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傳奇領導人卡斯楚去世,享年90歲。
我在1997年曾經赴古巴採訪,留下深刻記憶,以下是當時寫的採訪紀事。在長達30年的記者生涯中,我採訪過不少國家領袖,唯一遺憾的是,沒採訪過卡斯楚。這篇採訪紀事中,最後一段是「永遠的強人」,算是我對他的紀念吧。
記者生涯一晃20多年,常常有人問去過這麼多地方哪裡最值得懷念?這個時候,哈瓦那就立刻準確無誤出現腦際。
是啊,魂縈夢繫的哈瓦那。
去哈瓦那其實很偶然。1997年某天在紐約辦公室接到某古巴團體的傳真,說是當年5月哈瓦那要舉辦華人到古巴150週年紀念。
有沒搞錯?古巴?150週年?我作夢都沒想到會有華人在古巴,更別提是150年前?這是多麼好的故事,於是報社報核准後就前往採訪。
對於大多數住在台灣的人而言,古巴是個既遙遠又陌生的國度。這不僅僅因為其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古巴在1959年革命成功後實施共產制度,基本上採取的是鎖國政策,倚靠著蘇聯援助過日子,外界對其知之不詳。台灣更因為長年實行反共政策,幾乎與古巴從不來往,當然對古巴更加陌生。我對古巴如此無知,當然亦是其來有自。
到了哈瓦那,立刻動身前往華埠(俗稱中國城),發現華人不但150年前就到了古巴;古巴還曾經是華人聚居最多的拉丁美洲國家。「華區」(Barrio Chino)不但涵蓋了44個街段,擁有全球華人區最多的華人會館,總人數甚至曾經高達十萬人之眾。
然而我到的時候的唐人街,只是一條極小、有一個簡單牌樓、上面寫著「中國城」的街段,街上有兩家簡陋禮品店、七家同樣是規模很小的餐館,而即使是這樣的唐人街,都還是前兩年才出現的,而其特別之處竟在於幾乎看不到「標準的」華人。
在古巴,你無法以外表來斷定對方是不是華人或華裔,因為很多人都有華人的血統,只是幾代下來,在外表上已經完全分辨不出來了,但是他們的姓名中還都保留中國的姓氏,證明他們是中國人的後代。
我在「華區」遇到才來兩個月的「美中經濟貿易公司」總經理陶錦榮,提到他剛來時的「奇遇」還不禁啞然失笑,他說他在街上閒逛時碰到一位「如假包換」的黑人,對方居然用簡單的中國話表示他是「中國人」,陶錦榮原先以為他是隨便糊謅的,沒想到對方取出身份證明,竟赫然是姓「賴」。
早在1847年,最早一批206名華人就由廈門出發,於同年6月3日抵達哈瓦那,當時這些人都是由清朝政府和統治古巴的西班牙殖民政府簽下賣身契,以所謂的「賣豬仔」方式到古巴來當殖民農場奴隸。隨後,又有源源不斷的「豬仔」被送來古巴,他們的生活異常艱苦又受盡歧視,甚至於直到50年代古巴革命之前,華人的男子都只准與黑人通婚,女子才能嫁給白人。至今為止還有許多老僑是終身未娶,這也是為什麼古巴有那麼多外表不似中國人的華裔的緣故。
古巴的唐人街。Photo source : wikipedia
但是生性吃苦耐勞、和善待人的華人並不以為苦,反而積極融入異鄉格格不入的社會,不但在各行各業卓然有成,也把古巴當成安身立命之地,還毅然投身行伍參加歷次的獨立、革命戰爭,和當地人民並肩作戰;因此古巴政府特地於1931年10月14日,在哈瓦那市中心的連尼亞街上豎立了一座巍峨的「旅古華僑協助古巴獨立紀功碑」,碑上寫著「在古巴的華人沒有一個是逃兵,也沒有一個是叛徒」的字樣。這也是至今為止華人在古巴一直頗受尊敬的原因。
可惜好景不長,卡斯楚於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之後倒向蘇聯實施的共產主義,同時停止接受移民,復於1968間實施私營企業國有化的嚴厲措施。古巴華人一方面因為來源斷絕,另一方面又因生活困苦而紛紛遠走他國,再加上1971年時卡斯楚與美國反目,大開國門讓古巴人離境,苦不堪言的華人自然也大舉離開古巴,幾番凋零之下,哈瓦那的唐人街也幾至瀕臨滅絕的地步。
