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潛8年,民進黨在黨主席蔡英文領頭衝鋒陷陣下,終於從地方包圍中央,成功完成中華民國第三度政黨輪替。但走過選舉的激情,迎面而來的是經濟跌落谷底、對岸步步進逼,整個民進黨要做的不是慶祝,而是謹慎思考下一步,同時也是蔡英文執政的第一哩路。
就在選後第5天,蔡英文展開了一連7天的謝票感恩茶會,第一站來到立委「全壘打」的高雄,身邊坐著9位新科立委以及高雄市長陳菊,蔡英文笑得燦爛道,「高雄已是台灣最大集團」,未來修法誰敢忘記高雄。
但話鋒一轉,蔡英文還是拿出幕僚們擬好的稿子,慎重地提出她選後的三個拜託:「團隊不要散、謙卑、紀律」,就是要避免沉潛8年的民進黨等到首次完全執政後一團混亂。
從蔡英文的三個拜託中,不難看出她謹慎、小心的性格。不管外界如何評價,還是堅持拿出稿子,宛如「讀稿機器」一般唸出她的拜託,「照稿唸」才能避免口誤,被媒體解讀為「改口」。
攝影 / 張國耀
第一個拜託是「團隊不能散」,蔡英文要民進黨團共同讓台灣更好,使人民有感,「選舉的時候,是傳達訊息給選民,為什麼要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選舉結束後,則透過相同的連結,來傾聽人民的聲音,清楚聽到人民的期待在哪裡,人民有什麼困難需要解決。」
「謙卑、謙卑、再謙卑」是蔡英文的第二個拜託,權力來自人民暫時的託付,如果沒有做到人民的期待,隨時可以把權力拿回去,「歷史告訴我們一件事,就是驕兵必敗」,而民進黨沒有驕傲的本錢。
最後一個拜託「紀律」,蔡英文嚴肅地說,一個團隊中任何人出錯,都是整個團隊要一起承擔、一起負責,因此,「不應該做的事,就不能做,該挑起的責任,就不應該推卸」。
從「團隊不能散」這一點,其實不難看出蔡英文為未來選舉鋪路的伏筆。民進黨在2014年地方選舉及2016年總統立委選舉大勝,從青壯世代到中生代能用的人都用了,因此放眼2018年乃至2020年,勢必要與他黨合作。
在台北市的謝票感恩茶會中,蔡英文並未隱藏她的佈局。在大直典華飯店的宴會廳中,「首都改革陣線」8人全員到齊,就連選舉期間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親民黨議員黃珊珊都到了,他們共坐一桌專心聆聽蔡英文「團隊不能散去」的拜託。社民黨范雲也直言,她會繼續以不同的方式蹲點,並放眼2020年立委選舉。
攝影 / 張國耀
民進黨在這次的台北市立委選戰中,僅推出兩席黨內候選人吳思瑤、姚文智,其他清一色是他黨或無黨籍人士,從過去反扁的無黨籍李慶元到曾是國民黨籍的楊實秋都囊括在內,當然也不乏與民進黨較為親近的時代力量林昶佐、社民黨范雲等人。
這就是政治現實,縱使民進黨在2014年地方選舉一舉拿下13縣市首長之位,翻轉全台藍綠版圖,但是單一選區兩票制的立委選舉回歸地方派系與傳統藍綠板塊,蔡英文也直言,「民進黨很少在台北市有超過兩席」,可見要撼動首都藍營勢力非一蹴可幾。
因此,民進黨選擇在台北市與「四黨五色」人士合作,並拉攏台北市長柯文哲加入布局,打著「拉下國民黨」的大旗出征。如今,結果出爐,台北市8個選區中,民進黨拿下兩席,再加上一席時代力量,首都改革陣線共有三席,一舉突破原本一席的勢單力薄。
看準這一點,蔡英文才會在台北市謝票感恩茶會中直言,民進黨很少在台北市有超過兩席以上,但「還有好幾位都差一點點,總覺得好可惜,我們不要這樣散去了,就繼續一起努力吧」。這就是蔡英文為2020年佈局埋下的伏筆。
再者,談到「謙卑」,無疑是說給黨內同志聽的,從批評國民黨引發選民共鳴的在野黨身份,一舉轉換成執政黨,「換了位置換了腦袋」,很容易讓人有「選前拼命拜票,選後卻不見人影」之感,且沒有國民黨作為緩衝後,民進黨的執政之路只會走得更辛苦。
蔡英文選後沒幾天便提醒大家,要團隊「謙卑、謙卑、再謙卑」,即使被媒體以「千杯」開玩笑,她都不介意,甚至借力使力在「謙卑」、「千杯」間玩文字遊戲,就是要讓所有支持者以及黨內同志清楚意識到未來民進黨已經成為執政黨,凡事必須小心謹慎。
最後一點「紀律」,「不應該做的事,就不能做」,難免令人聯想到當年擊垮前總統陳水扁的最後一根稻草,眼下總統馬英九身邊多名親信也陸續爆出貪汙,過往執政者的教訓歷歷在目。民進黨乘著完全執政的優勢,恐怕已有不少人前仆後繼攀關係,因此蔡英文才提醒同志們,「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做」。
1月23日,蔡英文在寒風苦雨中與陳建仁一同來到新竹竹北,與民進黨力挺的區域立委候選人鄭永金一同謝票,雖然鄭並未選上,但與對手國民黨籍林為洲僅差3.27個百分點,票數差距在8325,蔡英文當然也希望未來一塊合作。
就在茶會散去後,鄭永金地方輔選幹部還留下來與支持者閒話家常,他隱晦地說,經營基層鄭永金從沒有少過,選戰到最後,與林為洲的呈現拉鋸戰,但最後的關鍵還是回歸資金;語氣中透露著無奈,民進黨高舉改革大旗,誓言要與國民黨不同,身為綠營相挺的無黨籍候選人,「不該做的事情不能做」。
蔡英文以7天時間走訪全台灣,茶會規模與競選時的造勢晚會雖無法相比,但她的小心與謹慎展露無遺,就是要避免執政後的第一哩路重蹈前朝政府覆轍。
延伸閱讀:
記者:韓馥尹
編輯:蔡宜蒨
封面圖片攝影:張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