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橘貓 劇照/博偉電影 第 18 部 MCU(漫威電影宇宙)系列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的出現,正在回應觀眾對於漫威系列的好奇:「我們還能在這裡見到多少可能性?」超級英雄電影有一套預設立場,主角必須擁有超乎凡人的能力,並且在人性基礎下做出超凡決定。風格與故事改動的程度要多大,細節能挖掘到多細膩,觀眾才能在熟悉的樂趣與創新元素的驚喜之間找到平衡?這是電影必須面對的問題。 漫威已經帶領觀眾穿梭神界與太空,也嘗試在現實背景下討論政治問題,但觀眾依然好奇超級英雄電影還能有甚麼突破。因此,我們可以用迎接影集季末高潮的心態,簡單將《黑豹》看作《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上映前的另一個前哨站,或是我們也能賦予它更高的期待。 對我來說,《黑豹》是一部能夠成功留下印象的漫威電影。它讓人喜愛的原因,來自豐富的美術與精準的配樂,讓電影的影像訊息更具風采,而反派角色的設計,在與主角「一體兩面」的典型樣板中,表現一個國家/民族在思考未來的表象底下,背後有甚麼來自傳統與歷史的不理性變數。此外,《黑豹》也有一套精彩的群體演出。這幾個要素構成了這部黑人英雄電影的迷人之處,但在往下解釋它為何吸引我之前,我想先談談它沒做到甚麼。 主要問題是主角的身分。我們已經在《美國隊長: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認識「黑豹」帝查拉,他身負重任,必須在喪親的傷痛中快速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國王,這個建立在身分上的主題,本應是這次故事的重要衝突,帝查拉要怎麼面對兩個彼此衝突的角色:戰士或領導者? 在《黑豹》電影中,我們仍然能見到帝查拉著裝進行任務:穿著華麗西裝潛入賭場,伺機阻止軍事物資交易;介入中情局的情蒐行動,並試圖將重要罪犯拘捕回國;他也擁有一個類似龐德電影「Q」的助手,負責插科打諢。然而,這個諜報電影的趣味運作並沒有辦法在《黑豹》的主題底下生效。 帝查拉在外頭出生入死,與他身為國王必須面對的問題並不相符。我們並沒有看到出外執行任務的生活帶給他甚麼影響,或是議會的責難如何轉化成實質的道德壓力,「一個國家需要的是一個賢明的君王,或是英勇的戰士?」這個問題有意無意地被暗示,但電影無意解決這個問題,僅僅在危機與危機之間避重就輕。 前段的諜報元素走馬看花地落幕,隨著安迪.瑟克斯退場之後,幾乎沒有人會繼續在意那些西裝、秘密賭場、軍火交易,或是其他的特工趣味。在類型電影的想像上,這個設定讓電影出現微妙的斷裂感,也讓主題轉換指向。 伴隨這個問題往下追討,《黑豹》也無法給予觀眾滿意的動作設計。兩名主要反派能在槍戰交火中表現出威脅性,但電影一旦帶入瓦干達的高科技裝備,槍火的運動過程卻頓時變得無關痛癢;而畫風驟變,冷不防切入冷兵器風格的武術對決之後,連帶出現的高科技裝備又忽然像是不寫實的玩具效果。在動作場面上,《黑豹》交出了一套綜合拼盤,有鋼鐵人的科技裝備、美國隊長的格鬥技巧,一旁還有冷兵器隨侍在側,甚麼都出現了,但都不夠好到令人印象深刻。 總結這些混亂,真正的問題應是:《黑豹》的前半段——或更精準地說,就是安迪.瑟克斯出場的那些部分——對整部電影究竟有甚麼影響?他貢獻出的反派魅力絕對出色,觀眾卻很難辨清這個角色之於整個故事的意義。安迪.瑟克斯的粗曠氣息與侵略性,幾乎提供了另外一套獨立實現的故事想像,但他卻只成為一個過場,負責將定義整個故事的權利交給主要反派「齊爾蒙格」(Killmonger),自己則帶著半部《黑豹》,以及可能會出現的故事意義與延伸空間,就這樣消失了。 於是,我們可以開始同理為什麼影迷會對《鋼鐵人3》(Iron Man 3)的滿大人感到莫名失落,但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能轉向討論另外一位反派齊爾蒙格,他主宰了故事真正的核心。 齊爾蒙格的飾演者麥可.B.喬丹以《奧斯卡的一天》(Fruitvale Station)與《金牌拳手》(Creed)的演出廣為人知,而這兩部電影皆由《黑豹》導演萊恩.