1997年時全古巴的華人大約僅餘400人左右,在「華區」裡面也只有5%是華人。更令人憂心的是,由於青壯華人早就避走一空,留下的幾乎都是早已認命的老人,雖然近年移民政策又已放寬,可是由於生計困難,根本沒有華人願意到古巴來定居,所以華人的平均年齡竟然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79歲,幾乎隨眼望去皆是「人瑞」。
1997年5月27日~6月3日的這一個星期間,古巴政府支持成立的「唐人街促進會」舉辦了連串密集的活動,慶祝華人抵達古巴150週年。這些活動除了有慶祝的意義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復興」唐人街,而且負擔了古巴試行開放的重要任務,這麼短的一條街段上有這麼集中的餐館,在全古巴也是絕無僅有的。
這是因為古巴自38年前開始實施共產制度,一切都收歸國有,私人企業完全不存在。華人所經營,在哈瓦那曾經盛極一時的餐廳、洗衣店、理髮店、雜貨店、書局……,都因之而蕩然無存,而自兩年前開始有限度的開放之後,古巴政府深知華人頗諳作生意之道,於是就以「華區」作為試點,發展觀光及允許私營小企業,準備一旦成功之後,再以這個經驗推展到其他地方。
然而古巴當年對私人餐館的限制相當多,例如規模只能大到擺5、6張桌子,超過的話就會遭到罰款甚至取消許可。古巴長期在共產制度之下,根本沒有稅制,於是就根據桌子的多寡收取規費,生意不好也一樣得繳,外資自然就望而卻步。
在多明尼加聖多明各市經營「廣東餐廳」的梁俊,那陣子也應「唐人街促進會」之邀前往哈瓦那考察,看了半個多月,他還是不敢下任何決定。原因很簡單,古巴人民平均月入15美元,消費水準太低,再加上經營餐館的材料不易取得,「要什麼,沒什麼,這個生意怎麼作?」。他在月前運了一個貨櫃的餐館用品到古巴,結果因為進出口文書是使用英文而非西班牙文,一直無法領貨,讓他頭疼不已。他說:「全世界的進出口文書都是使用英文,就連這一點彈性都沒有,只怕以後麻煩會更無窮無盡。」
古巴物質的缺乏,通常都被古巴以外的華人當作同情的笑話來說。多明尼加「洪門」弟兄「阿邱」去年到哈瓦那拜訪當地「洪門」,帶了一些生力麵、罐頭之類的普通食品,結果對方如獲至寶,幾乎是以「抱著不放」的姿勢接過去;在多明尼加經營養蝦場的韋榮輝也在兩年前到過哈瓦那,他就親眼看過一個攤位上只擺著兩個番茄在賣。
唐人街的淪落,其實就是整個古巴日益蕭條的縮影。
站在晨曦中著名防波堤道(Malecon)邊端詳哈瓦那,整排顯然曾經色彩鮮豔的西班牙式殖民建築現在屋角傾頹、油漆斑駁,住戶晾曬的衣物迎風招展,像一位歷經長途跋涉的貴婦人,雖然鬢髮零亂、疲態畢露,卻仍然堅持維持最後一點端莊,眼望漫漫長路,還得繼續走下去,不知何時才能恢復往日的風華。
初到哈瓦那的人,必定會對其破敗、斑駁感到不解,究竟是孰令致之,但是也必定會在其雖然破敗但仍見其雄偉的建築中,遙想當年曾經可能有過的光輝歲月。要知道當年哈瓦那曾經是被稱作「小巴黎」的。
哈瓦那的街上,幾乎全是會讓舊車商眼睛發亮、垂涎欲滴的40、50年代美國古董車,這些在其他國家一定會被擦得明亮照人,放在展示間待價而沽的價值連城車輛,在哈瓦那則是蓬頭垢面、噴著煙氣,「噗!噗!噗!」活生生的滿街跑。好像在控訴著什麼,又好像什麼都不是。
哈瓦那的街道。Photo source : Pixabay
夜幕低垂之後,防波堤大道邊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時明時暗的車頭燈照射之下,一個個盛裝打扮的阻街女郎佇立路邊,隨著行進的車燈時隱時現,向過往的車輛招手,空氣中瀰漫著神秘、慾流。我走過這麼多地方,唯有在哈瓦那見過穿著長禮服的阻街女郎。
那天晚上,我就坐在防波堤上,涼涼的海花偶然飄上臉,在那裡癡癡地看了老半天忽隱忽現的神女。任何地方開始開放,妓業總是打頭陣。但是,古巴?我真的沒想到。
當年盛極一時的哈瓦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1959年轟轟烈烈革命成功的古巴又出了什麼問題?
