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台灣的祢——源自台灣的民間信仰

2017/04/18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台灣的民間信仰,如同島民海派的個性,包容、融合了不同信仰之間的差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而民間信仰的厚度,是由儒、釋、道三家教義、漢人移民的原鄉信仰以及臺灣原住民的傳統信仰等不同內涵堆疊而成。

 

隨著漢人政權的發展,祭祀上仍以中國移民的原鄉信仰為大宗,但仍有少部分信仰是原生自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以下我們就選了幾個長久存在於我們生活周遭,來源卻較不被大眾所知道的台灣原生信仰來介紹吧!

 

單身女性的死後歸所——姑娘廟

 

姑娘廟的起源,要從漢人父系社會的傳統說起。在漢人社會中,男尊女卑、以父傳子的觀念,造成「厝內不奉祀姑婆」或「尪架桌頂(神明桌上)不奉祀姑婆」的風俗。只祭祀自家兒子,女兒卻被視為「外頭家神」(別人家的祖先)、「別人家神」,也就是說女兒必須出嫁,死後才能入夫家祖先行列,享有香火祭祀。

 

如果女性終生未婚,過世後就沒有地方擺放牌位,只能淪為荒郊野外的孤魂野鬼。為了安置這些未婚女性(孤娘或孤娘仔)的鬼魂,一些好心的人們設立姑娘廟擺放牌位,成為流傳至今的信仰。

 

姑娘廟遍布各地台灣,立廟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生前有功於鄉民,像是台南縣鹽水七歲姑娘廟。傳說中,女孩為保衛抗日義勇軍的生命,對日軍謊報義勇軍藏匿的方向,卻不幸被憤怒的日軍殺害,當地人因而為她建廟;有的是死後顯靈濟世造福鄉人,如石碇魏扁姑娘廟

 

有的是女鬼作祟或托夢求祀,如神岡鄉李姑娘廟、潮州陳姑娘廟、香山紀姑娘廟;有的是靈異傳說,如求雨獲甘霖、禪坐後飛升而去的關渡玉女娘;或是民間一些與媽祖混淆、觀音再世的傳說。

 


台南縣鹽水七歲姑娘萬善爺公廟。/圖片來源:網路開源圖片。

 

姑娘廟祭拜規矩與禁忌

 

由於姑娘廟拜的是女性孤魂野鬼,因此也會有人會認為這些廟是陰廟,對它們有種愛懼交織的矛盾情緒,所以在祭拜姑娘廟也有衍伸出來的規矩與禁忌,例如男人不能拜姑娘廟,女人不可求姻緣,有此一說是因為姑娘廟主祀未婚女性,難免也會想找個如意郎君,男人去了可能會被選為陰間夫,也就是所謂的「捉尪」傳說;或者是情侶不能一起去拜姑娘廟,畢竟姑娘廟供奉的是未嫁而亡的女孩,看見情侶可能會產生忌妒心或想結婚念頭。

 

一般來說,因為沒有神格,所以通常會稱姑娘廟祭拜的對象為「仙姑」、「娘娘」,而不會稱為「神」。來到姑娘廟參拜的人,主要求的是偏財運,這樣的習俗是從台灣早期瘋六合彩的時代開始,許多人會到陰廟祈求偏財運或是六合彩號碼,形成姑娘廟信眾絡繹不絕的盛況,其中石碇魏扁姑娘廟就是十分著名的例子。

 

石碇魏扁姑娘廟。/圖片來源:光全兄弟。

 

另外,因為姑娘廟祭拜對象是未婚姑娘,聽說特別愛漂亮,所以相應產生了以女性用品作為祭拜物品的特殊文化。化妝品、飾品、梳、鏡等等,與一般祭拜時供桌上只擺放水果的景象相比,可謂姑娘廟自成一格的特殊風貌。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些女性用品祭拜完是要留在那邊的,不可以再拿回來喔!

 

顧及古時男女有別的禮數,姑娘廟的門神也是由仙姑來擔任。/圖片來源:光全兄弟。

 

械鬥後的和平——老大公廟

 

聊完女性信仰,再來要談談男生原生信仰。台灣的老大公信仰起源於基隆,早期的基隆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是福建沿海居民的移民地首選。

 

這些移民因族群、信仰、習俗的不同,及經濟利益問題,彼此常常發生衝突,演變為漳泉械鬥,死傷慘烈。居民一方面害怕這些無主亡魂化成為厲鬼,造成地方不安寧、一方面為了化解族群對立,便設廟祭祀並安葬這些孤魂野鬼,同時想出「賽陣頭代替打破頭」的方法,在舉行「雞籠中元祭」時,依各姓氏為宗親會輪流主辦中元普渡,以血緣替代地緣關係,促進族群和諧。

