽象思維,不斷去進行價值規範與知識之解構與重構,而抱持懷疑主義的精神去破除教條、縫補並堅實自身內在的經驗網絡,成為獨立自由的個人,這便是人的解放。」(頁288)
培養自然能力,是解放的關鍵,而自然能力的根基是真實的體驗。這不僅意味著接觸大自然(土地、山海)使我們的生命感到充實,更提醒我們任何一個真實的體驗都是教育的元素。當我們悉心留意與動植物的接觸、與他人真誠的談話,便能慢慢建立堅實的紐帶,真誠無畏地與世界互動,建立知識體系。
《童年與解放》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教育哲學上的思辨,更是那追求人類生命發展的愛。流露在字裡行間的愛,召喚我們活出自己真實的樣貌,成為獨立自由的個體,持續創造這個世界,愛這個世界。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讓教會大崩潰的哲學家:斯賓諾莎 「關於這本褻瀆上帝的書,我方代表已採取一切必要之舉措,於荷蘭法院第一次開庭時公開批判此書,並正等待後續結果。基督教會對於這本淫穢的書籍深感厭惡……我們要求政府強力鎮壓此書,並立法禁止此書以及其他所有褻瀆上帝之書籍的出版。」[1] 究竟哪本「淫亂」的書籍,引起1670年
說到唐鳳,大家應該不陌生。現任數位發展部部長的她,是一位科技奇才,也是首位跨性別行政院政務委員,更是思考敏捷、談吐幽默的領導者。 被譽為自學天才的唐鳳,兒時經歷了什麼樣的教育歷程,讓她用更廣闊的世界觀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是如何建構自身的知識系統,面對複雜多端的未來?她怎麼理解時間管理與團隊工作,好讓
踩著失控的油門 我在開高速公路的時候會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如果四周沒有車,我會守規矩不超過時速上限;但望見前方有車,我會忘記時速、一心只想切道超車。我無法忍受「相對靜止」的車速,我一定要超車,才會對我的移動有感覺。保持領先,讓我體驗霎那的刺激與掌控感。但是,我其實已經夠快了,無須再快了。 這讓我思考
為何環境舒適,人類卻依然憂鬱?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期間,都在為飢餓、戰爭、瘟疫所苦,能夠在童年活下來的人,都是足夠幸運的天選之人。如果我們遠古的祖先看到現在的人類,肯定會很驚訝我們竟然能用一瓶小罐子與針頭,就克服了大多數的疾病;食物唾手可得,不用冒著挨餓的風險;婦女與孩子大多能平安長大,不會因感染而
追求學歷與自由競爭的社會 近幾年,台灣每到選舉的時候,候選人的學歷與論文造假問題都會被拿來炒作一番。現在要成為一個有頭有臉的政治人物,碩博士似乎是基本盤。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家都汲汲營營追求學歷,甚至視之為定義自我認同的顯著標籤?能夠獲得好的工作確實是一大關鍵,但追求學歷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
我該說我很幸運嗎? 三十多年前,我爸媽搬到台北生活。這對年輕夫妻都有大學文憑,事業前景看好。但是,隨著我大哥與二哥出生,家庭壓力日趨繁重。當時他們想到的解方是,把孩子送到花蓮,託阿公阿嬤與保母照顧,週末才到花蓮探望。直到我出生後,我媽再也沒辦法好好當個「職業婦女」,決定先把孩子們顧好。 她辭職了,直
讓教會大崩潰的哲學家:斯賓諾莎 「關於這本褻瀆上帝的書,我方代表已採取一切必要之舉措,於荷蘭法院第一次開庭時公開批判此書,並正等待後續結果。基督教會對於這本淫穢的書籍深感厭惡……我們要求政府強力鎮壓此書,並立法禁止此書以及其他所有褻瀆上帝之書籍的出版。」[1] 究竟哪本「淫亂」的書籍,引起1670年
說到唐鳳,大家應該不陌生。現任數位發展部部長的她,是一位科技奇才,也是首位跨性別行政院政務委員,更是思考敏捷、談吐幽默的領導者。 被譽為自學天才的唐鳳,兒時經歷了什麼樣的教育歷程,讓她用更廣闊的世界觀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是如何建構自身的知識系統,面對複雜多端的未來?她怎麼理解時間管理與團隊工作,好讓
踩著失控的油門 我在開高速公路的時候會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如果四周沒有車,我會守規矩不超過時速上限;但望見前方有車,我會忘記時速、一心只想切道超車。我無法忍受「相對靜止」的車速,我一定要超車,才會對我的移動有感覺。保持領先,讓我體驗霎那的刺激與掌控感。但是,我其實已經夠快了,無須再快了。 這讓我思考
為何環境舒適,人類卻依然憂鬱?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期間,都在為飢餓、戰爭、瘟疫所苦,能夠在童年活下來的人,都是足夠幸運的天選之人。如果我們遠古的祖先看到現在的人類,肯定會很驚訝我們竟然能用一瓶小罐子與針頭,就克服了大多數的疾病;食物唾手可得,不用冒著挨餓的風險;婦女與孩子大多能平安長大,不會因感染而
追求學歷與自由競爭的社會 近幾年,台灣每到選舉的時候,候選人的學歷與論文造假問題都會被拿來炒作一番。現在要成為一個有頭有臉的政治人物,碩博士似乎是基本盤。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家都汲汲營營追求學歷,甚至視之為定義自我認同的顯著標籤?能夠獲得好的工作確實是一大關鍵,但追求學歷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
我該說我很幸運嗎? 三十多年前,我爸媽搬到台北生活。這對年輕夫妻都有大學文憑,事業前景看好。但是,隨著我大哥與二哥出生,家庭壓力日趨繁重。當時他們想到的解方是,把孩子送到花蓮,託阿公阿嬤與保母照顧,週末才到花蓮探望。直到我出生後,我媽再也沒辦法好好當個「職業婦女」,決定先把孩子們顧好。 她辭職了,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佛洛姆對人性的理解,特別是《人心》一書中提出的惡的三種形式:戀屍癖、自戀和亂倫共生,並分析人性善與惡之間的矛盾。透過對人性本質的哲學思考,本文旨在引導讀者反思選擇善的自由及其重要性,強調在科技發展的時代,對生命的敏感度和覺察力不可或缺。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佛洛姆對人性的理解,特別是《人心》一書中提出的惡的三種形式:戀屍癖、自戀和亂倫共生,並分析人性善與惡之間的矛盾。透過對人性本質的哲學思考,本文旨在引導讀者反思選擇善的自由及其重要性,強調在科技發展的時代,對生命的敏感度和覺察力不可或缺。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