拿這個問題問古巴人,他們搖搖頭、聳聳肩、雙手一攤說,「美國人抵制、禁運,把我們弄得很慘」;或者四下張望一番,一手遮住嘴角,另一手指著腦袋悄聲地說道:「卡斯楚老了,思想已經跟不上時代。」
美國的抵制、禁運,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卻並非絕對的。特別是近年以來,美國在這一方面可以說已經完全孤立,歐洲、加拿大、日本……等有經濟實力的區域或國家都不願意配合,甚至於直指美國的禁運實際上是在保護美國公司的利益,因為很多美國的大公司早已通過其他的管道試探古巴市場。
加拿大外長艾司沃西1997年初訪問古巴,雙方就簽訂了14點合作協議,而且古巴本來就是加拿大在拉丁美洲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對於美國國會通過的赫姆斯-柏頓制裁古巴法案(Helms-Burton Act),加拿大根本就熟視無睹;日本方面,三菱公司(Mitsubishi)早已登陸古巴,設置家用電器及汽車製造廠;歐洲方面與古巴的關係亦已行之有年,完全不受美國禁運的影響。
經濟大國如此,其他小國也不遑多讓,1997年5月間,美國總統柯林頓到巴貝多參加加勒比海元首高峰會議,牙買加總理當著柯林頓的面就不客氣地指陳,「古巴是加勒比海國家中重要的一環,不應該讓他在這項會議裡缺席。」柯林頓當時面無表情,可是想必也心有所感。牙買加也是不顧美國禁令,與古巴大做生意的國家之一。
說起來也很諷刺,美國對古巴的禁運,本來的目的是想扳倒卡斯楚,可是想不到卻在一定的程度上反而對卡斯楚的維持政權幫了大忙。
首先,古巴是在1960年與美國交惡之後,一怒之下將所有美國在古巴的資產凍結,美國艾森豪總統則還以顏色對古巴實施經濟制裁、全面禁運,可是卻無法強制別的國家不與古巴交往,所以事實上古巴除了美國之外,是可以自由與任何國家發生關係的;但是老謀深算的卡斯楚卻利用這個事件大作文章,把自己製造成勇與美國對抗的「小巨人」,變成了拉丁美洲的「豪傑」。
尤有甚者,自此以後,只要古巴發生了任何困難,卡斯楚都一概推給美國,宣稱是美國制裁的結果,自己反而落得一身輕;連當40多年的總統,直到2006年因病開刀,才將政權「暫時」交給弟弟拉烏爾。
其次,由於美國聲稱古巴沒有人權,卡斯楚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兩次大開國門,讓「不喜歡留在古巴的人」自由離境,造成古巴難民潮湧向美國。
根據統計,在美國的古巴人已超過100萬人之眾,大約有40%的哈瓦那居民,其他省分也有20%的人,都有親屬在美國,這些古巴僑民每年匯回古巴的僑匯,就在3億~4億美元之間;自1993年起的4年之間,美國的人道組織大約也送了1億3000萬美元的援助到古巴。
所以自從蘇聯解體及停止援助古巴之後,美國倒反而成了古巴最慷慨的援助者,這個大概也是美國所始料不及的事。
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古巴是一個島國,理論上不應該與任何其他國家有陸上疆界,可是偏偏古巴東南角的關塔拉摩灣(Guantanamo Bay)有一個佔地118平方公里的海軍基地,這個基地自1903年就被美國租用,當時簽約的條件是只要美國願意,就可以無限期繼續租用。
古巴革命成功後,曾經想要把這塊地要回來,可是美國就是不同意。雙方交惡之後,美國更是為了政治上的象徵意義,要在古巴土地上飄揚星條旗,非但不把關塔拉摩基地還給古巴,反而還撥出預算大事擴建,擺出一副永遠攪和下去的姿態,2002年攻打阿富汗之後,更將許多逮獲的所謂「恐怖份子」關在關塔拉摩。