 

好兄弟愛抽菸,因此也有人用香煙祭拜老大公。/圖片來源:網路開源圖片。

 

「老大公」這個名詞來自廈門,「老」是生老病死的老,「大」是死者為大,「公」是對於因漳、泉械鬥而死的先人的尊稱(當時多是「羅漢腳」的男性,故稱「公」),基隆人是全台灣第一個沿襲此稱謂,將好兄弟稱為「老大公」的。

 

對於基隆人來說,「老大公廟」是來台開墾的先民用血淚所砌成的廟宇,「老大公」不只是一般的「好兄弟」,更是他們心目中開闢家園的勇士。因此,後人也在「老大公廟」前加上「開基」二字,以象徵「第一」、「始祖」之意。

 

老大公廟的神格化

 

最初,雞籠中元祭的信仰圈,涵蓋由「金、雞、貂、石」四個堡圍成的遼闊區域,是傳統一般陰廟信仰所無法比擬的。後來由於行政區域的劃分,地域減縮到只剩今日的基隆市。然而,基隆人對於老大公的信仰不但沒有受祭祀圈縮小而減低,反而更齊心將其發揚光大,使其成為全國第一個無形文化資產。

 

老大公廟信仰自群族融合而始,一路上團結基隆人民,發揮了凝聚社會與安定人心的力量,對於基隆人來說,老大公早已不再只是無主孤魂,而是能保佑百姓受人崇敬的祭祀對象。

 

因此,在1985年江姓主普雞籠中元祭時,將傳統一般對於好兄弟的「開鬼門」、「關鬼門」名稱改為「開龕門」及「關龕門」(「龕」是指安置神佛的處所),用意就在於要將老大公神格化,使廟格由陰轉陽,老大公由鬼昇華為神,更符合了在基隆人心目中的地位。



靈界的包租公——地基主

 

再來就進到和家庭相關的信仰,一般家庭拜拜時,除了祭拜神龕內的歷代祖先與神明,有時候會在廚房或後門擺張板凳,放菜飯與紙錢插香祭拜,與眾神不同的祭拜方式,拜的就是庇佑家宅平安的「地基主」。除了家戶平安以外,建設開工動土、新居落成喬遷、廟宇建醮等也會祭拜地基主。

 

地基主指的是原先住在這塊土地的主人,是這塊土地的守護靈,也是陰間的土地擁有者。就民間信仰觀念而言,土地不只是人的居住地,也是靈魂跟人類的接觸點,如果要蓋房子、變成以人為主的場域,就要有陰陽之別,需要先獲得陰間地基主的同意,才不會帶來災難。

 

但是要如何獲得地基主的同意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就像買賣房地產要立地契一樣,想讓陰間讓渡土地所有權,陽間要透過「磚契」(又名陰陽契)取得祂的同意。磚契的目的就是向陰間告知,新地主已經透過合法買賣程序享有土地使用權,任何陰間神鬼都不得任意侵犯。因此,建築落成後的「謝土」儀式會有「安磚契」這個流程,由法師唸誦磚契、焚燒金紙,並將磚契保存在屋內。

 

然而,或許你會好奇,同樣是保佑土地平安,土地公與地基主有甚麼不一樣呢?其實兩者主要的不同就在於神格和管理範圍。「福德正神」土地公具有道教神格,保佑區域平安,信眾多會到附近的土地公廟祭祀;而地基主則是不具神格的自然崇拜,是家宅的守護靈。雖然部分區域有設立地基主廟,大部分民眾會在屋內祭祀,換句話說,把土地公比喻成里長伯,地基主比喻成戶長,就很容易分辨兩者之間的位階關係了。

 

地基主的祭拜

 

祭拜地基主能安鎮除煞,除了家戶例行祭拜以外,建築動土營建、下基、營建完成後的謝土、送煞、安鎮等儀式都會祭拜地基主,可見其重要性。

 

一般家戶會選擇初一、十五(有人會選擇初二、十六跟土地公一起拜)或是傳統節慶如清明節、天公生、過年等,在廚房、後門、客廳、大門一地向內祭拜,以板凳或矮桌為供桌,因傳說中地基主身形矮小,桌子需與身高相符。

 

祭拜的桌上擺五味碗(五碗家常菜)、白飯、酒、水果請地基主享用,據說地基主非常喜歡吃雞腿,所以大部分的家戶會加上一隻熟雞腿。在祭祀時要準備兩副碗筷,因信眾認為有地基主與地基主婆一起享用。

 