庫格勒執導,連接到《黑豹》上,顯現出承續其中的作者特性,這是在以往漫威電影偏向由中央廚房統一配送的作業過程中更難看見的。庫格勒將工作班底帶進漫威,也著實為電影添入不同風味(儘管,仔細看看就會發現,主角部分的主線還是充滿漫威電影的公式痕跡),在這個視野底下,《黑豹》當中關於齊爾蒙格的部分,也更像主導整個故事的核心,而非主角帝查拉。 齊爾蒙格的反派設定,不免讓人直覺聯想到漫威的另外一個經典反派「萬磁王」,齊爾蒙格與帝查拉的關係,近似萬磁王與 X 教授的競爭。他們都在試圖釐清如何去處理能力/權力,去幫助自己的民族與同胞。隨著老國王的死去,瓦干達即將從鎖國狀態中被解放,齊爾蒙格與帝查拉以不同的姿態去試圖回應瓦干達在國際社會中的新位置,這個在意識形態上的增色,讓齊爾蒙格擁有比傳統反派更鮮明的形象。 當帝查拉還在試圖定義自己與父親之間的異同,齊爾蒙格的堅定立場讓他擁有比主角更明確的定位,也免除《黑豹》繼續追隨漫威既定故事模型的可能性。不同於洛基與索爾在性格上的決定性差異,或是隊長與紅骷髏的正邪對立,齊爾蒙格與帝查拉的差異並不存在互斥特性,而是源於歷史認知與成長背景的不同。這也讓兩個角色在電影的最後更像是互相融合,而不是分出勝負。 齊爾蒙格的表演在喬丹的詮釋下充滿說服力與狂躁感,高舉的理想大旗底下更多源自私人情仇,儘管略嫌幼稚,卻不失人性。奇妙的是,黑人演員的全明星陣容並沒有政治正確的尷尬,反倒透過演員的表演魅力讓人信服,擔任神主牌的佛瑞斯.惠特克、在《黑鏡:暗黑博物館》表現亮眼的萊提蒂婭.萊特、以《逃出絕命鎮》竄紅的丹尼爾.卡盧亞,還有驚鴻一瞥卻讓人印象深刻的斯特林.K.布朗。正如同我們不會因為一部華語電影「太黃」而感到尷尬,選角的精準、漫威給予導演庫格勒的自由度,都確保《黑豹》面對「漫威宇宙(MCU)第一部黑人英雄獨立電影」這個里程碑,可以充分展現它值得驕傲的優點。 而配樂無疑是《黑豹》達到高完成度的另外一大功臣,它幫助電影建立起可信的情感基礎,並且令觀眾更容易進入情境中。說唱部分之外,萊恩.庫格勒在《黑豹》的配樂工作中與他長期合作的瑞典作曲家路德維希.約蘭松(Ludwig Göransson)再次搭擋,藉由結合非洲傳統打擊樂與電影的管弦配樂基調,填補觀眾對於瓦干達千年歷史的空白想像。 同樣令人難忘的還有絢爛的美術設計,從部落之間的服飾風格,到瓦干達人彼此的敬禮動作與儀式傳統,豐富的設定幫助電影呈現出一種不卑不亢的文化展示。同樣是一個壯闊的異國景象,漫威在《雷神索爾》(Thor)並未成功展示出阿斯嘉人的生活樣貌,在瓦干達的建立上則扳回一城。 最後,這或許微不足道,但《黑豹》另一個讓我佩服的理由,是它並沒有放入太多與其他系列作品混合的元素,也沒有為了與《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接軌而去犧牲篇幅。對一個嶄新的英雄、一個尚未被完整介紹給觀眾的神祕國度來說,保留獨立特性,依舊是個別的「故事」與「故事」能夠繼續存在的前提。 ※ ※ ※ 本名蔡曉松,1995年生。從事電影相關文字工作,撰寫部落格「橘貓【Orange Cat】」。持續藉由各式各樣的書寫方式,尋找自己與電影之間的連結。 ※ ※ ※ 【釀電影】2018年2月號(訂閱方案請看這裡) 〈主編的話〉by 張硯拓 《我願意用一輩子聽你的故事》專題 〈說出我的名字,讓我真正存在過:《追緝聶魯達》〉by 黃以曦 〈說給了觀眾聽,卻無法讓該聽的人聽見:那些口白電影與我的人生〉by 艾莫西 〈在自己的時區說故事〉by 鄧九雲 〈鬼魅現形——談約書亞.歐本海默與罪惡的對視〉by 乃賴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說書,存續整個時代的魔法〉by 橘貓 〈別像帕納大師那樣說故事〉by 唐澄暐 〈通往真實的岔路〉by 桑妮 《釀影評》專欄 〈《第三次殺人》:是枝裕和生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by 沈怡昕 〈《黑豹》:在獨立故事中看見英雄電影的新可能性〉by 橘貓 ※ ※ ※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