至於古巴方面礙於當年的契約,也無法強制收回,只好把美國每年繳的租金支票放在一邊,從來不予兌現,因為卡斯楚說,「主權是不能出售的」。此外,美國每個月還必須付1萬4000元給古巴,作為供水給基地的費用,這兩筆費用就成了美國對古巴禁運之後,兩國之間唯一的財務來往。
如所週知,卡斯楚在革命成功取得政權之後,很快就倒向蘇聯成為共產集團在拉丁美洲的代言人,蘇聯則不但把他扶植成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每年還以數億美元挹注古巴的經濟,卡斯楚就靠著這些奧援,安安穩穩地實行其社會主義。
蘇聯援助對古巴的重要性從其主要作物蔗糖的產量就可以看得出來,1980年代,古巴的蔗糖產量一直可以維持在770萬噸左右,但是一旦蘇聯停止了條件優渥的信貸,古巴的蔗糖產量就直線下降,1996年已經算是努力增產最有成果的一年,也不過達到445萬噸,整體經濟甚至因此而縮減了1/3。
直到現在為止,古巴人除了微薄的薪資之外,其他如住屋、糧食還都是採取配給制,每人每月可配得大米6磅、黑豆6磅、白糖或黃糖6磅,雞蛋則是每3個星期分配7只,食油每3、4個月發一次,肉類則依種類不定期、不定量分發,只不過數量非常有限。問古巴人「這樣的量夠嗎?」,回答是「當然不夠」,但是大家都這樣過,所以也就「過得去」。
好在這兩年開始逐步實施「自由市場」,農民可以把產品運到市場上來賣,貨物也不算貴,一片披薩餅、一粒芒果、一磅黃瓜都是四比索,合美金25分都不到,大米則較貴,一般人不太買得起。
然而古巴的物質還是相當缺乏,革命廣場左近的愛文尼達大道是主要的購物區之一,藥店裡的玻璃櫃中空空如也,擺著一些塑膠花作裝飾,貨架上則點綴著些零零星星的小藥罐,售貨員清閒得有一搭、沒一搭的在聊天;百貨店「五金部門」的陳列櫃中慎重其事地擺著一支塑膠刮鬍刀、兩顆螺絲、三支起子。倒是不遠處的小自由市集裡人潮洶湧,貨色齊全得多, 國營與私營孰優孰劣,高下立刻分辨出來了。我雇用的翻譯艾爾方索說,「現在已經好多了,1990~1993年的『特別緊縮期間』,什麼都沒有,商店裡都是空櫃子。」
艾爾方索說的是蘇聯解體後的那幾年,那是真的什麼都沒有。梁俊那時曾到哈瓦那去玩,拿了個雞蛋要給一個小孩子,結果對方不敢接,因為他從來沒見過雞蛋。
艾爾方索的正職其實是古巴國家樂團的西班牙風琴手,當年剛滿22歲。有天跑新聞跑得口渴,就在路邊買了兩罐百事可樂,遞給他一罐,艾爾方索手中拿著百事可樂神情淡然地說,「這是我第一次喝這種飲料,如果不是你請客,我自己是不會去買的。」
艾爾方索的理由很簡單,他每個月的工資是210比索(1比索=1.54元新台幣,約月薪324元台幣),相當於10美元多一點,一罐百事可樂就要用掉他1/10的薪水。更重要的原因是,這罐一塊5美金的可樂雖然就在路邊出售,可是卻必須要用美金購買,而他沒有美金。
在古巴,即使是在外商公司做事,拿的還是國家的薪水,國家把工人整體「外包」給外商,美金由國家拿去,工人領的還是盞盞之數的200多比索,見到百事可樂,也只能看看而已。兩年多前,古巴的反美情緒還很濃厚,不要說百事可樂了,一般人只要被發現擁有美金甚至於穿任何有美國標誌的衣服,都會被抓起來關。艾爾方索說,「現在好多了,還有人把印有美國國旗的短褲穿在身上呢。」
因此,對許多觀光客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事,古巴人則很清楚他們做不到。不過他們本身似乎卻並不覺得難過,日子還是一樣的過,抱怨也不太多。
很多人都知道,社會主義國家的福利制度好,生、老、病、死都不要錢,可是真的這麼好嗎?那也很難說。
曾經在哈瓦那醫院擔任復健醫師,現在退下來開計程車的卡梅洛說他的視力發生了問題,跑去國營的眼科診所,驗光之後卻發現鏡片缺貨,約定兩個月之後再去,鏡片有了卻沒有鏡架,這次等了3個月,鏡片、鏡架全有了,配好之後一戴還是不行,原來這段沒有眼鏡的時間裡,他的度數已經增加了,所以要從新再來一遍。他說,「有了這個經驗之後,我的女朋友就到『美金眼科醫院』,花了90美元,3天就配好了。」