磚契以及定期祭拜燒金紙,正是沿襲台灣土地交易的模式:取得陰間土地同意權後,民眾透過定期祭拜,換取地基主的庇佑,彷彿向靈界的包租公繳納租金,換取家戶平安。

 

在介紹了以上幾種台灣原生的民間信仰之後,要特別再提一提民間信仰中常見的重要角色,也就是帶有女巫的神秘色彩、可以通靈接收神鬼訊息的「尪姨」

 

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女性靈媒一直扮演傳遞超自然訊息的重要角色,這樣的人物存在台灣社會已久,歷史文獻從清代開始就有相關紀載,民間一般稱為「尪姨」。

 

然而,許多人常誤把漢族的尪姨(又稱紅姨)與西拉雅族的尪姨混為一談,其實兩者雖然皆具女巫性質,但在地位與主事類型上仍有區分,以下將分別介紹,但為避免混淆,漢族的尪姨我們則以紅姨稱之。

 

紅姨

 

漢族的尪姨,正寫為尪毉,又作紅姨,是臺灣民間信仰中的女性靈媒。通常由年長女性擔任,主要負責:牽亡(牽引亡魂附身與陽世親人會談)、問神、解厄、換斗栽花(變更下一胎胎兒性別,使之如父母所願)等等科儀。

 

在紅姨負責的多元事務之中,「牽亡」是最主要的法術,又稱為「牽尪姨」或「問尪姨」。這是由紅姨牽引死者的靈魂,透過通靈附身在紅姨身上的方式,與死者家屬進行對談的法術。

 

尪姨牽亡圖,圖中紅一年長女性即為尪姨 。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一般在「牽亡」尋親的過程中,家屬只需告訴紅姨所要找的亡魂姓名、八字或地址,然後紅姨就會入「地府」牽引亡魂。在把亡魂調上來之前,尪姨會再問一些問題讓家屬確認所調亡魂之身份,確認身分之後,才開始進行對談。

 

此種儀式的用意,主要是用以撫慰生者的牽掛與思念,或者藉傳遞死者話語,讓生者能代死者完成其未了的心願,以安其亡魂,使其不致在人間作祟。

 

紅姨在民間信仰中,擔任重要角色,肩負繁雜事務,然而,在道教階層中卻位居低階,與乩童一樣排在道士與法師之下。

 

尪姨

 

西拉雅族的尪姨(西拉雅語:a mu),是西拉雅祖靈阿立祖選定的代理人,主要工作是主持祭祀活動和驅趕邪靈,並以阿立祖代理人的身分,擔任溝通人與超自然力量的媒介,替族人占卜吉凶、治病、預知天氣等等,是西拉雅族信仰中祭儀文化的靈魂人物。

 

西拉雅族的尪姨。圖片來源: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官網

 

平埔族的重要祭典「太祖夜祭」,是每年一度的聖誕千秋,在祭儀中尪姨以口頭吟誦、唸咒方式主持儀式,帶領唱牽曲娛神,並在公廨廣場獻豬來敬拜天地鬼神。

 

平埔族為母系社會,傳統上沒有酋長、頭目等領導人物,因此作為人神媒介的尪姨在社會中地位崇高,具有凝聚、約束社會的力量,族人若是不遵從尪姨的指令是會觸怒神明的。

 

台灣民間信仰祭祀的大宗,目前還是以中國分靈過來的神祇為主,因此這篇文章提了幾個台灣原生的信仰,當然實際數量不止於此,僅就較普遍知名的來做介紹。

 

過去亦常常會聽到長輩告誡小孩子,認為陰廟不要拜,會招惹不好的事情上身。其實每種信仰背後都有自身的淵源與故事,像這次介紹的姑娘廟、老大公和地基主,雖然起源是鬼魂或亡靈,但其實他們並非如世人所以為只有駭人可怕的一面。就如《春秋傳》所言:「鬼有所歸,乃不為厲」。陰廟信仰的出發點其實正是基於人道的關懷,悲憫其無人奉祀,因此為他建祠並祭拜之,而這些鬼也會因為有所歸、有所安,而轉化為守護靈或顯靈回饋。

 

民間信仰與祭儀,其實都是人對於鬼、神的體貼與設想和共同維護和平的嚮往,這種人道精神才是台灣民間信仰中蘊涵的最珍貴的寶藏。

 


封面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編輯:洪崇德

 

文化銀行
文化銀行
歡迎來到文化銀行,這裡存有不想被遺忘的記憶。我們走遍臺灣,找尋那些快要消逝的傳統工藝,把他們一個一個記錄下來。不甘於只留下文化標本,我們希望文化並不只是靜靜被欣賞的對象,更能以生動面貌重新活在世人的生活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