哈瓦那現在有「美金醫院」、「美金餐廳」、「美金攤販」,可是一般人去不起。卡梅洛當醫生的時候,每月的工資是319比索,合美金將近20元,算是高收入了,他現在開車的收入是近400美元一個月。卡梅洛撇撇嘴說,「誰要當那個醫生。」
經過了幾年的艱苦,卡斯楚知道長此以往下去,他會連基本的社會主義門面都維持不下去,於是積極進行開放,但是又深恐步上蘇聯及東歐國家的後塵而採取了極端謹慎的步驟;同時決定以中國大陸為樣版,還親自於1996年往訪上海、深圳實地考察。
近年來,古巴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是前所未有的好,單單1997年5月,就有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前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女兒、中國對外友好協會副主席李小林三個人率團訪問古巴,中國大陸天津輪船公司的一艘貨輪,也才在5月底運了一船的大米到哈瓦那。中國大陸已經在古巴設有腳踏車廠,李嵐清也承諾要在哈瓦那興建第一座中國宮殿式的酒店以及一個電話廠,同時還從中國大陸專程運一個牌樓設置在那兩年才開始恢復的中國城。
這些都還是公開的承諾,私下的應允應該遠遠不止此數。中國大陸駐古巴大使館商務參贊陳正明也表示,中國大陸與古巴的關係一向友好,雙方的合作及援助項目很多,數額也很大,只不過他不能透露。
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古巴確實潛力無窮,它是加勒比海第一大國,土地頗為肥沃、礦產亦稱豐富,民風樸實、工作相當勤奮,百姓的素質、教育,在整個拉丁美洲都數一數二。根據1995年的資料,其15歲以上國民的識字率高達95.7%。可惜共產體制長期治理之下,絕大部份的人都無法適才適所,不但無法發揮,也欠缺原動力。
長時間的封閉共產制度,古巴的成就是普遍提高了人民的知識水準,保持了百姓的純樸,社會治安也相當良好,有一定程度的公平。但是大家普遍貧窮,多數人也學非所用,形成了社會力量的浪費,卡斯楚當年以82個人開始,兩年之間推翻了力量強大的獨裁者巴提斯塔,他當然清楚如果不是人民力量的支持,他是不可能成功的;然而革命成功之後,他的將軍、部長們都搬遷到自巴提斯塔時代就是高級住宅區的「觀海區」(Miramar),手戴勞力士錶,出入賓士名車,老百姓也都在私下諷謔地說,「那邊在革命前是『彩色區』,現在是『綠色區』(指很多軍人住在當地)。」
古巴也明白知道改革、開放是唯一的出路,更知道中國大陸是可以參考的對象,可是在作法上還是失之於太過瞻前顧後。由於擔憂會造成貧富不均,古巴所允許自由企業的規模都小得有點「荒唐」,例如餐廳最多只准設5、6張桌子,違反規定的話,不但要罰款,甚至可能註銷許可。這樣以追求利益為目的的外資,有誰願意來?而且除了飲食及與觀光有關的之外,很多項目也都「不敢」開放。
譬如說1997年是古巴人自1959年以來,首度可以光明正大的過聖誕節,原因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於二月間訪問古巴,卡斯楚為了向教廷示好,特地宣佈古巴人民可以公開慶祝聖誕節,但是只限於那一年。
當年5月間,長年破落不堪的哈瓦那「華區」突然開始粧點起來,短短的一條街上,開了7家「麻雀雖小」的中國餐館,同時煞有介事地慶祝起「華人來古巴150週年紀念」。
滿臉大鬍子的古巴強人卡斯楚開竅了?準備進行改革、開放?
古巴當政者表面上的理由頗冠冕堂皇,說是不想造成貧富懸殊,但實際上是因為他們實施了39年的共產主義,為了維護本身的政權,哪裡肯全盤開放,接受曾經被他們斥為「洪水猛獸」的資本主義。
因此,古巴的開放其實相當「小鼻子、小眼睛」,大型國營企業固然沾不上邊,小企業也被壓縮得眼歪嘴斜,唯一的例外就是觀光業,特別是美國於1995年通過「赫姆斯-柏頓法案」,對古巴採取進一步制裁之後,觀光業已經凌駕蔗糖生產,成為古巴最重要的外匯收入。
作為一個觀光點,古巴確實賣相十足。
首先,古巴是屈指可數的共產國家之一,對於外來客而言,整個古巴就是一個共產主義大櫥窗、大博物館,樣樣都新鮮。
古巴的另一特色是物質相當缺乏,因此「買不到東西」也成為古巴觀光的一個「重點」。當然,外來的觀光客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哈瓦那現在有大觀光飯店內附設的百貨部,以及「美金醫院」、「美金餐廳」、「美金攤販」,還有滿街跑、在其他地方幾乎已經見不到的古董計程車。這一切,都讓觀光客感到新奇無比。
其實對觀光客來說,哈瓦那街頭就有看不完的風情,每一棟斑駁的建築,都不禁令人不得不遙想起當年「小巴黎」的稱號。
到古巴,當然不應該只是帶著嘲笑的眼光來看他們的落後,古巴的文化、藝術、體育其實有相當的水準。我到了哈瓦那的第一天是住在新區的現代化旅館,第二天逛到老區立刻為之傾倒,當天就搬到老區中心古色古香的「英國旅館」,這個旅館旁邊就是國家劇院,還有好多家藝廊。
我到的那幾天正好碰到古巴國家芭蕾舞團公演,我是台灣第一代嬉皮,從來沒想過去看芭蕾舞,可是那次在旅館巧遇前來參加會議的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王靈智,我和他是當年採訪「江南命案」時認識,他向我極力推崇古巴國家芭蕾舞團,我也就買了票附庸風雅。
哪裡知道完全沒接觸過也不懂芭蕾舞的我,竟然被演出感動得掉淚。老實說,到現在我連當天的舞碼是什麼都還搞不清楚,但是我至今記得那些舞者一個扶一個倒退著哀傷進場,以及最終女主舞者折翼全身顫抖退場的樣子,是「天鵝湖」嗎?我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場舞竟然會感動一個「外行人」。
終場時介紹編舞者,穿著一身白衣、紮著白色頭巾,當年已經77歲的艾麗西亞 · 阿隆索,就在我身後兩排的地方站起答禮。我一生沒見過老得這麼優雅的女人,當天晚上就愛上她了,直到今天。
古巴的文化藝術當然不僅止於芭蕾舞,其他如熱帶風情十足的酒店歌舞表演(Cabaret),也頗有可觀之處;古巴熱情洋溢的音樂,更是十分引人入勝,隨便3、5位不起眼街頭音樂家湊成的樂隊,都可以即興作非常有水準的演出。
前幾年轟動一時的「美景社交俱樂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多麼精采,那些老樂手每一個都是我的偶像。尤其是2003年以96歲去世的坎培.席貫多(Compay Segundo),95歲時還抱著吉他在古巴國家旅館作告別演唱,叼著根雪茄,多麼帥氣的老頭。
由於古巴開放觀光的時間並不很長,在一定程度上還保持了相當的純樸,物價十分低廉,特別是有當地色彩的木雕、針織衣物,在大教堂自由市場內都可以用很低廉的價格買到。
到了古巴,當然不能對舉世聞名的古巴雪茄熟視無睹。古巴雪茄本來就物稀為貴,同樣的,蘇聯停止對古巴經援之後,古巴雪茄業就因為缺肥料和捲煙紙,造成與蔗糖一樣的產量大跌,更使得其身價百倍,觀光客到了產地,當然應該大事採購一番,只不過古巴雪茄既然搶手,自然也到處充斥了次貨、假貨,因此為了保險,觀光客還是應該到國營的雪茄工廠去買,才是上策。
去之前想像中的古巴,應該是滿街革命標語以及卡斯楚的頭像,但是出人意外的是並非如此,哈瓦那街頭僅有極為少數的社會主義標語,卡斯楚的圖像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於被拉丁美洲奉為英雄的契伊。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的圖像都要比卡斯楚多一些。
卡梅洛表示,兩、三年前,哈瓦那街頭確實還張貼著許多卡斯楚的圖像,但是現在已經有很多人不信他了。古巴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主席里卡多。阿拉爾貢在1995年前後召開的四屆五次全會上也公開宣告,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已經消失,所以古巴要通過外國投資引進高、新技術獲取利益,實現工業現代化,提高生產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切·格瓦拉。Photo source : wikipedia
這一切,是否就意味著古巴已經揚棄社會主義,或者延續至今的卡斯楚政權已經日薄西山了呢?
答案是沒有,雖然從1995年起開始了有限度的開放,古巴仍然堅守著社會主義共產道路;容或民間有一些不滿的聲音,但在相對仍然頗為嚴厲的控制之下,卡斯楚的政權還是相當的穩固。
卡斯楚於1996年遠赴中國大陸訪問,特地造訪了包括上海、深圳在內的幾個重點開發城市,一反往例的,他回古巴之後並沒有長篇闊論大談訪問心得,反而出奇地沉默。或許,這就是卡斯楚聰明之處,他也許已看出來中國改革、開放成功,與東歐、蘇聯失敗的先例,古巴顯然想要仿照中國大陸的方法,逐步謹慎建立一個「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古巴。」
這是喜歡身穿綠色野戰服,第三世界國家人民心目中敢於隻身對抗美國霸權主義,一直以強人姿態傲立的卡斯楚的「彈性」;而這種彈性並非始自今日,其實是有一貫的脈絡可循。這個彈性維繫了卡斯楚長達48年的共產政權強人形象,也極有可能使他成為「永遠的強人」。
1956年12月2日,卡斯楚與包括切.格瓦拉在內的82名革命志士,擠在一艘遊艇上由墨西哥塔克斯潘出發,經過一星期驚險的航程抵達古巴,開始進行叢林游擊戰,經過兩年艱苦的戰鬥之後推翻了腐敗的巴提斯塔政權。
卡斯楚在1959年1月1日帶領滿臉大鬍子的游擊隊進入哈瓦那的時候,他對共產馬、列主義其實是一竅不通的,當時的古巴共產黨也都對他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然而「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古巴共產黨眼見卡斯楚取得政權,也樂於將賭注押在卡斯楚身上,將黨的組織及宣傳機器交給卡斯楚發揮。
卡斯楚審度形勢,知道靠攏蘇聯對他維繫政權有較大的利益,於是在1961年12月出人意料的宣稱他本人也是馬、列主義的忠實信徒。卡斯楚當時這個舉動事實上把蘇聯及古巴共黨領導人都嚇了一跳,簡直有點受寵若驚。不過旋踵之間,蘇聯就將卡斯楚扶植成第三世界不結盟運動領袖,同時每年以數億美元挹注古巴。
自此以後,古巴就儼然成為共產陣營在拉丁美洲的代表,處處與美國為難,次年更導致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口含大支雪茄的卡斯楚也一躍而為世界級的領袖。
這段光輝歲月維繫了28年之久,直到1989年蘇聯解體,奧援斷絕後為止。1991~1993年間,古巴人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艱苦歲月,國營商店裡面幾乎沒有任何商品,民怨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但是即使是這種時候,卡斯楚的政權都沒有受到撼動,在資訊封鎖的情況之下,他成功的把一切都歸罪於美國的封鎖,反而讓勒緊褲帶的老百姓更團結在他的周圍。尤有甚者,古巴除了滿街的警察之外,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秘密警察」,更多人其實是敢怒不敢言的。
在哈瓦那街頭向觀光客兜售雪茄菸的羅德立格茲就指出,哈瓦那許多經歷過革命的老年人其實都對卡斯楚不滿,由於卡斯楚習慣穿綠色野戰服,他們都再私下將他稱為「綠魔鬼」。不過那也只是在口頭上出出怨氣而已,對於生活上的困難,大多還是抱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態度。
羅德立格茲承認,這些現象也只是存在於資訊相對較為流通的都市裡,卡斯楚在鄉間的聲望還是很高,特別是東部農村的居民,對卡斯楚的支持可以說是毫無條件的。
卡斯楚對古巴的控制,並不是嘴上說說而已,除了他自己擔任總統及三軍統帥之外,他的弟弟是副總統兼國防部長,哥哥是農業部長,女婿是財政部長,弟媳婦則是婦女部部長,國家的命脈實際已完全掌握在家族手中。
蘇聯解體之後,卡斯楚又再度展現了他的「彈性」。
首先,蘇聯先前的死對頭中國大陸變成他靠攏、學習的對象,他一方面仿照中共把馬克斯教條束諸高閣,一方面在維持政治嚴厲控制之下引進初步的自由企業。過去,卡斯楚動輒把觀光事業指斥為「新殖民主義」、「喪權辱國」,不過他眼見臨近的多明尼加每年大筆大筆的觀光收入,於是也將古巴開放觀光,根據統計,古巴現在每年在觀光方面的收入已達到10億美元的水準。
再例如美國有大約100萬名古巴流亡人士,過去他們被卡斯楚痛罵為「蛆蟲」,古巴政府現在則頻頻向他們招手,在哈瓦那舉辦各種友好會議。原因很簡單,他們每年匯回古巴的僑匯,就在3~4億美元之譜,對於需錢孔急的古巴而言,還有什麼向自己同胞伸手更自自然的事?
當然,卡斯楚之所以能夠長久維持聲望,還是有其獨到的手腕。最明顯的就是他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能夠隻手抗拒美國帝國主義的拉丁英雄,古巴人民生活再苦,一想到卡斯楚為他們出的「鳥氣」,還是頗為慶幸自己有這樣一位「神勇」的領袖,怨氣也就消了一大半,古巴人民都以身為古巴人為榮,原因也就在這裡。
長於宣傳、作秀的卡斯楚當然也永遠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他前後訪美三次,每一次都可以在媒體上造成旋風。
卡斯楚1960年第一次訪美在聯合國演講,明明是五分鐘的講話時間,他老兄卻視如無睹,慷慨激昂地足足講了4個半小時,搞得大家昏昏欲睡、坐立難安;和當年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脫鞋敲桌事件,並列為聯合國歷史上的大事。
不過,古巴人卻認為沒什麼稀奇。卡梅洛就說,兩年前的革命紀念日,卡斯楚在哈瓦那的革命廣場演講,竟然從白天到黑夜講了9個小時。更稀奇的是,這位老兄演講時從來不用講稿。
其實就在去年,通訊社還從哈瓦那發出一張圖片,是卡斯楚手扶著頭作懊惱狀,旁邊則是他的秘書殷切提醒。圖片的說明則是「又講過頭啦!」。
1979年那次參加聯合國會議,卡斯楚在深更半夜竟然穿著迷彩裝,帶著整個代表團的車隊搬遷到惡名昭彰哈林區的泰瑞莎旅館,理由是原先所住曼哈頓中城旅館經理「需索無度」,他當時還要脅要前往中央公園露宿,搞得紐約市警方頭大如斗,總共派出2000名警察保護他的安全。卡斯楚回國之後頗為得意,宣稱美國為他一人派出4萬名警察,其實全紐約市的警察也不過兩萬多名,只不過古巴人民消息閉塞,還真的以為卡斯楚這麼有能耐。
第三次則是1995年聯合國成立50週年大會,美國深知卡斯楚是位頭疼人物,但是古巴是聯合國會員國,不發簽證實在說不過去,最後勉強發了為期一星期的簽證,但是限定卡斯楚只能在紐約市哥倫布圓環為中心的方圓25英哩內活動,而且任何美方主辦的活動都不邀請他,目的就是不想讓他變花樣、出鋒頭。
可是卡斯楚就是卡斯楚,他那天抵達聯合國會場時居然一改常態,沒有穿招牌的迷彩軍裝,反而白鬍飛揚地穿了一身剪裁合宜的雙排扣西裝,入場時全場「驚豔」雷動,鼓掌聲足足持續4分鐘之久,鋒頭遠遠蓋過美國總統柯林頓。
等到柯林頓演講時,媒體的鏡頭當然集中精神捕捉卡斯楚的反應,只見卡斯楚手捻鬍鬚、低頭垂目、喃喃自語,始終沒有抬頭正眼望一下講壇上的柯林頓。第二天紐約市的報紙頭版刊的幾乎都是這張照片,於是卡斯楚在美國的「封鎖」之下,又出了一次鋒頭。
卡斯楚曾經說過,「一場真正的革命需要有一個敵人,否則就會喪失了鬥志」。看起來,卡斯楚是深得箇中三味的,而美國就是他所揀選的「敵人」。就這樣,卡斯楚讓人民還處在革命的昂揚情緒中,他也每次都能很技巧地突顯出個人的魅力,讓人民忘記或原諒可能是他所犯的錯誤,同時一步、一步走向「永遠的強人」的境地。
封面圖片來源:Marcelo Montecino@flick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